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存梅
(甘肅省臨洮縣龍門鎮人民政府,甘肅 臨洮 730500)
水分是影響黃土高原地區生態恢復的決定性因素。研究表明:在植樹造林的過程中會造成苗木幼根和根毛的大量損失,導致根系吸水能力下降,尤其是在干旱少雨的地區苗木含水量下降,苗木體內控制休眠的內源激素脫落酸成倍增加,使得幼苗的失水量增加,影響苗木的成活率[1]。甘肅省臨洮縣東北部山區是黃土高原溝壑區,屬于干旱半干旱區域,春、秋、冬季降水量很少,夏季是主要降水期,但蒸發強烈,空氣干燥,加之地形較為破碎、土壤侵蝕嚴重、土壤貧瘠、保水能力差,導致本地區土壤風化、水土流失嚴重。本文依據黃土高原干旱山區植樹造林的實地狀況,從水分保持的角度探討了黃土高原干旱山區造林技術。
植樹造林過程中苗木自身水分流失過多會導致內部水分平衡被打破,生理機能遭到破壞,苗木自然枯亡。在黃土高原干旱山區栽植苗木時,要隨起隨栽,對干燥的苗木及時補水。臨洮縣植樹造林多集中在春季,春季降水稀少,大風天氣較多,苗木水分流失嚴重,在挖苗、運輸的過程中要做好苗木水分保持工作,保證苗木的水分含量[2]。
各類造林苗木都要通過長距離的運輸,在運輸過程中苗木水分會損耗一部分。為了保證苗木的成活率,一方面苗木的運輸要避免長距離;另一方面在苗木運輸過程中要采取保濕措施,通風、防潮、防霉,可在運輸過程中在面目夾層添加冰塊等進行降溫保濕,并做好運輸車輛的通風工作,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在春季造林的時受干旱大風的影響,幼苗因失水而干枯死亡。研究表明:一年生油松在太陽的暴曬下10 min,成活率會降低50%左右,暴曬30 min 會造成植株死亡[3]。因此,在黃土高原干旱山區進行造林時,幼苗裸根起苗后要進行臨時假植,做好保水工作,苗木要粘好泥漿,根系帶有母土,土球的大小依據苗木自身的長短而定,防止側根損傷,最大限度地保持苗木水分。
黃土高原干旱山區由于自然條件限制,加上干旱山區造林管理粗放,造林技術不系統、不成熟,導致部分已植林木難以抵擋夏季的炎熱天氣,到秋季就會出現大面積的枯死現象,剩下的苗木越冬后春季難以返青,導致了“年年造林不見林”的怪相[4]。黃土高原干旱山區造林難的問題包括多個方面,主要有雨水、樹種、造林技術、人類活動影響以及林木管護等。
黃土高原氣候條件惡劣,自然降水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較為貧瘠,很多山區年降水量不足400 mm,給山區造林帶來了巨大影響,干旱少雨的氣候條件會導致新栽樹木由于缺乏水分大面積死亡,嚴重影響林木成活率。
合理的樹種選擇是保障干旱山區造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樹種選擇不當會導致樹木難以適應栽植環境,導致林木大面積的枯死。因此,對于干旱山區栽植的樹種要選擇抗旱能力強、保水性好、適應性廣的樹種,而且不同坡度、海拔的樹種選擇也應不同。在黃土高原部分山區造林的過程中存在明顯的樹種選擇不合理的問題,對于引進的樹種沒有經過示范種植就開始大面積的推廣,一旦樹種不能適應當地的氣候環境就會造成大面積的死亡,致使造林失敗[5]。此外,在沒有進行示范種植就開始大面積推廣,一些本地的天敵也會趁機侵入,對所造林木及整個生態環境造成威脅。所以,黃土高原干旱山區在樹種的選擇上要盡量選擇適合本地推廣種植的優勢樹種,對于外來樹種要經過嚴格的示范種植后再進行推廣造林。
黃土高原干旱山區缺乏高效、科學的造林技術,導致苗木成活率不足。主要表現:整地方式過于單一,沒有嚴格按照地塊的平緩度來進行整地,對于平坡、緩坡、陡坡、急坡采用的植樹方式基本一致;樹穴沒有考慮徑流匯集作用,有的樹苗在栽植的過程中不帶土球,栽植和起苗時間過長,導致苗木根部水分流失嚴重;有苗木栽植后未多次澆水或澆水不及時,影響苗木的成活率[6]。
黃土高原干旱地區部分山區群眾在燒炕、取暖、做飯過程中仍然采用薪柴,上山砍柴現象十分普遍,加上近年來煤炭價格上漲,森林樹木的砍伐力度在逐漸加大,水土流失嚴重,新栽植的苗木保水率不足,成活率下降,導致植樹造林效果不佳。
在植樹造林的過程中存在只注重造林數量、不重視造林質量的問題,雖然設置了固定的護林員,但是護林責任不明確,導致重復造林,浪費了大量資源。有些林木由于無人看管,牛、羊等牲畜隨意踐踏、啃食,苗木死亡率高。冬季防火不到位會導致林木大面積受損。此外,干旱山區栽植苗木后第一年的管理十分重要,要做好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除草培土等管護工作,才能保障栽植苗木的正常生長。
