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職業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在職業教育中得到了廣泛地應用。這一教學模式建立在學徒培育管理機制、校企聯合教學、人才培育成本的基礎上,構建的是一種現代育人機制。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充分考慮了人才培育的全面性和適應性,更符合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在服務區域經濟方面拓寬了教學內容,全面提高了職業人才的教育水平。本文將圍繞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實施價值、存在問題及創新進行探究,以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創新
高職院校是我國進行職業人才培育,進行職業教育的重要主體。在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創新,職業教育得到了一定地轉型升級。校企協同育人將“學校育人”和“企業用人”充分融合,借助創新的教育模式,全面構建了“立體化”的育人模式,為用人單位輸送了大批優質人才。 2022年8月20日,在首屆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上,教育部職成司林宇曾副司長提出:“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各具特色、形式多樣,但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共識、是方向”。雖然校企聯合受到了眾多的認同,但在增進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上,依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例如教學理念不足、教育舉措單一、教學方法有限等等,亟待廣大教育工作者給予進一步的思考和創新。
一、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實施價值
校企協同育人指的是在職業教育中,通過學校辦學與行業企業實習對接相融合的方式,提高職業人才的培育質量,優化辦學水平,有針對性地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教育模式。一方面,通過學校與企業的優勢互補,提高合作效率,增進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通過現代化教學模式,助推企業拓寬人才培育路徑,開辟了一條培養優質人才資源的重要渠道。
(一)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
在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合作模式”的推動下,我國職業教育也在不斷地創新,立足“校企協同”的育人背景,教學水平實現了新的突破。相比傳統的教學模式,借助“校企協同”,能夠優化教育結構,提高教學質量。在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建立起一個合作、兼容的關系。在推動職業教育的基礎上,大大降低了育人的成本,以“低消耗、高回報”的方式,提高了學生在勞動力市場上的適應性。通過參與職業教育的學習能夠獲得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也有利于企業為所招收的職業學生進行二次培訓。讓更多的用人單位參與到職業教育的全過程,從而獲得充分的“訂單人才”,進一步推進高職教育從“規模式”到“內涵式”發展的轉變。
(二)創立職業院校的辦學品牌
在互聯網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職育人模式必須要保持與時俱進,突出特色、亮點、優勢,確保所培育的學生符合企業用人的需求。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融入,有利于實現企業需求與學校辦學的聯通。在強化公共教育責任的同時,突出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在強化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的同時,為高職教育院校創造品牌,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優化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并非一成不變的,它受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等因素的影響,同時要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通過職業院校和企業的育人合作,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益,在挖掘優秀人才的基礎上,找到真正適合企業需求的人才,降低用工成本。首先學校要結合國家對職業教育人才培育的目標,打造高技術、實用性、技能型人才。其次,校企協同育人能夠促進企業對新的行業知識、技術、成果的吸收,將其納入課程體系之中,通過廣泛的調研,了解崗位的技能需求,有利于職業素養的培養,有利于滿足企業的用人需要。
二、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
(一)個人層面:自我認知存在不足
在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下,教師要立足現代化教育,積極開展“雙主體辦學、雙場所育人”。高職院校學生的年齡在16歲-18歲之間,學生的思想波動較大,社會經驗不足。在具體的教學實踐工作中,學生進行職業實踐的持久性不強,個別學生對企業認識存在誤區,對于校企聯合中企業的角色認識不足,認為企業只是將學生作為賺錢的工具和廉價的勞動力。再加上部分學生對企業崗位缺少具體的認知,學生在工作中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難以達到校企協同育人的目標。
(二)學校層面:缺乏高效管理
在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中,學校的人才培育模式較為單一,企業實踐課程融入不足。雖然學校每年都對高職人才培育方案進行調整,但是總體的修訂力度不夠,難以打破以學校課程體系為主的局面,企業融入度不足,教師的實踐經驗較為薄弱。而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上,職業院校對于教師隊伍的培訓力度不夠。在現有的體制下,職業院校的外聘教師也缺乏相應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學校的管理和引導有所欠缺。
(三)企業層面:實踐操作機會較少
在校企合作的開發、聯系、維護等工作上,學校要積極吸納企業技術人才。企業雖然對校企協同育人保持認可,但是仍然缺乏深入的認識。尤其是企業管理層,對校企育人模式的認識不夠深刻和長遠,認為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培養存在一定的風險,擔心出現人才頻繁流動的問題。一些企業給學生的技術教學缺乏實質性的具體操作,導致企業運營和人才培養的方案制定不夠融洽,難以實現產業鏈條和校企聯合的多層次構建。
(四)社會層面:缺乏校企協同的延伸
校企協同育人需要一個穩固的教育環境,需要融洽的學習氛圍。但是在當前高職教育教學中,校企聯合的機制存在不足,尤其是在人才培育氛圍上,缺乏積極的環境,沒能積極宣傳校企合作的優勢,導致學生、家長、社會對校企合作的重視度較低,發展動力不足。
