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華 陳建華
(1.山東省冠縣農業農村局,山東 冠縣 252500;2.山東省東阿縣農業農村局,山東 東阿 252200)
在我國當今的主要農業市場上,對玉米的爭奪歷來都十分慘烈,甜玉米,糯玉米,高蛋白玉米,青貯玉米和高油玉米等品種都是最強勁的競爭者,而以上幾類玉米產品又都為玉米等主要谷物品種以及其他行業產品,以及整個食品行業發展提供了最優質的原料。夏玉米的高產只有采用新的種植方法才能適應當今的經濟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農業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玉米高產得到跨越式提高,上了歷史性臺階。無論對于哪種類型的玉米,比如春播玉米、夏播玉米,還是灌區玉米、旱地玉米、以及平原玉米、山地玉米等,玉米高產栽培都取得了驚人的成績,玉米高產紀錄不斷刷新,這其中有品種地貢獻,更大的貢獻則來自栽培技術的進步。
國內外玉米高產品種栽培技術,可基本總結為:將現代科技和中國傳統精細農藝有機地結合,以引進高產、抗逆、耐密的玉米自然雜交種為突破口,并由此提高了栽培密度和水肥投入,提高施肥技術和灌水技術等。
夏玉米的生產地多無灌水要求,全靠雨養,在雨季到來以前,就必須做好種植前期的準備工作。即在種植玉米之前進行深挖,然后平整土壤并將其粉碎。土粒徑保證大小相同,但不要摻雜大粒徑土塊,因為大粒徑泥土塊也不利于全部埋住玉米種子。使用農機作業時,在將田間的耙細耙碎并整平地面后,它有利于播栽玉米種的萌芽、生長、受精等。但同時為了使后期的長勢更良好,在整地前也要先把田間大段的廢棄秸稈全部清掏到田外。如果滯留在田中,則很難蓋實或播種,嚴重影響了發芽率。而精耙細整的土地,則有利于抗旱能力增強,從而改善土壤浸潤性,促進了玉米的成長。
優質品種的選擇是夏玉米高產的關鍵,研究數據也表明,良種是提高質量和改進產品質量的內在因素,在玉米產量影響的諸多因素中,品種的遺傳性原因約占了60%。所以,在玉米生產上,必須重視對品種的選擇使用。生產上選擇了適應性廣、抗逆力強、抗密植性好、開花后群體內光合高值保持期長、增產潛力較大的新型雜交培育玉米種。通過近年來的新品種示范實驗和高產創建實踐證明,與鄭單958、陜科6號、沃玉3號等新品種株型的聯系結合得比較緊密,生育時、株高和穗位均勻,抗倒伏性和綜合抗病性都較強,且具有玉米籽粒容積大、灌漿速率快、灌漿時間長、穗行數多、千粒重高、增產潛力大等優勢,種子品質必須滿足國際二類以上標準,種子芽率須在95%以上。據測試,玉米一級雜交種(純度98%)的純度,每降低約1%玉米的產量便會減少約0.87%。此外,播前還須曬種并經仔細篩選,以去除霉粒、蟲螨粒等。
播種前,根據本地病蟲害發生規律選擇最適宜的方式,對種子進行適當處理。可用專用拌種劑對種子進行專業處理,或根據需要采用適當的農藥、殺菌劑、微肥等對種子進行拌種處理,以達到防治病蟲害、提高繁殖的目的。例如,在播前要進行發芽試驗,為了便于確定播種量。播前最好把新選好的種子連續翻曬2到3天,以殺滅粘附于種子表面的細菌和促使種子后熟,并減少種子的水分,增強種子的發芽勢和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在曬種的過程中,將種子表面光澤不好、飽滿度差、大小不一、有破損的種子和雜質選掉。每千克種子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玉米種衣劑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2克進行包衣。
玉米屬于對高溫特別敏感的糧食作物,在土壤灌漿期等關鍵時期對高溫的需求也相當高。以灌漿期為例,獲得最高產品種的每日平均溫度需要是20℃,可以適應玉米籽粒灌漿的需要。為了避免夏季玉米灌漿后期的低溫條件,播種應該早而不是晚。夏玉米播種較好于6月初完成。為提高播種的質量與幼苗出苗一致性,可以后上茬小麥收獲后及時采用滅茬機對麥茬進行還田處理,或把排水溝開以種植夏玉米,然后加以控制。如土壤的墑情不夠好,則必須澆上蒙頭水,并施用適當的基肥。同時注意在播種時種子和肥料的中間不能接觸,以免形成燒苗現象。在種植時選擇小行方式,大、小行距分別為70厘米和20厘米,要確定田間的下種密度在7.5萬株每公頃之間,并且播深在3到4厘米左右。
