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婷
(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內江 641100)
病蟲害是農作物的重要災害之一,具有種類多、影響大、范圍廣及可傳播等特點,如果不及時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易出現大規模破壞,對農業經濟造成重大損失。在以往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單一依靠化學藥劑進行處理,不僅會提高病菌、害蟲的抗藥性,而且會導致農作物出現農藥殘留問題,引發農產品安全問題。另外,重防治輕監測、防治技術落后、體系不健全等也是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1]。因此,需全面分析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當前農作物生長情況和生態環境,制訂完善的解決策略,增強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效果,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2]。
病蟲害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產量及品質,阻礙了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農業生產用地急劇減少,但人們對農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農業生產者需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農產品高質量穩產、增產[3],滿足社會對于農產品的需求。有效防治農作物病蟲害,能減少農作物生產損失,滿足社會對于農產品的需求。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方式主要有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學防治等,多樣化的病蟲害防治技術能滿足不同農作物的病蟲害治理需求,有效降低農作物病蟲害影響,避免出現病蟲害大面積傳播等現象,保障農產品正常生產,提高農產品的產量[4-5]。在農產品品質方面,科學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技術能實現優劣互補,避免在病蟲害治理中出現農藥殘留過度、土壤污染等問題,提高農產品品質,確保食品安全。
農作物生產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病蟲害的發生會對農作物造成大范圍的影響,導致區域農作物的產量及品質下降。若不及時、有效防治病蟲害,易出現大規模的危蟲害,進而導致農作物出現絕收等現象,嚴重影響農業經濟穩定發展,因此,科學合理地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6],借助針對性的防治技術來降低病蟲害影響,提高農作物產量,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為農業與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愈發嚴重,農作物病蟲害危害日益加劇,且抗藥性強、傳播速度快、易反復和種類多等特點,使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難度增大。在傳統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農民往往采用農藥處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病蟲害產生了一定的抗藥性,導致病蟲害防治效果不佳,農民不得不加大農藥使用量,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從而導致種植土壤結構失衡,環境污染嚴重,農產品農藥殘留加劇,嚴重危及農業生態平衡[7]。此外,不同地區的病蟲害種類和危害程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不能做到統籌規劃,增加了治理難度。
不同種類的農作物在感染病蟲害的風險程度和治理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傳統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存在技術落后問題[8]。一方面,對于農作物病蟲害,農戶大多憑借經驗來進行防治,無法保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效果,易錯過最佳防治時機,導致病蟲害危害加劇;也易出現過度用藥問題,如殺蟲劑使用過量造成種植土壤被污染、土壤肥力流失等,影響農作物生長。因此,憑借既有經驗開展防治工作不能滿足當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需求。另一方面,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過度注重防治手段,忽略監測的重要性。監測工作能為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數據,是提高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有效性的基礎工作。例如,針對當地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規律、特點等進行有效的監測布控,有助于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及時發現病蟲害危險源,做到及時處理,避免病蟲害大面積擴散蔓延,提高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性[9]。但目前,農戶在農作物防治工作中過于重視事后防治,缺乏監測手段,影響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成效,不利于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統籌安排。
