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大滿水利電力管理處,甘肅 張掖 734017)
水利工程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條件,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水利工程建設,初步建成了防洪、泄洪、供水、供電等重要基礎工程,提高了防災減災能力,為農業、工業等的長足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1]。但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各地的水利工程運行管理仍存在一些問題,水利工程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大滿灌區是張掖市甘州區的大型灌區之一,隸屬于甘州區水務局,灌區設計灌溉面積2.46 萬hm2,有效灌溉面積2.263 萬hm2。轄小滿、大滿、黨寨、堿灘、三閘、上秦6個鄉(鎮)的48個行政村和11個國營機關農(林)場,總人口7.65 萬人。灌區已建成干渠 1 條,長 59.7 km,建筑物 216座;分干渠 1 條,長16.45 km,建筑物180座;支渠、分支渠40 條,長245.24 km,建筑物 2 333座;斗渠 528 條,長 579.4 km,建筑物7 230座;農用機電井1 273 眼;小(一)型水庫 1座,總庫容 400 萬 m3。灌區承擔 7 處 78 km 的堤壩防汛和二壩水庫的防汛任務。
首先,大壩工程安全監測系統運行效果不理想,系統運行時間較長,系統內一些設備已出現磨損、老化等問題,老化設備沒有得到及時更換,導致系統自動化運行水平低,信息容量及自動化監測精度明顯下降,一些監測項目達不到相關規范的要求。其次,灌區水情測報系統運行性能下降,難以滿足汛期調度要求[2]。再次,日常的檢查維護不夠徹底,泄洪洞內有雜物淤積,也存在滲水、水毀等現象。最后,灌區水費收取標準相對較低,工程運行維護資金缺口大。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程運行效益,降低了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加大了維護管理難度。
針對灌區水利工程監測效率下降、設備老化失修等問題,要及時找準原因并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處理,使水利工程運行中的各種問題得到及時解決。對于水利工程監測系統中老化嚴重、靈敏性下降的設備,要及時維修或更換。更換儀器設備時,對新設備的性能進行嚴格檢測,選擇性能穩定、質量合格的設備,有效改善監測系統的運行狀態。同時,對監測系統的功能進行完善改進,使監測系統具有人工測量接口,確保監測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時管理人員能及時察覺并進行修補[3]。
部分水庫大壩工程的運行管理引入了文件化管理理念,并制定了嚴格的大壩管理制度,從而使水庫大壩管理工作更加科學有效,能及時、規范地解決水利工程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大滿灌區在開展水庫管理工作時過程中嚴格要求水庫管理人員在平時的管理工作中以《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水庫工程管理通則》(SLJ702-81)及世界銀行大壩安全政策等為依據編制水庫大壩運行維護手冊、編制并定期提交大壩運行年度報告等,推動水庫大壩管理規范化、標準化發展。水庫大壩工程使用期間,管理人員每年要根據工程使用情況及維護管理情況對管理手冊及運行報告進行修訂,確定下一年檢查與維護的重點,確保各項管理工作順利、規范推進[4]。
根據工程特征特點及運行條件,結合歷年運維經驗提前制定水利工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確保突發事件發生后能迅速響應、快速處理,將事件影響降到最低。在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基礎上,及時組織管理人員進行學習與培訓,使管理人員熟練掌握應急預案的內容,突發事件發生后能積極配合管理指揮中心開展事故處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將事故影響與損失降到最低。
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水平主要取決于管理隊伍的整體素質,因此要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就要加快推進專業管理人員培養與優秀管理隊伍組建。相關部門要按照國家標準要求,結合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目標與需求,建立科學長效的人才培訓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人員培訓計劃,定期組織有關人員參與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培訓,全面提升水庫運行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及其責任意識,為水利工程運維管理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在做好日常培訓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定編定崗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化程度和管理水平。相關部門要適當增加管理人員的競爭壓力,并對管理人員的業績進行考核評估,通過引導在管理人員之間形成良性競爭,提高管理人員對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調動其參與工程管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圍。相關部門可根據水利工程運行管理要求,組織開展管理技術交流活動,積極引導灌區管理人員與其他地區的管理人員進行交流學習,相互分享經驗、學習方法,推進灌區管理水平全面提升。運行管理過程中要積極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及技術,提高水利工程管理質量與效率[5]。
當前大中型灌區由水利行政部門負責調度水量、水費收支、財務管理等,灌區缺乏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了灌區發展,也影響了灌區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需進行相應的改革。改革要基于水利行政部門的宏觀指導,確保灌區具有經營管理自主權,即灌區能夠自主行使調配水權,能夠負責核算資金,自負盈虧,享有自主管理工程的權力,發展成經濟實體[6]。具體措施:對現有水利工程產權制度進行改革,真正實現產權、權責明確。大型水利工程的投資主體是國家,其產權歸屬國家,為了防止出現政企不分離導致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下降,要避免國有水利資產流失,可將水利工程管理單位轉變成國家控股企業,采取企業化管理對水利資產進行管理,實現水利資產增值保值[7]。小型水利節水工程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采取股份合作制、承包等方式開展產權改革,明確工程所有權,活躍經營權和存量資產,激發所有者積極參與管理。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通過發揮水利經濟杠桿作用可達到節水目的。當前農業水資源分配過程中,經濟杠桿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發揮,影響了供水單位的節水積極性,節水呈現形式化,導致水資源浪費嚴重。因此,需構建節水激勵機制。首先,對供水單位實行補償獎勵。不管水價合理與否,一旦實行節水措施就會影響供水單位的收入,為了鼓勵節水可根據節水情況給予供水單位補償獎勵,調動其節水主動性。其次,對用水單位及個人實行懲罰獎勵。根據制定的節水指標,對完成指標的單位予以獎勵,對未完成指標的單位予以懲罰。最后,實行水權交換,優化水資源配置。
農業節水工程建設需要用水戶的積極參與,節水技術措施需經過用水戶實踐才能起到作用。用水戶作為節水主體,其行為和素質決定了節水能否成功。因此,需建立有用戶參與的民主管理制度,成立自主管理的灌區用水者協會。需加大力度研究新型經濟自立灌排區管理制度,該制度在我國部分灌區建立了試點,實施效果較好。新型經濟自立灌排區管理實質上就是建立水利界限明確、相對獨立運行的灌區,主要目的是減少并消除灌區對政府財政的依賴,實現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強調民眾的參與性,主要采取供水公司聯合用水者協會的模式進行管理。
科學的水價管理體系可促使水利經濟實現良性循環,也是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保障。現行的水價管理體系促進了水費計收工作全面推進,使水利工程從無償服務轉為有償服務,促進了水利工程的高校運行。但存在定價不合理、水費標準不符合市場價值等問題,因此需通過實施水價改革建立科學完善的水價管理體系,為水價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實現水資源的有效管理。
首先,要出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水價管理新辦法,體現出成本補償和合理收益,使水價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反映商品價值規律。其次,根據供求關系,通過市場調節在部分地區在相關部門的監管下,對水價進行調整,采取動態刷機及超計劃累進加價制度進行管理。最后,改革水價管理體制。物價主管部門根據《價格管理條例》和財會制度對水價進行核定、審批、調整。為了有效利用水資源,地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可適當提高地表水的使用價格,利用地下水實現農業灌溉;若地下水資源匱乏,可提高地下水的使用價格,有效利用地表水,進而保護好地下水資源,最終實現保護水資源的目的。
水利灌溉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其建設質量與運行效益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因此,須重視水利灌溉工程運行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具體問題“對癥下藥”,從根本上提升水利灌溉工程運行管理水平,提高水利灌溉工程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