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瑤
(廣州城市理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800)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的迅速發展,其中禽畜業也得到了空間的發展,但是我國嚴重缺乏對禽畜糞污的治理,其中畜禽糞污和秸稈資源化利用程度相對落后,導致了大量的畜禽糞污處理不當,甚至在較為偏僻的農村地區普遍缺少對畜禽糞污的妥善處理。由此產生的養殖污染排放問題日益加劇,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險。據農業局的相關統計,我國的農業生產中產生的污染物排放量中,主要的農業面源污染是總氮、總磷以及需氧量等氣體,還要畜禽糞污等固體廢物資源。尤其是禽畜糞污和秸稈等農業廢棄物,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中最難以根治的一環。但是,禽畜糞污和秸稈等資源事實上卻是一種可利用的再生資源。只要善于利用禽畜糞污和秸稈等資源,完全可以將其變成再生資源,是不折不扣的寶物。不過,我國大多數養殖戶都不重視對禽畜糞污和秸稈資源化的利用,或者禽畜糞污處理的設施落后,甚至是不規范的處理方式,造成難以有效地轉化禽畜糞污和秸稈等資源,導致了白白浪費了資源,還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因此,農業農村部深刻認識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提出了《規劃》,強調禽畜糞污和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的治理方式,促進畜禽糞污和秸稈資源化利用,發展綠色、健康、可持續的農業經濟,維護生態環境。
隨著農業不斷發展,我國禽畜養殖規模也日益壯大,雖然我國養殖業發展取得了不菲成績,但是由養殖業生產所排放的禽畜糞污也隨之增加。一直以來,農業面源污染是我國治理環境問題的關鍵,尤其是在種植養殖上所產生的畜禽糞污和秸稈等農業污染物。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投入了大量精力,提倡循環利用模式,用綠色生產方式替代傳統發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面源的污染治理。據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與10年前相對比,在不影響農業生產結果的前提下,農業生產所產生的污染氣體排放量有所下降,真正地實現“增產減污”。但是農業面源污染卻上漲,特別是隨著養殖業擴大生產,畜禽糞污大幅度提升,成為農業污染治理一大嚴峻挑戰,治理任務尤其艱巨。對此,在《規劃》中提出從根本問題出發,作為制訂政策導向,強調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點突出畜禽糞污和秸稈資源化利用的工作要點,加大重點區域整治力度,建立健全長效管理體制,在保障農產品正常供給前提下,促進綠色農業發展,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率,建立產業模式生態化。
《規劃》立足于我國目前基本農業發展情況,提出以建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新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重點強調科技應用,提升農業資源化利用,尤其是畜禽糞污和秸稈資源的利用率,加強對畜禽糞污和秸稈資源的治理,發展綠色農業,并且建立健全綠色農業監管制度,以此來增加農業經濟效益,加快速度發展現代化農村農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發展,實現人和自然和諧共存。基于此,《規劃》提出四個基本原則:第一是堅持發展生態環境,以保護農業為主要核心。農業發展追求效率同時要考慮生態環境,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來換取農業的收益,否則得不償失。始終要堅持以維護生態環境為前提,農業發展應該建立在生態環境保護上。第二是要以市場作為導向。對農業發展方向,政府采取合適措施,進行適當引導,避免過度地干預。第三是發揮創新能動性,遵守法律法規,依法治理。發展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體系,加強科技應用,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不得有任何違法違規之舉。第四是科學安排農業生產,合理規劃農業種植養殖。發展可持續綠色農業,需要不斷改善農業種養模式,加強種養結合,打造綠色、低碳且高效的農業循環體系。這項工作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工作,需要合理科學進行統籌安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學規劃,方可妥善解決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3.1.1 建立畜禽糞污資源綜合利用制度
大力提升農業垃圾的綜合利用率,《規劃》中提出要建立健全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制度,規范相關方面法律法規,從根本上改善畜禽糞污資源利用程度。首先需要加強對畜禽養殖環境的保護,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系以及績效評價考核制度。因為涉及績效評價考核,所以能更好督促相關政策或法律法規的落實,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其次是要根據市場發展,加快速度形成畜禽糞污資源綜合利用的市場機制,推進養殖產業和種植產業相融合。最后是要加強建設畜禽糞污處理的基礎設施,確保設施設備持續運行。
3.1.2 建設畜禽糞污資源綜合利用能力
