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鎮綜合服務中心,吉林 德惠 130102)
現如今,我國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借鑒了很多歐美等一些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經驗,隨著人口基數的越來越大,人們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環保意識相對薄弱,長期以往,不僅大大降低了農業資源使用效率,還給農業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給農產品食品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相對來說,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對農業環境破壞性較小,是我國農業發展走出當下困境的一個有效途徑。因此,相關部門要提高對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的應用率,不斷優化和改進無公害農作物產業結構,進而為我國無公害農作物種植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及良好前景。
如今,我國各行業發展如火如荼,農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然而,相較于國外部分發達國家,還是處于較落后的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現階段,我國農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對無公害、綠色環保理念認識不到位,在農作物栽培期間,隨意開發種植用地,對農作物的栽培和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的化肥、農藥等用量和種類把控不嚴,導致農作物存在有毒物質超標,對種植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并將肥沃的土地逐漸破壞。因此,從農業的發展現狀來看,進行無公害農作物栽培宣傳、預防農作物病蟲害十分必要。
無公害農作物的種植需要滿足產量穩定、質量可靠的基本條件,唯有這樣,才能充分保證我國農業安全性及民生穩定性。無公害農作物的栽培和病蟲害的防治與傳統的農作物種植與病蟲害的防治有一定的區別,不僅在栽培的技術上有較高的要求,還在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上有著嚴格的要求。因此,無公害農作物的栽培技術需要和最新的栽培技術相結合,才能最大地減少無公害農作物在栽培和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并且保障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也就是說,技術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加強對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并提高對這兩項技術的重視程度。
優良的環境是促進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本保證,農作物生產過程中,需要環境提供必要的生長條件。一旦環境遭到破壞,如水資源污染和土地貧瘠等,均會影響農作物的健康生長,阻礙無公害農作物栽培及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順利實施。農作物生長期間,種植地周邊會形成多個微生態環境,為微生態環境中的農作物及生物提供生存環境,并形成以農作物為主的生態圈。然而,在農作物生產時,會投放大量化肥與農藥,而化肥、農藥不規范的使用會給微環境帶來致命的傷害。因此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必須注重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止技術的使用。
現階段,我國農業建設發展過程中,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和應用,綠色環保、健康安全的農產品收到了人民群眾的喜愛和青睞,由此無公害栽培技術備受農業領域的重視,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受限于土壤環境和技術能力,無公害栽培技術在推廣進程中遭到了一定的阻礙,比如:農作物無公害栽培管理缺少規范性,沒有形成完善的管理服務體系。還有一些農戶為個人經濟利益,便私自擴大種植規模,從而因管理不當,而使農產品產量和品質下降,造成不可預估的巨大經濟損失。與以往傳統農作物栽培方式比較,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方式優勢顯著,其生產數來的農產品更綠色、更健康、更安全,質量較好,并且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小,是當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戶可利用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對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流程進行優化,對生產設施加以完善,全面實現標準化種植,以此提升農產品產量及品質。另外,根據地方具體的實際情況,在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支持下,實現對農業技術的優化與升級,從而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實力,進一步推動當地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是一種新興的先進種植技術,相比傳統農作物栽培技術,具有良好的優勢,是當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大趨勢。一般情況下,國內農業生產中,主要以家庭作業方式為主,遍布廣大農村地區,大部分農作物栽培人員受教育程度較低,難以對農作物栽培的相關知識深入掌握和了解,只靠口口相傳的種植技術,根據以往積累的種植經驗,完成農作物的栽培。加之對其他栽培技術缺少信任,導致農村農業發展理念落后,使無公害農業栽培技術得不到充分利用,農戶也無法夠通過無公害栽培技術實現作物的增產增收,限制了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
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下,在城市鄰郊無公害農作物栽培基地周圍建造的工廠及建筑越來越多。工廠實際生產中,會產生大量工業廢水和垃圾,這些廢水與垃圾無法集中處理時,會直接排放,堆放到近郊空曠地區,這樣就會對無公害農作物栽培基地周圍土壤結構造成破壞。另外,隨著近郊居民建筑數量及規模的日漸擴大,其在建設中產生的工業垃圾會污染無公害農作物栽培基地周邊的土壤。顯而易見,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應用中,對土壤影響較大。
