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仕忠
(云南省羅平縣大水井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曲靖 655801)
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特別是十九屆六中全會后,全國各地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就羅平縣而言,2018年在工商部門注冊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僅8個,2019年發展到15個,2020年則得到迅猛發展,尤其是在云南省農機專業合作社會議以后,農民建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熱情日益高漲。截至目前,全縣注冊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已達到28個,基本上實現了一鄉一社的目標。為加快農機專業合作社健康快速發展,發揮農機專業合作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現代農業中的作用,應充分認識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的重要意義,把握建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方向、總體要求,促進農機專業合作社又好又快發展。
羅平縣位于云南省東部,滇、桂、黔三省(區)結合處,全縣總面積3018平方千米,山區面積占78%,壩區面積占20%,千畝以上的壩子40個,縣城所在地羅平壩子232827畝。羅平地處滇東高原向黔西南高原過渡斜坡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地質結構復雜。羅平2020全年糧食播種83.03萬畝(含晚秋),實現總產53.1萬噸;油菜播種92.79萬畝,實現總產14.29萬噸;生姜種植17.49萬畝,實現總產28.1萬噸;種植大小春及晚秋蔬菜41萬畝,實現總產58.71萬噸;同時完成中藥材4萬畝、水果累計面積0.9萬畝。
改革開放以后,羅平縣農機化的發展經歷了3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第1個階段是從2006年在中央允許農民購置農機具以后,農民就開始購置一些小型農機具以替代人畜力開展作業。通過幾年的發展到2010年,全縣大型拖拉機、農用運輸車發展到1千~2千臺,使農業生產中的耕種收作業機械化得到快速發展。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以小型機械為主,基本是戶戶種地,家家購機,自購自用,主要是以使機具替代人畜力作業,目的是減輕勞動強度。在這個階段是農業機械化的初級階段。第2個階段是農機服務產業化形成階段。2010年后期,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拉動,農民購機、用機的熱情日益高漲。在農村首先富起來的農民,紛紛購置大型農機具,農機化事業得到迅猛快速發展,全縣大型農業機械數量迅速增加,農機大戶如雨后春筍脫穎而出。購機戶主要是以組織機械開展農機跨區作業,增加收入。通過開展農機跨區作業也促進了大型農機具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縣大型拖拉機達到3000臺以上,大型聯合收割機超過200臺,農機專業戶達500個,其中農機大戶達300戶,農機服務產業化收入達600多萬元,極大地提高了農機化綜合水平,主要農作物已基本實現機械化。這個階段主要特點是購買農機具是為了給別人作業,通過開展作業服務賺取更多的利潤,增加收入。農機服務產業化隨之形成。第3個階段也就是從目前開始,通過農機統一服務,土地逐步向農機合作社流轉,形成多種形式的生產服務合作社。農機服務組織開展農機作業服務,逐步通過農機作業服務轉向開展土地經營,形成糧食生產和農副產品加工的專業合作社。目前是大戶聯合起來,形成統一的農機服務合作社,整合和優化農機資源,提高農機服務組織化程度,提高機械利用率,提高農機經營效益。隨著農機化事業的發展,通過開展農機統一服務,逐步參與土地流轉,最終實現集約化經營,將逐步從農機專業服務轉向土地經營形成糧食生產合作社。
目前,羅平縣糧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0%,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5%,農機化發展已進入高級階段。進入農機化高級階段,全面提高農機化水平,必須推進糧食生產全過程機械化和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糧食作物各個生產環節及經濟作物的機械化作業,不是靠單戶單機能夠完成的。而農機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高、服務功能全、規模化作業水平高、服務質量好和信譽度高,在激烈的作業市場競爭中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優勢,成為農機社會化服務的主要承擔者,不僅能滿足耕種收作業的服務;也可提供澆水、植保和農產品初加工全過程作業服務,不僅能提高耕種收機械化水平,而且能推動全過程機械化,是農機化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邁進的必然選擇。目前,全縣28個農機專業合作社承擔了全縣20%的作業面積,實行規模化作業面積達2.67萬公頃以上,開展機械植保、澆水灌溉和田間管理作業面積達0.8萬公頃以上,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的關鍵是農業生產全過程實現機械化。只有通過全面快速提高農機化水平,才能夠解放生產力,才能把勞動力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增加收入。在不改變生產責任制的情況下,通過農機專業合作社為家庭經營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開展合同訂單作業、代耕代種作業,實行土地托管、土地租賃承包等,達到區域化種植、規模化作業、集約化經營的目的,促進土地有償流轉,實現規模化作業效益。同時,農機專業合作社既能吸納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又能促進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還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和使用效率,加快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增強農業物質技術基礎,提升農業生產集約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有效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從而進一步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現代農業進程。
建設農機化的發展方向,就是建設農機專業合作社時應該把握的指導思想,就是要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堅持把農機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組織形式。堅持推進農機專業合作社多樣化創建、規范化運營、市場化服務、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方向。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要在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規模化作業方面下功夫。通過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訂單作業、合同作業、土地托管、土地租賃,實現土地流轉,促進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發展。只有堅持這一發展方向,才能引領農村農民的發展潮流,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才有生命力。
