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山東省寧陽縣林業保護發展中心,山東 寧陽 271400)
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這是推動國土綠化行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綠水青山,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對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意義。科學選擇造林樹種,規范化推進造林工程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重點與難點,其中廣泛推廣應用彩葉樹種營造青山綠水、彩色美景的盛大狀況是未來社會發展的潮流[1]。
彩葉樹種是指常年或某季樹木的莖、葉表現為較為穩定的黃、紅、橙、紫等色彩的觀賞喬木或灌木,有春色、秋色和常年異色樹種3個類型[2]。本文以彩葉樹種中比較有代表性的5 大樹種為主,進行詳細介紹,包括元寶楓、黃連木、烏桕、黃櫨和榔榆,以上樹種都是我國的優良鄉土樹種。其中,元寶楓葉色彩豐富,其種子可榨油,油中富含有益脂肪酸,植物器官中包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是重要的生態及經濟林樹種[3-4]。黃連木形成的林地對土壤表層的滲透速度、土壤肥力及養分擁有較好的保存與聚集能力,與其他樹種相比較,黃連木林地對水土的保持能力表現優良,是常見的一種優質耐瘠薄的水土保持林樹種[5],同時還是一種集觀賞、用材、藥用和木本油料等多功能樹種,是帶動發展多類型林業產業的高效樹種[6]。烏桕是大戟科烏桕屬落葉喬木,集觀葉、看形、賞果于一體,觀賞價值豐富,同時被譽為“綠色原子彈”,是重要的能源樹種[7]。黃櫨,葉片秋季變紅,即人們所稱的北京“香山紅葉”的代表性植物,常生長于海拔較高的山坡或溝邊灌叢中[8]。榔榆樹皮呈灰色或灰褐,裂成不規則鱗狀薄片剝落,露出紅褐色內皮,所以又被稱為豺皮榆,冬季葉變為黃色或紅色宿存至第二年新葉開放后脫落,是造林的優選樹種之一[9]。以元寶楓、黃連木、烏桕、黃櫨和榔榆為代表,總結彩葉樹種造林技術要點,為科學化造林提供相應的技術參考。
林木種苗是林業建設的物質基礎,從一批種苗中篩選性狀表現優良的為林木良種,它們是林木優良遺傳基因的載體,是林業產業發展的關鍵[10]。應用彩葉樹種造林,首先應做好彩葉樹種的選育和良種推廣工作,這是開展造林工作的基礎,也是提高森林資源質量的關鍵。彩葉樹種的選育和繁殖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其樹種的選育需要有一定的指標作為擇取的依據,其中適用于造林的樹種需要滿足的條件有耐旱性和抗寒性、抗病蟲害、耐瘠薄和水澇的特性,這給予人們一些啟示:一是可在需造林地塊附近選取合適的育苗地,之后采取播種育苗的方式,以此可縮短引種馴化的過程,提高苗木適應當地環境的特點;二是有關其快繁技術的研究[11],因為當前造林需要苗木的數量巨大,只是依靠單獨的播種繁殖不能滿足需求,同時許多母本的優良性狀也得不到承接,所以采用扦插、嫁接、組培等無性繁殖方式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綜上所述,有關造林前期的選苗、育苗工作應適合于造林地氣候、地理環境因子的彩葉良種,并通過無性繁殖的方式快速獲得性狀表現一致的苗木,為造林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造林成功除使用優良種質外,也需輔助以新技術、新方法。長久以來,人民群眾長期進行各類植樹造林活動,應用了多種類的造林樹種,在實踐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做法。
