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輝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農業農村局,甘肅 天水 741020)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一項紛繁復雜的系統工程,關系到農民長遠利益,對保障農村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兩年,天水市麥積區始終堅持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全區上下高度重視,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總結形成“十步工作法”,為全區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
成立區、鎮、村3 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健全改革工作運行機制,各級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工作任務、實施步驟、時間節點、責任分工,落實保障措施。
利用宣傳視頻、畫冊、一封信、文件資料匯編等,借助會議、培訓、廣播、電視、網絡、村務公開欄等,向廣大農民群眾宣傳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相關政策,充分調動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參與改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參照村規民約,結合村情實際,綜合考慮戶籍、土地承包關系、集體經濟組織權利與義務等因素,界定成員資格,界定結果公開公示后經村民(代表)大會2/3 成員同意后張榜公布,待無異議后編制成員名冊,上報鎮政府備案。
對集體所有的各類資產進行全面清查,做到賬物相符、賬款相符、產權清晰,建立健全資金、資產、資源管理臺賬和各項管理制度。該項工作于2018年開展完成,并逐年動態運轉。
在全面完成清產核資的基礎上,通過民主討論,核實并確認村集體要量化的資產范圍,將確認結果張榜公示,無異議后以股份或份額的形式量化到本村集體成員。量化范圍之外的集體資源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應建立登記臺賬,交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分類、規范管理。
通過民主討論制定集體資產量化及股權設置管理辦法,科學設置股種類別,精準量化股份數額。股權設置以成員股為主,不提倡設置集體股,集體股的最終設立與否和所占比例由成員(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個人股可僅設置人口股,也可根據各村實際增設勞齡股、愛心股、貢獻股等其他股種。股權設定后,應編制集體成員股權清冊并報鎮政府備案。
股權設定以后,按照股權清冊信息按戶填寫發放股權證書。根據相關政策以及改革先行地區經驗,股權的管理提倡靜態管理方式,量化的股權可以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流轉。對今后村集體成員家庭中的新增人口,按照章程有關規定獲得集體資產份額和成員身份。
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籌備組建工作,選舉產生成員代表,確定理事會、監事會候選人名單,形成有關制度、辦法審議稿,經請示鎮政府批復后,組織召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第一屆成員代表大會,會上審議通過合作社章程、財務制度及理事會、監事會選舉辦法等,選舉產生理事會、監事會成員及負責人,形成會議決議并公開公示。
經請示鎮政府批復同意成立,填寫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申請表,并持相關證明材料到區農業農村局注冊登記股份經濟合作社,建立健全登記賦碼檔案資料,報鎮政府備案。
嚴格按照“村自評、鎮初驗、區復查”的程序,自下而上開展自我評估,查漏補缺,及時歸整、完善各級改革相關資料,規范檔案管理,如期保質保量完成全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總結驗收工作。
及時成立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聯系領導為副組長,有關部門和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區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在區農業農村局成立專門的改革辦公室,負責改革工作的組織、協調、督查和指導。各鎮也成立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確定了專人負責。全區上下形成了區委、區政府統一領導,領導小組統籌謀劃,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各鎮組織推進,各村具體實施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深入推進全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全區先后召開和舉辦各類專題會議及培訓10余次,深入各鎮村開展“面對面、手把手”的培訓指導逾百次,累計培訓相關干部群眾近4 300 人(次)。積極組織鎮村干部召開群眾(代表)大會、入戶宣傳,發放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宣傳畫4 萬余份,《致全區農民朋友的一封信》1.2 萬份,政策資料匯編1 460 本,政策文件解讀150 本,動員廣大黨員干部、農民群眾關注改革、參與改革。
改革工作開展以來,麥積區按照“試點探索、總結經驗、示范帶動、全面鋪開”的總體思路,在全區每鎮選擇1~3個村先行試點,由區產改辦業務骨干駐村指導,示范推進改革工作。試點工作完成后,區產改辦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立足區情實際,針對組織領導、清產核資、成員確認、資產量化、股權設置、股份經濟合作社組建等關鍵環節任務列出資料清單,細化工作流程,明確方法步驟,最終形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十步工作法’及內容模板”,印發各鎮、村參考借鑒,極大地減輕了鎮、村工作人員壓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結合區情實際,制定了《天水市麥積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任務、實施步驟、時間節點、責任分工、保障措施等。