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橋 隋 欣
吉林江機特種工業有限公司,吉林 吉林 132021
以物抵債方式并非傳統的民事執行方式,是隨著法律的不斷深入及民事執行程序的更新逐漸發展而來的債務償還方式,現已在民事執行程序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我國法律并沒有對以物抵債做出明確規定,這就使虛假訴訟有了滋生的土壤,以物抵債在民事執行程序中存在諸多爭議:以物抵債法律效力如何認定?什么情況下可采取以物抵債?等等,都要求加強對民事執行程序中以物抵債問題的探討,推動以物抵債問題的法律化、有效化。
以物抵債在民事執行程序中較為常見,是指在金錢債權的民商事執行案中,被執行人無金錢給付能力,但可以提供等額資產給申請執行人抵償債務,這種以同等價值的資產抵償債務的方式就是以物抵債。關于以物抵債行為性質,理論界觀點不一。本文將對處分行為說、契約說等觀點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得出以物抵債的概念。
陳永強教授主張:契約說在以物抵債、代物清償的概念的界定標準上存在邏輯矛盾,在處理以物抵債的瑕疵給付時適用買賣合同之規定違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且以物抵債若為合同,需處理新債和舊債之間的關系,無疑使法律關系復雜化。因此,可以將以物抵債認定為處分行為,規避契約說存在的弊端。再者,“以物抵債與原債”和“一般的債務與其履行行為”的結構相似,由此看,以物抵債并不是獨立于原債的協議,而僅僅是對原債的履行。因此,以物抵債應當被視為處分行為,適用處分行為有關的法律規則進行調整[1]。以物抵債的成立與生效須滿足當事人雙方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債務人對抵債物享有處分權、當事人雙方的以物抵債經過公示等三個要件。
契約說將以物抵債的性質界定為契約,是指當事人與被執行人達成某種約定,以相應的給付代替原定給付的協議。筆者認為,以物抵債的性質是契約,而非處分行為。
首先,以物抵債的清償效果并不是基于原合同的約定產生的。以物抵債的清償效果的產生,是由于雙方當事人分別實施了新合同中約定的“債務人實際交付抵債物,債權人現實受領抵債物”的行為,基于新合同的約定,這一事實可以產生清償的效果。債務人清償其債務,應當按照原合同的約定,給付原定給付。若其欲以他種給付代替原定給付清償債務,應經債權人同意方可為之。若債務人單方面變更債的標的,債權人沒有受領的義務。所以,債務人不能基于原債務代替給付的行為,進而產生清償的效力。依據契約說的觀點,當事人雙方約定以他種給付替代原定給付的合意,并簽訂了以物抵債協議,那么債務人基于此所為的代替給付行為可以依據以物抵債契約產生清償的效力,達成當事人清償債務或實現債權的目的。
其次,陳永強教授所指出的契約說的弊端并不足以否定契約說的合理性?!睹穹ǖ洹返诹偎氖鶙l(原《合同法》第一百七十四條)規定“法律對其他有償合同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沒有規定的,參照適用買賣合同的有關規定”。
沒有專門法律規定調整的有償的以物抵債,以物抵債為有償合同的情況下,處理以物抵債的瑕疵給付時產生的問題時,參照買賣合同的規定去討論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案也具有其合理性[2],其適用買賣合同之規定不應視為違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
綜上所述,以物抵債應當被定性為契約,是指當事人雙方約定以他種給付替代原定給付,達成清償債務、實現債權的目的的協議。在民事執行程序中,以物抵債具備如下構成要件:一是以物抵債須有原債存在,原債訴訟時效屆滿,但是債務關系依然成立且滿足原債條件方可達成以物抵債協議。若原債關系不存在,不可達成以物抵債協議。在實際的民事執行程序中,需對以物抵債合同的有效性進行判斷,審查原債債權債務的關系;二是他種給付應區別于原定給付;三是當事人雙方意見必須達成一致,均同意以他種給付替代原定給付方式來清償債務。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中對以物抵債類型的劃分,可以了解到以物抵債在民事執行程序中分為合意性以物抵債和強制性以物抵債兩種類型。
