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龍
(銅川市耀州區林業工作站,陜西 銅川 727100)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并對健康飲食和綠色食品問題愈發關注。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核桃憑借其極高的營養價值與顯著的醫療保健效果,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并成為我國重要的經濟林樹種。但我國核桃產業的品種化栽培起步較晚,單位面積產量有待提升。因此,深入研究核桃無公害豐產栽培技術十分必要,也是推動核桃產業健康、穩步發展的重要舉措。
對核桃品種的選擇,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提前收集并分析當地的氣候條件與種植條件,參考當地已建成核桃園的實際栽培情況,從取仁難度、早產量、果殼厚度、出仁率、果形美觀度及坐果率等角度進行綜合分析、量化打分,從中選擇適宜當地環境條件、綜合分值最高的核桃品種。現階段,適宜我國陜西省栽植的優良核桃品種有遼核1號、西洛3號等[1]。
在園地選擇環節,需重點考慮土壤條件、地形地貌、前茬樹種、氣候條件及海拔5方面問題。第一,土壤條件。由于核桃樹屬于深根性樹種,有著向側根水平伸展、主根發達的生長特性,因此,需優先栽種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環境中,要求所選園地土層厚度超過1.0 m、土壤含鹽量不超過0.25%、地下水位在1.5 m以下,優先選擇pH值在6.5~8.0的土壤,可選土壤類型包括沙壤土、壤土、輕黏土及黃綿土。第二,地形地貌。山地、平地與丘陵均具備核桃建園條件,禁止在風口、山谷及低洼等特殊位置建園,且在山地建園時需將坡度保持在20°以內,確保土壤能鎖住水分。同時,優先在具備穩定灌溉水源和背風向陽條件的溝坪地建設核桃園。第三,前茬樹種。提前調查各區域前茬栽種的樹種,禁止在前茬栽種槐樹、柳樹或楊樹的區域建設核桃園,避免核桃樹在生長期間感染根腐病,保證核桃樹能健康生長。第四,氣候條件。為避免核桃幼樹或核桃樹的枝條、葉、芽出現凍害問題,或因缺乏水分與充足日照而影響其生長狀態,需在年平均氣溫超過8 ℃、最低氣溫不低于-26 ℃上、年日照時間超過2 000 h及年降水量在500~800 mm的區域建設核桃園。此外,如果選用遼寧5號、禮品1號等品種核桃時,年降水量下限值可放寬至450 mm。第五,海拔。核桃樹適宜生長環境的海拔為1 800~2 200 m,如果海拔低于1 400 m,所栽植的核桃樹在生長期間易出現刺蛾、金龜子等蟲害問題,而在海拔超過2 500 m時,冬季氣溫較低,有可能出現核桃樹凍害問題。以美國薄殼山核桃為例,適宜種植海拔為800~1 700 m,最多可在90~ 3 200 m海拔的環境內栽植[2]。
首先,根據園區立地條件選擇整地方法,主要包括帶狀整地、塊狀整地。帶狀整地適用于平原、山地,當園區分布在平原地區時,沿南北方向進行整地;當園區分布在山地時,則沿等高線進行整地,可選取水平階、反坡梯田、隔坡溝狀梯田或水平帶狀等形式。塊狀整地是呈塊狀翻墾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其次,確定整地的方式,挖設規格為1 m×1 m×1 m的種植穴,可選擇在穴內回填農家肥或鋪灑石灰并回填表土,也可選擇在穴內淋灑石灰、回填表土至樹穴中部并施加農家肥,起到增強樹勢、維持核桃樹良好生長狀態的效果。最后,確定整地時間,根據土壤條件而定。土壤含水量較大時,采取春栽—秋挖穴方式,為土壤預留充足的風化時間;土壤含水量較小時,可采取隨挖隨填方式,避免土壤水分過多流失[3]。
