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金玲
(新疆塔城市委黨校,新疆 塔城 834700)
塔城市2020年貧困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18516元,較2012年增長2.44倍。塔城市堅持把農業產業化經營、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作為主攻方向,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高附加值,加大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1.1.1 種植業結構
塔城市具有發展綠色農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是全疆41個商品糧的主產區,種植業主要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2021年總播面積151.95萬畝,其中小麥30.6萬畝、玉米100.43萬畝、甜菜0.16萬畝、打瓜4.73萬畝、葫蘆2.88萬畝、食葵1.4萬畝、加工番茄0.8萬畝、中草藥0.34萬畝、苜蓿8.61萬畝、青貯玉米1.56萬畝、蔬菜0.12萬畝、其他作物0.32萬畝。
1.1.2 農產品加工現狀
一是小麥方面。塔城市小麥年產量10萬噸左右,小麥主要由儲綠糧油集團面粉加工有限公司收購加工,年加工7萬噸左右,剩余小麥則由國庫收儲或向其他地區調運,主要產品為“儲綠”特一粉、特二粉、餃子粉、面條粉等,“儲綠”特一粉、特二粉為綠色認證農產品,多次在北京農展會上成功展銷,并獲得獲得新疆農產品北京交易會“金獎產品”稱號。二是玉米方面。塔城市玉米年產量85萬噸以上,農戶收獲的絕大部分玉米直接交到烘干廠,烘干后直接銷往外地或直接壓餅成飼料進行銷售。塔城市鵬坤玉米食品有限公司對部分玉米進行加工,年加工量約為6000噸。主要產品為“盆地之光”玉米糝、玉米粉、玉米鍋巴等。三是設施蔬菜方面。塔城市用于生產的設施蔬菜大棚338座,主要用于本地銷售和初級產品出口為主。
1.1.3 龍頭企業發展現狀
全市農產品加工重點龍頭企業18家,其中,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5家(新疆塔城儲綠糧油集團面粉加工有限公司、塔城地區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新疆九天和種業有限公司、塔城地區三農農牧發展有限公司、永利果蔬商貿有限公司),地區級重點龍頭企業6家(塔城市鵬坤玉米食品有限公司、塔城市張新生打瓜籽加工專業合作社、塔城市當當合作社、塔城市博孜達克農場強聯綜合專業合作社、新疆大唐盛匯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塔城市賽外雪食品有限公司)。市級重點龍頭企業7家(雪峰農村綜合合作社、塔城市益育綜合專業合作社、塔城市眾海商貿有限公司、谷農樂有機農業有限公司、鑫塔農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塔城豐果番茄制品有限公司、新疆綠草原肉禽食品有限公司。
1.1.4 合作社發展現狀
塔城市現有農民合作社741家,注冊成員4416人,合作社年經營收入達到5.3億元以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1個,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到46.5萬畝。塔城市現有地區級以上示范社48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5個、自治區級示范社23個、地區級示范社20個,涵蓋種植、養殖、加工、農機等領域。
塔城市每個成員單位履行行業監督落實責任,成立了以市委書記、政府市長為雙組長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一是明確目標任務。根據中央相關文件,塔城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下發了《塔城市“十三五”脫貧攻堅工作規劃》《塔城市“十三五”脫貧攻堅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塔城市脫貧攻堅的總體要求、任務目標、攻堅措施。二是夯實基層力量。充實和加強市、鄉、村三級扶貧開發工作機構,調整鄉鎮分管扶貧工作領導及扶貧專干60名,村級扶貧專干206名,調整有駐村工作經歷干部任貧困村第一書記6人(次),調整有建檔立卡任務的村黨組織書記4名。同時,扎實推進掛牌督戰,按照“1+2+X”模式,152名縣處級以上領導深入鄉村開展包聯督導,完善“一村一案”56份、“一戶一策”1485份,做到不脫貧不脫鉤。
