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平
(山西省陽泉市畜牧技術服務中心,山西陽泉 045000)
利什曼病是人犬共患傳染病,2009 年利什曼病被列入《人畜共患傳染病名錄》。2015 年以來,陽泉市犬利什曼病呈暴發性流行趨勢,與此同時人感染利什曼病病例快速增長,發病率遠高于全省、全國水平。為迅速控制犬利什曼病的流行,陽泉市從2020 年開始開展了犬利什曼病的綜合防控。從研究犬利什曼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動物這3 個基本環節入手,研究適合本地區疫情防控的有效措施。主要采取運用不同檢測方法,探索綜合防控措施,最終達到控制犬利什曼病的目的。
犬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蟲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病,主要依靠媒介昆蟲白蛉進行傳播。當白蛉在叮咬人或動物的皮膚進行吸血時,可將體內病原蟲體傳播給宿主。犬利什曼原蟲包括嬰兒利什曼原蟲(也叫恰氏利什曼原蟲)、熱帶利什曼原蟲、和碩大利什曼原蟲等,犬利什曼病按照臨床分型主要包括內臟型、皮膚型和黏膜型等。
本病是由寄生于內臟的杜氏利什曼原蟲引起的雙源性人畜共患慢性寄生蟲病。本型多見于丘陵山區,分布于甘肅、青海、寧夏、川北、陜北、冀北、山西、遼寧和北京等地。杜氏利什曼原蟲寄生于病犬的血液、骨髓、肝、脾、淋巴結的網狀內皮細胞中。
在犬體內的蟲體稱為無鞭毛體(利杜體),呈圓形,直徑2.4~5.2μm,有的呈橢圓形,大小為2.9~5.7μm×1.8~4μm。用瑞氏液染色后,胞質呈淺藍色,胞核呈紅色圓形,常偏于蟲體一端,動基體呈紫紅色細小桿狀,位于蟲體中央或稍偏于另一端。

圖1 顯微鏡鏡檢利什曼原蟲無鞭毛體
在傳播媒介(白蛉)體內的蟲體,稱為前鞭毛體(鞭毛體或細滴型)。呈細而長的紡錘形,長12~16μm,前端有一根與體長相當的游離鞭毛,在新鮮標本中,可見鞭毛不斷擺動,蟲體運動非常活潑。當雌性白蛉吸食病犬(人)或其他患病動物血液時,無鞭毛體被攝入蛉胃,隨后在白蛉消化道內發育成為前鞭毛體,并逐步向白蛉的口腔集中,當白蛉再吸健康犬或其他動物血液時,成熟的前鞭毛體便進入健康犬體內,而后失去游離鞭毛成為無鞭毛體,隨血液循環到達機體各部。無鞭毛體被巨噬細胞吞噬后,在其中分裂繁殖。
潛伏期數周、數月乃至1 年以上。病犬早期都沒有明顯癥狀,晚期則常出現皮膚損害,表現為脫毛、皮脂外溢、結節和潰瘍。以頭部尤其是耳、鼻、臉面和眼睛周圍最為顯著。并伴有食欲缺乏,精神萎靡,消瘦,貧血及嗓音嘶啞等癥狀,最后死亡。

圖2 病犬腿部、面部癥狀
膠體金試紙是用一定大小的金顆粒標記特異性抗原或抗體等生物大分子,并吸附在金結合墊上。同時在硝酸纖維素層析膜上,固定相應的抗原或抗體,形成檢測線及質量控制線,這樣當樣品及緩沖液經過加樣孔混合并進入樣品墊后,通過毛細作用而向另一端移動。經過金標墊后,溶解金標記物并發生免疫性結合,繼續層析至檢測線及質控線上,被固定的抗體或抗原所捕獲,形成肉眼可見的紅色條帶。試紙上進行層析,一般5~10min,等試紙上的免疫反應發生之后,就可以看到膠體金聚集的位置上有沒有紅色條帶出現,肉眼可見的,這樣就知道檢測結果了。

圖3 膠體金抗體檢測示意圖
如血清樣本等在流動介質的稀釋下,臨床樣本里假如有特異性的病毒抗體,這時候就會被結合墊上的金標抗原所識別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這時候繼續往吸水墊方向流動,在檢測線上(T 線),有另一種針對抗體的抗原,這個抗原識別的抗體表位和金標抗原是不一樣的,所以同一個抗體能夠同時被這兩種抗原所識別。此時金標抗原就會在檢測線處被截留一部分,這樣就在檢測線上顯色了。
當然,金標抗原的量肯定是富余的,所以不會只在檢測線處被截留,還會繼續往吸水墊方向流動,這時候就有一條質控線(C 線)。線上面有的是專門針對金標抗原的抗體(也就是抗-抗體,本質是一種抗體,但是它識別的抗原對象也是一種抗體)。因為質控線識別金標抗體的能力非常強,所以這條線就一定會顯色,這也是質控的道理,如果這條線沒有顯色,那么這次檢測結果是無效的。
ELIS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酶聯免疫試劑盒)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化學方法使酶與抗原或抗體共價結合,形成同時保留免疫特性與酶活性的酶標記物。同時在固相載體上吸附相應抗原或抗體。加入樣本后,樣本中的待檢抗體或抗原會與固相載體上的抗原或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再加入酶標記物與固相載體上的抗原抗體復合物結合;加入底物顯色液后,酶會催化底物顯色,進而定性或定量判斷樣本是否陽性。因此,可通過底物的顏色反應來判定有無相應的免疫反應,顏色反應的深淺與標本中相應抗體或抗原的量呈正比。此種顯色反應可通過ELIS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酶聯免疫試劑盒)檢測儀進行定量測定,這樣就將酶化學反應的敏感性和抗原抗體反應的特異性結合起來,使ELIS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酶聯免疫試劑盒)方法成為一種既特異又敏感的檢測方法。

