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錫,王 震,趙功強
(1.寧夏回族自治區生產力促進中心,2.寧夏科易網科技有限公司,寧夏 銀川750000)
隨著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以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為核心的技術交易逐漸成為企業競爭的重要舉措。首先,技術交易的開展,尤其是技術委托開發和技術轉讓的實施有助于幫助企業降低研發成本,節約研發時間[1];其次,技術合作開發、技術咨詢實施顯著提高企業核心技術競爭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最后,技術服務能提高企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帶動技術服務業快速發展[2]。
近年來,寧夏技術交易額有了顯著提升,雖然技術交易活動日益頻繁,但是對于技術交易特性及發展趨勢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以寧夏2016-2020年的技術交易數據為例,結合政策與市場行為分析技術交易的發展趨勢與原因,并對其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分析,為企業提供技術交易活動指導,促進技術市場業務工作發展,鼓勵社會各方積極參與到技術交易活動中,推進技術交易市場健康發展。
2016年6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管理科學技術名詞》提出了名詞“技術交易”——技術供需雙方關于技術成果所有權、使用權的交易行為。
技術轉移與技術交易之間不同之處在于技術交易更加側重有償性與商業性,能夠以經濟行為分析技術轉移的目的性與有效性,因此對技術交易的分析可以反映出有償技術轉移的現狀[3]。
吳亞婭[3]指出,技術市場是技術中介服務和技術商品經營活動的場所,即實現技術交易的場所。它以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宗旨,具體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許可、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交易能否順利實現,使得技術作為生產要素能否合理配置,受到市場規律的制約與調控。企業依靠使用新技術、新產品和技術市場機制引進,才能順利實現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
圖1 2016-2020年全國技術交易額
張欣煒等[4]對中國技術市場發展的空間格局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指出我國各地區技術市場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以及中西部的湖北、陜西等省份技術市場發展較為完善,區域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
我國大力支持技術市場發展,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機關法人、事業法人、企業法人、院校等組織積極開展技術交易活動。由圖1可知,2016-2020年,全國技術交易額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由2016年的8 654.73億元上升到2020年的19 746.67億元。
除國家政策支持外,各省市區也出臺了針對技術交易的管理辦法,促進了交易額的上升。近年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提出也帶動了傳統企業轉型、新興產業提速、科技服務產業發展,為技術交易提供了交易場所與渠道。寧夏出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方案等政策,進一步降低了交易門檻,激活了創新活力。
近年來,寧夏以特色產業為龍頭,帶動了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尤其在技術交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如圖2所示,2016-2020年,寧夏的技術交易總額自50 000萬元增長到225 000萬元。
圖2 2016-2020年寧夏技術交易總額
在技術交易額持續增長的過程中,也反映出了寧夏技術交易的傾向性。如圖3所示,2016-2020年,4種技術交易模式體現出了不同的發展趨勢。首先,技術開發類的交易額2016-2018年出現了線性增長,而自2018-2020年其交易額在87 500萬元;其次,技術轉讓類的交易額在2018年以前在13 000萬元,而自2018年以來呈現出線性增長;再次,技術咨詢類的交易額自2016年以來相對于其它三類技術交易變化較小;最后,技術服務類的交易額自2017年開始出現持續性增長。