塔城市雖然不是國家級、自治區的貧困縣市,但是有恰夏鎮窩爾塔阿樹塔斯村等5個村是自治區級貧困村,這里的群眾“等靠要”思想還未完全得到轉變,這是塔城市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難中之難。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才能確保脫貧攻堅工作推進強勁有力。一是因戶施策。比如在發展生產扶持一批中,塔城市阿西爾鄉下滿致巴克村村民賽力克汗·波孜依家始終是貧困戶,在村兩委的建議下,積極主動找尋擺脫貧困的辦法,充分發揮自己會刺繡這個一技之長,在黨和國家的各項幫扶政策下,全家不懈努力,使年收入不斷增加,在2015年成功實現了脫貧。這兩年,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她家還蓋了新的富民安居房,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二是聚焦“三個加大力度”。加大教育扶貧力度,累計投入資金2.2億元,新建校舍6.98萬平方米。加大健康扶貧力度,深入實施“先診療后付費”政策,扎實推進全民健康體檢工程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成富民安居房4932套,累計解決8.85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和5個貧困村通硬化路90.45公里,累計投資1432.2萬元提升5個貧困村用電質量,貧困村移動網絡通訊和廣播電視覆蓋率均達到100%。三是大力幫扶特困群體。塔城市因病、因殘致貧群體較多,將這些群體納入社會保障兜底工程,精準落實低保兜底政策,進一步加大健康扶貧補助力度,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累計實施社會保障兜底3745人(次)648.5萬元。
塔城市是集邊境城市、口岸城市為一體,我們勢必要搶抓“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機遇,充分發揮出口岸、環境等特色優勢,突出產業帶動,不斷激發各族群眾內生動力,真正讓各項政策惠及群眾。一是發展特色產業優勢。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08個,成立合作社16家,一批產業扶貧項目落戶貧困村,有利促進了貧困群眾就地就業創業。二是匯聚多方合力。不斷完善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援疆扶貧“四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深入推進129個單位部門定點幫扶,56家民營企業幫扶56個村成效明顯,全社會參與扶貧的氛圍更為濃厚。同時,不斷加大消費扶貧力度,通過“百企幫百村”、社會力量助力等方式,打通產業鏈條。據統計,截至2020年,認定扶貧產品7類42個,銷售農產品900余萬元。充分發揮新媒體作用,開展抖音直播帶貨活動,大力推廣塔城市特色農副產品,利用網絡直播“新興業態”助理脫貧攻堅。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廣泛開展宣講活動,向貧困人員大力宣傳黨的各項惠民政策,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提高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
當前,塔城市鄉鎮普遍面臨農村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不強的問題,隨著駐村工作隊承擔了大部分鄉鎮主要工作,村兩委的主體責任發揮不明顯,依賴心強。同時,農村黨員老齡化嚴重,黨員綜合素質欠缺,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夠,組織活動內容、形式弱化,并且農村基礎設備不完備,利用率不高。
當前,塔城市各鄉鎮都普遍面臨人才短缺,現有人才綜合素質不夠高,農村在家勞動力普遍年齡較大,后備干部和專業技術性人才儲備不足等問題。雖然組織上每年都在選拔提拔能力突出的干部到基層任職,但也不同層次的出現了所謂的優秀干部不能適應鄉鎮工作,與老百姓溝通不暢,群眾信服度低等問題,致使鄉村發展人力資源得不到有效保障。比如,塔城市人才庫共計1.77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類僅3000余人。
當前,塔城市鄉鎮普遍面臨公共文化設施不健全,管理不夠規范,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傳承不到位,民族文化挖掘不充分,各類文化活動形式單一等問題。比如,目前,塔城市大部分基層文化陣地文化活動場所和辦公場所公用,且各級村級文化活動陣地設備管理文化人員均為兼職人員。
對于塔城市如何有效發展鄉村振興,以下是探索塔城市鄉村振興路徑的思考:
受長期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等因素制約,個別貧困群眾自身發展動力不足,依賴思想依然存在。“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思想的轉變尤為重要。目前,我們很多工作的開展還受到局限思想的影響,缺乏長期的思考,比如,對于貧困戶脫貧后如何有效的防止返貧思考不多,大部分都滿足與“經濟賬”“收入帳”。再如,在扶貧宣傳方面沒有有效發揮出致富帶頭人的引領作用,忽略了以自身經歷來引導貧困群眾積極性的重要意義,致使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還不足。一是加大學習力度。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扶貧思想,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以及中央1號文件的精神,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二是加大宣傳力度。以“宣講+”文藝等形式,組織各類宣講團、草根宣講員深入基層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使各族群眾從內心深入“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發揮典型引領作用廣泛開展宣傳,示范引領廣大群眾學習先進、爭當先進,激發向善向美的正能量和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三是加大培訓力度。結合塔城開展的“大培訓、大就業、大評比”活動,多開展農牧民專業技能培訓,如植保無人機操作培訓等,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打好基礎,也為科技助農春耕生產提供更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保障。可以充分運用“農牧民夜校”,開設一些理論知識、專業知識、法制教育等課程,進一步提高農牧民思想認識和生產生活技能。總之,我們要在扶志與扶智上下大力氣,才能確保各族群眾既富口袋也富腦袋,才能真正的擺脫貧困的命運。
