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悅 , 張文豪
(貴州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農業科技的現代化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因素,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把高新技術應用在農業領域,可為我國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提供堅實的支撐。根據農業現代化在不同環境、不同時代的具體內容,其內涵可分為狹義與廣義兩種[1]。當前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主要面臨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生產成本攀升、供需結構失衡、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沖突、產業融合發展較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質量有待提高等一系列問題和挑戰[2]。而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由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把現代科學運用在傳統農業之上,用現代科學技術來發展農業,能夠創造一個高產、優質、低耗的,既能帶來經濟效益也能帶來生態和社會效益的農業生態系統[3-4]。自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現代化”一詞進行概念界定后,大多數學者對其概念的闡述大體相同,而對其發展現狀、發展特點、發展困境及發展路徑的闡述卻各有所見。其中,有關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的研究頗多,例如熊肖雷等提出了可通過大力發展特色山地綠色農業,走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與特色農業相融合的道路,加大專業合作社與龍頭企業的合作力度,加強對現代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等措施來實現貴州農業現代化[5]。何玲等認為可以從增加金融供給、健全農業產業化推進機制、依賴科技支撐等幾個方面持續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推進[6]。但是以貴州以及銅仁市區縣為個案的相關研究鮮少,因此,筆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以銅仁市德江縣為例,探討其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實現路徑。
德江縣以“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大政治責任”的態度,堅持糧食生產“黨政同責”,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發展戰略,以“面積不降、單產提升、總產穩定”的要求,采取“主糧+雜糧、大季+小季、基地+示范、大戶+小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糧食生產。全年計劃完成糧食播種51.2萬畝、總產量13.15萬t。已完成春播夏收油菜籽7.52萬畝、產量0.97萬t,小麥1.21萬畝、產量0.23萬t,雜豆0.15萬畝、產量0.01萬t,馬鈴薯13.6萬畝、產量2.84萬t。
德江縣以“小規模、大群體,分散養、集中銷”為發展路徑,推進肉牛產業發展;堅持“擴規模、抓管護、提品質”的思路,以“穩坪金莊國家標準示范園”為模范,高標準管護花椒園18萬畝;以肉牛、花椒兩大產業為核心,發展中藥材、蔬果菌、生豬及生態茶等特色優勢產業。截至目前,全縣存欄生豬15.64萬頭、牛14.18萬頭、羊11.87萬只、家禽79.11萬羽;出欄生豬16.09萬頭、牛3.32萬頭、羊7.59萬只、家禽71.26萬羽。
圍繞生態林、果園、花椒園、核桃園等林業資源,優化特色林業產業布局,圍繞林下經濟來帶動林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推廣“林+麻+菌+蜂”“林+禽”“林+菌”“林+藥”等模式,推動林下經濟的新發展。目前林下天麻種植5萬m2、林下食用菌300畝、林下養蜂3萬余只、林下家禽10萬羽,同時實施菌用材7 235.2畝、蜜源木本植物1 875畝。
一是謀劃“十四五”期間農業產業項目77個,謀劃2021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儲備項目11個,謀劃2021年東西部協作資金項目7個,謀劃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基金儲備項目31個。二是編制財政涉農項目。圍繞全縣“2+N”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重點編制產業補鏈、延鏈、強鏈項目。三是推動農業設施項目建設。已啟動實施4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實施3 000萬元德江縣肉牛屠宰加工及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項目。四是與正邦集團簽訂“正邦福豬”生態養殖項目,采取土地流轉的方式,擬建設大規模的繁殖場,發展小區及配套設施。
一是注重龍頭企業的培育。全縣的農業產業化組織有91家。二是注重農產品品牌的培育。圍繞“梵凈山珍”公共品牌,大力開展農業特色品牌建設和宣傳,積極組織農業龍頭企業開展特色品牌建設和宣傳。目前,全縣特色農產品商標注冊有35個。三是注重農產品加工。推進農產品的初加工、精加工和綜合利用。四是注重農旅融合發展。以紅色文化、觀光休閑農業、采摘體驗等為主題,大力推動特色農旅融合發展,有效提升產業園區農產品的附加值。
一是做好科技合作。鞏固與中科院、銅仁學院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多方位與各高校、科技特派員展開合作,管理好現有科技平臺。二是持續抓好科技特派員的工作。目前,就新建園規劃、品種布局、新品種引進、苗木種植等農業關鍵環節、重點領域,開展技術咨詢,組織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示范推廣。三是大力開展農機推廣。2022年以來培訓購機農戶260多人次。四是嚴格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
一是開展養殖污染治理。在全縣開展污染治理專項行動,發放了宣傳資料2 000多份,進行養殖場排查工作,確保大型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設備配套率達到100%。二是認真落實長江“十年禁漁”行動。對涉漁的市場和餐飲場所開展宣傳。三是大力推進受污耕地的治理。嚴格落實管控類土地的監管,重點開展全縣耕地生產障礙修復安全利用工作。
