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繪 王 姝 闞張飛
(揚州市中瑞酒店職業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6)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同志于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重要指導性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極為必要。我國鄉村景觀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如景觀資源已被過度開發,鄉村組織及文化系統再造的缺席,村民參與意識和能力缺失等,阻礙了現階段鄉村自然環境和地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以內生式理論為研究切入點,分析神居山村落的內生發展模式。
我國鄉村景觀體現審美價值的同時也追求經濟效益,但相應景觀資源被過度開發,多數效益由外來投資者獲得,而當地環境污染等消極影響卻由當地村民承受,具體表現為開發過程中帶來的負面影響及鄉村組織和文化體系重建工作等落實不到位,導致村民參與的程度不高。
江蘇省揚州市大多數村莊具有一定的先天地理優勢,可歸結于鄉村景觀原生態環境的優勢,鄉村景觀生態因其產生的經濟價值而廣受全國關注。但多次走訪調研發現,村民可以在鄉村景觀中獲得的效益非常有限,多數村民仍然無法從鄉村傳統景觀中獲得較高的收益。例如,神居山村在開始之初依據“一軸、兩核、兩翼、三區”的規劃開始文化景觀度假區建設。但截至目前,該項目已成為“爛尾”工程,周圍環境也遭到嚴重破壞。究其原因,其在規劃過程中摒棄了自身“亮點”,一味追求時下“流行”的鄉村特色。造成神居山村“沒落”現狀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當地的景觀設計,即當地景觀設計規劃前期只考慮當前,不計未來發展,一味地迎合市場,最終導致設計表達生硬甚至同化,使鄉村景觀不能很好地成為當地特色地域文化傳播的媒介。
內生式理論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其主要強調鄉村景觀開發過程中應注重村民參與度、強化鄉村組織、合理配置資源、促進環境與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該理論是在解決鄉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時產生的,其中大部分觀點已被人們廣泛認可。最初提出內生式發展理論的是日本學者鶴見和子[1],她針對地域發展方式初始狀態的不同,將內生式發展理論分為“外生式發展”與“土生土長的發展”兩種發展方式。“土生土長的發展”即當前的內生式理論。該理論重視社會文化的發展,強調人是發展主體,與實踐互為驗證,以創建宜居環境為核心,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開發建設景觀宜人的街區,提高人們的福祉和文化水平,將地域開發和地域問題與國家綜合開發計劃相結合,助力產業振興并改善居民生活、生態環境。
鄉村景觀可以帶動當地的生產生活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因此被全國很多地方村落借鑒參考,但在此過程中當地的環境景觀卻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具體表現為當下我國鄉村景觀發展中“飛地化”現象十分嚴重,即發展過程中鄉村景觀所產生的多數收益最終并沒有落在村民“口袋”,而是由外來開發者所獲,但是卻要當地居民在獲得少數收益后承擔當地環境破壞后產生的損失。另外,雖然中國鄉村發展景觀設計背景詳實,但是缺乏相對完整的內容解讀[2]。部分傳統設計師思維固化,不易接受現代科技的融入與銜接,因此易產生設計斷層。新一代年輕的景觀設計師很大程度上可以接受現代科技的融入,但與傳統設計師思維難以融合,無法取其精華。而內生式發展模式給了人們新的啟發,關于內生式理論的運用實踐也為傳統設計與現代設計的融合搭建了橋梁。
景觀設計是一門理性嚴謹、秩序感非常強的學科,研究過程聚焦于理論知識與設計想法的高度結合,是將整體景觀方案的嚴謹性作為考慮主體,景觀設計中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即將其中蘊含的情感以具象化的形式進行藝術表達,展現對內生式理論的新視角[3]。將科學嚴謹的方案形成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結合現代成熟工藝,多樣化展現設計情感。
目前,大多數人關于景觀的認識仍駐足于比較傳統的思維中,沒有意識到鄉村振興背景需求下,景觀設計在其中可以起到的重要推動作用。因此,研究旨在分析鄉村景觀現有的表現形式與呈現方式,進行各種元素多維度的融合嘗試,從而謀求更多的可能性。如何讓大眾更容易接受并從中獲得新的體驗,是現階段深入探討內生式理論與當地山村景觀相結合的多樣化路徑的內容之一。將山村地域文化特色與景觀設計各部分相互聯系起來,最終達成看似一體卻又具有獨特魅力的設計[4]。
為積極響應國家全民脫貧、鄉村振興的發展需求,大多數揚州市市民在周末假期出游時愿意選擇在當地或周邊鄉村度假。在數次對揚州市鄉村的實地考察與調研中發現,以鄉村景觀帶動旅游發展,從而幫助村民改善生活的占比很少,多數村民并不能從中獲得良好收益,但卻需要承擔過度開發導致環境破壞產生的壓力,因此當地村民對當地景觀開發態度不容樂觀,甚至持排斥態度。為進一步支持鄉村景觀發展,避免類似情況出現,結合調研情況概括如下設計策略。
選擇鄉村綜合條件較好、交通便利的地區,有助于實現鄉村與周邊區域發展建立聯系,聚焦打造別具一格的特色山村。完善鄉村固有功能,提高環境質量,打造規模不大但精致秀美的鄉村景觀。進一步綜合利用區域、產業、文化、景觀等天然優勢,精準定位。內生發展受地域限制,具有“地域性”,內生式理論內涵的確定直接受地域邊界的界定影響,但對于地域的概念需要進一步明確。地域并不是單獨的社會場所,而是與社會緊密相連。地域主要是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等活動的歷史文化場所,作為內生式理論的特色“單位”,并不是將社會作為主要“承擔者”,而是以區域形式散落[5]。如今,大量規模較大、發展迅速的現代化建設加速了社會發展,而內生式理論則反其道行之,發展過程中結合地域實際情況加以實踐,尤其是小社會、低成長的地域實踐,更強調鄉村 特色。