一是建設標準化。建設農機專業合作社要堅持一定的標準,按照既定的標準進行建設和發展。首先要依法工商注冊登記,建設配齊配套設施。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大院要根據合作社的規模和發展前景來確定。庫房建設要標準化,辦公設施要現代化,配件倉庫、維修車間設備要齊全。各類配套機具齊全,能承擔耕種收管作業服務。二是經營企業化。農機專業合作社從一成立就要堅持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首先產權關系明晰,合作社內部股份、產權責任、權力義務要明確,不能含糊。其次是按照市場化的要求組織農機合作社經營,要講效益、講核算。最后是服務要講質量講信譽。只有堅持做到這幾個方面,合作社才能有生命力。三是管理規范化。首先要健全組織機構和合作社章程,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社長負責制的運行機制。其次是建立健全財務、機具、安全生產、人員等各項管理制度,并要嚴格執行規范化管理,合作社內部要明確分工,職責清晰。四是作業規模化。農機合作社作業服務要向規模化發展,只有堅持規模化作業,才能降低作業成本,提高作業質量,合作社才有經濟效益。在當前機械作業服務供大于求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只有不斷探索作業的規模化,才能推動農業向集約化轉變。五是生產科技化。農機生產要堅持科技化。首先要使用適用、先進、環保、節能、可靠的農業生產機械。其次是提高農機作業的科技含量和科技生產水平,大力推廣使用節本增效先進技術,最大限度地促進農業增產、增效,提高農民使用農機的機積極性。通過實行“五化”要求,使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進一步趨于管理規范、程序完善,有效提高農業機械的作業效率和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效益。當前,正處于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最后階段,要想建設規范、標準、有序的農機專業合作社,且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在建設過程中就要努力實現3個轉變:一是從農機大戶流動式、即時性作業向固定式作業轉變。目前,開展的農機跨區作業多數采取流動式即時性的作業交易。這種方式在前幾年大型機械數量較少的情況下,對提高機械利用率和作業效率,促進全國農機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目前,大型農業機械發展速度較快,作業市場也由供不應求轉變為供大于求,若再無計劃無目的地流動作業,農機利用率和作業效率就會大幅度降低。也會使農民盲目地購買機械,造成資源浪費。這就需要通過農機專業合作社把機械組織起來,先簽作業訂單、作業合同,再有計劃地組織作業,由流動式作業變為固定式作業形式,減少機械盲目外出作業和轉移費用以及農民盲目購機,有效地配置農機資源,從而可有效增加機手收入。二是從分散、零星作業向規模化作業轉變。目前,機械作業地塊分散零星,是造成作業效率不高、作業效益低的主要原因。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通過農機專業合作社統一對農民簽訂作業合同和訂單,積少成多,以達到規模化作業。農機專業合作社也可積極推廣土地托管和土地承包等方式,參與土地經營權流轉,使土地形成規模開展作業。只有達到土地規模化作業和集約化經營,才能提高機械作業效率,降低作業成本,農機專業合作社和社員的經濟效益也就會相應增加。三是從農作物主要環節生產機械化向農作物全過程機械化轉變。農機大戶開展作業由于服務功能不全,只能進行一些耕種收作業服務。而農機專業合作社集合了各種資源,極大地提高了其服務功能,在耕種收服務的基礎上,還可以向機械植保、灌溉、田間管理、農產品初加工等方面拓展。這樣一方面拓展了服務,增加了效益;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全過程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多數農民從土地上徹底轉移到非農產業,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機專業合作社是農機化快速發展的產物,它符合農村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新時期農民群眾的創造和選擇。盡管目前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尚處于發展階段,但憑借獨特的組織優勢、靈活的機制和廣泛的適應性,顯示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成為農機化服務體系中的主要力量。因此,農機部門要把合作社建設列入工作重點,明確目標,落實責任,加大力度,切實抓出成效。積極給黨委、政府做好參謀,把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措施來抓,整合農村各項政策資源,全力推進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
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建立不是靠一個單位一個部門所能辦成的,它離不開財政、土管、工商、稅務、物價、金融等部門的支持,各級農機部門要對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在資金、場地、登記、稅收、貸款等方面爭取優惠政策,得到各有關部門的支持,形成扶持和促進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合力。在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時,將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優先向合作社傾斜,在補貼機械種類上,根據全市農機化發展實際與合作社開展作業需求,放寬補貼類型。對爭取到的農業項目和上級農機科技創新項目都優先安排合作社承擔。對達到“五化”要求的合作社,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對庫房建設或作業費進行補貼。并且為合作社提供及時、準確的服務信息,并在技術指導、跨區作業及掛牌辦證等方面提供優惠便捷服務,調動農民組建或加入合作社的積極性。
在推進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時,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引導市場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圍繞市場求發展,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礎上,形成合理的利益聯結方式,創新有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給社員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要提高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裝備水平和作業水平,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和范圍,從糧食作物的耕、種、收等環節向經濟作物、農產品加工等環節延伸,從農機作業服務向土地流轉經營和生資、技術、信息服務延伸,從傳統的種植業向畜牧、漁業、林果業和設施農業等領域擴展,不斷提高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組織經營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增強其自身發展的活力,帶動社員共同致富的能力,推動農機服務組織又好又快發展。
在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工作中,要不斷改進工作方法,走典型帶動的路子。要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管理科學、運作規范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典型,給予重點扶持培育,并認真總結他們的好經驗、好做法,進行及時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