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盛
(福建省武平縣畜牧技術推廣站,福建龍巖 364300)
福建省武平縣位于閩粵贛三省結合部,是生豬生產大縣,國家生豬調出大縣,近年來,受生態環境容量飽和、發展要素保障困難等影響,產業發展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面臨著一系列的新挑戰。如何實現生豬產業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生豬產業發展的一道必答題。作者親歷了武平縣生豬產業發展過程,對生豬產業面臨的困難有深刻認識,對如何在新形勢下走出發展困境,實現生豬產業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思考,提出相應建議,希望對南方水網地區、山區發展生豬產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994 年武平縣象洞鎮開始發展瘦肉型生豬養殖,20 世紀90 年代末,縣政府出臺了鼓勵瘦肉型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2004 年縣政府在象洞鎮召開瘦肉型豬產業現場會,推進生豬產業發展,同時武平縣緊靠珠三角豬肉消費市場,市場需求旺盛,在市場需求與鼓勵政策地驅動下,生豬產業迅速發展。
1.1.1 養殖數量逐年增長
生豬出欄從1994 年的147158 頭增長至2013 年的831200 頭,增長4.65 倍,存欄從1994 年的181680 頭,增長至2013 年的510300 頭,增長1.81倍,能繁母豬頭數從1994 年的18714 頭,增長至2013 年的52100 頭,增長1.78 倍,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出欄率由1995 年的120.6%,提高至2013 年的149.6%,詳見圖1。

圖1 2013—2019 年武平縣生豬生產趨勢圖
1.1.2 產業鏈條迅速延伸
建成規模飼料加工企業5 家,年生產配合飼料40萬t 以上,建成種豬生產企業2 家,年供種豬3 萬頭以上,肉豬養殖場(戶)1 萬多家,生豬養殖服務企業300 多家,生豬屠宰企業1 家,形成了涵蓋飼料生產、種豬、肉豬養殖、屠宰、產業服務的生豬全產業鏈。
1.1.3 生豬養殖聚集區域明顯
主要集中在象洞鎮、十方鎮和巖前鎮,其中,象洞鎮的生豬出欄量占全縣出欄總量的23%,占全縣存欄總量的16.7%,占全縣能繁母豬總數的17.8%(詳見表1),象洞鎮生豬養殖聚集,而生態環保意識淡薄,導致水體、土壤污染嚴重,成為養殖污染整治的重點區域。

表1 武平縣2013 年生豬生產情況
武平縣象洞溪流域生豬養殖業污染問題被環保部掛牌督辦。2016 年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督察、省生態環境保護例行督察工作中指出了生豬養殖業污染問題,并要求限期整改。為徹底解決生豬養殖業污染問題,采取了“拆(拆除)、轉(轉產)、治(整治)、清(清退)、管(監管)” 等措施,拆除禁養區豬舍,對可養區豬場實行標準化提升改造,對關閉(拆除)戶引導轉產轉崗,通過這次大規模的整治,全縣生豬產業開始減量提質,其中象洞鎮、平川街道退出了生豬養殖。
1.2.1 關閉拆除生豬養養殖場
2013—2019 年,武平縣共拆除豬場9150 場(戶),豬舍面積218.4 萬m2,投入治理資金 達36061.9 萬元,給當地財政帶來沉重負擔,使地方支持生豬產業發展的熱情驟降,加之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全縣規模養殖場(福建省規定生豬存欄250 頭以上為生豬養殖規模場)僅剩172 家,僅為2013 年生豬養殖戶數的1.6%,生豬出欄、存欄、能繁母豬頭數迅速下降,2019 年生豬存欄僅194300 頭,接近1994年的生豬存欄,能繁母豬僅24100 頭,與2001 年相當,詳見圖2。

圖2 2013—2019 年武平縣生豬生產趨勢圖
1.2.2 生豬養殖場標準化改造
2014 年8 月,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生豬養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六條措施》,規定省級以上財政重點扶持存欄1500 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實施標準化改造,市縣財政重點扶持存欄250~1500頭生豬規模養殖場標準化改造,2014—2018 年,省級以上財政共投資1246 萬元,扶持14 家存欄1500 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完成了標準化改造,2018 年市級財政投資99 萬元,扶持3 家存欄250~1499 頭的生豬規模養殖場標準化改造(詳見表2),但市、縣財政困難,無力扶持存欄250~1499 頭的生豬規模養殖場標準化改造,完成漏縫地面-免沖洗-減排放養殖模式標準化改造的規模養豬場,僅占全縣生豬規模養殖場戶數的9.9%。

表2 2014—2019 年生豬養殖場標準化改造成果
2019 年武平縣被確定為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縣,項目由3 部分組成,即養殖場、種植園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糞污資源化利用智能化監管平臺、以畜禽糞污為主要原料有機肥廠建設,91 家生豬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于2021 年12 月全面竣工驗收,建設了異位發酵床、儲液池等資源化利用設施、詳見表4,生豬發展步入了生豬糞污資源化利用時期,生豬養殖開始止跌回升,生豬存欄從194300頭增長至364152 頭,增長87.4%,母豬存欄24100 頭增長至37576 頭,增長55.9%,詳見表4,規模生豬養殖場從2019 年的172 家增加至2021 年的175 家。

