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英
(福建省龍巖市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學 福建漳平 364400)
在新形勢下,教育工作者應綜合實踐應用與理論研究,深入剖析小學數學課堂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將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深度融入小學課堂,展現現代化技術的優勢,詳細制定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原則、有效方法、合理模式以及具體的策略。同時,教師還要深入分析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案例,基于實際教學案例不斷完善實施策略,優化教學模式,切實增強數學教學水準,推動小學生可清晰直觀地感知數學學科所蘊含的獨特魅力。
發現教學法是指立足于教師的教學引導,使學生借助于學習與探索,了解事物內在聯系與因果關系。在認知學習過程中,小學生也可感受知識發現所帶來的興奮感以及任務完成的自信心,而興奮感可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值得注意的是,發現教學法有助于充分正確地展現出“教”與“學”之間的矛盾發展關系。基于現代教學技術,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創建數學課堂,將多元學習資源展現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檢測、學習、獨立思考各類數學問題,再將問題融入課堂。通過在課堂上強化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交流,以優化知識的學習過程[1]。
課堂討論方法具體是指,遵循教師的教學引導,立足于數學中心問題相互交流意見,相互啟發,共同找尋問題的解決辦法。相應地,教師可創建舒適、和諧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興趣,活躍思想,創建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外部環境,進而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知識認知、理解能力進行培養。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創建的數學課堂可通過設置前置學習環節,創建生活問題情境,助力學生理解本單元的知識點。依托信息化教學技術,教師可將班內學生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鼓勵各小組匯報、交流、質疑,進而凝練最終結果,強化對數學知識的認知。
基于電化技術所創建的數學課堂應確保各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以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在設計各教學模塊時,教師也應立足于學生需求,確定具體內容,充分明確本環節的教學核心目標,有目的性地運用“班班通”等電化教學手段。例如,在圍繞“運算定律”知識點進行解析時,教師可借助投影儀分別設置兩組習題,鼓勵班內學生展開競賽,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可透過投影儀大屏幕直觀地了解兩組計算題目間的差異性,使學生可逐漸了解運算定律的使用方法,進而實現檢驗運算的有效教學[2]。
適切性原則為適合當下,其主要是指,結合電化教學手段所設置的教學環節、教學模塊應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已有知識基礎,更應聚集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散其數學思維。例如,在圍繞“生活中的比”開展講解時,教師可用投影儀設備引領學生對比國旗圖片,發現國旗的長、寬數據,幫助大家發現國旗長與寬的比為3:2。在首次試講環節,為增強電化教學手段的應用效果,教師可直接詢問學生:“能否從國旗的長與寬中發現秘密?”詢問學生國旗的長與寬有哪些特征?發現兩者存在何種特點?上述問題可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規范其思考方向,強化教學效果。通過總結兩次提問經過可以發現,第一次設計的問題脫離于學生的發展區域,而第二次問題可為學生創建小臺階,助力其更為準確地理解本堂課的教學重點。
立足于電化技術創建數學課堂時,教師還要彰顯沖突性原則的教學效果。而矛盾沖突的激發與精美、準確的教學設計密切相關。只有引發出學生對于課堂的認知沖突,方可得到最為真實的教學反饋。比如,在圍繞“生活中的比”進行解析時,教師可改變傳統黑板板書的模式,用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上創建認知沖突氛圍,借助多媒體中的動畫將÷號分別拆解成兩個不同的符號,讓學生形成認知沖突。之后,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圍繞3:2進行思考,產生了解其含義。部分擁有生活閱歷的學生會從3:2聯想到體育競賽的比分。上述兩方面的認知均與課堂知識點存在顯著的矛盾沖突。簡而言之,一旦課堂上存在沖突,則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將注意力集中到數學課堂。相應地,數學教師應充分運用電化技術的優勢,在數學課堂上創建矛盾沖突,通過引導學生產生認知差異,增強課堂的有效性[3]。
傳統教學方案大多立足于教師視角,更突出教學設計的縝密、嚴謹、絲絲入扣,但這卻讓學生始終處在被動前沿的位置,難以踐行教育理念。鑒于此,在設計教學計劃時,教師應探尋“班班通”等先進設備的應用方法,重點將過去教授為主的課堂流程轉化為小課題研討。上述方式可使教師不再單獨擁有知識的講解權,也不再是權威化身,進而從教育者逐漸轉變為平等相處的探究者、研究者與學習伙伴。同時,教師還要把控好學生在電化教學氛圍中的融入度,促進學生盡可能從學習活動中汲取成就感。不同于傳統教學,立足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研究活動更提倡思考與收獲,這也要求學生要依靠自我思考、相互合作、動手操作、展示交流,盡可能融入學習活動中,以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相應地,電化教學手段還可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其慢慢擁有數學課堂的話語權,自主發表個人的看法與見解。基于信息技術所開展的互動交流也更容易迸發出真知,推動學生可從對話中形成深刻認知,理清學習方向。結合電化技術,教師可利用豐富、快捷、高效的系統開展教學活動。