圖4 酶聯免疫抗體檢測示意圖

圖5 分子學熒光定量PCR 示意圖
實時熒光定量PCR 技術是指在PCR 反應體系中加入熒光基團,利用熒光信號積累實時監測整個PCR進程,最后通過標準曲線對未知模板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過儀器的熱循環系統的升降溫變化,使得核酸片段得以復制,儀器光學系統采集伴隨核酸擴增產生的熒光信號,并對熒光信號進行分析轉化、數學運算后,得到擴增曲線。
傳染源主要是病犬,傳播媒介是中華白蛉,犬和人群普遍易感。每年5—9 月為白蛉活動季節,犬與犬之間會通過白蛉叮咬相互傳播病原體,如果叮咬病犬的白蛉再叮咬到人,就會將這種疾病傳播給人[1]。
犬利什曼病一般表現為犬只體溫升高,厭食,體重減輕,脫毛、結痂,精神沉郁,嘔吐咳嗽,貧血,肝、脾、淋巴結腫大,皮膚和黏膜病變等臨床癥狀。
陽泉市5 個縣(區)均有犬病例報告,主要分布在農村以及城鄉接合部,重點在郊區幾個農村鄉鎮。人病例以身體素質或體質較差的人群,以2 歲以內嬰幼兒和60 歲以上老年人為主。通過利什曼病專項行動,目前,病例增長趨勢雖然已經減緩,但利什曼病防治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巨工作任務,此病潛伏期長,自然界中病原有長期存在的可能性,發病風險依然存在,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各項防控工作仍需加強。
廣泛開展犬利什曼病防治宣傳,提高居民自我保護意識能力。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板報、印制宣傳單及新媒體廣泛宣傳,提升人民群眾的防病意識。一是群眾知曉率提高,就診意識和診療意識增強。2020年,自開展防控行動以來,本地人診斷比例從2017年的10%增加到2020 年的70%。二是犬只管控得到廣泛認同,2020 年檢測率達90%。三是2020 年白蛉消殺取得成效,監測結果表明,6 月上旬白蛉密度即達到高峰,后逐漸下降,而往年直到6 月底其密度持續上升。四是群眾防控意識提高,包括就醫、犬只檢測處置、滅蛉防蛉等知識均得到提高。但此病防控因其潛伏期長、犬只中隱性感染較多致病源長期存在,自然界中白蛉廣泛存在,遏制疫情仍然任重道遠,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打好防治攻堅戰。

表1 三種方法優缺點對比表
人感染利犬什曼病的傳播關鍵點是犬和白蛉。一是每年5—9 月白蛉活動季節用有機磷殺劑噴灑白蛉滋生場所殺滅白蛉。二是廣泛開展利什曼病防治宣傳,提高居民自我保護意識能力。三是房屋安裝紗門、紗窗,出入隨手關門;家里平時可用蚊香、驅避劑來驅蛉;白蛉活躍季節睡覺時使用蚊帳[2],盡量不要在室外露宿;傍晚或夜間外出時最好穿上長袖長褲,裸露部分涂上驅避劑;居住區50m 內盡量不要建畜圈、犬舍,如果建有畜圈或犬舍,需要經常清理衛生,實行拴養措施,并在白蛉活動季對其周邊加強消殺,建議每半月進行一次衛生殺蟲劑的滯留噴灑。
按照規定依法養犬、文明養犬,對犬只加強管理,方可預防犬利什曼病傳播給人。陽泉市人感染病例屬犬源型,犬是本病的自然保蟲宿主。經過調查,陽泉市流浪犬和家養犬的帶蟲率都很高,且根據國家專家的介紹,流行區犬只的檢測結果存在大量假陰性,傳播風險極大。因此,管控犬只是一項重點防控措施。對犬利什曼病流行地采取禁養家犬,原有家犬可轉移、出售到無白蛉地區[3]。流浪犬因其活動范圍大,生活環境復雜,更容易被白蛉叮咬;家犬活動范圍較為固定,有專人飼養,通過給家養犬定期檢測,可減低傳播風險,同時對篩檢出感染內臟利什曼原蟲的犬應及時管控。開展流浪犬管控和家養犬檢疫是有效降低發病率的關鍵環節和必要手段。依據國家和省級防控專家的建議,犬只感染病原體后癥狀不明顯,目前沒有完全治愈的辦法,給人治療的藥物對犬只沒有明顯作用,而且容易產生抗藥性,對后續人的治療帶來更大的危害。
防控犬利什曼病對控制人感染此病是十分有效的措施。從2020 年開始,陽泉市全市范圍內開展了犬利什曼病的篩查,由縣區政府組織領導,衛生健康、農業農村、公安部門牽頭,鄉鎮、村、社區參與,依托鄉鎮獸醫站、動物診療機構對陽泉市犬只進行全面篩查。由于膠體金抗體檢測法方便快捷、時間短適合于現場大量樣本篩查檢測,我們采用膠體金抗體檢測法對犬只進行篩查,陽泉市共篩查犬只40643 只,篩查出陽性犬只3079 只,對陽性犬只進行了集中收容管控。
犬利什曼病屬于我國動物三類傳染病和人畜共患傳染病,對人體健康存在巨大危害,為保證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開展了相關立法,由陽泉市人大常委會特制定了《陽泉市黑熱病防治規定》 《陽泉市養犬管理辦法(試行)》 法規,開展了各項防控工作。
陽泉市通過采取病犬檢測、篩查、隔離等措施阻斷傳染源,采取防蛉、滅蛉措施切斷傳播途徑,加強環境清洗消毒、強化犬只管理等綜合防控措施,目前犬只陽性率顯著下降,犬利什曼病防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