表3 整縣項目生豬養殖糞污場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成果

表4 2019—2020 年武平縣生豬生產情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肉制品的需求不斷增長,而豬肉是我國居民主要肉食來源[1],同時武平縣緊鄰珠三角這個豬肉消費市場,且本縣居民也有較大的肉食需求,三因數疊加造就了強勁的市場需求,巨大的需求促進了武平縣生豬產業以較快速度增長,從圖1 和表1 可以看出,1994—2013 年,除2007 年因高致病性藍耳病暴發,導致生豬生產下滑外,其余大部分年份生豬生產均增長20%以上。生豬產業近30 年的發展歷程表明,市場需求是生豬產業發展主要動力。
武平縣20 世紀90 年代的“瘦肉型” 豬產業扶持政策與2004 年的“瘦肉型” 豬產業現場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豬產業的發展。武平縣污染整治時期的一系列措施使生豬產業發展環境急劇轉變,對生豬產業提出了減量提質、轉型升級等一系列新要求,生豬養殖企業面臨著生存與發展重大抉擇,產業政策成為生豬養殖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命脈。
武平縣養豬場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前期投入不足,導致環境污染,使生豬養殖受到嚴格管控;同時,生豬養殖業污染成為社會各界的關切熱點,生豬產業無序發展,難以為繼。其未來應重視綠色發展。
粗略測算,自1980 年以來,畜牧科技進步對中國畜牧業的貢獻率達55%[2]。新品種、新飼料、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促進了武平縣生豬產業發展,充分表明科技創新是生豬產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
20 世紀90 年代以前,武平縣養殖生豬以散養戶、專業戶為主,采用的生產方法主要是墊草養殖模式,無污染,同時為種植業提供了寶貴的有機肥,但生產效率低下,不能滿足人們日益的肉食需求;90 年代以后,生豬以規模養殖戶為主,采用了水沖糞模養殖模式,效率大幅提高,嚴重污染水環境,2014 年開始推廣漏縫地面-免沖洗-減排放養殖模式,如樓層養豬+異位發酵床模式,既提高生產效率,又避免環境污染,但建設生豬生產設施需要較大的投入。由此可見,產業發展環境的變化促使養殖模式發生轉變。
武平縣部分地區對生豬養殖污染整治簡單粗放,將生豬養殖業污染治理等同于拆除(關閉)豬舍,導致全縣生豬養殖場大幅減少,生豬規模養殖場僅存175 家。豬場標準化養殖設施投入大,近期飼料價格高,生豬價格低,挫傷了養殖戶的養豬積極性;加之疫情沖擊,穩定生豬生產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武平縣雖是生豬養殖大縣之一,但生豬存欄10000 頭以上的規模場僅有1 家,存欄1500 頭以上的規模場19 家,僅占規模豬場總數的10.9%,存欄1500 頭以下的豬場多達156 家,占規模豬場總數的91.4%,小規模豬場數量較多,且難以整合,造成生豬養殖場規模化程度低,具體數據見表5。

表5 武平縣規模生豬養殖場設計存欄區間分布 單位:個
部分規模生豬養殖場未嚴格實施糞污資源化利用,主要表現在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簡陋、存欄規模與資源化利用設施不配套,資源化利用設施破損,不正常運行,2021 年5—6 月農業農村局會同生態環境局,抽查了部分規模養豬場,發現了高位水池未硬化,消納地范圍不明晰,消納地灌溉管道布設不規范,異位發酵床破損未修復等問題。
規模以下養殖場(戶)利用主要利用農村舊房子臨時搭蓋場地養殖生豬,未建設資源化利用設施,養殖糞污直接排放,嚴重污染了環境,使斷面水質惡化,為保護生態環境,相關部門將無序小規模生豬養殖場強力拆除(關閉),據統計,僅2022 年1—2 月全縣開展生豬養殖業專項整治活動24 次,拆除65家,關閉404 戶,詳見表6。隨著近期豬價小幅上漲,小規模養豬戶開始復養,相關部門再次啟動生豬養殖污染專項整治,使小規模生豬養殖陷入養豬-污染-拆除(關閉)-再養豬-再污染-再拆除(關閉)的惡性循環,浪費了社會財富,推高了行政成本,激化了矛盾。