生產實踐表明,在玉米產量構成要素中,每667m2穗數是對玉米籽粒產量的效應最為活躍的因子。而群體密度和整齊度是玉米高產超高產栽培的2個關鍵性技術指標,群體密度要因應用品種、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目標產量等要素而確定。全國緊湊型玉米栽培協作組試驗(1991年)表明:中肥組以4600株/667m2產量最高(722.6kg),而高肥組以5300株/667m2產量最高(890.4kg);萊陽農學院試驗(1980年)表明:緊湊型品種密度應5000~5500株/667m2產量最高。豐縣連續4年在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應用蘇玉20品種每年表現都較為理想。按照一增四改高產栽培技術要求,每667m2出苗在6000株以上,三葉期間苗,5葉期定種,定苗在5200棵以上時,拔除小株、弱株、病株、雜株等,以確保其所形成的全部是健壯植物,以提高群體整齊程度,并增加了對群體的通風透光等條件。定種密度不能過大、時機不能過晚,否則不但易拔斷植株和根部,還有田間郁蔽,根部、枝葉相互作用和影響較大而造成苗荒,造成植物身材矮小、發育不良和空稈率增加以及出現病害和倒伏。有關資料與幾年來的高產創建實踐表明,大小行種植能夠優化群體通風透光條件,促進個體健壯生長,協調提高產量構成要素,更易獲得高產。
夏玉米秸稈植物厚,直徑大,密度大,單位面積產量大,需要投入大量豐富的無機養分促進生長,種植方式的選擇以及高產種植依賴于該地區土壤的肥力和水分。當每季收集重量小于150公斤的夏玉米種子時,平均從土壤培養基中提取26800公斤土壤氮,2.63億公斤氧化鉀和113萬公斤磷氮五氧化物,三者含量比例一般大約為1:1:0.5。通常,玉米種子對外來營養物質的平均吸收與轉化率隨著植株的生長發育而緩慢上升,但同時在籽粒灌漿前期與子葉發育成熟時,又逐步降低。夏玉米生產時在苗期表現為生長發育緩慢,較小,較弱且需要較少的土壤肥料。在此段生長發育時期,nh4+的最大吸收量,通常大約為總氮的最大吸收量的10%,之后逐步增加。在拔節期至孕穗期,氮磷吸收率達到峰值。氮磷吸收率早期最高,為76.2%,后期最高,為63.1%。而氮磷平均累積的吸收率中期則分別為3%和4%。此時,根據氮磷兩種形式累積的平均吸收濃度,分別可以獲得早期的平均吸收濃度的85.9%和期末的3.2%。而大喇叭口期間氮磷平均吸收率后期則僅達90%。所以,對夏玉米生產在拔節初期和孕穗中期,充分吸收和蓄積一定濃度的植物硫磷是非常重要的。夏玉米作物在不同時期汲取足夠營養元素的能力,可以運用在科學合理的作物施肥與管理計劃中。當拔節期完成后,根據抽穗開花期國家生產基地的要求,需要大大改善夏玉米生產系統對作物有效鉀的吸收,使玉米在生產初期需要大量富含微量元素的速效鉀肥。當有相當少量的部分浸出時,鉀首次填充到玉米植物干組織的成熟高度,間接導致玉米植物細胞壁僅含有微量水溶性鉀的大大減少,因此,即使在玉米植物的正常生長中,通常在開發和施用的中期和后期也不需要這些植物再次含有少量的水溶性鉀有機肥。
當施肥總量中的肥料約為50%至60%以上時,應盡可能與其他農場肥料混合并均勻使用。施肥溝的深度范圍一般每10到15厘米控制一次。選擇基肥時,最好選擇好的土壤試驗配方肥料,根據當地土壤及其土壤肥力,合理配方施用各種有機無機復合肥料。一般而言,每單位施用的有機肥量一般占化肥分解配方肥總量的約35%,約25到30千克,然后適當施用一些生物肥料將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對促進農業生產也起著非常積極和重要的作用。一種常見的農業肥料系統補充有一定量的腐爛無機氮和有效磷,并施用深度耕作,如孔洞和條帶。通常,當在種子側施用或施肥時,則不允許與種子之間直接接觸。距種子表面約5厘米,深3厘米。同時,生物肥料能迅速均勻地與玉米籽粒混合,幫助玉米幼苗生長發育較快,提高農作物肥料的使用效益,擴大單面積產量。追肥是提高單面積小麥產量效益的又一個主要方法。但由于玉米成熟期較長,且幼苗出土的時候成長和發展速度很慢,養分吸收相對較低,所以一般采取先輕后重的施肥方法,即在拔節期每天施肥量的3/1。畝產的一般尿素濃度大約為5到10公斤;在大喇叭口時期,則減少施肥量3/2,一般每畝產10公斤或15公斤尿素施用1次。如果玉米要充分獲得豐富的有機養分,必須及時播種施肥,種植玉米的土壤在正常情況下,一般應適當進行部分施肥,位置應在玉米植桿側面約10厘米以內的地方,且田間深度約6到8厘米深處,實現農作物表面無殘留肥料,減少土壤磷元素的有效揮發,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現有肥料。