首先,根據立地條件與品種特性選擇栽植方式,一般栽植密度為(2~3) m×(4~5)m。選用早實品種時,將栽植密度設為3 m×5 m,而土壤肥力較高時,栽植密度可改為5 m×6 m;選用晚實品種時,將栽植密度設為 6 m×8 m,而土壤肥力較高時,栽植密度可改為 8 m×9 m。其次,確定苗木栽植時間,可選擇春季或秋季進行栽植,春季栽植時間段為土壤解凍后至苗木萌芽前,秋季栽植時間段為苗木落葉后至土壤封凍前。苗木栽植時間根據園區氣候條件確定。最后,明確苗木栽植方法及操作要點。提前對樹苗進行修根、浸泡、消毒與蘸生根粉處理,檢查所挖定植穴規格尺寸是否達標,清理穴底垃圾雜物,填入摻肥土料至1/2高度時,將樹苗放入定植穴,隨后灌入10 kg左右的清水,待水體下滲后回填剩余土料,輕踏表土。
此外,苗木栽植前需將核桃樹苗進行分級處理,分為一級苗和二級苗。一級苗高在0.6 m以上、基徑超過1.2 cm,主根保留長度超過20 cm,側根條數在15條及以上;二級苗高在0.3~0.6 m、基徑在 1.0~1.2 cm,保留15~20 cm長主根,側根數量需超過15條。根據苗木生長情況來看,一級苗、二級苗的主要區別在于,一級苗栽植后生長整齊,根系發達,苗稈端直,合乎規格標準,且苗木成活率相對較高,不易出現病蟲害問題。
在土壤管理環節,采取深翻熟化技術,在土壤解凍后立即開展春翻作業,或在雨季到來前開展夏翻作業,或在核桃果實采收后施加基肥與開展秋翻作業。此外,修整核桃果園土壤時,可采取早春深翻1~2次、核桃樹生長季節中耕作2~3的方法,分別將深翻深度保持在20~25 cm和15~20 cm。常見的土壤深翻方法有隔行深翻與擴穴深翻。以擴穴深翻為例,工作人員沿核桃樹冠投影位置向下挖設深寬值為0.6 m與0.4 m的環狀溝,清理溝底碎石土塊,依次鋪填表土、綠肥及人畜糞尿。
在水分管理環節,重點把控灌溉時間、灌溉方式與水質。首先,核桃樹對土壤水分較為敏感,土壤積水時間過長或灌溉時間過早,會造成核桃樹死亡或無法正常結果,因此,需在核桃關鍵需水期開展灌溉作業,一般在每年的4—6月及核桃萌芽前、開花后、封凍前、采收后進行灌溉。其次,為提高灌溉效率,應采取新型的環灌方式取代原有的地面灌溉方式,沿核桃樹兩側2/3樹冠半徑部位分別布置1根滴灌管,控制滴灌管繞樹1圈,灌溉水通過軟管上的滴頭與毛管孔口進行局部灌溉,將水分送至核桃樹根部。此項方法有著極高的節水效率,可將灌溉水實際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但在灌溉期間易出現滴頭堵塞、結垢問題,需加裝凈化過濾裝置,對灌溉水源提前進行過濾處理,并定期清理滴頭處的堵塞物與結垢層。最后,在灌溉作業開展前,對所選用灌溉水源的水質成分進行檢測,采集水樣送至實驗室檢測,掌握水質成分,禁止使用存在污染物的水源,避免對核桃樹及果實品質造成影響[4]。
施肥管理環節,在核桃果實采收后配合開展基肥作業與土壤深翻作業。在核桃樹萌芽期間,使用速效肥料開展追肥作業,在核桃樹生長期間存在樹體缺素問題時及時開展葉面噴肥作業。合理選擇施肥方式,常用施肥方式包括穴狀、環狀、條狀及半環狀4種,優先選取穴狀方式。沿核桃樹冠滴水線外區域挖設若干0.4 m深的洞穴,在穴底鋪設肥料后覆蓋表土并澆水。此外,根據核桃樹生長齡期選擇肥料品種與每年施肥量。例如,針對單株核桃樹,在早春萌芽前施加1.0 kg左右的三元復合肥,在硬核期間組合施加1.0~2.5 kg磷肥與0.5~1.5 kg三元復合肥,將幼齡核桃樹的農家肥年施肥量保持在 15 000~22 500 kg/hm2,將盛果期核桃樹的農家肥年施肥量保持在30 000~45 000 kg/hm2。
