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雁斌
對孩子來說,愛好游戲是他們的天性。當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意,選擇符合自己喜好與水平的游戲內容,并在自發的游戲活動中用自己獨特的行為方式,獨立地接觸信息、獲得經驗、提升認識時,他們的發展竟是如此的自主、快樂、和諧、敏捷。因此,教師要關注孩子發展的多樣性、差異性、自然性等特點,支持并促進孩子在自發游戲中成長。
案例1:經過一段時間的游戲,孩子的“娃娃家”越來越像樣了。這些日子里,孩子收集了大量的廢舊物品,我問孩子:“這些東西可以干什么呀?“放到‘娃娃家’去。”“給‘娃娃家’做東西。”……孩子七嘴八舌。“再辦一個娃娃家吧!”一向不大愛說話的梅梅語出驚人,她的提議馬上得到了大家的響應。
教師原本想開個小超市,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教師又布置了一個更溫馨的“家”。教師的一句“這些東西可以干什么。”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給了孩子一個思考和表達意愿的機會。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生活經驗,提出再辦一個“娃娃家”。教師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努力讓他們利用經驗完成構想,發揮教師在孩子自主游戲中的促進者、合作者、支持者作用。同時,孩子新建的“娃娃家”也更生動、更豐富,不僅鍛煉了孩子的能力,還為他們今后的游戲、學習與體驗奠定了基礎。
案例2:有些孩子熱衷于某個游戲區域,一到活動時間總是迫不及待地進入該區域,對其他的區域活動毫不在意。瞧,游戲剛開始,浩浩又一頭扎進了建筑區。他一個人在角落里用積木搭汽車,不一會兒就搭出了一輛有輪子、能開動的汽車。當游戲結束后,其他孩子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休息,而浩浩仍在建筑區里玩積木。浩浩迎著我注視的目光怯怯地說:“老師,我就是想玩搭積木!”
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觀察到,孩子在自主游戲活動時,存在“偏區現象”,教師努力嘗試在尊重、支持孩子自主選擇的基礎上,讓孩子在多樣化的游戲活動中,獲得發展。有時,“偏區現象”是因孩子興趣不同引起,孩子的個性不同、發展水平、興趣不同會影響他們對活動區域的選擇。對于這樣的孩子,教師采用了“將興趣、特長帶入其他區域”的方法來糾正他們的“偏區現象”;有時,“偏區現象”是因孩子對其他區域不了解引起。對于這樣的孩子,教師采取“帶他們進區”的方法,帶著他們一起活動,適時給予幫助,打消他們的畏難情緒,并使其獲得成就感;有時,“偏區現象”是因各區活動的方式不同引起。對于這樣的情況,教師應盡量豐富活動方式,將單一的內容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活動;有時,“偏區現象”是因材料投放引起。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會經常豐富、更換操作材料,投放一些符合孩子年齡特點,有可操作性、變通性和游戲性,能激發孩子的創造性、想象力的材料。
案例3:今天,小敏想到“娃娃家”當“媽媽”,由于這次沒有輪到她,她只能求助于老師:“老師,我想玩‘娃娃家’。”在老師介入下,小敏進了“娃娃家”。沒想到的是,教師剛轉身離開,“娃娃家”的“媽媽”就十分嚴厲地對她說:“你躺下,不然我打你!”她不樂意,沒有躺下,只能站在“門口”。過了一會,小敏無奈地躺到地墊上,這一躺就是整整六分鐘,直到“媽媽”把她和“姐姐”送到“幼兒園”。這期間,她又繼續坐“冷板凳”。“媽媽”來接自己的孩子,可是,“媽媽”只接走了“姐姐”,沒有接她。
在幼兒園開展創造性游戲的過程中,教師發現總有一部分孩子像小敏那樣,在游戲時處于這樣一些狀態:經常不能如愿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每次只能在“娃娃家”當孩子,“幼兒園”里做小朋友、“筑工地”里做看門人;在游戲活動中被同伴任意支配;常遭到同伴的排斥,只能獨自玩或“坐冷板凳”……
造成小敏在游戲中處于“被動型”狀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性格內向。小敏性格較為內向,從不愿主動與人打招呼,在游戲中常被其他同伴“排斥”在旁;二是能力弱。小敏的口語表達能力較弱,在游戲交往的時候不能正確、清楚表達意愿,從而導致了信息溝通的障礙;同時,小敏扮演角色的能力較弱,無法和同伴一起游戲,從小敏只選擇玩“娃娃家”就可以看出,她的游戲水平不高;三是評價失當。在調查中,當“媽媽”被問及是否喜歡和小敏一起玩游戲,她干脆地回答“不喜歡”,其原因是“老師說她不會畫畫”。這在淺層次上表明,孩子對同伴的評價,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的評價態度。因此,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素質,使教育內容、教育目標能兼顧群體需要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孩子均能得到發展。
讓小敏這樣的孩子也能成為游戲的主角,一方面,教師要加強對“被動型”孩子的個性培養,引導他們逐步克服性格上的缺陷,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形成開朗的性格,為他們在游戲活動中贏得主動;另一方面,教師要營造“關懷型”的游戲環境,對小敏這樣的孩子滿懷愛心、深切關注、適時指導,保障充足的游戲時間,安排穩定的游戲區域,保留適宜的游戲內容,尋找合適的游戲材料,使孩子獲得發展。
隨著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體系的逐步建立以及孩子發展的傾向,教師要樹立新型的兒童發展觀,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可以成材的,都是可以獲得成功的;教師要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積極調整角色定位,做孩子自主游戲的旁觀者和參謀者,多一點觀察、了解與耐心,讓孩子在游戲過程中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