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朝綱,盧楊君
(縉云縣農業農村局,321400,浙江麗水)
縉云縣圍繞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目標,對照《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評價辦法》找差距、擺問題,以問題為導向,深入調研,梳理短板,周密謀劃,按照《縉云縣創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實施方案》,高標準,嚴落實,全面推進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實現水稻機械化生產全面全程、高質高效發展。
縉云是一個傳統農業縣,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全縣總人口44.12 萬,其中農業人口占90%。縣域總面積1 503.5 km2,耕地面積22 600 hm2,其中水田8 000 hm2。全縣農業以水稻、茶葉、茭白及畜牧養殖為主要產業,水稻種植面積長期穩定在3 334 hm2左右。縉云縣曾獲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浙江省農業“機器換人”示范縣等榮譽。
2020 年全縣水稻面積為3 573 hm2,總產量達2.66 萬t。其他農作物面積分別為:小麥433 hm2,玉米1 640 hm2,油菜492 hm2,大豆1 400 hm2,花生650 hm2,馬鈴薯460 hm2,棉花2 hm2,甘蔗12 hm2。
2020 年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12.3 萬kW,農機總量為4.5 萬臺套。擁有耕作機械2.6 萬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317 臺),水稻栽植機械128 臺,收獲機機械97臺,高效植保機械1 196 臺,烘干機27 臺,秸稈處理機械53 臺。全縣共有農機作業服務組織28 家,包括農機專業合作社10 家(其中省級示范社3 家),有農機作業專業服務公司2 家,有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點11 個、農機維修網點10 個。全縣有農機高技能人才5 人,其中全國技術能手2 人。水稻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2.13%,其中水稻生產耕整地機械化水平為97.90%,種植機械化水平為57.06%,收獲機械化水平為86.18%;高效植保機械化保障率達到100%,秸稈處理機械化水平達到90.71%。
縉云縣通過開展以水稻為主的主要農作物示范縣創建,水稻生產各環節機械化應用水平明顯提升,水稻生產新技術應用更加普及,農機服務保障更加有力。
2020 年,全縣有以糧油生產為主要服務對象的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10 家、農機作業服務公司2 家、農機綜合服務中心2 個,擁有插秧機33 臺、穴直播機9臺、收割機46 臺、烘干機27 臺、植保無人機9 臺。主要開展水稻機械化栽植、無人機植保、機械化收獲及烘干等全程機械化服務,全縣水稻生產耕作、植保、收獲環節裝備保障水平均達到100%,谷物產地烘干機械化能力達到42.1%。水稻機械化耕地3 500 hm2,種植2 040 hm2,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2.13%。全縣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年累計作業面積達到12 935 hm2,占全縣水稻機械作業面積的75.9%。全縣水稻生產的育秧、移栽、植保、收獲、烘干等各個環節的機械化作業均有專業服務組織分工協調完成,為農戶提供高效便捷專業化的單項或一條龍機械化作業服務,有效避免農民一家一戶獨立生產所造成的機具使用率低、生產成本高等問題。
一是農機農藝融合增加水稻種植效益。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解決水稻生產收益率低的問題,縉云縣主動對接中國水稻研究所,以農機農藝融合為突破口,成立跨專業的農機農藝融合專家組,建立示范基地,制定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規程、水稻機械插秧高產路線。為破解山區水稻生產栽植薄弱環節,開展機插、精量穴直播、飛播、噴播等多種機械化栽植模式的試驗應用,提高全程機械化水平。二是農機裝備升級結構優化。為深化農機農藝融合,加快推進農業領域“機器換人”,縉云縣有針對性地推廣一批適應性強的農機裝備,如側深施肥機械、水稻穴直播機械、水稻噴播機械,積極引進無人機開展播種、施肥、水稻生產監測等作業服務,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增加效益,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在惠農政策推動下,全縣農機維修服務組織快速發展,有效滿足縣域內農機維修保養需求。縉云縣一方面加大農機維修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提高從業人員職業技能;一方面協助農機維修企業創新農機服務網絡建設,在偏遠山區設立服務點,拓寬農機維修技術人員服務區域,保障農民“有機敢用、有好機用”,節約農機維護時間、成本,提高農機具利用率。從2009年開始持續開展農機操作人員年度培訓,至2020 年全縣已累計培訓機手8 000 多人次。全縣有持證農機維修人員68 人,其中具有高級技師職稱的2 人,中級1人,在全國農機職業技能競賽中獲第四名1 人,獲浙江省農機職業技能競賽一等獎3 人、二等獎3 人、三等獎2 人,農機技能人才的水平和規模在全省領先。