合意性以物抵債是經過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雙方同意后,無須經過拍賣等強制性措施,可以直接將被執行人的財產作價交由申請執行人,用以償還被執行人債務的方式。合意性以物抵債需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債務人的確沒有金錢償還能力,即債權人追求債務償還,但債務人沒有能力償還;二是債務人無能力償還債務,經與債權人協商以物抵債達成合意;三是債務人與債權人達成以物抵債合意且不損害他人利益。滿足上述三個條件可以稱為以物抵債,但值得注意的是,債務人用于抵債的財產不可違反國家強制性規定,國家明令禁止買賣、流通的財產不可作為抵債財產。
強制性以物抵債是指當法律強制規定不可拍賣、流拍時,法院可以直接與申請執行人商議,申請執行人同意后,法院直接將被執行人的財產交由申請執行人用以抵償債務的形式。強制性以物抵債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當被執行的人財產無法進入拍賣、流轉等環節時,法院可以直接將被執行人的財產作價充抵給申請執行人,用以被執行人抵債。另一種是被執行人的財產在拍賣會上無人購買,申請執行人或其他債權人同意以拍賣定價接受該財產,法院就可以直接將該財產交給申請執行人用以被執行人抵債。從強制性以物抵債滿足條件來看,其與合意性以物抵債具有一定共同點,也存在一定差別,強制性以物抵債需滿足以下4個條件:一是已生效的法律文書中明確規定了被執行人的金錢給付條款,但被執行人的確無能力償還債務;二是被執行人的財產經過拍賣、流轉等方式并未實現財產變現,或者法律禁止將該類財產拍賣、流轉等;三是被執行人用于抵債的財產必須經過評估機構評估,確認財產達到債務抵償價值;四是申請執行人接受以物抵債形式,愿意接受非錢款的抵債物件,且以物抵債的財產無需經過被執行人同意[3]。
目前我國《民事訴訟法》中并未對以物抵債做出明確規定,也未對以物抵債的法律效力和構成要素做明確解釋,20世紀90年代,以物抵債首次運用于民事執行程序中,于1992年正式列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三百零一條,該意見指出,在被執行人無力償還債務的前提下,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雙方達成合意,可以將被執行人的財產不經拍賣、流轉等程序,直接將其作價交給申請執行人,若被執行人的財產抵債后依舊無法清還債務,被執行人應繼續清償剩余債務。后來,隨著民事訴訟案件的增多以及民事訴訟程序的不斷完善,2018年2月又頒布實施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和解若干問題的規定》,其中明確規定,對于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雙方達成以物抵債合意協議的,人民法院不得依據此協議進行以物抵債的裁定。
以物抵債因其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的優勢,在民事執行程序中應用較為廣泛,但由于以物抵債缺乏法律規定,導致許多當事人鉆法律空子,惡意串通朋友一起制造虛假案件,通過捏造事實等行為獲取調解書,進而以生效的法律文書作為依據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在執行過程中完成以物抵債行為,順利實現財產轉移,達成規避其他債務的目的。例如,王某和徐某兩親戚參與了民間借貸,二人為從中獲利,達成合作,于是王某到法院起訴徐某,要求徐某歸還其債務100萬元,在民事執行程序過程中,徐某承認自己欠王某100萬元,于是法院便同意了王某的訴訟請求,并出具判決書,徐某在歸還欠款的過程中聲稱自己沒有足夠現金,無法完成判決書規定的100萬元債務償還,遂提出愿意將自己的某處房產抵給王某,王某同意,隨后在法院的調解下,雙方達成以物抵債的協議,并按照法院出具的相關證明到當地國規局辦理了房屋過戶手續。之后由案外第三人提出執行異議,法院再次將以上民事訴訟案件進行審查,發現王某與徐某之間不存在借貸關系,且二者為親戚關系,上述案件為虛假訴訟[4]。