對畜禽糞污資源的綜合利用,要借助設施設備,因此要加快發展規模化畜禽糞污資源污染治理配套設施,以縣作為單位,合理科學規劃,提升整縣發展畜禽糞污資源的綜合利用能力。建立整套對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系統,從一開始的畜禽糞污收集入手,到最后畜禽糞污的處理,借助科技形成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從而提高畜禽糞污資源的利用程度。
3.1.3 加強建設綠色種養結合循環模式
鼓勵發展規模化養殖方式,積極引導農戶參與綠色種養結合循環新型模式,發展生態循環、林下生態養殖、種養結合等創新型養殖模式。我國力爭到2025年建成178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重點是近海“一帶”和黃渤海區、東海區、南海區等區,促進海洋漁業現代化建設。例如廣東省湛江、惠州等市,基于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淺灘易注入大量淡水,形成咸淡比例適中的海水,擁有天然豐富的餌料,堅持靠海吃海向海圖強為重要戰略,打造高科技產業,發展海洋新興產業,改變傳統漁業模式,達到固碳、消氮、減磷,提高生態效益,打造復合型可持續發展國家級海洋牧場。我國全面推進生態養殖、生態農業發展,探索開發肥料利用率,加強糞肥培育,利用畜禽糞污資源還田,實現畜禽糞污資源低成本、機械化、就地就近還田。現在,全國各地區都根據自身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優勢,把養殖業和種植業相互結合起來,將資源最大化利用,發展“種養一體化”生態農業循環模式,重點發展特色農產品種養業,如“水稻+水產”種養模式等。
3.1.4 減少養殖產業所帶來的污染排放
通過降低養殖污染物排放量,在“十四五”期間,京津冀以及附近地區規模較大畜禽養殖場排放的氨氣有明顯的下降,大約降低5%的氨排放量。加強畜禽養殖場治理,對重點關注養殖場進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做好畜禽養殖場環境質量監督,定時進行監測,建立并完善畜禽養殖場環境質量評估體系,及時掌握畜禽養殖場環境,加強對畜禽糞污資源利用,落實環保、污染防治和減排監管職責,嚴格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控制好畜禽糞污排放總量,及時做成堆肥,變廢為寶。禽畜排泄物可以通過好氧生物進行降解,從而產生腐殖體,并殺死致病細菌,最終轉化成為一種對植物有利的營養物質,促進植物生長和吸收。善于利用畜禽糞污資源,種植上可以減少化肥使用,環保且綠色。
除了降低養殖污染物排放量,《規劃》還提出要重視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降低養殖廢水排放量。對于水產養殖業,養殖戶存在誤解,認為水生物對水體造成污染程度極輕,輕到可以忽略。事實上,水產養殖尾水會影響水質,需要引起養殖戶的重視。政府要積極引導,鼓勵各地區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制訂出符合當地實際的漁業廢水排放標準和規范。
3.2.1 秸稈資源肥料化
推進秸稈的肥料化,形成一體化發展模式,將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置后還田,達到變廢為寶之目的。要加大對農村秸稈利用力度,更新秸稈還田設施設備,加快速度研發農機設備,提高秸稈還田技術水平;加強對秸稈還田技術研究,以及對土壤物理、生物性能的影響和調節。此外還要加大對秸稈資源化利用的宣傳以及指導力度,提升秸稈綜合利用程度,降低秸稈殘留率。在《規劃》中也提出要加大秸稈還田的力度,發揮耕地保育功能,鼓勵秸稈離田產業化利用,開發新材料、新產品,提高秸稈飼料附加值。
3.2.2 秸稈資源飼料化
推進秸稈的飼料化,引導各飼料廠使用稻草生產高品質飼料。擴大秸稈的綜合利用途徑,大力發展秸稈的碾壓、碾碎、還田等技術,以促進秸稈的綜合利用。各地區應充分發揮秸稈的作用,并根據實際情況,在各主要縣建設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通過對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提升科學技術的應用,提高秸稈的利用率。并且要從國家出發,從整體進行統籌規劃,制定秸稈資源化的檔案,做到各地區的信息共享,及時掌握各地區的信息,掌握更準確的秸稈資源飼料化的信息,促使決策更加準確。同時,應從宏觀上加強調控力度,提高農戶對秸稈資源飼料化的認知水平。
3.2.3 秸稈資源燃料化
全面推進秸稈資源燃料化,合理開發秸稈生物能,發展秸稈固化和生物炭等燃料化工業,逐漸改變農業能源格局。推進糧食烘干、大棚保溫等潔凈燃料替代,力爭到2025年,主要大氣污染控制地區全部建成。針對我國目前存在的秸稈資源燃料化問題,鼓勵研發新型生物質氣化技術,開展低能耗生物質氣化技術的研究,發展大型秸稈火力發電,推動我國秸稈產業發展,發展新高科技秸稈產業。
3.2.4 秸稈原料化和基料化
推進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程度,讓秸稈原料化和基料化,發展食用菌等稻草基質,探索開發并利用秸稈資源生產形成人造板材、包裝材料等,提高秸稈資源的附加值。全面培育秸稈資源收集、儲存、運輸等服務機構,建造秸稈資源收集站,加強對秸稈資源收購,建立并完善供應渠道,形成一站式服務。為更好管理全國的秸稈資源,在《規劃》中提出要建立秸稈資源檔案,詳細登記秸稈資源原料化和基料化情況,便于信息的共享和交流。由于農戶對秸稈資源化利用認識程度不高,安全使用意識薄弱,應積極引導農戶合理回收秸稈資源,嚴格管控秸稈焚燒,防止因秸稈燃燒對當地區空氣造成污染。
我國深刻意識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提倡綠色生活方式,習近平主席指出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規劃》作為我國首部農業綠色發展專項規劃,正是從法律制度角度來保護生態環境,健全體制機制,治理農業污染,增強農業綠色發展制度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