無公害栽培技術在實際應用中,要求農作物生長各階段都為農作物提供足夠的養分,所以必須在農作物不同生長階段進行相應的施肥。但是,一些農作物栽植人員對化肥施用方面的知識缺少一定的了解,在施肥期間,經常會出現肥料過度使用的情況,最終導致大量化肥殘留在土壤中。除此以外,有些農作物栽培人員在農作物生長前期施用少量的化肥,在還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后,就開始逐漸增加化肥用量,這樣則會導致大量化肥殘留到土壤中,從而破壞農作物營養結構,削弱農作物病蟲害抵御性能。
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期間,會出現許多病蟲害,而這些病蟲害會對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造成影響,降低農作物整體栽培效果。農作物栽培工作人員為了獲得理想的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效果,會采取化學方式,進行農藥的噴灑,但一些農作物栽培人員對農藥的使用量及次數并不了解,為了達到減小農作物病蟲害造成損失的目的,通常使用大量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如此,過量的農藥會殘存在農作物表面,使生產的農作物帶有一定的藥物殘留,從而制約無公害栽培技術的順利發展。
當前,大氣污染問題十分嚴峻,對農作物生長十分不利。如,大氣中氯化氫含量超標,會降低葉菜類蔬菜品質;汽車尾氣排放,會導致一些致癌物質被道路兩旁的農作物吸收。
不僅工業廢水的排放,農藥對水體的污染也對無公害作物種植的水源條件構成了威脅。農作物種植水源條件一旦受到污染,不僅會威脅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且不利于保障糧食安全。此外,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是造成水污染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將對無污染作物的種植產生負面影響。
塑料是農用薄膜的主要原材料,其很難自然降解。許多農民在塑料薄膜失效或達到使用壽命后隨意丟棄塑料薄膜。當這些塑料薄膜被隨意丟棄時,它們很容易在耕作過程中混入土壤中,這不僅會極大地阻礙作物根系的擴展,還會阻礙土壤中水分和各種養分的流動。同時,塑料薄膜本身毒性大,不利于保障我國食品安全。
無公害作物種植地點選擇對農作物產量及質量具有重要影響。不合理的種植會導致農作物產量降低,甚至絕收,影響農作物質量。因此,在農作物種植時,必須選擇合適的種植地。
4.1.1 選擇種植地時,禁止選擇工業污染源距離較近的土地,防止工業污染源對農作物生長環境造成污染,威脅農作物健康生長;
4.1.2 選擇種植地時,充分結合農作物自身對生長環境的需求,確保光照充足,溫度適宜,水源無污染。
在一處地方接連種植統一農作物,不僅會增加病蟲害發生率,還會給土壤結構帶來一定程度的破壞,嚴重會使土壤出現板結。對此,無公害農作物栽培過程中,不可進行連作,應結合實際情況,科學輪作。輪作的播種期不應處于病蟲害高發期,且輪作時,要注意清潔作物周圍的生長環境,以免前一作物的病蟲害源感染新作物。
4.3.1 根據栽培種植地的自然環境,選擇與當地自然條件相適宜的農作物品種,進行栽培。
4.3.2 結合市場具體需求,選擇經濟性、效益型的農作物品種。
4.3.3 充分考慮農作物品種的病蟲害抵抗能力,尤其是自然條件特殊的區域,比如,對水分條件偏差的土地應選擇抗旱能力強的農作物品種。
農作物種子應精挑細選,并進行消毒和催芽處理。播種前,需對栽培低進行翻耕、施肥及無害化處理,同時,播種時間要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種子發芽后,要保證農作物幼苗正常生長所需的光照、溫度、通風、養分和水分等條件充足。
做好農作物栽培管理是保障農作物產量及質量的重中之重。對此,無公害農作物栽培人員應注重農作物栽培管理工作。
4.5.1 在農作物栽培前,對土壤進行整平處理。
4.5.2 栽培中期,結合農作物不同生產階段對水分的需求,進行水肥的科學管理,并加強對農作物病蟲害的化學防治。
4.5.3 定期對無公害栽培管理人員進行作物栽培相關知識的培訓,提高其農作物栽培管理經驗,保證無公害農作物健康生長,提升無公害農作物栽培產量及質量。
4.6.1 按照不同的土壤結構,采取適當的澆灌方式。
4.6.2 在不同天氣條件下,靈活調整灌溉時間及灌溉頻率。
4.6.3 根據季節的不同,合理調整灌溉時間。
4.6.4 結合不同類型農作物對水分需求的不同,科學澆灌,同時,注意農作物不同生長階段對灌溉需求的差異。
農作物施肥過程中,要兼施化肥和有機肥。按照栽培地的土壤條件不同,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機肥,充分保障農作物獲得充足的養分。若出現濫用化肥的現象,肥料養分會流失,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還會使土壤結構遭到破壞,降低農作物產量及質量。另外,要注重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為農作物提供缺少的部分養分,保證農作物各個生長階段全面的養分供給。
殺蟲燈是指根據昆蟲趨光習性,利用害蟲特殊的光譜范圍,對害蟲進行誘集并滅殺,是一種高效的物理防治技術。在目前可行的病蟲害防治方式中,殺蟲燈的資金和勞動力投入最少,效率較高,并且基本沒有副作用,是最安全綠色的病蟲害防治方式。殺蟲燈是通過將病蟲基數控制在防治標準之下,既能有效預防蟲害和通過害蟲傳播的病害,也不會對農業環境和生態平衡造成破壞。
粘蟲板對防治病蟲害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治理病蟲害的過程中,大部分栽培人員會選擇懸掛粘蟲板,一般粘蟲板有黃色、藍色或綠色,驅蟲原理主要和顏色有關。此種方法在運用的過程中所需要的成本低,而且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但要定期對粘蟲板的高度進行調整,避免農作物在生長時與其發生沖突。 另外,粘蟲板也可以重復使用,栽培人員可以將其進行清理后進行安置,便于下次預防病蟲害使用。
在預防無公害農作物病蟲害的過程中,可以對無公害農作物的種植位置進行防蟲網覆蓋,這樣不僅可以將病蟲害與農作物隔離,并且防蟲網還可以有效的改善當地農作物種植的光照。在運用此種方法的過程中,首先要了解不同品種農作物的生長特性,進而選擇相對于孔徑。其次,在覆蓋防蟲網之前,栽培人員要對種植土壤進行消毒,預防在覆蓋防蟲網后出現病蟲影響無公害農作物的生長。此外,此種方法可以降低化學藥劑的噴射量。
生物殺蟲劑的主要特點是利用各種生物體及其代謝物來控制害蟲。與傳統農藥相比,生物農藥安全性更高,不會造成環境污染。我國生物農藥發展迅速,各種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有大量成熟的產品具有實用效果。因此,生物農藥已成為無公害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一個必然選擇。
總而言之,在種植無公害農作物的過程中必須要選擇無污染的土地,科學種植,合理施肥和灌溉,要能對種植環境做好監管工作,采用科學的方法預防病蟲害,進而為無公害農作物的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這樣才能確保無公害農作物的種植符合要求,并在完成種植后為人們提供綠色健康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