為避免苗木在低溫、寒冷環境下出現越冬抽條問題或遭受凍害,必須采取越冬防護。在土壤封凍前,沿嫁接口反方向修筑1個高度在0.3 m左右的土堆,土堆要與苗木緊貼,人為將苗木輕壓,使苗木壓彎在土堆頂部,再均勻鋪設厚度在0.2 m左右的濕土層,將表土拍實,并將苗木樹干涂白并套設專用保護膜套。氣溫回升、土壤解凍后,即可清理濕土層與土堆,輕輕剖出苗木,將苗木扶直,整理樹盤[5]。
果園間作是為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而采取的豐產技術,以自然仿生學、生物經濟學作為依據。在核桃種植過程中,可間作馬鈴薯、豌豆等低稈農作物,此類農作物不會與核桃樹爭奪日照、水分與土壤營養物質,能與核桃樹互補搭配,組建起多生物種群、多層次結構的人工生態群落,并起到促進核桃成花、熟化土壤、提升單株產量的效果。
病蟲害農業防治技術包括合理布局、改良品種、合理修剪、果實套袋4項。其中,合理布局是保持核桃樹與其他農作物的適當間距,禁止混合栽植,在不同樹種邊界處預留一定寬度的隔離緩沖帶,必要情況下可采取果園間作技術,但需搭配栽植馬鈴薯等特定類型的幾種農作物;改良品種是優先選用具有良好抗病蟲特性的核桃樹,如免疫性與高抗型核桃樹,避免栽種中抗型與低抗型的核桃樹;合理修剪是在核桃樹生長期間,定期剪除樹體上分布的內膛徒長枝、病果、僵果和分布葉螨等害蟲的蟲枝,清掃樹體下方的落葉雜草,起到控制害蟲發生基數、減少病害初侵染源的作用;果實套袋是在核桃果實表面套設塑料或其他材質的保護袋,起到預防病害侵染,阻隔害蟲破壞果實,減少農藥殘留及改善果實外觀品質的效果。
病蟲害物理防治技術包括光源誘殺、餌料誘殺、微波加熱滅蟲等。光源誘殺是利用多數害蟲的趨光性,在園區內放置若干數量的捕蟲燈,以防治害蟲。此項防治技術操作簡單、捕蟲效果顯著。餌料誘殺是在園區內制備糖醋誘殺液等餌料,吸引梨小食心蟲、斜紋夜蛾等害蟲,使其接觸糖醋液后粘連致死。而微波加熱滅蟲技術是將種子放入微波爐中高溫處理,種子在處理期間迅速升溫,在溫度達到害蟲與病原物致死溫度后,起到殺蟲滅菌效果,可以100%殺死谷斑皮蠹、綠豆象等害蟲的幼蟲、成蟲與卵。
生物防治技術包括微生物防治、寄生性天敵防治、捕食性天敵防治3種。其中,微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應用于幼蟲孵化高峰期,如噴涂白僵菌防治馬尾松毛蟲,噴涂微孢子蟲防治舞毒蛾幼蟲。寄生性天敵防治技術是在園區內繁殖寄生蜂、寄生蠅,用于防治赤眼蜂、松突圓蚧等害蟲。捕食性天敵防治技術是在園區內飼養山雀、貓頭鷹等以害蟲作為食物來源的動物。例如,針對介殼蟲,可在園區中投放澳洲瓢蟲、黑緣紅瓢蟲等介殼蟲的捕食性天敵,可有效控制介殼蟲數量,避免因介殼蟲寄居在果實枝葉上而出現葉片發黃、樹勢衰退、枝梢枯萎的問題。
為實現核桃無公害栽培目標,針對病蟲害問題,需優先采取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但如果病蟲害暴發嚴重,難以控制,可采用化學防治技術。同時,在實施病蟲害化學防治方案時,嚴格遵循相關規范要求,根據病蟲害類型選擇低毒、低殘留的殺蟲劑、殺菌劑,嚴格控制化學藥劑用量。例如,出現舉肢蛾時,可在每年6月使用辛硫磷500倍液,每隔10 d開展1次噴殺作業,連噴3次;核桃樹出現細菌性黑斑病時,自5月下旬開始,每隔20~30 d,在核桃樹上噴涂1∶1 200波爾多液,連續噴涂2~3次;為預防腐爛病與黑斑病的出現,可在核桃樹休眠期均勻噴灑5°Bé石硫合劑。
為實現核桃優質高產目標,幫助經營者獲取理想的經濟收益,從業人員與果農均需加大對核桃無公害豐產栽培技術的重視程度,結合實際種植情況,靈活運用園地選擇、苗木栽植、越冬防護及生物防治等技術手段,制訂一套切實可行、科學合理的技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