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旭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牌坊分校 北京 100023)
美術在小學教育階段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對藝術教育的改革及創新有深遠且直接的影響。教師需要始終站在時代發展的視角,了解美術素養培養的具體要求,分析新課改之后小學美術教學的具體變動,站在不同的視角加強對學生的恰當引導,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大膽想象。結合各個階段的教育教學標準明確具體的教學任務,主動展示學生的學習天賦,確保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成。
美術素養是一種人具有區分美好事物的基本判斷能力,由圖形認識、美術表達、審美評判、創作實踐與文化認知等幾個層次組成。要了解和分析一件事情,就必須要從自己的積累和實踐中,來認識和領悟。這種審美的形成是非常復雜的,也是非常獨特的。所以,對少兒教育承擔著非常重大的社會責任,在小學美術教育過程中應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美術審美觀念,從而培養并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加強對少兒美術素養的培育,形成少兒對美術的核心概念,進一步推動中國青少年美術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審美修養是不同的,他們都是在漫長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使人類從愚昧、枯燥、貧窮中解脫出來,從而感受到美的存在,并從中感受到美帶來的快樂,從而創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從石器的發明,到青銅的鑄造,萬里長城的延伸,到雄偉的鳥巢,人類的文明,都在不斷地進步,這一切都說明了美術的重要性。所以,從兒童時期就著手對學生藝術的核心素養進行全面的培養,是當今教育界最基本的要求[1]。
在我國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體系中,語數外等基礎學科受到的關注程度相當大。相較之語數外學科而言,小學美術屬不計入小升初考試成績的學科,導致學科教學重視程度偏低,被語數外學科占用時間的情況屢見不鮮,小學美術課程教學占比不斷被縮減。另一方面,由于課程教學占比縮減,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課程設計向美術基礎知識偏移,對于小學生美術鑒賞能力和美術審美能力的教學引導內容不足。長此以往,課程結構逐漸失衡,不僅讓小學生沒有通過小學美術學到知識和技能,也讓學生對小學美術感到無趣,對他們的人格形成產生負面影響。
受課程結構失衡和重視程度不足的影響,現階段小學美術教師的教學手段也停滯不前。而且,相對于語數外等學科的教師來說,小學美術教師接受培訓機會也少。所以,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大部分小學美術教師還是采用了傳統單一的填鴨式教學手段,抑或者讓學生照貓畫虎。這樣的教學手段,不僅導致教師教學積極性低下,同時也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嚴重阻礙了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通過美術教學滲透核心素養培養的進度[2]。
有的學生的學習經驗不足,在學習美術知識時比較消極和被動,忽略了對學科知識的深入分析及研究,導致動手能力不夠理想,難以樹立良好的審美理念,對不同優秀美術作品的審美意愿較低,無法主動學習各種美術文化,審美能力停滯不前。這一點違背了小學美術教學改革的初衷,不利于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及利用。
作為小學階段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自主讀圖非常關鍵,這一點直接關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成效。但是小學生的學習經驗不足,年齡偏小,在自主分析不同美術作品時會比較被動及消極。教師也沒有結合當前的教育教學現狀,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學生逐步喪失了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和自信心,無法通過自主鑒賞獲得更多的藝術感知以及藝術頓悟。
雙減政策之后,有許多孩子的家長給孩子報各種美術的培訓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思十分急切。家長的行為違背了現代少兒美術教育理念,同時,過多的干預也對孩子的繪畫興趣和自信心進行了打擊,使兒童的思維被禁錮,也不利于兒童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和家長應當充分地信任和尊重學生,為兒童創造出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機會,使之能夠自由創作,放飛童心,充實少兒能夠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無拘無束地進行繪畫,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在小學的美術課堂教學中,特別是一年級、二年級的美術教學,在少兒進行繪畫和創作時,不應當過多地進行干預,多進行贊美和鼓勵,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對少兒的美術作品妄加評論,不能將像不像作為評判的標準。教師應當對少兒的創意以及學習過程的努力進行贊美,使之更樂于參加美術活動,從而使美術素養得到培養和提升[3]。
雙減讓中小學生在課后有了較多的自由時間,美術教學要利用好這些自由時間,推動自主性的美育成長。策略上需要在教學中培養美術興趣,創設趣味的美術活動,以此使學生在課后進行美術學習與創作練習,從而促進美術能力的養成與成長。實踐教學中,趣味美術活動的開展應以創新表現和活動分享為主。創新表現是在課堂中肯定學生的個性化美術認識與表現,鼓勵創新性的美術創作,以此增加美術的主動性,讓美術知識學習可以延伸到課后生活中,促進美術綜合能力的發展。而活動分享則是組織主題美術作品大賽、繪畫比賽等,讓學生有展示自身美術實踐能力的平臺,推進自主性的學習與創作,促使學生能夠在課后進行美術學習與實踐。趣味活動的組織能夠讓中小學生建立美術興趣,而有了興趣就能在學習中積極主動,能夠保證自主學習的教學落實,也能提高教學的效果[4]。