在我國農業經濟體系中,大部分農業從業主體是農戶。部分農戶文化水平較低,沒有接受專業的病蟲害防治培訓,對于農作物病蟲害的治理僅憑經驗進行,病蟲害防治意識薄弱且綜合防治能力不佳。例如,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過度依賴化學藥劑,對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治技術缺乏一定的了解,導致在病蟲害治理過程中出現防治效果不佳、農業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境遭到大范圍污染等問題[10]。一方面,部分農戶盲目用藥,甚至部分農戶為了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而使用違禁藥物,不僅造成農作物農藥殘留嚴重超標,而且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不利于綠色農業發展;另一方面,部分農戶思想認識不足,對科學化的防治技術不重視,不愿意學習先進技術,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嚴重降低了病蟲害防治效果,無法從根本上消除病蟲害,導致農作物病蟲害頻發。
農業防治指的是通過選擇優質良種、合理輪作、科學管理種植環境等方式來提升農作物抵御病蟲害的能力。首先,在農作物選種方面,需要選取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優質品種,并對選取的種子進行浸種消毒處理,預防病蟲害危害。其次,科學合理地進行冬耕來破壞害蟲越冬場所,翻耕深度以25~35 cm為宜;采用合理輪作的方式,避免同一農作物在同一地塊連續種植,如采用蔬菜與水稻輪作,降低枯萎病等病害發生率。最后,科學管理農作物種植環境。結合農作物的生長特征和土壤環境,及時進行除草、灌溉、施肥,避免出現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虱等病蟲害,在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同時降低病蟲害發生率。此外,可以通過栽植樹木來增加農作物種植地的植被覆蓋面積,減少蝗蟲等害蟲的棲息地;將分散的種植地連接起來,形成大面積的種植地,減少田埂、地邊等適宜蝗蟲生存的場所,減少病菌或害蟲的生存空間[11]。
生物防治指的是借助生物種間關系,利用天敵來消除病蟲害的防治方式。針對不同農作物的特點,選擇對農作物無危害的物種及菌類,達到以蟲治蟲、以菌治蟲的目的,獲得良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例如,在玉米種植過程中,赤眼蜂在治理玉米螟蟲、黏蟲、斜紋夜蛾及地老虎等害蟲方面有顯著效果。赤眼蜂是一種寄生性昆蟲,身形較小,成蟲長度不足1 mm,通過寄生在害蟲的蟲卵中吸取卵黃,成蟲化蛹后可以咬破寄主外殼,使其死亡[12]。在水稻病蟲害治理中,可以采用稻田養魚、稻鴨共育方式。例如,對于稻田養魚,魚類以羅非魚、鯉魚為主,魚類可以不斷捕食稻田中的害蟲及雜草,減輕水稻病蟲害,實現病蟲害無公害防治,而且魚類的糞便能作為水稻的綠色肥料,最終實現水稻與魚類雙豐收。
物理防治技術指的是依靠機械或者人工的方式進行病蟲害治理,如放置誘蟲燈誘殺害蟲,設置隔離帶阻斷害蟲傳播,調節棚內溫度、光照、通風條件等來抑制病蟲害的發生。其中,最為常見的方式是放置誘蟲燈誘殺害蟲,即根據害蟲的趨光性,借助特定的光譜光源將害蟲引誘到水盆或者電網內捕殺,一般用于防治飛蛾類害蟲,具有操作簡單、見效快、無副作用等特點。還可利用害蟲的趨色性,在田間放置一些涂有黏液或蜜液的黃板誘殺蚜蟲、粉虱類害蟲,或用藍板誘殺瓜薊馬等[13]。
另外,可通過高溫消毒預防病蟲害。一是對種子進行高溫消毒。有些病蟲害是通過種子傳播的,播種前高溫處理種子可有效殺死種子所帶的病原菌和蟲卵,切斷種子帶毒這條傳播途徑。具體方法是將種子充分干燥后,用溫湯浸種。在溫湯浸種的過程中要不斷攪動,防止局部受熱,燙傷種胚。二是土壤高溫消毒。土壤高溫消毒可以殺死土壤中有害的生物,既可滅菌,也可消滅蟲卵和線蟲、蠐螬等地下害蟲[14]。
化學防治技術指的是使用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化學藥劑進行病蟲害防治,是主要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之一。長期以來,農戶常采用高濃度農藥進行病蟲害治理,雖然在短期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對生態環境、農作物都造成了污染,也導致大量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因此,在病蟲害化學防治中需要合理使用化學藥劑,盡可能選擇低毒性、低殘留的藥劑,優選高溶解型農藥,防止二次污染土壤,并嚴格控制用量,實現農作物無農藥殘留[15],減少化學藥劑帶來的環境污染,達到綠色治理的目的。此外,化學防治技術主要適用于病蟲害發生嚴重的區域。
對于農作物病蟲害,除了采用上述防治技術外,還需注重其他先進技術的應用。例如,將激光技術應用于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激光具有效率高、光譜范圍廣、相干性強等特點,在農作物生產、病蟲害防治中有著廣泛應用。在誘變育種方面,借助激光照射農作物種子,使之發生變異,可達到培養新品種的目的,獲得抗病蟲能力強、產量高等有益變異新品種,從源頭增強農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15]。該方式具有育種溫和、穩定性強、成活率高及無污染等優勢。在病蟲害治理方面,激光殺蟲具有高效、無污染等優勢,可有效避免傳統化學藥劑殺蟲的污染和害蟲抗藥性等問題的發生,相比物理防治具有效率高、見效快等優勢,是一種理想的病蟲害防治手段[16]。具體而言,借助激光照射能直接殺死害蟲,即使有殘留的害蟲,也會對其產生遺傳性傷害,如破壞其繁殖能力、造成生理缺陷等。利用激光防治病蟲害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激光的光化學反應和生物熱效應,選擇適合農作物生長的波段,使農作物組織充分吸收光能量,產生生物熱效應,從而起到殺死病毒、害蟲的作用。例如,在小麥病蟲害治理中,激光器發出波長450~560 nm的激光射線,可以有效消滅白粉虱、紅蜘蛛等害蟲[17]。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根本,也是農民增收的關鍵。因此,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為達到生態環境保護與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提升的雙重目的,種植人員需要合理借助生物防治技術、物理防治、農業防治及化學防治等相關技術進行綜合治理,并不斷引入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保證農作物健康生長,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進而促進綠色農業經濟發展,實現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