結合社會發展的多樣性,內生式發展與現代發展相融合,對于不同地域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互為體現,互相借鑒,互補共存,地域空間的發展可以更好地帶動鄉村振興。
為促進鄉村原有基礎上傳統產業的升級與發展,將別具一格的鄉村文化傳承創新納入計劃,規劃以自然景物、古物風趣為主的特色布局。設計策略注重打造神居山村特色產業,將景觀環境與鄉村風土人情相結合,激發鄉村特色新活力。內生理論進一步推進區域實踐,將表現模式歸入規劃發展;結合區域本土開放特點,并將其當成創新基礎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在流動性不佳的鄉村,其村民的理論和思想認識較為有限。只有對現有資源進行創新融合,發展創新思維,才能更好地拓展新產業,實現地域之間的交流。
內生理論提到“初始狀態的不同”,其核心為困境中存在、逆境中發展的模式,地域發展中,環境差異造成地域發展的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存在可逆性,所以需要對鄉村本地資源合理運用。對神居山村現有地域環境進行分析,選取合適資源,將不同類型的資源進行整理歸納,注重鄉村本地現有的農田資源、鄉土現狀、環境景觀等,找準契入點,將當地人文關懷與鄉土環境巧妙融合。適度助力現存農業產業園或者當地農業優秀企業發展,促進農業高效生產的同時兼具藝術觀賞功能,使農業生產與景觀休閑融為一體,提升經濟效益。
大力發展鄉村景觀設計,應基于國家全面脫貧、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上,挖掘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彰顯歷史文化底蘊,體現鄉村文化價值。因此,必須立足于對鄉村資源十分了解的本土居民,提高居民的參與度,體現鄉村村民的個人能力,從而保障景觀設計的合理性和可實施性,提升經濟效益,助力鄉村振興。近年來,各地基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模式的鄉村景觀設計正蓬勃發展,豐富了鄉村景觀設計實踐內容。但伴隨著鄉村旅游游客數量的增長,鄉村所面臨的各種壓力也接踵而至,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嚴峻,自然環境被肆意破壞,傳統文化逐步退出舞臺,社區居民關系逐步冷漠。隨著上述種種問題的出現,內生式發展理論應運而生。早在20世紀70年代,內生式發展理論已悄然誕生,其主要是為解決鄉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而產生的,理論重在強調山村景觀開發過程中村民參與的重要性,強調鄉村組織的重要性,合理配置資源,協調環境與經濟的關系,以達成可持續發展。該理論已被多數人認可。為了做好山村景觀設計,應著力于內部力量,即確立村民的主體地位,這對解決鄉村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內在需求的確定可以堅定村民意志,使村民意識形態得以提升,精神面貌得以正向展現,提高面對困難克服的勇氣。故“有無條件”是外因,相對“創造條件”是主觀能動的內在因素,起決定作用。“創造條件”一定程度上對于鄉村生態環境、生產活動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傳承起推動作用。內生式理論為鄉村振興實施策略提供的不僅是地域發展方向方式的引導,更是內在與外在的雙重體現。
鄉村景觀通過在傳統化、地方化、民間化等“三化”的內容和形式中尋求亮點,而內生則是對當地文化的延伸。只有在久經歷史考驗的本土文化土壤滋養下形成的鄉村文化才會盛久不衰。因此,內生式鄉村景觀設計理論必須與時俱進、求同存異、固本培元,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鄉村本土居民往往沿襲傳統的生活方式、農耕技藝、宗教信仰等,這也是當地村民在這片土地上牽絆最深之處。為了有效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往往需要更有效率的交流溝通方式,幫助實現村民之間、村民與游客之間真誠深刻的沉浸式互動,進而樹立以村為家的生態理念,更好地詮釋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如果長時間缺乏主人翁意識,久而久之村民便會厭惡、排斥鄉村景觀設計,甚至反感、破壞景觀設計,這對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所以,優秀的景觀設計必須借助景觀活動傳承鄉村文化,尊重并傳承鄉村景觀設計文化,保留鄉村景觀設計的亮點、特色,彰顯鄉村景觀最本質的意義。
當下,人們對于景觀設計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相對傳統的概念上,缺乏有參考價值的實際案例。無論是景觀設計形態還是其表現方式,都應該與生活中的各種元素相結合。在景觀設計方案中融入內生式理論與鄉村景觀相關理論,探索更多貼合鄉村發展的可能路徑。如何通過更加新穎的方式接納、傳承本土文化是現階段需要思考的問題。但是追尋的本質并不是指設計師需要一味追求創新,追尋“奪人眼球”的感染力,而是需要與景觀設計其他部分互相融合,呈現出貼合實際、獨具特色的創造力[6]。
筆者基于國家全民脫貧、鄉村振興的發展需求,通過內生式理論聯系鄉村景觀建設,整合鄉村資源,煥發出鄉村改造新的活力,促進揚州市神居山村從傳統村鎮景觀發展向當地特色靠攏,從而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優化現有鄉村環境設計,提高經濟價值。將鄉村景觀作為塑造神居山村整體環境的切入點,結合自然資源,讓鄉村景觀煥發出新的活力,給現代人以新的審美感受,進而對人與自然、社會、生活、世界產生思索。綜上,內生式理論可以在自然條件產生的審美價值中深度挖掘當地村民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深入研究理論,將理論應用到神居山村的景觀設計方案中,從而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指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