一是創新引進新機具機制。從2017 年開始,縉云縣政府每年出臺糧油生產“機器換人”鼓勵政策,加大對糧油生產機械裝備的補貼力度,推行購機補貼加作業服務補貼,鼓勵開展農機社會化作業服務。政策對當年購置單機價格在3 萬元以上的糧食生產及初加工等環節農機具,按中央資金補貼標準給予1∶1 追加補貼;對未列入中央、省、市農機購置補貼目錄、首次引進的適用機具予以單獨補貼,單獨補貼標準為購機價格的50%,最高不超過10 萬元。二是創新服務小農戶機制。針對縉云縣山區地形地類復雜、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小而散、產業多且分布散、農業生產組織結構松散、農機化生產基礎條件差等不足,縉云縣創新服務模式,以機械化生產模式成熟的水稻生產為突破口,對為散戶開展水稻機械化集中育插秧的服務組織,育秧環節給予每個秧盤3 元的資金補助,機插環節給予每個秧盤4 元的資金補助,鼓勵作業服務組織為小農戶開展農機作業服務。從政策出臺以來,全縣水稻機械化栽植面積迅速擴大,每年增速達到7%。
為加大全國主要農作物示范創建工作力度,2020年7 月成立了由縣委常委任組長的示范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創建工作方案。縣農業農村局根據創建方案成立農業工作專班,制定工作方案,成立以局長為主導的工作組,在農業“機器換人”示范縣基礎上,對照創建目標,梳理短板,全面推進示范創建工作。
縉云縣圍繞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目標,以深化“平安農機”與農業“機器換人”為抓手,創建了以水稻為主的省級農業“機器換人”示范鄉鎮2個、示范基地1 個及農機農藝融合點1 個。通過全面深化示范創建工作,實現以農機法律法規宣貫、農機生產安全監管為重點的農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以惠農政策落實、農機“三新”項目為引導的農機生產能力提升,有效提高農民的安全意識、發展意識和職業榮譽感,為示范創建工作營造良好氛圍。
縉云縣集聚資源要素,大力支持示范創建,通過優化產業化項目資金使用政策,從多個產業發展政策加強農機發展扶持項目建設,并逐步匯聚成示范創建扶持政策。一是每年安排100 萬元產業化資金用于推進農業、農機化發展,主要用于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研發、試驗、推廣,農機作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生產經營保障。二是每年安排500 萬元用于提升現代農業園區,重點支持農業科技建設。三是每年安排1 000 萬元用于宜機化改造,加強基礎設施方面建設。
縉云縣水稻機插率低,糧食烘干難,這兩點已成為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瓶頸。為此連續5 年為購置插秧機械、烘干機械及開展機插服務提供政策支持,著力推廣水稻插秧機和谷物烘干機。一是購置糧食生產機具給予中央補貼資金1∶1 累加補貼,同時對首臺套機具給予總價50%補貼。二是對為散戶開展水稻機械化統一育插秧6.7 hm2以上的服務組織,給予每個秧盤7元的資金補助。全縣近3 年共使用累加補貼資金600 多萬元。三是支持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建設,對達到省級農機綜合服務中心建設要求的主體給予15 萬元獎勵。鼓勵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網絡平臺開展種植、收獲、烘干等機械化作業服務,根據作業服務量,給予資金獎勵。四是注重農機“三新”推廣應用。縉云縣以農業“機器換人”培訓會、水稻穴直播現場會、植保無人機演示會、植保無人機應用研討會等方式開展示范培訓,結合農機化技術應用示范區建設,每年引進新技術、新裝備。
一是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機操作人員年度培訓,把技能培訓與安全管理有機融合,全面夯實農機發展與安全基礎。通過長期培訓,縉云縣持證農機操作人員達1 200 多人,數量位列麗水市第一,在全省農機職業技能競賽中奪得3 個一等獎,獲獎數名列全省第一。二是在麗水全市率先出臺農機具保險費補助政策,對從事農田作業的機具給予50%的保險費補助,農機具檢驗率達到85%以上,農機作業連續多年零事故,2018年成功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2019 年成功創建浙江省“農業機器”換人示范縣。
縉云縣把發展水稻生產農機社會化服務作為提高農機具利用率、降低農機作業成本、提高農機化水平的重要方向。對水稻生產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給予15 萬元獎勵,建設機庫、烘干中心給予230 元/m2的補助,在作業服務補貼政策中突出農機服務組織與小農戶的連接,明確對小農戶開展機插服務、統防統治服務及網絡訂單式收割、烘干等服務的給予補貼與獎勵。
成立糧食生產專班,制定發展規劃、下達任務、落實考核,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在縣級農業發展政策中對農機化建設制定專項政策,引進新機具給予配套補貼和首臺套補貼,補貼比例為購機價的50%。對農機新技術試驗項目安排專項經費,近年開展了寬窄行機插、水稻側深施肥、水稻精量穴直播等試驗和推廣應用無人機直播、撒肥等新技術,有效保障后續發展動力。
縉云縣通過借鑒與創新,成功創新和推廣應用山區特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模式,為農民謀效益,為生產謀保障,為產業謀發展。縉云縣將在示范創建基礎上,不斷創新拓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助力鄉村振興,推進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