如何實施產業振興,如何發展特色優質產業,是鄉村振興中的關鍵之處。我們不僅需要瞄準發展的定位,還需要不斷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不僅要全面分析我們要種什么,養什么,如何種,如何養等問題,還要思考一二三產業如何發展,品牌效應如何發揮等問題。一是因地制宜。塔城市有也門勒鄉駱駝養殖合作社、喀拉哈巴克鄉巴斯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阿不都拉鄉綠和專業合作社等,我們需要持續加大對這些合作社,尤其是5個貧困村產業合作社的支持力度,發展培育農牧民土地股份合作社、草畜聯營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需要繼續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土地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扶持壯大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農牧企業,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勁動力。二是加快旅游發展。推進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完善文化服務網絡。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引領,推動中華文化元素和標志性符號進文化場館、基層陣地、旅游景區。依托特色民俗文化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在庫魯斯臺草原、北山牧場、國道219等旅游景區景點沿線,引導貧困群眾就地就近發展農家樂、牧家樂,推銷自家肉類和蔬菜類產品。大力開發有競爭力的特色文化旅游項目,同時,探索土地、草場等入股旅游合作社、景點景區等方式,讓各族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共享旅游發展成果。三是扶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依托新疆塔城開發開放試驗區契機,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加塔城就業率。發揮巴克圖口岸工業園區作用,發展來料加工、手工制品等產業,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創業,穩步提升群眾收入水平。
2021年是塔城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關鍵時刻,我們更需要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需要推動全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濟、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一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文化潤疆,究其本質,終究潤的是人心,是思想。認真謀劃手風琴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塔城市“小精奇特專”多元文化博物館群落項目。積極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讓歷史發聲,讓文物說話。二是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實開展“送文化下鄉”、“百日文化廣場活動”等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公益性惠民活動。以“文潤塔城”“活力塔城”“琴韻塔城”“書香塔城”“生態塔城”文化活動品牌為引領,開展系列活動。三是繁榮農村文化活動。合理規劃、科學布局、精心建設鄉村文化中心,實施體育健身工程,做好廣播電視、大喇叭宣傳和無線數字電視免費收看、免費電影放映等服務,確保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同時,進一步規范農村文化市場,對鄉鎮集市和學校周邊環境進行逐一檢查,確保文化市場持續向好、健康發展。
塔城市在鄉村振興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任重而道遠,各類現有資源是我們的優勢,各種發展契機是我們的機遇,我們需要緊緊抓住每一次挑戰,始終保持昂揚的斗志,適應新形勢下的新農村工作,助推塔城市鄉村振興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