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俏琴
(重慶市勘察規劃設計有限公司;重慶欣榮土地房屋勘測技術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重慶 401121)
土地資源開發的首要危害是土壤資源。土地資源的開發嚴重破壞了土壤原有的整體結構。不科學的資源開發破壞了土地結構,降低了土壤肥力。此外,土地資源的開發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的粘度,從而縮短土壤的使用壽命。有些地區注重土壤的產出率,因此不加控制的荒地開墾最終會使土壤質量越來越差。過度開墾荒地造成嚴重的土壤侵蝕,其相應的生產力持續下降。為了提高土壤的經濟效益,一些地區選擇連作。土壤養分含量越來越低,作物產量將逐年下降。連作造成的土壤損害是不可逆轉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由此可見,土地資源的開發造成嚴重的土壤破壞。為了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必須考慮承載因素,實現適度開發,及時補充土地流失的營養元素。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土地資源的可持續性。
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土地資源受到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必須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土地資源受到污染,主要分為以下類型:(1)重金屬污染。重金屬污染是指土壤中重金屬離子含量過高,最終破壞土壤結構,降低土壤肥力。重金屬污染主要通過采礦、重金屬在大氣中的沉積、污水灌溉、塑料薄膜等農業投入物的使用以及一些固體廢物的農業生產進入土壤。此外,重金屬污染在土壤中呈垂直遞減分布。隨著時間推移,污染程度將越來越深,難以從根本上控制。據統計,我國10%以上的耕地受到重金屬污染,直接導致糧食年產量減少1000萬噸左右,不僅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對人民健康構成極大威脅。(2)化學污染。化學污染分為兩種不同的情況。一是使用農業肥料和農藥造成的土壤污染;一是化工企業的污水排放,導致土壤中化學元素的增加。這兩種情況都會改變土壤的pH 值,影響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近年來,土壤污染形勢較為嚴重,主要來自工業、農牧業、生活和公共交通等多個方面。在城市工業企業的工作發展趨勢中,企業選址不集中,資金匱乏,機械、設備、技術落后,導致企業發展緩慢。此外,鄉鎮企業的三廢將排入河流和農田,嚴重污染土壤資源。我國每年排放污水200 多億噸,固定垃圾總面積5萬平方公里,總量近66 億,還有一部分生活垃圾,導致土地資源利用的嚴重消耗。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危及周邊環境,而且直接影響氣候狀況。關鍵體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地表氣候;第二,天然氣氣候。對于地表氣候而言,會導致土壤環境破壞和水體減少。從氣體氣候的角度來看,它會增加空氣中固體顆粒的組成,最終導致極端氣候變化。氣候狀態的變化將干擾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限制經濟發展趨勢。土地資源的專業開發利用不僅可以穩定氣候狀態,還可以改善大城市的環境質量,從根本上減少水土流失,實現利潤最大化,防止土層病害的發生,最終提高日常生活環境質量,確保土地資源持續利用。
(1)花園和林地開發。農業土地資源開發是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主要內容。將原有的低穩定性未開發土地轉化為高穩定性園地,極大地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了土地生態系統發展,有利于增加生產用地,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園地、林地屬于農業廢棄地的開發利用,其中天然草地、灌木林地、疏林地等未開發土地也屬于農業廢棄地。通過合理開發利用林地和園林資源,有利于水土保持、調節氣候、凈化空氣、促進生態健康循環,有效豐富生物多樣性。此外,林產品本身具有很高的社會經濟價值,可以促進就業,提高經濟效益,刺激經濟發展。(2)合理開發耕地。在土地資源開發中,許多宜農荒地和農業低效地被轉化為耕地。通過一些工程技術手段改造荒地和低效地,提高土地肥力,平衡水土系統,成為利用率高的耕地資源。加大投入,建設相應的耕地基礎設施,促進耕地自然生態平衡和開發利用效果的提高。這不僅提高了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而且改善了耕地總面積,增加了糧食總量。(3)合理開發草地。草地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在我國西北地區的土地資源開發中,草原面積占到整個土地面積的一半,因此草原資源的開發十分重要。由于我國西北地區特殊的氣候條件,產生了草地類型,這種土地類型的穩定性較差。因此,草原土地資源的開發措施包括在植被稀疏的地表種草,提高土地承載力,建立草原生態系統。這有利于水土保持、氣候調節、空氣凈化和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同時,它有助于改善當地的自然環境,增加生物多樣性。開發西北草原資源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它不僅可以繁榮畜牧業,促進生態良性循環,還可以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1)新城區的開發。從源頭上看,城市人口數量持續增加,企業的平均城市商業用地變小。迫切需要開發新的城市商業用地,以確保城市發展。從土地資源開發的角度來看,城市土地開發是指將統籌使用的農業用地及其未開發商業用地更新改造為可供人們生產、制造和生活使用的土地,主要包括工業用地、商業和住宅用地,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城市土地面積的改善和可供人們使用的土地范圍的擴大,對于推動城市經濟、文化藝術、高科技和教學的發展趨勢,改變我們的生活水平,促進每個人的觀念轉變,具有關鍵的現實意義。(2)城市土地開發總量。目前,城市內部結構的更新改造大多集中在老城區的開發利用上。沒有城市用地,只有過去老化的工程用地可以重新開發。利用城市總用地進行開發,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改善城市內部結構,保護生態環境,保持城市一致性,促進城市經濟進一步發展。同時,依托現代主義施工技術對原有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改進和更新,可以合理完善城市公共配套設施,提高城市整體競爭力,促進城市經濟全面發展。對于老城區的自然環境,根據人們觀念的轉變和對生態環境保護認識的提高,將相應的城市自然環境綠化核心理念融入老城區的基礎建設中,建設綠色生態環境,翡翠綠色與城市經濟發展的自然環境。
目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已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與產業結構調整密切相關。從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角度來看,必須高度重視管理方法理念,完成土地的科學開發和設計,確保土地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首先,主要使用的管理方法尤為重要。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要實施科學合理的總體規劃,完善土地空間規劃設計方案,保證耕地的日常耕種任務,盡可能限制土地特性的變化,徹底避免農用地轉為農村建設用地的局面,真正實現耕地的有效利用。此外,合理保護土地,與農民簽訂土地總體規劃,必要時成立土地保護委員會,確保土地資源的保護。第二,土地整理迫在眉睫。地表暴露是導致土地疏松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們必須依靠谷物秸稈覆蓋表面,減少灰塵。在大風期,糧食作物秸稈可以保護土層,實現利潤最大化,減少水分外流。第三,提高農民耕地保護意識。有關部門要做好農業保護的新聞宣傳,使農民掌握農業的必要性。例如,在校園內進行科學種田核心概念的解讀;以橫幅形式在農村開展科學的種植宣傳和規劃;向農民傳達農業法律法規,多方面保護土地資源。