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加強小學美育,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當同樣的美術作品放在不同的學生面前時,學生給出的最終反饋是不同的。有些學生可以看到美術作品中的特殊顏色,而有些學生只能對美術作品有一個一般的感知。這說明不同的學生對藝術的感知是不同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弱點創設課堂情境,讓學生沉浸在教師設計的情境中學習藝術知識,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藝術學科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學會欣賞藝術作品。例如,在平時進行美術教學工作時,教師會發現學生用手畫一件藝術品并不難,但卻不愿聽教師講解枯燥的藝術理論。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集中在動手操作部分。例如,在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畫一幅畫,大多數學生可以認真完成任務,但如果學生聽教師講解藝術理論知識,學生將難以集中注意力。然而,藝術理論知識是提高學生審美意識、改進藝術教學的必由之路。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藝術基礎理論,學生在分析一件藝術作品時才能有更專業、更細致的視角。因此,在開展理論教學工作時,教師可以積極創設教學情境,如教師講解三原色的相關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教學道具設計課堂情境。首先,第一堂課教師為學生展示了三個藥瓶,三個藥瓶分別配備了紅、黃、藍,教師扮演的向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同學們,教師有三種藥水,如果我隨意混合這三瓶,你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什么?然后教師可以調整藥水的顏色比例,讓學生感受到三原色的魔力。在掌握了基本理論知識后,學生的鑒賞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5]。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將課程知識的講解與生活實踐密切聯系起來,喚醒學生記憶深處的某些想法,讓美術學習和美術創作充滿童真童趣,幫他們塑造獨特的審美視角。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該基于美術課程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相關性,組織開展多元化的美術實踐活動,一方面促使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另一方面引導他們進行深入交流和探究學習,快速收獲高質量的學習成果。比如,學習鳥的繪制時,學生們對于鳥類并不陌生,如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便有麻雀、喜鵲、燕子、鴿子、鸚鵡等等,當然很多學生還去動物園觀看過許多不常見的珍稀鳥類。為此,教師在課堂上首先要做的就是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同學們,你們都見過哪些鳥類?它們長什么樣子?有哪些令你們記憶深刻的特征?有沒有同學自己家里養過鳥類,跟同學們分享一下自己的觀察日記?經過一段時間的回憶和探討,學生重點研究了鳥的羽毛排列順序、鳥飛行時的形態變化等。這樣能夠讓他們接下來的構圖思路也逐漸清晰起來。在后續時間里,教師又詳細講解了鳥類結構及形象,包括一些基本的繪制手法,最后鼓勵學生進行了大膽創作。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及教師系統化的講解,學生遵從自己頭腦中的鳥類形象進行了繪制,之后又在教師的鼓勵下進行了二次創作,將先前的作品改造成了卡通形象,刻意增加了鳥頭部的體積,使得整個畫面充滿了詼諧可愛的基調。
小學美術教師需要注重不斷提升,了解新時代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的重點以及難點,關注于學生在情感上的交流及互動,采取多種現代化的教學策略發展學生的獨特能力。以激勵教育為基礎,給予學生方向上的指導,結合學生的繪畫過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激勵評價取得的效果比較明顯,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創作過程,落實高度評價,分析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索時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念,這一點對學生讀圖能力的提升以及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都會有重要影響。另外,在接受教師激勵性評價時,學生也會更好地提升個人審美理念和審美意趣,意識到小學美術學習的重要內涵,逐步接受教師的激勵性鼓舞以及引導,重拾美術學習的自信心,實現自主探究和大膽發散。
中小學美術教學質量的提升要注重實踐,加強教學空間的延伸,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實施美育。在教學中要提升美術創作的實踐能力,過程中要把控美術實踐的教學方法,開展精準指導,組織生活化的美術實踐學習內容。比如,在美術課中賞析優秀的美術作品,組織生活寫生活動,應用信息技術做指導等,讓中小學生能夠在雙減背景下可以自主性地做美術創作,掌握美術實踐能力。在生活實踐的美術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做好課內外結合,組織課內的美術分享,提高生活實踐的教學作用。
課堂評價也是小學美術教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時它也關系著核心素養背景下我國小學美術的發展,因而教師一定要重視起來,積極著手于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優化。從美術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教學評價要體現出全過程、多維度的特點,教師給出的評價應該客觀而全面,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系統性的觀察和點評。教師除了關注學生運用美術的嫻熟程度,還需要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自我反思意識,這樣才能讓他們在美術方面獲得迅速持續的成長。在實際落實階段,教師要謹記教學評價工作一定要遵循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給予他們針對性的評價指導。如在教學生繪制山水畫的時候,有些學生選用了水彩和水墨的繪制形式,還有一部分學生借助油畫棒、鉛筆等工具進行了繪制,最后將自己繪制的作品上交給了教師。對于學生們交上來的這些作品,教師可要求全班按照小組交叉評價的模式發表并提交本小組對這幾幅畫的評價總結,然后再向學生闡述自己的看法以及一些具體的改進建議。期間盡量以鼓勵為主,以避免打擊學生們的自信心和創作激情,同時要督促學生不斷總結自身存在的問題,引導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過程中,讓他們認識到一個良好的藝術體驗遠遠大于繪畫結果。
小學的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以提高學生氣質與審美觀念,啟發學生創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為目標,并力求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將學生培育成全面發展的新型美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