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積磊
(威海市農業科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有機蔬菜和無公害蔬菜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提高蔬菜種植產量及品質是當前蔬菜種植的關鍵。大棚蔬菜種植技術是當前應用較為廣泛的蔬菜種植技術,該種植技術打破了季節對蔬菜種植的限制,滿足了人們不同季節的蔬菜需求,提升了蔬菜的產量和品質[1]。但在大棚蔬菜種植過程中,病蟲害會影響蔬菜生長,降低蔬菜產量和品質。所以,在大棚蔬菜種植過程中必須加強病蟲害防治。
大棚蔬菜種植是通過在竹子或鋼結構骨架上覆蓋一層或多層保溫塑料薄膜,以構建完整的溫室空間進行蔬菜種植的方式[2]。大棚通過防止蔬菜生長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流失來起到較好的保溫作用,為反季節蔬菜的生長提供條件。
大棚又被稱為暖房,保暖是其最大的優勢。大棚內的氣溫可以人為調控,保證大棚溫度可以始終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從根本上降低氣候差異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適宜的溫度條件。良好的溫度條件有利于農作物產量的提升,解決冬季蔬菜供應不足的難題。
為實現良好的保溫效果,大棚應盡可能與外界隔離,減少外界環境中物質和能量交換對大棚內蔬菜生長的影響。由此來看,溫室大棚屬于保護地種植,當外界生態系統發生重大病蟲害時,大棚能保證蔬菜作物的良好生長,使棚內的蔬菜作物受影響較小。
大棚蔬菜種植將傳統露地種植中不可控的溫度、日照、濕度等因素變成了人為可操控的因素,打破了時間、空間、地域差異的影響。農戶可根據蔬菜種植需求調控蔬菜生長環境,減少外界環境的影響,保證蔬菜的產量和品質,為蔬菜產業化種植提供條件。
相比傳統露地種植,大棚種植管理更加嚴格和科學,有效保證了蔬菜的品質和產量,同時打破了季節對蔬菜生產的影響,獲得的經濟效益更高。
蔬菜品種選擇是種植過程中最基礎且最關鍵的環節,種植戶要根據當地的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選擇合適的蔬菜品種[3]。同時,大棚蔬菜種植的目的是獲得收益,因此還要考慮蔬菜的經濟價值和市場對蔬菜的需求情況,選擇最適合當地種植且經濟效益較高的蔬菜品種。另外,考慮大棚蔬菜種植過程中病蟲害對蔬菜的影響,選擇蔬菜品種時要盡量選擇抗性更強、品質更好的品種,提高種子質量,為后期蔬菜的生長奠定基礎。大棚早春栽培品種的選擇原則是早熟、抗病、耐低溫和耐弱光,大棚越夏、早秋栽培品種的選擇原則是早熟、抗病、耐旱和耐高溫,大棚越冬栽培品種的選擇原則是晚熟、抗病、耐低溫和耐弱光。
大部分蔬菜為喜溫蔬菜,適宜生長在最低土溫 10 ℃的環境中。大棚一般封閉10 d后土溫和濕度才能保持相對穩定,因此大棚蔬菜種植至少要在大棚封棚10 d后進行[4]。盡量選擇晴天種植,晴天土溫相對較高,可以更好地促進新根生長。
只有優質的土壤才能有效提升蔬菜種子的發芽率和成活率,保證土壤能長期循環使用,因此種植地的選擇對于大棚蔬菜種植非常重要。為此,種植戶需要充分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切實掌握大棚蔬菜的種植特點,進而經過綜合考慮選定最合適的大棚種植區域。在種植地的選擇過程中,種植戶既要選擇地勢平坦的土地,又要保證土壤肥力充足、透氣性和滲水性良好,還要考慮運輸、灌溉等因素。如果土地不平坦,則可以人為將土地整理平坦,待土地平整后再將土地深翻1 m以上[5]。深翻后,需要將土地晾曬30 d左右。同時,檢測土壤肥力,根據土壤成分及肥力情況施底肥,底肥應以有機肥為主。為預防病蟲害,需要用辛硫磷拌細沙的方式對土壤進行殺菌。完成選址工作后,種植戶需要根據土地情況選擇合適的大棚搭建方式,既要確保大棚內具有較好的通風條件,又要保證大棚中的采光效果較好。同時,為了防止人畜對大棚造成破壞,種植戶需提前在大棚周圍做好防護措施。