在信息化時代,小學生也可輕松觸及多元化的信息渠道,這就使得初入課堂的孩子在腦海中早已出現不同知識點的印記,或多或少或淺或深地汲取相對多元的知識點。若教師依然遵循老套的教學方法,則很容易讓學生對課堂產生厭倦、逆反心理。從某種程度上講,小學生更渴望自主探究,其急需更為多元、自由的思考空間,以增強學習能力。換言之,能力的提高不能僅僅依靠老師,而應依托于培養。因此,數學課堂可融入電化技術,為孩子創建更多的知識獲取渠道,助力其成長發展。在設置研究活動時,教師應凸顯電化技術的優勢,既不可盲目布置教學任務,也不可一味對學生開展教學。相應地,教師可立足于學生視角,根據學生過往人生經驗、既有生活角度,采用有效策略引導學生歷經若干次推導并找尋問題解決方法,適度地鼓勵學生歸納、總結、選擇與分類。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化時代,無論教育工作者多么專業,多么優秀,也無法百分百準確地預設學生情況。但是,教師可做好充足的預測工作準備,游刃有余地應對各類課堂突發情況;設置多方向的教學預案,可充分彰顯教學智慧,發散學生思維,使其對數學知識形成創造性與個性化的解讀[4]。
前置學習是利用現有學習資源幫助了解未知世界。從某種程度上講,數學課堂的核心目標在于持續性探索未知世界,而探索動力大多源于探究欲望、好奇心。鑒于此,教師在利用電化技術建立數學課堂時,更應充分發揮投影儀、多媒體設備的優勢,調動起學生興趣,發掘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探究欲望。大量教學實踐表明,小學生在前置學習階段所形成的種種疑惑,大多源于教師對前置學習的精心設計。同時,前置學習與預習并不等同前置學習,其可以擁有更為多元化的內容;既可涵蓋基礎知識,也可圍繞知識開展自我構建,還可引領學生圍繞所學知識儲備物質與技能,更可以圍繞數學知識構建認知并生活體驗、生活經歷。在課堂開始前,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優化教學引導環節,鼓勵學生獨立構建數學知識,進而推動學生個性化思考。為保障思考獨立性,教師不可苛求過度完美的思考結果,而需引導學生將困惑與疑問融入課堂,可讓學生提前將困惑上傳至“班班通”平臺,確保問題可帶出后續課堂講解的疑點、錯點、難點、重點。上述教學策略也是引領學生立足于電化技術展開交流互動的核心。簡而言之,多元化的前置學習內容意味著其并非要抹殺學生的探究欲望與好奇心,而是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認知欲望,可強化課堂準備活動質量,增強知識技能的準備效果,更可為學生后續的深入學習掃除種種障礙,切實優化課堂的互動效率。
課堂環境主要是指對課堂教學所產生影響的各種外部條件,如學生、教師、“教”與“學”的形式、教學硬件等多方面因素所創建的特定環境。立足于電化教學技術,教師可整合教學軟件,優化教學行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引入多元活動形式,推動學生切實有效地融入課堂,進而改善課堂學習環境。當前,小學數學教材逐漸不再成為唯一的數學課程資源,師生周邊的生活、網絡、書籍皆可講學習資源輸送給學生。若學生擁有好奇心,哪怕是一個電子屏,一張車票均可支持學生從中汲取數學知識。鑒于此,教師可立足電化技術帶領學生關注周邊的資源,使其可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與價值。為增強電化教學手段的應用效果,教師可在課堂研討前為學生創建自主學習空間,便于學生自由訪問教學網絡,助力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驗證并拓展個人視野。
相比之下,傳統數學課堂大多僅從單一層面組織學生互動,難以激發不同層面思維的思辨與碰撞。基于上述現狀,教師可重視小組合作模式,基于小組合作,引導學生深入互動,分享資源,展現成果。例如,在作業互評環節,教師可利用“班班通”讓學生相互評價,呈現出評價、分享、爭辯、交流、合作等多元互動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教學活動僅僅是課堂互動的第一步,若教師不能平等地與學生展開對話交流,則很難謀求思維上的溝通,也無法使師生形成精神上的平等。為構建舒適、快樂的數學課堂,教師也應成為數學教學研究的合作者,基于學情實際幫助學生探索知識,讓學生可愿意與教師展開對話交流,努力成為學生的傾聽者、協作者、參與者、調控者,將真誠與熱情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5]。
在新形勢下,為充分展現現代化教育技術的優勢,教師還可利用多種信息化手段,以增強教學評價的實效性。比如,教師可運用Excel條形統計圖,詳細對比班內學生的前后成績;用灰色柱狀圖展現開學階段的水平測試成績,再用黑色柱狀圖展現期末階段的數學水平測試成績。歷經系統性的數學教學后,教師可黑色組裝圖的體積要大于灰色柱狀圖,這表明孩子整體成績有所提升,可有效消除了80分以下的成績,讓多名中等生可步入優秀階段。相應地,部分低分、中等分區間段的人數也有所減少。結合條形統計圖,教師還可直觀感受學生的進步,獲取更為實效的評價結果。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教師還可引入折線統計圖,依托折線統計圖,全方位反映孩子成績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在繪制折線統計圖形時,教師也可清楚地獲取下列反饋信息;即班內部分學生的個人成績超出班級平均成績,部分后進生的個人成績要落后于班級平均成績。結合不同階段的橫坐標軸,教師也能夠發現在某一單元,小孩子的數學學習容易暴露出一定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結合折線統計圖開展數學教學評價也有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發現學生問題,找尋孩子間的差距,便于開展更有效的數學復習活動,切實增強教學評價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應深刻認識數學教學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遵循既定的教學原則,合理引入多元的教學方法。通過革新教學觀念,為學生提供深入交流契機;優化前置學習,強化交流效果;提供多項交流機遇,改善課堂教學環境,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增強教學評價的有效性,可強化小學數學教學水準,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