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杰
鄭州商學院,河南 鞏義 451200
法律賦予我國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有權實行法律監督是民事訴訟的重大特點,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擴大了監督范圍、擴展了監督對象、豐富了監督方式、增加了保障措施等手段來強化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的法律監督,讓這一特色更加鮮明。與此同時,民事訴訟所解決的是平等民事主體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而發生的利益糾紛,當事人有權對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進行處分,是其有別于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而特有的基本原則。實體法中,人們所追求的是各種權益的一個平衡點;而在程序法中,人們所追求的是各種價值取向的某種均衡。在民事訴訟司法關系中,由于審判管轄權、處分權、民事檢察監督權之間存在著天然的緊張關系,而民事檢察監督權在完成對審判管轄權的司法監管職能的同時,能夠妥善處理好與當事人財產處分權之間的緊張關系,從而有著利于判決獨立、保證處罰客觀原則和體現司法監督的價值取向。在民事案件中維持一個動態的價值均衡,進而使民事訴訟制度這一解決民事糾紛的最后救助制度能夠正常高效地運行,保障訴訟的公平正義[1]。
民事訴訟由檢察機關監管是我國民事訴訟中的一種主要概念。在法律理論上,也有很多種不同叫法,有稱為“民事檢察機關”的,有稱為“民事檢察機關監管”的,也有稱為“民事訴訟監察”的。“民事檢察機關”的叫法,盡管對監察主要內容概述清楚,但是對民事訴訟監察的含義歸納不直接;“民事檢察機關監管”,盡管有監察的基礎和基本內容,但是卻不能反映監察的具體性質;若冠以“民事訴訟監察”的名稱,則并不能反映監察主題。這三個名稱都具有某種缺陷。所以,若把其稱作“民事訴訟檢察監督”則可以更全面準確地概括歸納檢察工作的主題、含義、性質等,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最科學、正確的定義[2]。
民事檢察監督權是檢察院民事監督管理工作正常進行的重要基礎和條件,其權力特性主要依托于檢察院權的特殊性。根據檢察院機構實定法學上的行政司法監管主體地位,將檢察院權視為行政司法監督權應當無所異見。而檢察院民事監督權作為一項重大的行政司法監督權,是政府對民事訴訟活動所實施的民事司法行政監督,既包含對審判人員審理民事案件的監督管理,也包含對執行人履行民事裁判的監督管理,是公權力機構對公權力的行政監督。盡管民事檢察監督權的依法執行,從立法客體上給民事主體創造了一個私權救濟途徑,但由于該權利所設置的基本價值目標是對權力雙方的約束和平衡。所以這種監督機制應當是一種居中督促,檢察機關始終代表我國人民執行民事行政司法監督權,在案件當事人權益雙方都處于客觀真實、中立、公平的立足點上,不代表任何一方當事人權益[3]。
《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二款明文規定:“對方當事人有權在法律的范疇內處分自身的民事責任權益和行政訴訟權益”,這一條文后來被作為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處分原則上的立法基礎。首先,處分條例反映了我國民訴制度的本質特征,是我國民事實體范疇當事人意識自治原則在國家權力行為的民事訴訟活動中的表現與延續。原告均可退出民事訴訟程序和改變起訴的要求;被告能夠接受、駁回提起民事訴訟調解案件,也有權申請反訴;各方相關當事人既能夠進行協商,也可申請協調。就是說,民事訴訟當事人必須按照自身內心的指示行使自身的行政處分權,而這個權利直接影響了整個民事訴訟案件的全過程[4]。簡而言之,民事訴訟當事人對于案件進行和結束以及起訴過程中的各種選擇和要求都是有自主裁量權的,而這個權利在實質上排斥了其他人和地方行政司法機關的干擾。其次,抑制公權力,也可以這么說,這種財產行政處分權的行使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控制地方行政司法審理機構管轄的行為范疇。舉個例子,民事訴訟案件的發動自身就是由財產行政處分權所確定的,在發動初期民事訴訟當事人的具體請求就確定了審理的范疇,這完全證實,行使處罰權在司法機關實務中必然會形成相應的具有實際意義的社會法學結果。最后,該原則是為了保護當事人的權益,在司法機關審理流程中審判機關的主要職責就是為“處分權力”行為保駕護航,而并非指手畫腳。畢竟處分權力只是相應原則的外在表現。
保障司法公正、司法機關權力與國家法律統一,一直都是民事檢察監督所要實現的價值和意義。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因為很多時候采用的要么是抵抗性方法,要么是個案糾錯式方法,所以民事檢察監督權必須要滲透到民事案件中。但由于檢察機構并沒有任何一方主體的權力代言人,而只是中立地執行監督,所以民事檢察監督權可以保障司法機關審判權的正當行使,同時也保證了當事人公正地獲得和行使訴訟權利。