表6 2022 年1—2 月生豬污染整治專項情況
武平縣生豬養殖場以中小規模為主,養殖人員年齡偏大,生物安全防控意識和申報檢疫自覺性差,內疫擴散和外疫傳入的風險長期存在。近年來,生豬疫病病原變異加快,疫病復雜多變,武平縣地處三省交界、生豬及其產品調運頻繁,疫情傳播概率大,防控任務十分艱巨。
近年來,為保護地表水水質,相關職能部門加強了對境內河流斷面水質的監測考核,對水質不達標的地區嚴肅問責,部分地區把生豬養殖污染作為斷面水質超標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愿配合生豬養殖業的發展,更不愿意為生豬產業發展提供用地、用電等要素保障。
生豬養殖周期長,且“豬周期” 長期存在,資產在銀行無法質押,生豬養殖企業較難獲得金融機構的貸款,即使獲得貸款,也存在貸款周期短,企業經營低谷期常出現斷貸、抽貸現象,致使企業資金周轉困難。
全面落實《武平縣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方案》,對禁養區調整后重新劃定的可養區生豬養殖場納入保留場,增加生豬保留場戶數和豬舍面積,擴大生豬生產能力。以能繁母豬存欄變化率為核心調控指標,根據國家、省、市、縣《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 適時調控,為防止生豬生產大幅減欄,導致生豬出欄大幅波動[3],同時實施項目示范帶動,積極推進樓層養豬特色項目,在不增加養殖用地的情況下增加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適時構建適合縣情的日糧配方,減少對豆粕的依賴;面對市場波動,及時指導養殖戶總結養殖經驗,強化經營管理,密切關注市場行情,適時止損。
4.2.1 加強輿論引導
通過輿論引導改變目前將生豬養殖等同于污染環境的錯誤印象,樹立生豬養殖業(畜牧業)是農業生態循環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通過生豬糞污資源化利用,建立生豬養殖不僅不會污染,而且為農業生態循環提供重要原料的新形象[4]。
4.2.2 落實“市長菜籃子負責制”
推動生豬產區以抓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豬生產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雙贏局面。
4.2.3 加強對生豬養殖場改造的支持
實踐證明,生豬養殖場以“漏縫地面-免沖洗-減排放” 為主要內容的提升改造,建設完成的設施是生豬糞污資源化利用的基礎,應著力破除政策壁壘,推進生豬養殖場提升改造。由縣政府牽頭制定規模養豬場提升改造政策,明確鄉鎮政府負責提升改造日常監管,確保在原址、原占地面積標準化改建;農業農村部門加強提升技術改造指導,要按照《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測算技術指南》 《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規范(試行)》 相關要求對規模畜禽養殖場的糞污收集、存儲、利用等設施設備進行核查,針對不符合要求的養殖場,按照“填平補齊” 原則,制定糞污資源化利用“一場一策” 提升改造方案[5]。
4.3.1 強化日常巡查監督
堅持屬地管理原則,建立領導掛片,干部掛村、掛場責任制,結合長效機制落實,強化主體責任,建立完善的日常巡查監督機制,發現問題及時整改,防止生豬養殖污染,促進生豬糞污資源化利用。
4.3.2 加強生豬養殖污染監管
生態環境部門保證養殖污染舉報電話暢通,加強監管平臺網上巡查等方式,嚴厲打擊生豬養殖場偷排、漏排等違法排污行為。
發展以中型為主、多點分散的生豬規模化養殖,提升基礎設施條件和標準化養殖水平[4]。著力培育或引進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帶頭作用,通過統一生產、統一服務、統一營銷、技術共享、品牌共創等方式,形成穩定的產業聯合體,支持龍頭企業與中小養豬場(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中小養殖戶標準化生產,提升市場競爭力。
通過技術培訓、現場指導等方式指導生豬養殖場完善防疫條件,健全制度,全面落實強制免疫計劃;嚴格落實上級重大生豬疫病分區防控的有關措施,加強部門間聯防聯控,強化生豬調運監管,降低非洲豬瘟等重大生豬疫病跨區域傳播。嚴格執行生豬檢疫制度,強化生豬檢疫出證管理,積極推動生豬養殖場配備動物防疫技術人員,提高協助實施防疫、檢疫的能力。
依法拆除(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嚴格管控小規模無序散、亂生豬養殖,對散養密集區逐步實行畜禽糞便污水分戶收集、集中處理。通過政策、財政補助等方式鼓勵小規模畜禽養殖戶采用“種養結合” “截污建池、收運還田” 等方式,實現生豬糞污資源化利用。
應根據養殖企業實際資金需求降低貸款門檻,適當延長貸款年限,實施點對點紓困幫扶或貼息貸款政策。市、縣級農業擔保公司應降低擔保門檻,能以養殖用地、養殖設備、養殖場不動產作為貸款抵押,提供擔保業務。
鼓勵支持拆除(關閉)豬場(戶)的養殖戶轉產轉崗,引導其從事肉羊、肉兔、蜜蜂養殖,紫靈芝、百香果、綠茶等經濟作物種植,從而優化畜牧業、農業產業結構,逐步擺脫生豬產業一家獨大的局面。依托高素質農民培訓,加大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力度,積極引導他們向二、三產業轉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