土地規劃、開發和利用對社會經濟和生態自然環境造成巨大危害,既有利又有害。因此,為了更好地完成生態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相關土地資源開發商必須形成詳細合理的生態經濟發展觀。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的全過程中,將生態指標值(資源維護、環境污染、生態狀況等)與經濟發展指標值相結合,促進二者協調發展,避免因放棄自然環境而導致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這就要求一些重工業企業加快轉變經營方式,提高生態效益。此外,在績效評估中,要兼顧生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效果,從各個層面、各個方向對各部門進行評估,確保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合理性和生態性,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在實際工作安排中,要求員工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理念,將整體利益與現階段權益結合起來。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工作,子孫后代必須不斷努力。一是要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核心理念,讓大家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必要性,主動維護生態環境,督促他人不得從事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活動。二是綜合采取生物、農業、工程等對策進行生態環境治理,使我國可利用土地面積不減少。三是開展土地利用動態監測,運用新的科技手段實時監測土地利用狀況,發現高風險環境風險,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抵御風險。最后,要依法治理惡劣的自然環境,個人污染環境的行為不能原諒,違法犯罪嫌疑人不能逃脫法律法規的制裁。
一些工作人員因自身權益過度開發土地資源,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資源破壞,危及該地區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的身心健康發展趨勢。因此,必須加強政府部門和宏觀經濟政策,強化土地資源的強制性管理方式,確保土地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積極作用。政府部門要按照生態環境和綠色生態循環體系,把人民的生存與城市化發展結合起來,根據行政部門、法律法規和財政政策工具,對土地資源開發進行更高層次的宏觀管理,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并認真貫徹落實。
土地整治的重點是維護生態功能和保護生態多樣性。它不僅需要土地資源的自我恢復,還需要資源的利用,使整個植被能夠正常生長。在土地整治前,應根據年齡結構或資源特點對當地植被物種進行分類,并根據其自身特點采取不同保護措施。植被的組成和分類不是任意的。它需要考慮土壤學和生態學的相關知識,以盡可能實現生態穩定。在重建過程中,還需要考慮植被的多樣性,為植被創造舒適的生長環境。在植被重建中,應選擇當地的植被物種,尤其是抗逆性和適應性強的物種。固氮植物通常是最先被考慮的物種。此外,高保水性植物也是重要的重建植物品種之一,可以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最后,在植被重建過程中,科學規劃空間格局是重中之重。其最大的優點是改善植物景觀,尤其是大型植物需要合理規劃,否則將失去植被重建的意義。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綠色覆蓋率被轉化為城市面積,植被覆蓋率大大降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我國綠色生態循環系統的整體有效性,加劇了城市熱島效應,降低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生態環境,不利于可持續發展觀。因此,政府部門應設立項目資金,用于山區綠化、植樹造林的基礎建設,提高土地承載力。在保持土地生態系統平衡的前提下,只需投入少量更新改造資金,就能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實際效果,促進社會發展、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趨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被視為智能國土資源開發設計的核心理念。根據不斷變化的經濟發展模式,政府部門可以實行集約化管理,節約土地面積,進行持續循環利用,從而提高土地資源的開發設計利用率。在持續循環利用的核心理念下,將土地開發設計與耕地形成緊密結合,將土地利用與更新改造緊密結合,使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趨勢充分融合,完成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共同發展的趨勢。雖然農業用地的減少和人口的增加在一定階段是不可避免的,為了更好地融入人口改善,將進一步建設可儲存的土地資源,但人口和土地并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通過有目的地調控人口、快速改進和加強農地管理等對策,不僅可以合理提高土地承載能力,而且可以保證土地資源能夠滿足人口生存的需要,促進環境和經濟的穩定發展。
由于區域間地形條件不同,不同區域的需水量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是在降水較多的地區,應考慮排水??傊?,大量的降水會導致鹽堿化。如果降水不能及時消除,也會導致植物死亡。因此,排水系統的科學性非常重要,需要根據區域環境的特點進行建設。當降水發生時,應采用水平排水方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明溝暗渠,基本實現了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向一致,從而降低地下水位,清除土壤中多余的鹽分,可謂一舉兩得。此外,常見的排水方式是豎井排水,它有三個最大的優點:一是占地面積??;第二是充足的水;第三,維護簡單。綜上所述,排水系統的建設對土地的科學管理非常重要,需要加快實施。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最終目標是改變現有環境,提高生活質量。近年來,我國可利用土地面積持續下降,土地資源的專業化開發利用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在未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實施中,要高度重視環境與土地資源的平衡,在應對農業問題前提下做好環境維護工作,最終確保資源的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