民事檢察監督與當事人處分權之間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1.光顧著有效解決二者的矛盾關系,很少進行民事訴訟程序價值論的科學指導;2.民事審判方式的改革成果想要轉化為立法需要較長的時間和過程,因此對二者的關系發展不太“友好”;3.民事檢察監督的中立性地位的認識偏差造成二者權利的碰撞;4.對民事檢察權與處分原則關系的理解不全面。同時,由于長期以來民刑不隔,人民的權利意識雖已逐步蘇醒,但“出現了問題找官府”這一觀點仍在社會責任感中占據主導地位[5]。因為一般公民的權利義務觀念并沒有完全正確形成,在這個情形下他們就通常會求助于檢察院機構,于是監管也就會被動地引入司法組織領域。
首先,在民事訴訟權制度中應當最大限度地尊重當事人的個人選擇權利。民事訴訟當事人進行處罰權的行動也應當遵守法律所規定的限度,一旦超出了這一限度而侵害國家、集體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違背了法制的正義和尊嚴,我國就有權對其加以限制。
其次,個人權利的執行也必須體現法律的適用正當性和形式上的可接受度,要受到法律正義準則、社會公序良俗準則,以及各國限制個人權利濫用準則等的約束。而這些限制也就是民事檢察監督權可以在民事訴訟權制度中有效執行的依據所在[6]。
最后,民事檢察監督的基本價值目標是法律正義與秩序,具體內容涉及保障國家司法公正、司法權力,以及維護我國民事法律政策的正確執行。檢察院為達到這一社會價值總體目標,在民事訴訟當事人的私權范疇里實施社會司法監察,正是職責所在,權力之系。
審理方法變革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當事人的訴權,并削弱了法官的庭審管轄權,從而便會形成了這么一個結論:當事人的訴權已日益成為超越于司法審判權的法律程序主導因素。因此人民檢察院由主要面對人民法院判決管轄范圍的司法監督權,轉化為主要面對當事人權利范圍的司法監督權,這一轉變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另一層面來看,在法庭模式重新調整的情勢下,也有利于法庭維持其中立和較為消極的特點。在人民法院的能動性已被嚴重削弱的今天,一方面提高了檢察機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檢察機關對當事人權利方面僅能實施間接監管而無法行使直接監督權的被動狀況,從而提高了進行有效監管的意識與權能。如此,檢察機關監督權就既能監督和保護人民法院裁判權力的依法執行,也能督促和保護法官權利的公正執行,一個是公權力,一個是私權利,如果二者都被列入了檢察機關的司法監督范疇當中,就能夠起到對法院管轄權與訴權這兩種民事活動中重要因素的動態平衡監督效果。
民事檢察工作要在專業隊伍的構建過程中下足功夫,專業隊伍的工作人員不但要做到對于民事訴訟制度基本原理“滾瓜爛熟”,同時也要依據相關的司法規則想問題、辦事情,而且對于法官的責任和義務要有清晰的認知,以免出現對訴訟當事人處分權的不當“干預”。
當事人通常都是訴訟的親歷者,應該是最為了解和掌握有關案件狀況的人。民事檢察工作人員做好和當事人的溝通交流,可以及時正確掌握案件狀況,同時還要與之加強溝通,以釋法說理力量的說服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不但要讓當事人信服,而且也要讓各方當事人更加熟悉檢察院的中立性和檢察院的有關流程等[7]。在進行檢察工作時應盡量避免與各方當事人之間形成無謂的“摩擦”,以便形成良性交流關系,并合理行使檢察權力。
對于主要觸及當事人私人權益的錯誤裁決,由于檢察院的抵抗性而導致重新審判后,即使對方當事人已經提出了撤銷起訴請求,也必須馬上終止審判;如果是與公益有關的錯誤裁決,檢察院也應該主動抵抗,即便當事人提出撤銷公訴,檢察院亦應該保持抵抗性。
當前,有關民事檢察權與受害者處分權行使的法律程序尚未能完善和健全,相關的具體研究也并不完善。但是從筆者的角度來看,對于民事檢察權應當加強對民事公訴權的法律規范,避免受害者濫用處分權,以保護社會公益;還應當逐步細化調研權利的法律規范,以建立可操作性強的法律標準程序,使得不出現或者少出現政府對于受害者財產處分權“過分”干預;檢察機關自由裁量機制也需要確立,在給予檢察機關相應自主裁量權的同時,需積極嘗試民事檢察機關的多樣化監督方法,如支持公訴、督促控告等,以便于更為高效地解決訴訟案件,讓受害者想要合理行使財產處分權時得到應有的保障。如果想要真正地保護當事人的財產處分權,那么在《民事訴訟法》中要添加對應的條款,從法律角度打造最為結實的“后盾”。
民事檢察監督權在尊重庭審獨立和當事人財產處分權的基礎上依法對庭審管轄實施司法監督,直接保障了司法公正和國家司法權力,在客觀上間直接地維護了當事人的財產處分權;而民事檢察監督權直接介入了民事訴訟,并非對當事人財產處分權的粗暴干涉,而是在與當事人財產處分權很好地配合和運用的過程中承擔了對庭審管理的監護職能,有效保護了民事訴訟在司法關系中不同價值取向的動態平衡,使民事訴訟活動能夠更加順暢地開展,保障了社會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