4類技術交易出現不同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政策變化。2018年,寧夏建成技術市場,并為其制定了發展目標與方案,即制定了促進技術交易的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技術交易額增長。另外,2018年以來寧夏制定的政策以資金獎勵技術轉讓類交易為主,直接體現到技術轉讓交易額的增長。同時,技術開發費用可以歸集為研發費用從而使得企業可以減免部分稅金,提升研發收入占比,在認定科技資質和申請項目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因此,雖然政策傾向技術轉讓類交易,但是技術開發類交易額并未出現大幅降低。
圖3 2016-2020年寧夏4種技術交易對比
除了政策導向影響之外,出現4種技術交易額差異性較大的原因還包括產業結構、資源優勢、市場需求等。2020年,寧夏第一產業的比重為8.6%,第二產業比重為41.0%,第三產業比重為50.4%。其中,工業生產總值占比為32.74%,其他服務業生產總值占比為26.29%,占比分列第一位和第二位。產業結構的變化使得技術交易的類型也發生相應變化,尤其是屬于其他服務業的科技服務業快速發展,為技術交易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渠道。2019年,全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54.51億元,比上年增長19.6%,也從側面反映出研發經費對技術交易的帶動作用。
近年來,寧夏的技術交易大部分為政府引導。由圖4可知,國家科技計劃、部委計劃、地市縣計劃、師市院校計劃帶動的技術交易額占比較小,且在2016-2020年變化幅度較小,而自治區計劃和計劃外兩類交易額占比較大且呈現上漲趨勢,尤其是自治區計劃類的技術交易額在2020年是其它類型總和的近2倍,并呈現快速上漲趨勢。
圖4 2016-2020年寧夏技術交易計劃來源趨勢
究其原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①國家支持技術交易的重點為自治區計劃,國家計劃和部委計劃只作為宏觀引導;②寧夏的地市縣計劃資金有限,政策兌付能力也受到限制,因此,地市縣計劃主要作用在引導當地特色產業和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③寧夏的院校數量較少,且技術轉移轉化的相關政策推行時間不長,校企合作的模式較為傳統,短期不能加速技術交易的達成量,同時院校的技術成果還需進行小試、中試等環節,也增加了技術交易的后期成本,阻礙了院校成果轉讓。
如圖5所示,通過對比全國26個省市區(包括寧夏)對寧夏的技術輸出可知,北京市對寧夏的技術輸出是最高的,額度近15 000萬元,遠高于其他地區技術輸出總和,其次是陜西省,再次是安徽省,其他省市區對寧夏的技術輸出相對較小。
圖5 2016-2020年寧夏技術交易輸入來源地
由圖5可知,雖然大力提倡東西部合作、對外合作等,但近年來寧夏的技術交易來源地大部分仍為自治區,究其原因:①技術交易的距離成本較高,尤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技術交易的信息非對稱性、信息不完全性尤為顯著,區外技術的輸入需要克服的信息障礙難度增大;②技術輸入渠道單一、成本較高,目前自治區企業提出的技術需求只能通過個人渠道和代理渠道進行對接,且前期對接效率低下,達成率不高;③產權歸屬問題和技術的公共物品屬性,隨著自治區企業意識提高,技術交易過程中會涉及到產權歸屬的問題,目前常用的解決辦法是雙方共同署名,產權歸雙方共同所有,在一定程度限制了企業對技術成果的二次開發與創新,因此也降低了企業購買技術的積極性,另外技術作為無形資產而具備的公共物品屬性也難以定價,增加了交易難度。
社會各界對技術交易的參與程度可反映出技術交易在市場的深入性、廣泛性和實用性。如圖6所示,機關、事業、企業法人的技術交易額遠遠高于社團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組織。
圖6 2016-2020年寧夏技術交易來源類型
由圖6可知,企業法人作為技術交易的主體,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自治區大部分的技術交易均為企業法人承擔,機關和事業法人主要起引導、補充和扶持的作用,社團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組織的技術交易額較低,究其原因:①企業法人作為市場主體,承擔交易責任,并具有明確的研發目的和技術轉化意向,政策支持、市場需求、發展需求等方面極大地提升了企業法人的技術交易數量;②機關和事業法人通過購買技術服務、招標、揭榜掛帥等方式對寧夏的創新環境、研發基礎、人才團隊等進行升級和維護,體現出了一定的技術交易額;③技術交易本身存在交易成本高昂、交易后轉化難度較大等特點,自然人和社團法人非創新主體,只能表現出交易的短期性、臨時性和隨機性等特點;④自然人技術交易額的上漲源于社會創新環境的提升和政策的支持,院校教師、企業工程師以及技術人員均可通過技術交易獲利,這也為個人層面的技術交易帶來了活力。
