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金梅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是教師的“工具書”。本文以生成課程《小羊來了》中四項生成活動為例,分析如何運用《指南》,在課程中“看得見”兒童。
課程源于生活,一日生活皆課程。我園根據(jù)《指南》要求,關注兒童的一日生活,發(fā)現(xiàn)兒童興趣,進而生成相應課程。
幼兒園出現(xiàn)了兩只小羊:小白羊和小棕羊。兒童十分興奮,趁著晨間游戲的時間,飛奔到幼兒園戶外養(yǎng)殖區(qū)看小羊。大家的熱情讓小羊有點害怕,它們躲得遠遠的,緊靠在一起。
兒童對小羊充滿好奇。他們邊看邊討論:幼兒園怎么會突然出現(xiàn)小羊?它們從哪里來?兩只小羊一只是白色的,一只是棕色的,顏色為什么不一樣?它們叫什么名字?吃什么?住哪里?它們是不是《兩只羊的故事》里的山羊?
追尋兒童,教師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想法五花八門,甚至有些兒天馬行空。究竟哪些內容適合兒童去探索?教師要不斷地觀察記錄,并借助《指南》審議,從中尋找最適合他們的“興趣點”。
兒童剛從繪本中初步認識了小羊這種動物,沒想到夢想成真,真的來了兩只羊!這對他們來說,是個“大驚喜”。這兩只羊一定是下一階段的焦點。如何讓兒童在接下來的探索活動中有收獲,教師開展了課程審議活動。一是追隨兒童興趣,放手讓兒童探索;二是加強觀察分析,了解兒童現(xiàn)有水平;三是尋找有價值的“點”,給予幼兒“鷹架”。
生成活動1:小羊從哪里來
面對小羊,兒童充滿好奇。我鼓勵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兒童開始分組行動:成立調查小組,詢問保安爺爺、保健醫(yī)生和“園長媽媽”,最終找到了答案。教師記錄兒童的討論,形成幼兒的言語表征。兒童還以圖像表征的方式,記錄下言語表征的內容,并且能夠念出圖像表征的內容。
生成活動2:小羊吃什么
兒童發(fā)現(xiàn),除了“微農場”里的一些落葉外,小羊沒有其余的東西可吃。小羊看起來又餓又怕,好可憐!于是,關于“小羊吃什么”的探究便開始了。
兒童的探究途徑:找一找,查找圖書;查一查,用電腦、IPAD、手機查找;問一問,向長輩咨詢、問幼兒園里負責照顧小羊的師傅;試一試,兒童帶來各種食物進行投食。
瞧!兒童利用圖像表征方法進行記錄:小羊喜歡吃樹葉、干草、三葉草等。
通過這一生成活動,兒童有了興趣,便有了想法;兒童有了想法,便有了思考;兒童有了思考,便有了各種調查。兒童利用言語表征和圖像表征進行記錄,并用繪畫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其觀察分析、解決問題、合作交往等能力得以提升。在觀察記錄時,幼兒能夠主動寫上姓名和日期,其前書寫能力也得以發(fā)展。
生成活動3:我為小羊造房子
從兒童的圖像表征中,教師不難發(fā)現(xiàn),幼兒運用透視法畫出房子里的小羊。兒童想設計出能看得見小羊的房子,這是兒童的另一種表征形式——“模型表征”。兒童利用各種材料進行模型搭建,如班級操作區(qū)的插塑玩具、樂高室里的樂高積木、建構區(qū)里的大型清水積木等。每個兒童的想法是不同的,教師要做的是提供豐富的材料,促進幼兒多元表征能力的發(fā)展,鼓勵幼兒進行個性化表達。
生成活動4:小白羊生病了
一段時間之后,兒童發(fā)現(xiàn)小白羊生病了。他們用線條圍起來,建構“醫(yī)院”,還用透視畫法,畫出了小羊肚子里的寄生蟲、過期的餅干以及一些病毒符號,記錄了小羊生病的原因。
兒童突發(fā)奇想:小白羊會不會像《爺爺變成了幽靈》那本書中的爺爺一樣,也變成了幽靈?兒童用繪畫的方式猜想小白羊變成了幽靈會去的地方,會做的事情。教師從圖像表征中看見,兒童運用基底線畫出的二維空間,每個兒童的想法都不同。教師要做的就是支持兒童的個性化表征。
對于小白羊的離世,兒童很傷感。因此,兒童無比珍惜小棕羊,時刻關注小棕羊。他們把觀察、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并表示一定要照護好小棕羊。與此同時,教師用表征,幫助兒童進行情感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