同時,為了加強指導全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資產量化、股權設置管理、股份經濟合作社組建及規范運行,相繼制定印發了《麥積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指導意見》《麥積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量化及股權設置管理指導意見》《麥積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管理辦法》《麥積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檔案管理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使產權制度改革各個關鍵環節任務明確、流程清晰,更具操作性,為改革順利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界定、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關鍵環節。改革過程中區委、區政府對各階段關鍵環節進行重點安排部署,提出具體的指導方案,始終堅持把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作為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基礎和前提,及時出臺清產核資方案和成員身份界定指導意見,全面扎實開展清產核資工作,徹底摸清了農村集體資產家底,共計清理核實資金10 140.24 萬元,資產140 250.45 萬元,土地112 580 hm2;全區379個行政村共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14 323 戶474 370 人,精準確認了農村集體成員身份。在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嚴格審核村級制定的資產量化及股權設置管理辦法,指導其科學合理量化資產,民主決策設置股權,合法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
為加強全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督查指導,高效推進改革工作,每季度組織督導,同時抽調58 名領導干部組成18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包抓組”,分鎮包抓,對改革試點工作開展“面對面”的督查和“手把手”的指導,嚴格落實“周督導、月通報”制度,對改革推進速度慢、存在問題多的鎮、村在全區范圍內進行點名通報批評,要求其建立問題臺賬,限期整改。區產改辦充分發揮協調推進作用,及時將省、市相關會議文件精神與區委、區政府領導對全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批示精神轉發各鎮,后期跟進督促其抓好貫徹落實。為進一步完善鎮、村產改工作資料,便于全省農村集體產權管理系統信息錄入,區產改辦抽調16 人組成督導驗收組,按照“村自評、鎮初驗、區復查”的程序對全區17 鎮及道北街道379個行政村開展了“地毯式”檢查驗收,確保了改革質量和數據資料經得起歷史檢驗。
全區379個行政村全面完成了清產核資、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股權設置與量化、股份經濟合作社籌備組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頒證等各項改革任務,量化經營性資產2.8億元,設置成員股東數47.437 萬個,發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379 份,按戶發放股權證書11.432 3 萬本,證書發放率達100%,全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
通過改革,摸清了農村集體家底,確認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厘清了集體資產權屬關系,健全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并與廣大成員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提升了村集體資產的運營管理水平,充分激活了村集體閑置的資產資源,釋放了農業生產力,有效保障了農民群眾的財產權利和民主權利,為加快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持續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要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強改革后新建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規范化建設,以“三會一章程”為核心,完善成員登記備案、資產經營和財務管理等制度,探索建立健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營管理機制。完善配套政策,加大對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發展扶持力度,調動經營管理者的積極性,不斷激發集體經濟發展活力,推進股份經濟合作社市場化運營,充分發揮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二要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對集體資產變動情況及時進行清查核實,并更新全國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管理系統和甘肅省農村集體“三資”網絡監管平臺數據,推動農村集體資產信息動態化監管。強化集體成員參與權和監督權,確保集體資產安全完整,實現保值增值。加大農村集體經濟監管審查力度,防止集體資產私分、侵吞、侵占。
三要強化黨建引領,創新發展模式,統籌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整合各方資源,盤活閑置資產、釋放資金活力、創辦經濟實體,因地制宜確定主導產業和經營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拓寬增收渠道,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積極探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路徑。
四要逐步明晰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委員會的職能關系,突出集體經濟組織的資產經營管理功能和村委會的社區公共服務功能,并根據實際發展需要,從人員選舉、隊伍建設、財務核算、議事決策、資產管理等方面逐步探索將村民委員會的自治功能和集體經濟組織的經濟功能剝離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