通過以上分析,寧夏技術交易存在技術交易類型側重性較為明顯、區外技術輸入較少、社會各界的技術交易活動不足、技術交易渠道單一且成本較高問題。
目前自治區的主要技術交易額依賴技術開發和技術轉讓,可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以該結構為主,產生的影響包括以弱化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為后果的盲目技術開發和低價值技術轉讓。技術交易的目的之一在于將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社會發展,現有的政策及市場環境會導致弱化技術咨詢與技術服務的效果。另外,技術咨詢與技術服務是輔助技術開發和技術轉讓的手段,只有通過咨詢和服務才能讓技術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還需要更加完善的技術市場環境來優化技術交易結構。
目前,寧夏的技術交易大部分均為地區內部交易,寧夏的技術相對落后,需要引進先進適用性技術來促進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引進關鍵共性技術來突破行業發展瓶頸,引進重大關鍵技術引領企業發展壯大,內部交易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技術交易作為市場經濟應發揮其供需特性,由市場主導與管理,充分發揮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但目前寧夏的技術交易仍以計劃內的技術交易為主,尤其是自治區計劃為主,即政府通過計劃項目的征集來使機關、事業、企業、社會團體等參與計劃項目,由此產生技術交易活動并進行備案登記。
目前,寧夏計劃外的技術交易大部分通過政府平臺來達成,存在的問題有:平臺資源有限、有效信息占比不高、宣傳力度不大、資源針對性不強等;技術需求方不能凝練出有效的技術需求,技術成果方難以尋找到有效的需求信息渠道;技術交易服務方的平臺搭建、資源整合、信息匹配難度較大。
通過以上分析,結合寧夏技術交易現狀,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優化政策的傾向性。融合技術開發、技術轉讓與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的政策支持,形成更加立體的支持方式,對技術開發、技術轉讓合同的補助資金延伸到技術咨詢與技術服務,引導技術服務類企業發展核心技術,引導技術咨詢類企業建設精準咨詢平臺,進一步提升不同類型技術交易的經濟價值。充分調動大中型企業優勢,以領軍企業、龍頭企業、高新企業等為代表,改變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開發和技術轉讓過程中出現的開發前期盲目、轉讓后期無力等現象。鼓勵第三方技術咨詢和服務企業開發針對性強、專業度高的服務,對寧夏特色產業、戰略新興產業、高新技術領域開展精準服務。
(2)打造兩地轉化平臺。大力推進兩地轉化平臺的建設,在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天津等地與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合作,共同建設成果轉化平臺,將通過小試、中試的技術通過揭榜掛帥、招投標等形式在寧夏落地實施,通過科技金融進行扶持,將成果轉化、項目落地、企業培育等環節連通,加速東部技術的轉化,拓寬寧夏引進技術、項目、人才的渠道。
(3)引導發展市場行為。營造完善的科技服務市場環境,設立科技服務集聚區,引導一批法律咨詢、技術轉移、知識產權、科技金融、科技咨詢、技術評估、技術拍賣等服務機構形成集聚效應為大中型企業、園區提供全程式服務。增設技術合同登記點,對合同登記員進行培訓考核,提升服務質量。鼓勵開展計劃外技術交易的合同登記,通過第三方服務機構記錄和跟進技術交易主體。
(4)牽頭建設多元市場。建成擁有千萬級有效資源、完善的線上交易系統、技術評估系統的多元市場,融合運營單位、服務單位、各地用戶為一體的技術市場,降低各地用戶的交易成本、服務單位的市場風險。在資源方面,整合知識產權、技術成果、人才專家、技術需求,按照產業、規模、成熟度等進行劃分,定期維護資源信息,真正形成有效可用的資源體系;在線上交易系統方面,形成政府組織引導、運營單位維護服務、服務單位提供產品服務的模式,并根據技術交易特點,通過貨幣、抵用券等形式降低在線交易風險;在技術評估系統方面,連通金融機構和技術評估機構,形成具有公信力的評估體系,為技術交易護航。建成地市、縣區級分市場,通過引導與市場運營逐步實現技術市場的市場化運作,連通各地技術市場,形成統一、協調、有序的技術市場綜合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