李洋
(赤峰學院體育學院 內蒙古赤峰 024000)
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劇烈、最深遠并且顯然是無可避免的一場變革[1],這場變革波及已擁有現代化各種模式的國家與地區的一切事物,體育相關的文化遺產也無一例外遭到革新與破壞,一部分文化遺產實現了現代化的轉型,而更大一部分文化遺產則呈現出遺失殆盡的態勢。在體育強國的國家戰略背景下,全民健身熱潮一度被推向高潮,然而,在全民健身不斷推進的過程中,籃、排、足等西方舶來體育項目在服務于全民健身的過程中,則出現了不能滿足大眾需求的態勢,尤其是對于區域性、民族性地區的群眾而言,富于民俗、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在群眾中更加具有生命力,但由于缺乏有效地挖掘、整理及創造性轉化,諸多民族體育項目雖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但很難為大眾健身所接納。基于此,該研究以蒙東區域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搜集整理,并進行創造性轉化的探究,以期為民族區域內全民健身以及學校體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按照區域劃分,內蒙古赤峰市、通遼市、錫林郭勒盟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等地以及周邊被稱為內蒙古東部區,簡稱為“蒙東地區”。蒙東地區作為中國北方紅山文化、西拉木倫流域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聚居著蒙、回、滿等30多個少數民族,有著豐富的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同時有著大量優秀的體育文化遺產。為了進一步探討區域性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創造性轉化及與全民健身的融入,該文將研究區域聚焦于此,意在通過對蒙東地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收集與整理以及個案剖析,對民族民間體育文化遺產的收集與創造性轉化進行深入探討。
根據課題研究需要,利用假期時間以“進市入縣駐村”的方式對以赤峰、通遼、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興安盟等地域內為研究范圍的7個考察點進行了實地考察,并結合當地的文獻資料,對其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了挖掘和整理,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參考《民族體育概論》中以“來源”論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分類的劃分方法,對搜索到的蒙東區域內民間傳承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劃分,當下蒙東區域內民間傳承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大體上可以歸為宗教祭祀類、軍事訓練、生產生活、童趣、益智等幾大類。
對蒙東地區31 項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調查、整理以及剖析發現,目前,在宗教祭祀類、軍事訓練、生產生活、童趣、益智類31 個小項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中,開展得比較好的有搏克、賽馬、射箭等賽會中常見的項目,而其他大部分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和人們的參與程度則相對不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源于以下幾個因素。
在調研中發現,蒙東地區當下快速的經濟發展、社會遷變,與全球其他地域一樣,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各種生活休閑方式可供人們選擇,民族傳統體育在日常生活中漸漸地離開了人們的視線。加之,西方體育項目在區域內的廣泛推廣,在民間與學校體育的大范圍推行,民族傳統體育更是缺少了生存的空間。僅有部分地區的民族體育項目仍存活于民俗空間外,缺少話語權的傳統體育的生存空間,越發地被現代體育項目所排擠,導致其發展緩慢,無法規模化、正式化[2]。很顯然,縱然有政府政策的積極引導與支持,諸多項目的生存空間也越發減少。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現代體育一樣,有著強大的教育功能,同時與現代體育教育有所差異的是,民族體育項目植根于本土,蘊含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個體在參與時,有著諸多情感投入,則在精神層面上給人以更多的關照。而從當下蒙東地區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來看,大多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由于一直置于民族、民俗的生活空間,其中諸多儀式仍有待于進行現代化的轉型改造,尤其是其精神內涵有待提升[3]。當下,開發較好的有搏克、射箭、賽馬等民間常見的體育項目,而對于打布魯、布木格、打梭兒等項目,則缺少精神內涵與教育功能性的開發。在某種程度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雖有濃厚的趣味性、健身性,但若對教育性與儀式化開發不明確,也較難被當代民眾進一步接受,更是難以為全民健身所接受。