在植樹造林的過程中要詳細了解所栽植樹種的生長發育條件,選擇適合本地栽植的樹種。一方面,選擇的樹種要適合造林地區的自然條件;另一方面,苗木的選擇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基礎上,也要考慮經濟效益。黃土高原干旱山區適合栽植的樹種應具備耐寒、耐旱、抗逆性好、根系發達、蒸發量小等特點,在保證成活率的基礎上兼具一定的經濟價值[7]。在山區坡地的陽面選擇花椒、刺槐和沙棘等樹種,陰面則可栽植山杏和油松。在干旱山區進行造林綠化時,先栽植耐旱的樹種,等植被生態改善后再更換樹種。
黃土高原山區土壤較為貧瘠,為進一步提升苗木成活率,需要提前對造林區域進行土地平整,做好土壤的熟化,及時清理雜草,最大限度地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量。目前植樹造林整地的方式有魚鱗坑、小坑穴和水平階等多種方式,相比于魚鱗坑、小坑穴,采用水平階整地的方式土壤蓄水能力最強,在保墑的同時兼具增肥效果。對于第二年要進行植樹造林的地區,應在第一年的6—7月進行整地,因為黃土高原干旱山區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有助于提升栽植地的蓄水能力。
苗木要避免長距離的跨省運輸,在運輸的過程中盡量減少苗木折損,做好保濕工作。運輸到目的地后不可立即進行栽植,要選擇土壤濕潤的地區進行假植,以保證苗木的保水量。當苗木出現破損時要及時清除,防止整個植株腐爛發病,不能正常發育的苗木根系也要及時剪除。造林前將苗木的根部在生根粉溶液中浸泡2 h 左右,保證苗木栽植后能夠及時生長發育。
3.4.1 地膜覆蓋 采用地膜覆蓋的方式能顯著提升苗木的成活率。當苗木定植后在樹干周圍挖1 m×1 m 的深坑樹盤,將地膜中間掏孔后拉直平鋪在樹盤上,四周用土層壓實,能有效減少苗木根系水分的蒸發,同時也能提升土壤溫度,改善土壤的理化狀態,有效抑制雜草生長,促進苗木生長。
3.4.2 容器苗造林 該方法就是用適當的容器進行苗木播種和移植,采用這種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保證苗木根系的完整性,減少苗木根部的損傷。此外,容器栽植沒有假植環節,可以直接栽植。雖然容器栽植的方式苗木成活率高,但是栽植成本較高,不適宜大面積栽植推廣[8]。
3.4.3 應用保水劑 保水劑是一種高吸水性樹脂,具有較強的吸水能力。苗木栽植后可直接吸收保水劑中儲藏的水分,有效防止根系水分倒流,促進植物生長發育。在保水劑的使用過程中要科學選擇使用時間和用量,提升苗木栽植成活率。
病蟲害防治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因為每一種防治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化學方法效果好、見效快,但是藥期較短,會對天敵、環境造成一定的危害;生物防治雖然無毒、無污染,但是難以應對病蟲害突發現象;物理方式簡單有效,但是防治成本較高。所以,對于林木病蟲害的防治必須結合各類防治方式的優缺點,在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取長補短。
3.5.1 生物方法 利用生物及其代謝物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在使用的過程中要確保生物安全,山區造林過程中常使用生物農藥、生物激素(迷向絲),或采用以蟲治蟲(螳螂、瓢蟲等)的方式進行防治。防治大面積的病蟲害時可與物理學防治方式相結合,提升防治效果[9]。
3.5.2 物理方法 利用工具和光、電、熱、聲波等物理因素來防治病蟲害,常用的方式有燈光誘殺、潛所誘殺、餌木誘殺以及人工剪除病害的樹枝、樹葉,去除蟲卵、蟲繭等方式[10]。物理防治病蟲害不徹底,需要通過生物和化學方式徹底清除。
3.5.3 化學防治 利用化學物質防治林木病蟲害,具有高效、經濟、操作方便等特點,但過量使用會導致病蟲害產生抗性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化學方式進行防治的過程中要善于抓住防治時機,做到對癥下藥,盡量減少化學藥物的使用量,降低病蟲抗藥性和環境污染。
黃土高原干旱山區由于自然條件惡劣,降水量少,水土流失嚴重,給植樹造林造成了巨大的困難,導致植樹造林成活率低,造林返工率高,經濟損失嚴重。為提升黃土高原干旱山區造林成活率,需要因地制宜,創新造林技術方式,加強造林管護,減少山區造林返工率,有效改善黃土高原干旱山區自然生態環境,真正實現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