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命 楊治平 鈕慧敏 趙凱*
(1.山西省農業機械發展中心,山西太原 030027;2.山西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山西太原 030027;3.山西省陽曲縣農業農村局,山西太原 030100)
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以流產和發熱為特征的一種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傳染病。布魯氏菌可感染人、多種家畜和野生動物,引起相似的臨床癥狀與病理損傷,如發熱、流產與不育、慢性關節炎及神經損傷等。山西省長期以來存在偏高的牛羊布病感染率和流行率,隨著社會發展,對奶制品的需求不斷增大,山西省奶牛的養殖量不斷增大,奶牛布病的存在和流行嚴重影響了山西省畜牧業的高質量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鑒于此,分析了山西省奶牛布病的流行概況,提出了山西省奶牛布病的防控策略,并就今后山西省奶牛布病的防控提供了合理建議,為山西省布病的防控提供參考。
山西省是全國布病的老疫區和多發省份之一,布病疫情經歷了20 世紀50—70 年代流行高峰期,80—90 年代初期的基本控制期,90 年代中后期逐漸上升,自2000 年以來快速上升,2000—2003 年報告病例數連續4 年位居全國首位,2004—2017 年報告發病數均位于全國前五位,是全國疫情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山西省尤其北部大同、朔州、忻州等市奶牛存欄數量較多,隨著奶業振興計劃的推進,奶牛存欄數量仍在持續上升,截至2020 年底,山西省奶牛存欄已達到38.8 萬頭。隨著飼養規模增大,相關從業人員數量增多,奶牛交易頻繁,從業者頻繁接觸奶牛,布病的感染機會增多。
山西省奶牛布病抽檢的個體陽性率和群體陽性率長期偏高,為有效掌握奶牛群體間布病流行情況,組織對規模奶牛場、散養戶、屠宰場、運輸車輛和交易市場等相關場點進行采樣監測。監測結果顯示,2016—2020 年山西省奶牛布病抽檢的平均個體陽性率和群體陽性率分別達到2.02%和13.41%(表1)。奶牛個體陽性率持續偏高,且2017 年后有上升趨勢。群體陽性率持續維持在高位,野毒株的污染面較大。

表1 2016—2020 年山西省奶牛布病血清學監測結果
在全省奶牛布病情況總體分析的基礎上,基于同類型監測場點數量、牲畜存欄數量和樣品代表性等多種因素考慮,對監測場點中的規模養殖場和散養戶兩種不同養殖規模的奶牛感染情況進行進一步分析,規模養殖場的個體陽性率相對較低,兩者群體陽性率相差不大(表2、表3)。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可能是規模養殖場構建了相對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表2 2016—2020 年山西省奶牛規模養殖場布病血清學監測結果

表3 2016—2020 年山西省奶牛散養戶布病血清學監測結果
山西省流行的布魯氏菌以羊種為主,主要流行優勢種型為羊種3 型,菌種型存在宿主轉移現象。奶牛布病平均個體陽性率和群體陽性率偏高,主要原因可能與牛只調運、養殖場(戶)私自引種、牲畜混養等情況有關。此外,《山西省動物防疫條例》 規定,“奶畜需要實施布魯氏菌病免疫的,應當逐級報省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批準”,但奶牛場存在私自進行布病免疫的情況,因目前實驗室常用血清學檢測手段無法有效區分疫苗株與野毒株感染,從而將部分私自免疫奶牛樣品認定為布病陽性,這也是檢測樣品平均個體陽性率和場群陽性率偏高的原因之一。
山西省綜合運用“檢、免、殺、消” 等防控策略控制布病的流行,積極推動布病防治技術集成創新,推廣了“四防一免三查一處置” 的畜間布病防控技術措施(四防是防傳入、防傳畜、防傳播、防傳人,一免是進行免疫,三查是查點滅源、查陽性場、查人治病,一處置是對布病疫情進行科學處置),使布病防控技術在基層更加簡單明了,更具操作性。同時,奶牛布病凈化工作在山西省全面展開,推動布病防控從有效控制向逐步凈化消滅轉變。