三、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創新探索
在推動校企協同育人的發展過程中,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立足高職教育的發展實際,強化校企合作的發展體系,創新教育發展制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另一方面提高師資水平。
(一)創新教學理念,強化高職教學管理
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受勞動力市場發展需求的影響較大,學校更需要綜合考慮自身辦學特色和學生的未來職業規劃。為此,高職教師要創新教學理念,借鑒德國雙元合作教學模式的優勢,在此基礎上結合職業教育實際,積極構建職業院校和企業的協同育人模式。在高職教育中實施“企業技能型”教學運營模式,推行企業化教育模式。
第一,高職教師要立足職業知識、技能、價值觀等多方面因素,將“知識培育”“技能培育”和“德育培育”融為一體,在學生內心塑造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推動學生的理論素養和職業技能相融合。在強化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第二,在高職教育運營模式中,融入企業化管理方法。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教育。第三,在理論和實踐的整合下,制定科學的教育管理目標,注重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通過協調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的進度,構建校企聯合發展體系,增進各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使高職教學管理更加科學和高效。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高效、持續的發展。
(二)塑造教育品牌,創新育人模式
教師要從智力、情感、心理等多個方面,對學生個人潛能進行挖掘,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打破職業教育的傳統局面??梢試@“1+1+1”三導師教學制度,使高職教育能夠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在拓寬教育資源的同時,實現高職學生的精細化教育。
首先,在教學概念和管理機構的融合上,通過選拔優質專業教師、輔導員教師和定崗實習企業技術人員,打造雙師型職業導師。學生在入校的初期,這三類導師需要對學生的思想、生活、就業進行全面的掌握。在教育指導思想上,以系統式、分段式、多層次的教育模式為主,打造優質的高職教師隊伍,促進職業教育品牌的形成。
其次,在校企共訂的人才培養方案上,為培育高素質、高技能的職業人才,需要促進學生技術能力、學習方法的提升。通過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方式,讓學生在實際工作場所和培訓機構中進行學習。例如,按照國際標準進行培訓,拓寬高職學生的學習視野。結合我國人才市場的條件和要求,制定科學的校企共訂人才培養方案。充分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確保校企協同育人真正得到落實。全面提高學生的崗位技能和職業素養,凸顯職業教育品牌特色。
(三)確保企業效益,制定良性育人機制
要強化校企協同育人的發展質量,高職院校就要從根本上入手,改變企業活力不足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問題。在助推高職教育和企業利益方面,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通過人才交流會、教育研討會等方式,暢通校企溝通和交流的主要渠道。及時跟隨市場經濟的發展動向,消除學校、企業、學生、家庭等對職業教育不正確的認識,實現學生就業的資源共享。結合學校教學運行和監控管理制度,學校管理和職業管理并軌進行,減少企業在人才培育中的負擔,達到對企業育人的全面支持。
立足企業發展實際,創新學生和教師企業實習模式,完善頂崗實習、職業考核、技能優化、學生管理等制度,積極促進企業與教師進行合作。在協同育人成果的考核方面,要組建質量監督小組,將評價制度、監督管理和協同發展相互融合,積極吸納廣大同學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育人方案,適時改進運行機制。
(四)跟蹤前沿動態信息,及時進行調整
針對教育的發展實際,高職院校要進行不定期的培訓,積極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學校要加強和企業的信息聯通,細化教學政策和措施,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政策、人力、資金扶持,打造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實現教育教學管理、實踐應用、社會服務三個方面并行,對學生職業技能進行綜合考量。對學生培訓技能和資格的培育要充分發揮校企協同育人的“服務”作用。
利用騰訊會議、釘釘等多種方式,加強學校和企業對學生的測評。通過建立動態的專業診斷和評判方式,時事動態跟蹤,優化企業崗位信息、客戶服務需求,完善預警機制。從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育方案入手,注重積累職業教育實踐經驗,同時強化理論支持。在實踐中進行不斷地檢驗、修訂和論證,形成一套標準化、模式化的合作方式。加強對重要性、標志性的成果進行檢驗,構建校企協同育人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總? ?結
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創新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實現校企雙方的共贏,使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得到科學的發展。高職院校在教學創新中,除了要了解企業的信譽、需求和企業發展規劃等,更要整合學校的優勢資源,分析學校需要企業提供哪些支持和服務,又能夠為企業提供什么服務。在助推職業教育發展的路徑之下,使“校”“企”雙方都能夠優勢共建、資源互補,保證企業得到直接的利益,為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沈成君,馮江. 新農科“三融三通”一體化協同育人的生態邏輯[J]. 現代教育管理,2021(06):51-57.
[2]? 徐新洲. 產教融合驅動行業高校雙創人才培養的內涵、機理與路徑[J]. 教育與職業,2021(09):63-67.
[3]? 宋耀輝,梁小麗,楊錦秀. 職業教育“政校行企”協同育人標準體系建設[J]. 職業技術教育,2021,42(13):27-31.
[4]? 陳縈.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調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9,3(06):4248.
收稿日期:2022-08-02
基金項目:2020年度河南省高等職業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河南紅色旅游景區與高等職業院校協同育人的路徑研究”(2020GZGG101)
作者簡介:張穎(1983- ),女,鄭州旅游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