元寶楓是我國特有的樹種,其適應能力和使用價值備受人們關注,對其造林技術進行研究具有現實意義。任紅劍[12]課題組曾進行過元寶楓雨季造林技術研究,造林地點選擇在低山丘陵地區,屬于在荒山造林領域獨劈新境,打造了以元寶楓為伴生樹種的景觀林,在他們的試驗過程中也得到了許多經驗做法:一是造林挖穴時要適中,既要能保存住水分,又不能將樹穴留的過大,防止積存過多水分將苗木基部燙傷,致使苗木無法成活;二是夏季栽植選用容器苗,可將苗木根系部位水分保存一段時間,有利于造林苗木的成活。李彬彬[13]就元寶楓的直播造林技術進行了綜述,包括選擇品種、播種前的準備、如何播種及后期撫育管理等方面,旨在通過元寶楓進行荒山造林,并發揮其生態價值,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黃連木,漆樹科黃連木屬植物,落葉喬木,是重要的生物質能源樹種。在實際造林過程中,應用其進行造林作業的實例有許多。如郭俊杰[14]在河南安陽地區采用1.5年生的黃連木裸根苗進行規劃栽植,為解決其裸根苗造林成活率較低的問題開展了技術研究,得出:一是可采用1.5年生裸根苗進行全保濕和促根處理的方法進行造林;二是采取截干后速蘸蠟的方式,防治水分的散失;三是必要時進行薄膜的覆蓋,因為苗木規格較小,所以也能達到保水保濕的效果。
造林成活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水分的保持,因此進行干旱脅迫類的試驗是篩選造林林木植物新品種的重要基礎和依據。金雅琴[15]等人就不同種源的烏桕進行盆栽試驗,分析干旱環境下烏桕生理指標的變化特點,探討不同烏桕單株的干旱響應機理及差異性,以此篩選耐旱品種,為造林工作開展提供了原始材料。
黃櫨是我國北方地區瘠薄山地生態修復的優良先鋒樹種,王藝霖[16]進行了黃櫨幼苗在瘠薄環境中養分吸收的相關試驗,對今后黃櫨幼苗的合理化栽植及養護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也對深入了解黃櫨這一彩葉樹種對環境的適應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作為造林的先鋒樹種,黃櫨擁有兩大優點:一是黃櫨的葉、莖因有臭味,可減少牛羊對其的破壞,能提高造林成活率;二是其病蟲害較少,方便養護管理。高其富[17]等人直接用營養袋育苗,將育成的健壯幼苗于8月底9月初下雨前后栽植到山上,得到了良好的造林效果。直接應用育苗袋培育黃櫨幼苗,之后再進行造林的方法,縮短了苗木的緩苗期限,也減少了苗木的占地時間,提高了經濟效益。許慶良[18]采用苗木低溫假植、提前整地、延遲栽植等一套黃櫨苗低溫冷藏延時造林技術,減少了惡劣天氣對苗木的不利影響,提高造林成活率至98%。
榔榆是一種優良的用材林樹種,有關其耐旱和抗寒機制的研究是該樹種的研究重點。近年來,許多研究者圍繞榔榆的這兩大特性進行深入研究,通過性狀表現及滲透調節物質、保護酶等生理指標的觀察和測定,獲取榔榆的抗逆性特征[19-20]。這些前期生理特性的研究為榔榆的造林技術開展奠定了基礎,可更好的為該樹種的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得到了有關彩葉樹種的造林技術經驗,再以后的彩葉樹種造林過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需要在合適的造林區域周圍開展育苗工作,縮減苗木的緩苗期,讓造林的苗木更適應當地的環境,進而也可選育一批抗逆性較強的彩葉造林樹的植物新品種。二是育苗過程中需采用育苗袋,保持苗木根系的完整,續存一定的水分,在干旱環境下可維持一段時間,為緩苗提供一定的時間。三是通過彩葉樹種生理特性的監測分析,優化選育一批適宜造林的彩葉植物新品種,并通過無性繁殖技術,達到快速繁殖并穩定性狀的目的。總之,彩葉樹種是園林綠化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加深對該類樹種的生理生化研究、栽植管理及造林技術的研發是當務之急[21],通過實現多數種類的彩葉樹種綠化、美化環境,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