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實踐意識、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學生英語實踐意識、能力培養現狀,然后提出了小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學生生活體驗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英語實踐培養;生活體驗
作者簡介:李梅英(1977.10-),女,甘肅蘭州人,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安樂村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學。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行各業對于所需人才英語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從長遠角度來看,小學英語教學愈發重要。當前的小學英語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英語實踐意識、能力。所以小學英語教學需要進行改革,提高英語教學對學生英語實踐意識、能力的培養力度。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很多改革思路,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思路就是加強學生生活體驗。該思路的提出得到教育人士的廣泛認可,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即如何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生活體驗。針對該問題有必要展開相關研究。
一、小學生英語實踐意識、能力培養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小學生群體普遍存在英語實踐意識、能力薄弱的問題,這說明小學生英語實踐意識、能力培養現狀表現不佳。導致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在學習中沒有與英語相關的生活體驗:其一,雖然教師很重視英語實踐意識、能力培養工作,但因為英語是外來語言,學生與家長、同學等人進行交流時一般不會使用英語,且使用英語很可能造成溝通障礙,所以以往的英語教學中缺乏應有的生活化資源作支撐,教師無法使學生獲得與英語有關的生活體驗;其二,針對生活化資源不足的問題,一些高年級英語教師會使用企業資源進行應對,諸如讓學生進入企業參與實際工作,利用工作環境進行英語實踐意識、能力的培養。但這種方法顯然不適用于小學生群體,故當前還是沒有找到有效改變這一現狀的方法。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學生生活體驗的實踐策略
著眼于現狀,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學生生活體驗,教師必須采取相關策略,并做好配套工作,以便破除困境,取得理想效果。
(一)英語教學生活化改革
目前,小學英語教學并未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學生學習拘泥于課堂,難以得到生活體驗,因此導致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薄弱。為了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建議對小學英語教學進行生活化改革。生活化改革源于“生活化教育”理念,該理念認為任何教育工作的本質都是服務于學生,應當滿足學生潛在的、明顯的所有學習需求。學生普遍不愿意在枯燥乏味的課堂中學習,更喜歡在活躍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所以教育不能拘泥于課堂,應深入到活躍輕松的生活環境當中,并且以學生為主體來開展。結合“生活化教育”理念,小學英語教學的生活化改革策略為:其一,教師應當充分與學生進行溝通,目的是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以便從中找到生活化改革元素,此類元素主要指學生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常開展的活動以及興趣取向。同時,通過充分、正確的溝通,能夠讓師生關系更加緊密,而緊密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后續教學工作的開展。其二,因為當前的小學英語教學依然以教師為主,并不符合“生活化教育”理念的要求,所以教師要將學生置于課堂主體地位,并將自身放在引導者地位。引導者是一類服務角色,需要給被服務者提供指向性、支撐性的幫助。教師應當正確理解引導者角色,以便在教學中更好地服務學生,幫助學生得到良好的生活體驗。例如,學生在生活中使用英語時出現了語法錯誤,以往教師會直接指出問題,并直白說出答案,這種方式會導致學生得不到良好體驗。作為引導者,教師發現問題后應當讓學生結合課本知識,按照錯誤的語法進行漢語翻譯,這樣的翻譯結果必然是錯誤的,促使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進行改正。
另外,英語教學生活化改革中,教師需要做好一項配套工作,即教學管理。以往的英語教學中,教師作為主導者在教學管理中比較強勢,學生一般必須聽從教師安排開展學習活動。但生活化改革后,教師不再是主導者,學習的決定權掌握在學生手中,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能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強勢干預,而學生有可能因此過于放縱自己,造成學習質量不高。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師生溝通實施柔性管理,通過溝通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科的魅力與價值,促使他們增強自我學習意識,有意識地進行自我管理,遵循教師在的指導,有效避免放縱自己的問題發生。
(二)創造英語交流環境
缺乏英語交流環境是導致學生難以得到生活體驗的主要原因,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創造英語交流環境。需要注意的是,因為教學中缺乏生活化資源,所以要創造英語交流環境比較困難,故建議教師對其他類型的資源進行開發,找出其中的生活化元素,使其成為一種生活化資源。具體做法為:其一,教師可以將課堂上學生的英語交流活動轉化為生活資源,即交流活動中學生需要使用學到的英語知識,從而起到培養學生英語實踐能力的作用。教師可以在學生進行交流之前先提出與學生生活相關的話題,例如某教師就提出了“Basketball”交流話題,該話題緊貼學生生活中經常看到或參與的籃球運動,與學生興趣取向相符,可以讓學生用英語交流“如何將籃球打得更好”,或者從其他層面進行相關溝通。這種方式等同于在課堂上建立了一個生活化情境,該情境因為與學生實際生活貼近,且符合學生興趣取向,所以能很好地吸引學生,促使他們產生代入感,仿佛置身于現實生活,這樣學生就能得到良好的生活體驗,并在良好體驗感的推動下不斷鍛煉自身英語交際能力等。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代入到不同的角色進行交流,如教師可以先問學生“未來想要做什么”,假設學生回答“警察”,那么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扮演“警察”的角色相互用英語進行交流。這種方式可以模擬不同的生活場景,從不同角度予以學生不同生活體驗,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其二,英語交流環境具有層次化的特點,課堂交流環境就是其中層次之一,因此在構建課堂交流環境之后,應當進行其他層次環境的構建,例如課外交流環境等。課外交流環境的構建方法很多,當前比較普遍的是“英語角”,但“英語角”在小學環境中的有效性不足,故建議另尋他法,諸如學校可以借鑒企業資源應用方式,依靠網絡與其他小學共同建立英語交流平臺,依靠該平臺能夠讓不同小學的學生進行網絡英語交流,學生相互分享自身生活,從而對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得到更豐富的生活體驗。
