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纏琴,都翠霞,趙 榮
(1.甘肅省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環縣 745700;2.甘肅省環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甘肅 環縣 745700;3.甘肅省環縣農業農村局,甘肅 環縣 745700)
大豆又名菽、黃豆,是豆科大豆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中國,已有5 000 多年的種植史。大豆是優質蛋白質和油脂的重要來源,不含膽固醇,營養價值高,根部著生大量固氮菌,能固定大氣中的氮素,同時向周圍分泌大量的氨基酸和有機酸,可溶解土壤中的難溶性養分。環縣屬于春作大豆產區,2019年全縣耕地面積23.87 萬hm2,永久基本農田面積18.18萬hm2,大豆種植面積5 968.382 hm2,占豆類種植面積(10 368.246 hm)2的 57.6%,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23 699.560 7 hm)2的4.8%。其中,毛井鎮、環城鎮、曲子鎮、天池鄉大豆播種面積分別為921.7 hm2、719.1 hm2、550.0 hm2、532.2 hm2。綠色食品大豆是按照綠色食品生產標準,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達到綠色食品A 級[1],標準其營養成分、安全性、稀缺性均優于普通大豆,發展綠色食品大豆產業前景廣闊。
輪作倒茬3年以上,不重茬、不迎茬。大豆屬于自養性作物,大豆茬被稱為“肥茬”“油茬”。大豆根系屬主根系(深根)作物,能從較深的土層中吸收磷、鉀、鈣等礦質營養,收獲后遺留在土壤中的大量根系殘體,可顯著地改善表層土壤的礦質營養狀況。大豆根系上著生大量的根瘤,可固定游離氮素,豐富土壤中的氮素營養,實現農田土壤的氮素平衡。大豆收獲后殘留在土壤的大量落葉和根系易腐爛,能豐富土壤深層的有機質。大豆茬表土較松,保水力強,可改良土壤結構。大豆是中耕作物,田間雜草較少,主要病蟲害(食心蟲、豆稈蠅、病毒病等)一般不危害禾谷類作物。
精細整地是保障大豆高產的一項重要措施,前茬作物以玉米、馬鈴薯為主,以地勢平坦、耕層深厚、秋翻(20~25 cm)耙地的地塊為宜。翻后未耙的田塊,春季土壤耕層化凍5 cm 時,進行耙、壓;未及時秋翻的地塊,春季機械滅茬、頂漿打壟,整平整細土地,保住墑情。精細整地能提高播種質量,有利于培育壯苗,減輕雜草和病蟲危害,增強保墑防旱和蓄水保肥能力。綠色食品大豆產地和常規生產區域間設置有效的緩沖帶或物理屏障[2]。
因地制宜地選擇能夠安全成熟、抗逆性強、經國家或省級審定的非轉基因品種,如中黃30、中黃35、中黃 40 和中黃 41、冀豆 12 和冀豆 17、齊黃 34、張豆1號、晉豆23號等。種子質量符合GB4404.2 要求,播種前用粒選機精選或人工挑選出破瓣、秕粒、霉粒、病粒、褐斑粒和雜豆,留下飽滿、整齊、光澤好、品種特征明顯的作種。大豆種子壽命2~3年,播前10 d 進行發芽試驗,選擇發芽率在95%以上的種子。播前于氣溫20~25 ℃條件下晾曬(不爆曬)2~3 d,有條件時可對種子進行等離子處理。
在整好地、選好種的基礎上做到適時早播,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并施入種肥,同時配合施用微生物肥料。要確保肥、種隔離,以免燒種燒苗。根據大豆種粒大小、土質及墑情覆土3~5 cm,并鎮壓。按照“肥地宜稀、薄地宜密”的原則,播種密度一般控制為20 萬~22 萬株/hm2,但45 cm 窄行密植可保苗約40 萬株/hm2。
合理施肥是保障綠色食品生產的重要環節,需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供充足的營養,培育健康的農作物。每形成100 kg 大豆經濟產量約吸收氮、磷、鉀的量分別為 7.2 kg、1.8 kg、4 kg。
農家肥15 000~45 000 kg/hm2,配合施用過磷酸鈣 300 kg/hm2、氯化鉀 75~150 kg/hm2、硼砂4~7 kg/hm2,所有基肥拌勻施用,避免局部濃度過高。
