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輔周
(五蓋山森林公園管理處,湖南 郴州 423000)
森林是我國重要的自然資源,在調節我國生態環境中具有巨大的作用,森林是天然的防護屏障,可以有效保持水土完整,防止風沙侵襲,涵養地下水源,具有重要的社會作用,其經濟價值也與我國經濟建設密切相連。森林病蟲害會使樹木的成活率降低,影響樹木的生長,造成森林損失。據統計,我國森林病蟲害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平均年增速達到25%,造成經濟損失達50 多億元。
目前,我國森林病蟲害呈現種類多,面積廣,呈頻繁發生的態勢。危害我國森林的病蟲害約有8000 多種,病蟲害面積達到1100萬km2。森林病蟲害種類快速增多的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生態環境失衡,為森林病蟲害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條件,增加了森林病蟲害種類,提升了病蟲害的危害度。由于森林病蟲害的影響,我國森林資源出現嚴重的破壞,影響了當地的自然生態系統,阻礙了當地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的自然災害隱患。雖然森林病蟲害給當地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但是我們對森林病蟲害的重視程度仍然很低。究其原因是森林病蟲害危害程度很大,但是過程十分緩慢,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危害才會顯現。導致政府部門和林業部門對森林病蟲害的重視程度較低,忽略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嚴重阻礙我國現代林業的發展。
當森林病蟲害發生時,為了確定森林病蟲害災害程度,需要將災害程度進行分級。森林病蟲害災害等級的劃分依據是病蟲害的面積和危害程度等。
森林病蟲害發生的面積決定了受災地區的大小,影響災害的損失量,是人們最能夠接受的直觀指標。
森林病蟲害的危害程度是病蟲害預測和治理工作中常見的依據,決定著災害損失的大小,是人們常用的指標。
通過上述的指標,將我國森林病蟲害劃分三個等級:第一特大災情和大災情,以國家治理為主;第二中災情,以省級管理為主;第三小災情,以市(區/縣)管理為主。
造成我國森林病蟲害的成因有很多,全球氣候變暖、大氣污染、人工造林占地、過度使用殺蟲藥、監測手段漏洞、防治手段落后、林業管理不當等均可誘發森林病蟲害。
全球的氣候持續變暖,給森林病蟲害創造了舒適的生存環境,降低了森林病蟲害被凍死的數量,導致森林病蟲害的世代數增加,周期數變短,促進了森林病蟲害的過度繁衍和生存,致使我國森林病蟲害的加劇,其發生面積和范圍不斷擴大。
近年來,我國大氣污染嚴重,導致大氣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會伴隨著降雨,灑落在森林的各個角落,改變森林的生態結構,致使森林病蟲害明顯加劇。目前,我國許多天然森林均出現了樹木生長緩慢和死亡率增加的現象。
目前,我國多數森林工程是由人工造林開拓的。人工造林是我國發展林業的重要手段。但是多數林業部門根據市場需求,有選擇性地培育人工造林,并且種類單一,忽略了森林自然生態平衡系統由多種林木構成,導致人工造林的生態系統不穩定,出現森林病蟲害的風險較大。人工造林一旦出現森林病蟲害,會迅速蔓延,造成林木大面積受損。
我國大部分林業部門在治理森林病蟲害的時候,過度使用殺蟲藥,缺乏科學性和管控性,雖然能夠短暫有效治理森林病蟲害,但是卻造成大量的森林病蟲害天敵死亡。漸漸地使森林病蟲害產生抗藥性,造成自然環境的惡化。
我國的森林面積較大,監測森林病蟲害的手段無法覆蓋整個森林。人工無法抵達地區和森林中隱蔽的地區存在監測漏洞。尤其是森林中極其隱蔽的地區,是森林病蟲害最為廣泛的地區。一旦森林病蟲害蔓延,防治工作極其艱難。但是缺乏完善的監測機制,無法及時有效地制止病蟲害的蔓延。
我國森林病蟲害主要的防治手段是利用化學藥品的殺蟲效果。當確定病蟲害區域后,對該區域進行大范圍的噴灑化學藥品壓制病蟲害的擴大范圍。但是由于防治手段落后,無法有效預估化學藥品用量,極容易造成化學藥品的過量使用,使森林病蟲害產生耐藥性,降低化學藥品的效果,對森林生物系統的穩定性造成巨大的影響。
森林病蟲害的防治要依靠林業管理。林業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將決定林業管理的質量。我國林業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的管理知識,缺乏責任心,實踐經驗不足,無法有效識別森林病蟲害的早期風險,無法及時有效地組織森林病蟲害的擴散,導致后期在治理森林病蟲害的過程極其困難。
我國森林病蟲害災害不同于普通的災害,其風險管理與一般的災害風險管理有著巨大的差別。我國森林病蟲害災害具有獨特的性質,其風險管理機制也具有獨特性。