玉米成長階段對自身水份需要量很大,各個生產時期對水份的需求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大喇叭口至小抽雄期,必須確保籽粒內具有較為充足的貯存水,而如果玉米出現虧缺,則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未來玉米產品的實際生產構成與品質。而每個生長期內,因為水分虧缺而導致的減產程度也各有不同,若在泵送期間發生的缺水,減產日期則在16%以內;而如果乳熟期及蠟熟期的水分攝取得不夠,則千粒重將減少到50%以內。有一些科學實驗研究和結果證實,玉米植株在生殖成熟期所需的肥料量也相對較多。所以在田間要保證最大持水量的70%-80%,以完全滿足玉米生長發育的需要。而如果土壤中含水量達不到一定要求,則需及時用水。
芽出前要封閉田間除草,在夏玉米初播期后和發芽出土前,每公頃分別用50%濃度的苯乙草胺乳油粉劑900到1200mL或再用甲基金都爾唑750到1200mL或對照水乳劑225千克進行均勻連續噴霧除草;芽播后結合莖葉中耕除草,若田間雜草長勢還較偏旺,在玉米葉片3片-5片葉期,每公頃使用含40%左右的莠去津懸浮劑1200到-1500ml,對水的用量225公斤量均勻噴灑;在玉米葉5片到8張葉期,每畝要使用含量20%以上的百草枯水劑每1800或2250mL對玉米水均進行225千克以上帶霧罩定向均勻噴灑,對玉米闊葉雜草和玉米禾本科水均等雜草危害都可以有較為良好持久的噴霧防效,但特別注意最好不要長時間噴灑在玉米作物種植面積上,以防止產生藥害。
化學控制方式不但可以減少節間距離,縮短穗位,提高玉米穗位高度,降低植株禿發,同時還可以顯著提高對玉米秸稈再利用的2次生根,從而改善了玉米植株根部的抗風倒伏性能,還可以進行機械收割。化學調理一般在植物幼苗的最后6至8片葉子上同時完成,這不僅間接影響玉米本身的健康益處,而且進一步降低了整個品種的產量。根據玉米苗期的水分生長情況,可利用450~750mL的金得樂沿著玉米核心葉片的方向均勻噴灑225千克的水。
玉米授粉種子在每次開始后約20或30天發育成熟,無胚乳組織的籽粒頂部也逐漸發育并相應硬化,因此可以在組織內的玉米胚乳部分的下部發現,已形成乳線。隨著玉米籽粒的進一步發育,灌漿和生長,乳線壓力下緣逐漸減小,直至乳線完全發育消失,籽粒重量開始達到峰值。9月中旬以后達到以下情況,即帶殼的玉米籽粒葉片顏色開始明顯變為綠黃色,籽粒上部逐漸變成綠色,許多農民陷入錯覺以為是糧食接近成熟,就開始為收獲做準備了。事實上,片層變黃和種子上部硬化只是成熟的開始,真正成熟前約15天會表現出片層松散,種子基部變硬的情況。當乳線完全消失后,一般為每晚約10個小時。增產達到9.64%,在高產領域的產量增加范圍更大。如果當葉片變干黑色和白色時,它很可能立即收獲,但通常因此導致的產量減少將至大約10%甚至更多。一般中早熟品種在授粉后45天采收,中晚熟品種在授粉后48到52天采收,比較合適。在采收后進行晾曬。將玉米秸稈全部粉碎后全量還田、培肥地力,同時減少了焚燒的廢棄秸稈污染環境。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夏玉米高產高效,相關人員要不斷探索新的栽培技術,充分做好玉米種植管理的每個環節,同時,施肥技術是提高玉米高產高手的重要環節,掌握科學施肥技術,嚴把肥料質量關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地提高了夏玉米種植的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