從調研數據上來看,蒙東區域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相對較多的,但是大部分處于一種分散的狀態,其生命力不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標準化程度相對較低。從項目發展的視角來看,世界各地的任何一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其標準化均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通常而言,區域不同,其同一類項目的技術標準也不同。客觀上來講,諸多項目其健身性、教育性皆有,就是由于缺少標準化,難于推廣而大多數時候只能通過言傳身教而習得,相關的記錄又難以廣泛傳播,便導致了諸多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推廣出現一系列困難。大規模地推進全民健身、為當地全民健身而服務,則更是需要標準化的內容、標準化的教程、技術標準,而這些恰恰是當下蒙東地區少數民族體育創造性轉化的短板。
諸多實踐證明,區域性體育項目的發展必然具備本土化因素,同時也兼具普適性特征,若要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則必然需要對宏觀背景有所了解,同時也需要微觀操作層面的經驗。結合對蒙東地區31 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研究結果,筆者認為區域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創造性轉化及全民健身的融入,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從蒙東地區傳統體育項目發展較好的搏克、賽馬、射箭等項目中不難發現,大多數項目之所以能夠獲得較好的發展,均或多或少地呈現出創造性的轉化。僅就射箭而言,標準化訓練、比賽程式以及帶有教育儀式內容的確定,使得射箭更好地為民眾所接受,為其進入全民健身、學校體育奠定了基礎。當然,從諸多進入全民健身、學校體育的項目來看,標準性、教育性、趣味性已成為各類項目獲得長足發展的重要特征。換言之,并不是所有的項目均可以為全民健身推廣,尤其是缺少教育性的體育項目已被社會所淘汰。其中,面向時代、符合時代需求的項目則為社會所需,而與時代需求不符的,則需加以創造性地改造,如安代舞,屬于宗教祭祀類的體育項目,在現代的發展過程中,則去除了宗教祭祀色彩,保留古樸的神韻,才為當地民眾所接受[4]。
毋庸置疑,各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所以獲得普及與發展,得益于國家宏觀政策的支持,雖然文化生存空間在不斷縮小,但國家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支持還是比較強勁的。當然,各類項目的發展也得益于傳統體育項目“精英”的介入。可以說,無論是項目的發展,還是項目的推進,除了國家宏觀政策的支持,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則是“人”的因素。從蒙東地區的實際調研不難發現,各類推廣轉好的項目均有著一系列項目參與“精英”,對項目關注以及項目推廣、改良上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在調研中發現,一個項目的推進,通常會有兩方面“精英”的存在,一類是懂技術的“技術精英”,另一類則是熱愛項目的“組織精英”。通常情況下,“技術精英”與“組織精英”配合則會起到良好的效果[5]。如果“技術精英”能夠是“組織精英”,對項目發展的推進、實現創造性的轉化,則更為有利。
從蒙東區域各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來看,標準化幾乎是所有實現推廣與普及的項目的一個重要基礎。其中,無論是搏克、賽馬,還是射箭,均呈現出一系列的標準化操作。當然,受到場地的限制,目前賽馬的開設,還有著一系列空間與環境限制,而搏克和射箭在較大范圍內獲得了普及及推廣。當代,諸多實現了“標準化”或程式化的項目,在自然發展的過程中,則獲得了較好的推廣,例如,安代舞的推廣也是由于進行“去儀式化”的改造,而形成了標準的動作規范,才被社會民眾與學校學生接受。比如布木格,則由一種踢高、踢準的民間游戲而標準化了之后,成為各種賽會的極具觀賞性的項目,可以說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現代性轉化的一個相對比較成功的案例[6]。當然,一些項目可以實現“標準化”,但目前則缺少創造性開發,比如打布魯這類投準、投遠項目,有較大的開發空間,目前缺少標準化操作,則使得項目一直未能開展。
在體育強國的國家戰略下,民族性、區域性、地方性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服務全民健身的背景當下,對其進行挖掘與創造性開發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某種程度上,蒙東南體育文化遺產的整理經驗,既具有區域性的特征,又具備普適性特點,對區域性民族傳統體育的開發與拓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與現實參考,該文意在拋磚引玉,以期引發同仁對蒙東民族體育文化遺產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