我國森林病蟲害災害危害程度較大,不僅危害到樹木,同時還會造成經濟、自然生態的多種損失,具有公共性。對森林病蟲害公共性的風險管理需要依靠社會的各個主體共同治理。政府部門、林業部門、社會力量等主體需要定位好自身的職責,綜合運用生物科學、經濟科學、社會科學等多種防控手段,功能互補,形成交叉滲透的風險管理。
森林是天然的防護屏障,可以有效保持水土完整,防止風沙侵襲,涵養地下水源。森林病蟲害的災害,不僅導致森林樹木的死亡,更影響了森林所具有的外部功能,影響人類的生產環境。當森林病蟲害擴散蔓延時,對森林的外部功能影響更為巨大。對森林病蟲害外部性特性的風險管理,重點在于監測預報,提前防止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防止對森林外部功能影響的擴散。
森林病蟲害的危害具有多樣性。首先,森林病蟲害會危害到森林的林木,致使林木死亡,對森林造成一定的影響。其次,森林病蟲害會危害到生態環境,造成生態系統紊亂,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最后,森林病蟲害危害到人類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社會經濟損失,威脅人類的健康。對森林病蟲害危害多樣性的風險管理,需要在治理森林病蟲害的過程中,結合生物、行政、經濟和社會各種防治手段,科學治理森林病蟲害,降低危害程度。
森林病蟲害種類繁多,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所表現的森林病蟲害均不相同,導致治理森林病蟲害十分艱巨。而森林病蟲害的繁殖率高,短期內能夠形成巨大的危害數量,提高了治理森林病蟲害的難度。對森林病蟲害治理難度的風險管理要求重視常態下的風險管理,突出日常防治工作,最大程度控制森立病蟲害,采用專業的風險管理機制,有效遏制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
在我國森林病蟲害的風險管理中,監測預報機制是極其重要的,它能夠有效遏制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和擴散。我國深入開展了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我國建立了森林病蟲害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對森林病蟲害的有效監測和監測數據信息上報管理。先后成立了“中國森防信息網”“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電子政務網”“森林病蟲害防治管理系統”“林業生物災害基礎數據庫”等重要的信息網站和管理系統。為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我國森林病蟲害信息管理系統不斷改版和升級,為我國森林防護工作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信息管理平臺。
我國通過監測預報系統,有效獲得了大量的監測信息,并有效預測了災害發生的趨勢。我國于每年1月份和7月份將預測信息發布,指導各省、各地區進行趨勢預報和分析。各省的監測預報信息通過監測預報系統向中央發布預測信息,以獲得中央的支持和建議。每年,各省和各地區所發布的森林病蟲害信息達數十萬份,有效發揮了控制森林病蟲害災害發生的作用。
我國在監測預報系統的基礎上,加大技術的研發,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開發了信息管理,預測分析,地面調查,遠程監控,衛星遙感,航空勾繪等技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加強與國外先進技術合作,加快新技術的研究,努力完善森林病蟲害監測體系,加快制止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雖然我國在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機制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進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制約著監測預報機制的發展。
我國森林病蟲害的監測實行分級管理制度。上下級管理部門形成了業務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忽略了監督關系。下級由于監測不到位或人為干預等原因,導致監測信息無法及時上報,甚至出現緩報、瞞報現象。而上級管理部門由于地域限制等因素,無法及時獲取最新的監測數據,導致防治森林病蟲害不及時,無法形成高效的溝通機制,制約監測預報機制的發展。