一是基礎設施數量不足。德江縣多高山、丘陵,耕地分布零散,土壤肥力較低。除了較少數的壩區、水源較充足的地區具備灌溉條件、交通條件外,大多數是坡耕地、坡改梯,農田灌溉等基礎設施較為落后,抗風險能力較弱。同時,生產成本較高,產出效益偏低。二是小農經濟依然突出。當前,我國小農經濟普遍存在,以戶為單位的生產經營模式還處于主導地位,分散粗獷的經營模式存在著農業科技難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難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難保障等問題,與農業現代化發展差距較大。三是龍頭企業引領示范作用不明顯。缺乏有能力、懂經營、有帶動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帶領發展,導致農業引領作用有待加強,而規模化程度的滯后導致集聚效應難以凸顯。
一是缺乏專業技術的支撐。農業科技研發的相關設施以及資源配備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缺乏專業的研究機構進行技術指導。二是推廣體系不完善。農業推廣人才稀少,從事農業推廣的人員大多缺乏農業相關專業背景,而且年齡較大。三是經營主體缺乏專業性指導,綜合素質較差。不懂新技術、不愿意利用新技術的產業主體占較大比例,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部分是年齡較大的長者,他們對新技術的接受意愿較低,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推廣較難。四是農業設備落后。受地理區位條件的限制,先進的大型農業機械無法作業,基本依靠傳統的人力畜力或小型機械進行生產,農業產出率不高,農業經營者的生產積極性不高。
一是農產品加工能力不足。全縣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多數處于“小、散、弱”的狀態,農產品主要以初級加工為主,缺乏精、深加工,導致農產品的附加值較低。二是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不夠。全縣農產品品牌多而雜,缺乏在地方以及全國有知名度的品牌,產品市場競爭力低。多數經營主體缺乏“抱團取暖”的意識,創立品牌的意識不強。三是產業鏈條不完整。當前多數產業仍然只是在第一產業的基礎上進行生產,與二三產業脫節,導致產業鏈不完善,產品的附加值較低。
在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政府要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為德江縣的農業發展提供各項政策和保護措施。在價格體系方面,做到最高及最低價格管控,防止農產品價格波動過大,打擊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積極性。德江縣政府可通過免稅、農業生產投入要素補貼等形式來激發農業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從而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在農業管理方面,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措施及政策,科學、精細化管理并引導農業生產者,幫助建立一個良好的生產、交易環境,保障生產者的利益;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在完善交通、水利、網絡、運輸、加工以及銷售等的基礎上,還可以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對外資投資和生產的支持力度[7-8]。總之,政府要有所作為,促進生產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幫助農民增收,提升農業產業在經濟體系中的比重。
合作組織是市場與土地聯系的紐帶,是農民利益的保護載體,是農業經營者走向市場的橋梁,是促使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重要工具。農業現代化生產面臨著我國傳統的小農經濟與現代化生產之間的矛盾。因此,要在遵循農民自愿的原則上,引導農民選擇適合該地的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地生產與開發,促進農業規模化生產與經營。比如推動示范園區、新型社區的建設,發展規模農業,構建以農戶為主體、多種形式共同發展的模式。發展現代化管理組織,提高農民組織程度,促進農業現代化。
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體系是實施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其建設不僅需要技術方面的支持,而且還需要資金、制度以及相關工作者協同發展。政府應加大資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保障推廣工作的效率。在加強推廣隊伍建設方面,相關部門要以優惠政策、工資待遇、福利以及晉升機會等來留住專業人才。政府應該加大推廣經費的投入力度,豐富資金來源渠道,加大基層推廣人員生活補貼及福利的投放力度,吸納大學生及專業人才進入基層在職在編工作,并定期開展培訓,幫助其學習最新的農業科技知識[9]。合理使用推廣經費促進農推工作的開展,推動政府推廣組織和非政府推廣組織相結合,建立公益性與營利性多元化合作推廣體系,在市、縣、鄉建立三級農業推廣站和推廣服務中心,打破原有推廣部門分割的現象,為農業產業化服務提供綜合技術服務和產銷一體化服務。
實行農業技術人員資格準入制度和政府推廣人員在編制度,通過嚴格的考試選拔制度錄用高素質與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逐步推廣管理、錄用選聘制度。重視崗前、在崗的定期職業培訓,為農業生產專業人才提供一個提高技能與素質的平臺,加強其學習與實踐能力,為現代化農業發展貢獻力量。在德江縣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專業技術人才的挖掘對農業領域進一步發展起著重大作用,相關部門可以邀請專家及高校教授到龍頭企業、示范園和家庭農場等經營場所進行培訓及成果示范推廣,提高生產者的技能及素質[10]。
立足德江縣的資源優勢,結合各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及現有的基礎設施,培育各具特色的區域優勢產業,發展各具特色的模式。不論是發展家庭農場、合作社還是龍頭企業、示范園,只要能發揮經營地與經營者的最大優勢即可。在發展現有模式的基礎上,充分激活現有資源,開發多種經營模式,豐富現代化農業發展渠道,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效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