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興
(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松嶺門動物衛生監督所 122609)
肉雞飼養難度較大,飼養人員要根據各地區的環境條件對飼養管理方法進行優化和完善,確保能為肉雞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和條件。在肉雞養殖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內容比較多,只有保證飼料、飲水、溫度、環境衛生、養殖密度和疾病防治的合理性,才能提高肉雞成活率,強化肉雞體質,降低不良因素對肉雞生長發育產生的影響。
肉雞生產期間的每個階段對水分的需求都比較高,為了防止肉雞出現嚴重缺水的情況,要根據不同階段肉雞對水分的實際需求來補充水分,保證肉雞飲水量充足。剛出殼的雛雞一周內需要飲用20~25℃的溫水,可以在水中添加適量葡萄糖,4h左右更換1 次飲水,7d 后可以將溫水更換成涼開水,14d 后可以直接使用正常飲用水。必須要保證飲用水的質量,否則容易引起多種疾病問題。
一般在肉雞飲水3h 或出殼15~20h 后為肉雞添加飼料,主要選擇熟的玉米渣或小米粒,3d 后可以添加全價飼料。不同生長階段,肉雞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也要進行合理調整,第一個月內,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控制在21%左右,第二個月可以降低1%~2%,在飼喂過程中,要控制好每次加料量,做到少添多次,有利于肉雞的生長發育。育雛期每天的飼喂次數在8 次左右,中期為6 次左右,后期為4 次左右,夜晚添料1 次。保證飼料新鮮,要及時更換剩料,以防出現變質情況,對肉雞正常生長產生影響。在氣候下降環境中,為了防止肉雞出現應激反應,可以在飼料中添加適量桿菌肽鋅,增強肉雞抵抗力,也可加入多維菌素和電解多維,提高肉雞適應環境能力。
肉雞在生長過程中要根據肉雞生長需要及時更換飼料,確保能為肉雞提供充足的營養。但在換料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方法合理,有效控制飼料更換速度和比例,首次在飼料中添加的新料數量比較少,與舊料比例在1:3;第二次要適當增加新料數量,與舊料數量相同;第三次新料數量與舊料比為3:1;第四次則可以全部更換為新料。只有循序漸進才能讓肉雞腸道更快地適應,否則容易引起胃腸疾病。
育雛階段一定要保證溫度適宜,不能出現溫度過低的情況,否則會導致雛雞扎堆,容易出現踩踏現象,影響雛雞生長發育。也不能出現溫度過高的情況,會導致飲水量增加,飼料轉化率降低,影響雛雞正常代謝,還會導致其出現嚴重的脫水情況。在剛出殼的一周內需要將溫度控制在33℃左右,第二周則可以下降1~2℃,之后的每一周下降2~3℃,一直到21℃。在飼養管理過程中一定對雛雞的狀態和活動情況進行細致觀察,根據實際情況對溫度進行適當調整,保證溫度適宜。
除了要保證溫度適宜,還要注重濕度控制,雛雞出殼1 月內需要將濕度控制在60%~70%以內,1 個月后可以降低10%左右,一般在飼養階段不會出現濕度過大的情況,但也需要做好監測工作,保證育雛舍內溫濕度適宜,不能出現濕度低于40%或超過80%的情況,否則會影響肉雞正常代謝,限制肉雞生長。
為了促進肉雞生長發育,要根據肉雞的生長特點為其提供適于生長的環境,保證光照充足。在實際飼養管理過程中,對于一周齡內的雛雞進行24h 持續光照,肉雞長大后逐漸減少光照。對于開放式雞舍則可以利用自然光照,夜晚采用人工補光的方式來促進肉雞生長。
飼養密度與雞群整體的生長發育有密切關系。若密度過大,肉雞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容易出現踩踏或料水爭搶的情況,影響肉雞正常休息,從而限制肉雞生長,導致疾病發生。要根據肉雞日齡和個頭來確定飼養密度,在不同季節里也可根據溫度環境條件適當調整密度。
肉雞在生長期間容易受到環境條件的影響而發生應激反應,飼養過程中要保證雞舍空氣質量良好,定期通風,改善雞舍內的空氣質量,排出有害氣體,以防引發肉雞呼吸道疾病。封閉式雞舍可以設置動力通風系統進行通風換氣,開放式雞舍則采用打開門窗通風換氣的方式,確保能為肉雞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一般采用分群飼養的方式進行肉雞養殖,有利于肉雞快速生長,可以根據肉雞體質、個頭和公母進行分群,根據不同雞群的生長需要采用針對性的飼養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整體飼養管理水平,保證雞苗成活率。
為了防止細菌和病菌滋生,在肉雞飼養管理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消毒,要做到全面細致。對雞舍內使用的飲水設備和料槽等都要進行定期清理和消毒,合理制定消毒周期,選擇合適的消毒藥物,控制消毒液的用量。飼養人員進出雞舍,車輛進出雞場時都要進行消毒處理。
在飼養管理過程中要采用全進全出的管理制度,相同日齡的肉雞采用的飼養方法及對環境條件基本一致,便于飼養人員統一管理和出售。在肉雞全部出欄后需要對雞舍進行全面清理和消毒,要及時更換和清洗相關飲水和飼料設備,打掃消毒后的雞舍要空置1 周以上,然后才能應用到下一批次肉雞飼養中,以免出現病毒循環感染的情況。
為肉雞提供干凈衛生的圈舍有利于肉雞健康生長,所以在養殖期間要對糞便、污物等及時清理,每2 天打掃一次。飲水設備和料槽要每天清洗一次,對雞舍內的工具和空間要定期消毒,常用生石灰或火堿液。清理的糞便要進行統一堆放處理,一般采用堆積發酵的處理方式,處理的位置盡量遠離雞舍。病死雞則要采用無害化處理的方式,以免疾病大面積傳播。
要想降低肉雞飼養期間疾病發生率,要了解和分析本區域容易發生的疾病類型和規律,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做好防疫工作,提前制定科學、有效的免疫程序,及時進行疫苗接種,以此降低各類疾病的發生率。免疫接種后也需要定期進行抗體檢測,及時補免,保證疫苗免疫效果。禁止外來人員隨意進入養殖場,飼養人員也不能隨意串舍,以免交叉感染。
肉雞的抗病能力較差,在飼養期間容易受到外界環境、飼養條件、飼養方法、飼養密度、轉群、換料和運輸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進而出現應激反應,導致肉雞食欲減少、心跳加快,影響肉雞生長發育,這是飼養管理過程中要加強重視的一點。要了解可能使肉雞發生應激反應的各類因素,做好溫度控制和密度調節工作,安排專門的飼養人員來負責不同批次肉雞的飼養管理工作,禁止其他動物進入養殖場內,在比較寒冷的季節或者需要轉群、運輸和免疫接種的過程中,可以提前在肉雞飲水和飼料中添加適量維生素,提高肉雞適應性,減少應激反應。
肉雞飼養管理中需要重視的內容比較多,屬于一項系統化工作,要求飼養人員提前了解和掌握相關管理要點和技術知識,才能對多方面的影響因素進行有效管控,促進肉雞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