為及時掌握山西省奶牛布病流行情況,根據農業農村部安排部署,山西省定期組織開展布病監測工作,形成包含集中監測、日常監測、定點監測、專項監測、飛行監測多種監測方式的監測體系,監測覆蓋山西省11 市,主要采用虎紅平板、競爭ELISA、試管凝集試驗等血清學檢測方法,對山西省6 月齡以上奶牛進行抽樣檢測。2016—2020 年檢測奶牛血清樣品分別為3578、13378、4916、2407 和2438 份,監測場點涉及種畜場、奶畜場、散養戶、屠宰場、交易市場等不同類型,實現監測場點類型全覆蓋。
山西省作為布病一類地區,《2021 年山西省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計劃》 規定對種畜外的牛羊進行布魯氏菌病免疫,種畜禁止免疫;奶畜原則上不免疫,確需實施免疫的,有關養殖場(戶)可逐級報省農業農村廳畜牧獸醫局同意后,以場群為單位采取免疫措施。截至目前,山西省已有3 家大型規模奶牛場完成全群布病免疫申報。山西省布病強制免疫疫苗招標采購種類為S2 減毒活疫苗,主要用于對羊群進行布病免疫。據了解,部分奶牛場存在未報經省農業農村廳畜牧獸醫局同意,即使用布魯氏菌病活疫苗(A19株)進行布病免疫,目前尚未對該類養殖場(戶)數量進行統計。
對監測過程中檢測出的布病陽性奶牛進行撲殺和無害化處理,消滅傳染源。根據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動物疫病防控財政支持政策實施指導意見〉 的通知》,對相關養殖場(戶)進行補助,補助標準為6000 元/頭。
規范消毒程序,對養殖場所定期開展預防性消毒,在養殖場所出入口處配備消毒池,及時補充、更換消毒藥品。對病死動物及流產胎兒、胎衣等進行無害化處理,對流產物污染的場地進行徹底消毒,病畜糞便進行發酵密封處理。
持續推進奶牛布病凈化工作。采取分步推進的方式,于2020 年啟動了省級動物疫病凈化創建場建設工作,籌備建立了省級凈化專家庫,制定了工作方案,引導有積極性、設施設備條件、管理水平較好的企業參與凈化工作,示范帶動山西省奶牛場布病凈化工作的開展。
對山西省奶牛養殖場(戶)逐場逐戶摸清布病疫苗免疫情況,完善免疫檔案,做好免疫記錄,有布病免疫需求的養殖場(戶)完善免疫申報手續。切實摸清山西省奶牛場(戶)布病免疫情況,確保山西省布病監測數據有效排除因開展布病免疫造成的干擾。
加大對跨地區調運奶牛的檢疫監管力度,奶牛養殖場(戶)申報檢疫時需提供布病陰性檢測報告。調入的奶牛需進行落地報告,并隔離飼養45d,期滿檢測合格后方可混群飼養。
目前奶牛強制撲殺補助標準為6000 元/頭,與市場價格相差過大,陽性畜強制撲殺時養殖戶抵觸情緒較大,影響養殖場(戶)配合開展布病防控的積極性。為確保奶牛布病撲殺無害化處理工作的順利推進,建議提高撲殺補助標準,達到奶牛市場價值為70%~80%,有利于提升養殖場(戶)參與布病防控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淘汰工作順利開展。
布病作為人畜共患傳染病,各級農業農村和衛生健康部門應建立合作機制,加強信息交流,破除信息壁壘,對每年新發人間病例聯合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及時做好布病陽性場的疫情處置,摸清布病“由畜及人” 的主要傳播路徑,切實阻斷布病傳播蔓延。
布病作為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豬、牛、羊、犬、人等均易感。本病可通過被污染的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過損傷的皮膚、黏膜感染。因此,奶牛場應禁止飼養其他易感動物,防止互相感染。奶牛場還要做好驅鳥、滅鼠、滅蚊蠅,防止流浪貓、犬進入等措施,消滅傳播媒介。
各級農業農村和衛生健康部門加強合作,通過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開展人畜共患病防控知識宣傳。針對不同人群舉辦人畜共患病防治培訓,發放防控宣傳掛圖、宣傳手冊等宣傳資料,廣泛宣傳人畜共患病防控知識,增強布病防控意識和能力,營造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圍。
奶牛布病防控作為山西省人畜共患病防控的重點工作,需要各級各部門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委、省政府加強布病防控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全面開展防控工作,狠抓措施落實,才能有效遏制奶牛布病的擴散蔓延,才能推動奶牛布病防控逐步從有效控制轉向凈化消滅,進而逐漸緩解布病對山西省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