優質腐熟農家肥配合施用少量化肥和復混肥(宜用磷酸二銨),避免種肥直接接觸種子。山地施用磷酸二銨 187.5 ~225 kg/hm2或過磷酸鈣555 kg/hm2+尿素75 kg/hm2;中等肥力的川臺地施用磷酸二銨150 kg/hm2或過磷酸鈣450 kg/hm2+尿素60 kg/hm2;塬地施用磷酸二銨75~90 kg/hm2或過磷酸鈣225 kg/hm2+尿素30 kg/hm2,同時施用硫酸鉀或氯化鉀75~105 kg/hm2。缺硼地塊施硼砂4.5~7.5 kg/hm2[3]。
大豆開花結莢期葉面積大,干物質積累量迅速上升,需要大量養分,已施用的基肥和種肥不能滿足養分需求,且此時根瘤固氮很難滿足大豆對氮的高需求量。因此,要根據苗情、地力和施肥情況葉面噴施1%~2%尿素水溶液、0.2%磷酸二氫鉀水溶液、0.05%鉬酸銨水溶液[4-6]。
出苗前耙除早期雜草,松土保墑,提高地溫。出苗后在2 片對生單葉展開時進行間苗,拔除病苗、弱苗、小苗和雜苗,留大苗、壯苗。間苗宜早不宜遲,出現復葉后定苗,除掉苗眼中的雜草,并松土。
鏟地(用鋤鏟去苗帶及兩側的雜草并松土)和耥地(用舊犁或機引農具中耕行間并培土)10~15 cm,可防旱抗澇、消除板結、調節水分,有利于幼苗健壯生長。
盛花期摘心增產效果顯著,一般摘去大豆主莖頂端2 cm 左右即可。有限結莢習性品種和種在瘠薄地塊的大豆不宜摘心。
人工或機械除草,多次中耕。人工除草比機械除草靈活、干凈徹底、針對性強,但效率低。可在播前或播后苗前噴施33%除草通乳油3 000~4 500 ml/hm2。
合理輪作有助于防治病蟲草害,如:大豆食心蟲、菟絲子的寄主是大豆,禾豆輪作能消滅和抑制大豆食心蟲、菟絲子為害。及時翻耙,可提高越冬蟲的死亡率。根腐病可因地制宜選用抗耐病品種(中黃13),避免重茬、迎茬。
蠐螬可人工捕殺,結合耕地播種等耕作管理,人工撿拾幼蟲、蛹和成蟲,并集中消滅。金龜子發生盛期,根據其傍晚在低矮林木和作物上取食、交配等習性,人工捕捉成蟲飼喂家禽或集中消滅;也可利用金龜子的趨光性、趨化性等進行誘殺(燈光誘殺、信息素誘殺、食餌誘殺)。大豆食心蟲成蟲用性誘劑誘殺,利用誘芯釋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化合物引誘雄蛾飛到誘捕裝置,并用物理方法將其滅殺。大豆蚜蟲發生期可采用黃板誘蚜進行物理防治[7-8]。
通過保護利用自然天敵控制蠐螬。蠐嘈的捕食類天敵有步行蟲、蟾蜍、臀鉤土蜂、食蟲虻等,寄生類天敵有白僵菌、綠僵菌、螨、線蟲、原生動物等。大豆食心蟲卵期可釋放赤眼蜂進行生物防治。
用2%高效氯氰菊酯顆粒劑37.5~52.5 kg/hm2,混配細土300~600 kg/hm2,撒施大豆根際并淺鋤入土進行土壤處理。用0.3%~0.5%的吡蟲啉懸浮種衣劑600 g/L 包衣或拌種。金龜子發生盛期,噴霧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 倍液。大豆食心蟲在卵孵化盛期,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 500 倍液噴霧防治[9-10]。大豆蚜蟲發生期用4%高氯·吡蟲啉乳油450~600 ml/hm2,或50%抗蚜威水分散粒劑150~240 g/hm2噴霧防治。防治根腐病可用2%寧南霉素水劑 900 ~1 200 ml/hm2拌種,或62.5 g/L 精甲·咯菌腈懸浮種衣劑(藥種比 1 ∶250~1∶333)包衣,發病地塊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 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灌根。闊葉雜草用480 g/L 滅草松水劑3 000~3 750 ml/hm2莖葉噴霧,禾本科雜草用20%精喹禾靈乳油270~330 ml/hm2莖葉噴霧[11-12]。
一般于9月中下旬收獲。人工收獲在黃熟末期(90%豆葉基本脫落,莖和莢全部變黃,子粒復原與莢殼脫離,豆粒歸圓,搖動有響聲)進行,機械收獲在完熟初期(葉片全部脫落,子粒復原,豆粒變硬,搖動植株有清脆響聲)進行。大豆收獲后通過晾曬可促進成熟,待水分降至13%后包裝貯運。
確保綠色食品大豆貯運全過程不被污染,包裝前進行檢測,質量應符合NY/T285 各項指標要求,并附有技術檢驗部門簽署的質量合格證。包裝上應有綠色食品認證標志,貯存環境潔凈衛生,有明顯標識,并與常規生產的大豆分開貯存。
及時、詳盡記錄大豆生產流程,將基礎資料保存3年以上,以備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