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林
常有一些朋友跟我說,說某書是經典,可讀后往往大失所望,讀了大半天都讀不到值得劃線和摘抄、能啟發思考的“金句”。或者是因為看了某段“金句”被一本書吸引,可買來讀后發現,書中像這樣的金句太少,感覺被忽悠了。我知道,不少人都熱愛這種“金句驅動式”閱讀,其實這種功利式閱讀,不是一種能汲取知識營養的好方法。
“金句”往往是一長段材料鋪墊和扎實論證后的“飛躍性概括”。比如阿多諾說,在一個從眾的社會中,偶像崇拜往往通過某種“偽個性化”的方式來操縱,并以此掩蓋了文化工業本身的標準化和同一性。——這句話夠“金句”吧?但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翔實的材料和論據基礎上得出的結論,認真讀了前面的鋪墊與論證,這個結論才是順理成章的、有理論活性的,你也才真正理解了這個判斷。經歷了這個過程,“金句”才能真正進入你的知識體系,成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活性的思想,讓你在寫作時能自由調用,支撐你的輸出。
不在知識的整體面貌中去理解一句話,那種“金句”是無法“致知”的。我一直覺得,“金句”不僅是作者辛苦論證的一個結果,是某種靈光一閃,也是讀者沉浸到一本書中,輾轉反側、辛苦跋涉后豁然開朗的一種閱讀報償。也就是說,“金句”不只是作者的產物,更有讀者的參與。進入作者的理論構境,沉浸于其中邏輯,讀通了,讀透了,讀到了作者的深層意思,讀懂了邏輯關聯,讀到了與現實對應的思想,理解了自己長久以來的一個困惑,“金句”就出來了。
一個真正沉淀到自己知識體系中的“金句”,必然在對話中包括著自己的某種思考。讀書必須先內化,讀進去,才能滋養你,而不是“直腸式吸收”。讀了,作為答案,立刻去現炒現賣,那只是假肢假牙。套用一句話,一種純粹“摘抄金句”學來的知識,與我們的關系,就像假肢、假牙、蠟鼻子或人工植皮。而由深入讀書和思考獲得的知識,就如我們天生的四肢:只有它們才屬于我們。
閱讀是一種對話和生成,需要沉浸其中,“金句”是對沉浸閱讀一種思想犒賞,而不是可以單獨抽出來的“精華”。那種抽出來的精華,往往只是一種營銷策略。
我也不喜歡那種“尋找標準答案”式讀書,如果把書的內容當成“可以抄的答案”,那還是應試思維,沒有什么營養。好書在于能引發思考,在于那個論證過程帶來的思想激蕩,挑戰了某種常識,啟發了某種新思,帶來了某種智識。
是的,越是好書,你越是無法從中得到“標準答案”,卻能產生很多問題,這些問題能幫你擺脫“無知的確定性”,挑戰大部分應試教育潛藏于你思維中的“天經地義”和“不證自明”,在經歷“多元的混亂性”之后,走向批判性思維之境界。
何兆武先生在《上學記》中說:讀書不一定非要有個目的,最好是沒有任何目的,讀書本身就是目的。讀書絕不是功利的、速成的、熱鬧的、立竿見影的,但我也覺得,讀書絕不會辜負你,享受了過程,沉淀了思考,總會在某個時候某個地方滋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