我國主要的監測地點在于基層。由于基層數量龐大,人員參差不齊,各地區水平差異較大,致使基層的監測能力嚴重不足。基層監測人員的福利待遇較低,工作積極性較差,而森林病蟲害的資金支持不到位,導致基層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低下,工作態度較差,監測能力嚴重不足,制約我國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體系的發展。
我國雖然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建設監測預報體系,但是我國面積寬廣,森林防護機構較多?;鶎訖C構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監測設備嚴重不足,科學監測能力較差。我國大部分基層無法提供監測設備所需要電力、通信和網絡信號等基礎設施,無法滿足實際工作需要。
森林病蟲害風險管理的防治機制是一項長期工程。相關人員需要掌握森林病蟲害的生活習慣和特點,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森林病蟲害的蔓延,維護生態環境平衡。森林病蟲害防治分為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兩個方面。
6.1.1 造林技術
防治森林病蟲害的造林技術是指在人工培育樹木時,從選擇根苗開始,至樹木長成,采取科學的育苗技術,營造混交林,設置隔離帶,有效預防森林病蟲害。
6.1.2 誘殺成蟲
防治森林病蟲害的誘殺成蟲技術是指通過害蟲對燈光的敏感,利用高溫滅蟲燈,誘殺成蟲,起到防治森林病蟲害的作用。
6.1.3 釋放天敵
2.3.2 膀胱灌注化療和免疫治療 TURBT術后腫瘤復發率高,小部分NMIBC患者會進展為MIBC。原位癌患者單純行TURBT不能解決術后高復發率和疾病進展問題[11]。推薦所有NMIBC患者進行術后輔助性膀胱灌注治療。
鳥類是森林病蟲害的天敵。在森林培養鳥類,利用鳥類治理森林病蟲害,不僅能夠降低防治成本,更能維持生態平衡,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6.2.1 微生物技術
微生物技術通過人工培養微生物病原菌,對森林病蟲害起到消殺的作用,可是森林病蟲害的死亡率達到80%以上。微生物技術由于化學成分較少,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不會危害環境,是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必然趨勢。
6.2.2 生物酶技術
生物酶技術是指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培養抑制森林病蟲害身體發育的生物酶,有效阻礙森林病蟲害的發育,破壞森林病蟲害的防御系統,抑制森林病蟲害的生產能力,有效防治森林病蟲害。生物酶技術不污染環境,結合微生物技術,能夠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
6.2.3 人工造林管理粗放
我國很多地區人工造林管理粗放,導致森林的質量下降,環境遭到破壞,影響了生態平衡。我國應改變傳統的人工造林管理模式,創新管理模式,科學精細開展管理工作,改造森林生態環境。
6.2.4 監測手段單一
森林病蟲害的監測為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礎保障。由于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地理條件,不同的生態環境,致使森林病蟲不盡相同。而采用單一的監測手段無法滿足多樣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我們需要結合當地情況,對病蟲害進行調查分析,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利用信息化技術系統,采取多樣的監測手段,及時、準確、有效地將調查結果提供給防治工作人員。
6.2.5 專業力量不足
森林病蟲害實行現代化技術,要求防治隊伍具有專業性。目前,我國防治隊伍的工作人員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缺乏細致的理論知識,無法適應現代防治手段。我們應通過定期培訓,專家現場指導等多種手段,提高防治隊伍的專業化水平,確保防治隊伍能夠熟練掌握防治技術。
我國森林病蟲害風險管理機制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進步,其監測預報和防治手段也向著國際先進水平邁出了巨大的步伐。但是在快速的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阻礙風險管理機制的發展。我國仍需要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依靠先進的技術手段,實現森林病蟲害的有效治理,保護我國森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