蔬菜栽培技術的選擇對于大棚蔬菜的生長十分重要。不同蔬菜品種的栽培方式不同,種植密度不同,在實際栽培過程中根據種植需要合理選擇。例如,生菜、油麥菜、莧菜等蔬菜的種子較小,出苗較快,所以無須催芽,可直接播種;而番茄、黃瓜、南瓜等蔬菜種子出苗慢,需要采用提前催芽育苗的方法。此外,小青菜等蔬菜的生長空間較小,可密集栽植;而藤蔓蔬菜生長過程中需搭設支架,所以栽種時需預留支架空間。同時,為了日后方便對蔬菜進行管理,栽種時要按照整齊的行列進行栽種。栽種后,隨著蔬菜的生長,其所占空間會產生變化,因此,需根據蔬菜的生長情況對排布較為緊密的蔬菜進行間苗,以保證其生長密度適宜。
2.4.1 多茬栽培。一般大棚的生產分為春至夏季、秋至冬季、冬至春季3個栽培期,栽培方式多采用三茬式制。頭茬為春季早熟栽培。前年12月中下旬至當年1月上中旬或2月育苗,3月至4月初定植,6月中下旬或8月初結束,多種植瓜類、茄果類、豆類蔬菜,可比露地生產早30~60 d收獲。二茬為秋季延后栽培。7月至8月初育苗,8月上旬定植,9月中下旬或10月下旬扣棚,9月中下旬收獲,11月中下旬收獲結束,多種植黃瓜、菜豆、芹菜及番茄等,作為露地產品的補充能延長其30~50 d的供應期。三茬為越冬栽培。接二茬定植,第2年3月上中旬結束,不得晚于3月底,以免影響頭茬定植,主要種植芹菜、蒜苗、萵筍、菠菜和芫荽等。
2.4.2 間作與套種。間作是在主作蔬菜的行間種植另一種蔬菜,即通過蔬菜植株高低、喜光耐陰等特性,將2種或以上蔬菜進行隔行種植。其栽種原則為:主作為主,兼顧主次,發揮間作增產潛力。例如,以黃瓜為主作,畦間栽培芫荽、荊芥等;以番茄為主作,畦埂點種水紅蘿卜、小白菜等。
套種是在第1種蔬菜生長期間,在行間或株間同時種植第2種蔬菜,第1種蔬菜收獲后可以繼續收獲第2種蔬菜,或者在主作蔬菜種植后的空隙套種其他蔬菜,進而增加蔬菜種類和產量。例如,越冬種植期可以將芹菜和蒜苗進行隔行種植,蒜苗提早收獲后可在畦內栽種菠菜等。
2.5.1 合理施肥。科學施肥是保證大棚蔬菜又快又好生長的關鍵,因此在大棚蔬菜種植過程中要重視肥料的使用。科學施肥可以保證大棚蔬菜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獲得充足的營養,進而提升蔬菜的產量和品質。在施肥過程中要注意以下5個方面:①針對不同蔬菜的生長特點進行肥料的選擇和施用;②盡量選擇經過認證的肥料或天然肥料,為保證蔬菜無公害,往往選擇糞肥、豆餅、稻殼及豆制品等;③目前常用的大棚施肥技術是二氧化碳施肥技術,通過燃燒法和化學反應法補充二氧化碳,但要注意二氧化碳濃度,確保施肥人員的安全;④在施肥過程中要注意肥量的把控,既要避免施肥過多燒苗,又要避免施肥過少養分不足;⑤結合蔬菜的生長情況確定施肥次數。
2.5.2 注重把控大棚內的溫度與濕度。大棚內的溫度和濕度是影響大棚蔬菜生長的關鍵,因此種植戶必須熟練掌握大棚溫度、濕度控制技術。在實際的蔬菜種植過程中,要根據蔬菜不同生長階段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進行大棚溫度和濕度的調控:①蔬菜生長需水量較少時要及時進行大棚通風,蔬菜生長需水量較多時要及時進行灌溉;②蔬菜生長時期環境溫度較低時要用塑料膜覆蓋土壤,環境溫度過高時要及時松土、遮擋光照;③當大棚內的晝夜溫差較大時,為避免影響蔬菜生長,白天可以通過通風、減少光照等方法降低棚內溫度,夜晚通過加熱的方式提升棚內溫度;④大棚種植環境相對封閉,棚內外空氣交換不充分,土壤蒸發及葉片蒸騰的水分無法及時散發到外界環境中,會導致棚內濕度較高,進而影響蔬菜對礦物質的吸收及光合作用,引發病蟲害,因此,除加強棚內通風外,還可以選擇滴灌的方式,減少水分蒸發。