(三)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
要加強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生活體驗,就必須讓學生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常規的學習方法是課堂聽課,或者結合課本學習知識,這些學習方法或許能幫助學生更多地掌握英語知識,但并不能給學生帶來良好的生活體驗。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改變當前的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得到良好生活體驗的學習方法主要是游戲化學習法,即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學習知識,其優勢在于能讓學生保持積極、自主、專注的學習態度,且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因此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為了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生活來設計游戲項目。例如,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打乒乓球,那么教師就可以將乒乓球作為游戲項目,組織學生開展乒乓球游戲,游戲過程中要求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交流,教師可以模仿正規乒乓球隊的配置,給學生分配教練、球手等角色,讓扮演不同角色的學生在游戲活動中進行英語交流,使他們良好的生活體驗。與此同時,因為做游戲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開展的活動,所以通過課堂上的游戲活動,能夠讓學生養成在游戲中使用英語的習慣,學生即使脫離課堂,也會自主在日常的游戲活動中使用英語,促使自身能力增強,并獲得更好的生活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當學生學習方法有所改變,教師也要改變自身與學生相處的方式,即教師應當將自身視作學生生活中的“長輩”(或類似角色),充分向學生展現自身的親和力,并且在師生交流中多與學生用英語分享生活,對于學生的英語表達要多加贊揚,讓學生感到自身得到認可,而這種被認可感是學生生活體驗是否良好的決定性因素。
(四)加強英語應用意識教育
上述三項策略側重于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實踐意識培養功能相對弱),因此為了更全面地完成培養目標,建議教師在學生英語實踐能力達標的情況下加強英語應用意識教育。英語應用意識教育是當前小學英語教學中所缺失的。以往大部分小學生無論自身英語實踐能力如何,在生活中如果產生交流需要,通常會習慣性地選擇中文,而不會選擇英文,這表明學生的英語應用意識差,不會自主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故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難以發揮,也說明加強英語應用意識教育是達成加強學生生活體驗的重要舉措。加強學生生活體驗目標下英語應用意識教育的實施方式為:其一,因為現實環境中學生確實不需要經常用到英語,所以很多學生認為英語并不重要,這是導致大部分學生英語應用意識差的主要原因。針對于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看到英語的重要價值。如,某教師通過日常的溝通、觀察,發現學生普遍存在英語不重要的觀念,因此其在某次課堂教學中提問“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使用到英語呢?”。該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學生思考,同時考慮到小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單純依靠自身可能得不出答案,故教師可以在事前開展行業背景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學生的社會認知增長,能夠結合自身生活找到答案。通過不斷思考,學生會發現英語在生活中的使用頻率很高,只是自己并未留意,當學生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就會發現英語的重要價值,促使他們對英語更加重視,英語應用意識即可得到增強。其二,為了保持學生對英語的重視態度,要持續性地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意識,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網絡資源來進行教育。例如,某教師就在課堂上展示了一個網絡視頻,視頻內容是一個中國人用流利的英語幫助外國人尋路,視頻的結尾外國人因為中國人流利的英語對我國進行了贊揚。然后教師告訴學生:“通過視頻可以看出,因為英語我們得到了外國人的贊揚,這代表著我國的形象在國際上得以建立,且愈發高大,所以學習英語,并將其應用于生活中,能夠幫助我國樹立良好形象,這也是為國家發展作貢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漸重視英語,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外國人會主動與其打招呼、交談,或者提供必要幫助,而外國人予以的反饋能夠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成就感等。這些感受源于生活,因此學生得到了良好的生活體驗,其英語應用意識也將不斷增強。
綜上,小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學生生活體驗,有助于學生英語實踐意識、能力增強,因此教師要予以重視。為達成目標,教師要著眼于現狀積極采納相關策略開展教學工作與配套工作,以保障學生能夠得到良好生活體驗,并發揮體驗感的作用,推動學生朝高英語素質人才方向發展,未來為國家建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周瑩.淺談生活化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20(40):68.
[2]王志紅.淺談生活化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考試周刊,2019(64):119.
[3]黃雪玲.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有效融入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J].科普童話·原創,2022(7):94-95.
[4]馮慧霞.生活化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7):873.
[5]俞小燕.生活化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兒童大世界:教學研究,2018(6):121.
[6]蔡健花.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創新開展和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20):90,92.
[7]曾小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2(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