以物抵債的本意是為了簡化民事執行程序,提高執行效率,若被“有心人”利用,很容易出現上述虛假訴訟行為,一定程度上影響司法的權威和公信度。
司法是在立法的基礎上實現的,為保障司法的公平公正和有效性,需加強立法,完善立法。當前我國以物抵債尚未在實體法中作出明確規定,由此導致存在虛假訴訟風險,我國亟需完善實體法、程序法的相關規定,將以物抵債的概念、性質及效力寫入實體法。將民事執行程序中以物抵債的使用規則寫入程序法,具體建議如下:
1.以物抵債分為合意性以物抵債和強制性以物抵債兩種類型,在被執行人財產經拍賣、變賣未果而依法采取的強制性以物抵債中,須明確的以物抵債的適用情形有以下幾種:
(1)在民事執行程序中,只有在被執行人窮盡所有履行能力之后不得已的抵債方式,如果被執行人有足夠的金錢償還債務,不可采取以物抵債形式。
(2)以物抵債應以拍賣、流轉為前提,只有被執行人的財產無法被拍賣變賣,且經過有關部門評估,確定財產價值后,才能裁定以物抵債。
(3)以物抵債方式必須經過申請執行人的同意,若未經申請執行人同意,法院不可將被執行人的財產作價給付申請執行人。
2.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雙方達成合意,且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強制性規定的以物抵債方式,法院應予以認定,同時規范此強制性義務抵債的操作流程:
(1)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雙方達成以物抵債合意,是雙方當事人以物抵債和解性質的協議,不能違反法律法規,且法院不得依據該協議做出以物抵債的裁定。
(2)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達成以物抵債合意后,需向當地法院申請被執行人財產調查,確定該財產確實歸被執行人所有。法院在收到雙方當事人以物抵債和解協議后,啟動產權調查程序,審查財產是否歸被執行人所有,并在法院官微、公眾號、微博等公示。
(3)民事執行程序以物抵債協議履行完畢后,法院可以按照“執行完畢”結案的,法院需將雙方當事人的以物抵債協議、法院對被執行人財產審查材料作為附卷。
綜上所述,只有將以物抵債在立法中明確,并規范民事執行程序中以物抵債程序,才可以很大程度上保障市場交易的公平公正,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司法的權威和公信度。
上文所述,在民事執行程序中,虛假訴訟屢見不鮮,部分“有心人”善于鉆法律空子,為一己私利,無視法律規則,加上民事執行中以物抵債虛假訴訟的處理機制尚未完善,僅靠執行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難以一一揪出民事執行程序中的虛假訴訟行為,亟待加強民事執行程序中虛假訴訟的防范機制。
1.通過對民事執行程序中以物抵債的實體法和程序法審查,就能發現虛假訴訟的普遍性規律:(1)虛假訴訟案件類型具有普遍性,通常為借貸糾紛、離婚財產分割糾紛等;(2)虛假訴訟案件當事人雙方通常認識,或是朋友關系、夫妻關系、親戚關系等;(3)虛假案件處理過程相對比較容易,雙方很容易達成一致意見,體現出高度配合,對以物抵債急于執行。
綜上所述,通過鉆研民事執行程序中以物抵債規律,可以較為準確地判斷出虛假訴訟,進而合理解決虛假訴訟問題。
2.完善民事執行程序中以物抵債虛假訴訟的審查機制。在民事執行案件中,審查和發現虛假訴訟的主體有兩類,一類是執行法官,另一類是案外人,執行法官的作用不言而喻,并且審查虛假訴訟也是執行法官的職責所在,但對于案外人,其作為民事執行程序以外的群體,不受法律保護,一旦舉報很有可能遭到人身攻擊甚至受到生命安全威脅。因此,法律應加強對案外人的合法權益保護,對于案外人舉報虛假訴訟的給予獎勵,且對案外人的個人信息進行嚴格保密,以此暢通虛假訴訟的發現途徑。
在民事執行程序中,以物抵債優勢凸顯,可以快速處理糾紛、及時化解矛盾,對解決民事執行程序中的難題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由于現階段我國法律的單薄,對以物抵債尚未做出細化規定,導致在民事執行程序以物抵債中影響他人利益,造成法院執行風險等負面影響,亟需優化法律中對以物抵債的規定,強化對以物抵債的司法審查,降低虛假訴訟概率,為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