農業防治是大棚蔬菜種植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病蟲害防治方式,根據大棚蔬菜種植需要,通過嚴格管理種植環境,改變有害物習性實現病蟲害防治。例如,在蔬菜種植前,通過土壤深耕、晾曬、消毒等,對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害蟲、病原菌進行滅殺,確保種植前土壤中無危害蔬菜生長的害蟲、病原菌;在蔬菜生長過程中及時清除種植區域內長出的雜草,避免雜草搶奪蔬菜生長所需的養料;大棚收獲后的空閑期通過土地肥力養護,為下一季蔬菜種植奠定基礎等。農業防治意識必須貫穿大棚蔬菜種植過程的始終,在選擇蔬菜品種時應優選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還要強化對無病蟲壯苗的培養和試驗工作,在播種前完成相應的晾曬和消毒流程,為大棚蔬菜種植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此外,篩選優良幼苗,從源頭上提升蔬菜的成活率,保證蔬菜質量和產量。由于整個操作流程多且雜,因此,在大棚蔬菜種植和病蟲害管理過程中必須制訂出詳細且規劃性較強的方案,并嚴格落地執行,盡可能降低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為蔬菜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物理防治是當前大棚蔬菜種植中較為常見的防治方式,主要是利用簡單工具及光、熱、電、溫度、濕度、放射能和聲波等物理因素進行病蟲害防治。物理防治不僅操作簡單、實用性強,而且成本較低,適合廣泛應用。例如,種植戶可以布置防蟲網、遮陽網等,防止飛蛾和菜青類害蟲進入棚內。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物理技術被應用于病蟲害防治中,如振頻殺蟲燈、臭氧與微波殺蟲法等。在大棚蔬菜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及種植成本投入,選擇合適的物理方法進行病蟲害防治。例如,可以通過設置相應波長的高壓電網防治趨光性害蟲等。蚜蟲作為棚內常見蟲害,其在16~20 ℃下繁殖速度會達到高峰,但當棚內溫度為25 ℃、濕度75%時,蚜蟲繁殖速度明顯下降,因此可在保證棚內溫度適宜蔬菜生長的情況下盡量提升棚內溫度。
生物防治是通過相關生物的代謝或食物鏈關系對大棚蔬菜種植過程可能出現的病蟲害進行預防和治理的方式,是一種無害防治方式。生物防治可以分為以蟲治蟲、以鳥治蟲和以菌治蟲3大類。例如,在大棚蔬菜種植前,可以引入適量的蚯蚓、姬峰、青蛙等來預防病蟲害的發生,或者采用線蟲制劑、真菌殺菌劑、細菌殺菌劑等微生物農藥進行大棚蔬菜病蟲害防治。此外,大棚蔬菜病蟲害生物防治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違背了自然規律,可能會起反 作用。
化學防治是根據病蟲害種類及流行特征選擇合適的化學藥物進行防治的方式。為了保證大棚蔬菜的質量,需要適時、適量、合理用藥。同時,為了防控病蟲害的發生及發展,種植戶可以定期在大棚內部噴灑一定量的堿性溶液來破壞病原菌或害蟲的生長環境。例如,667 m2使用5%百菌清復方制劑1 kg,早晚各用噴粉機噴灑1次,每隔7~10 d噴灑1次,共噴灑兩三次,可以有效預防霜霉病、白粉病、黑星病、番茄灰霉病和霜霉病等。此外,可選用72%杜邦克露600~800倍液防治早疫病和灰霉病;可選用50%安克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防治早期霜霉病;可用48%樂斯本乳油1 000倍液噴霧防治瓜絹螟和斑潛蠅。
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措施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大棚蔬菜的產量和品質,因此,農戶需根據當地的地質、氣候、環境、實際種植需要及蔬菜品種選擇合理的種植方式和病蟲害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