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軍, 鄭振華, 劉冬霞, 韓曉剛
(陜西省飼料工作總站,陜西西安 710003)
非洲豬瘟是當前對生豬養殖業造成巨大危害的一類動物疫病,飼料產品在生產、加工和運輸過程中,存在被非洲豬瘟病毒污染和傳播的風險。為規范飼料生產企業非洲豬瘟防控操作流程, 強化防控技術支撐, 有效阻斷飼料生產環節非洲豬瘟病毒傳播途徑,全面提升飼料產品質量安全水平,2019 年陜西在全省40 個規模飼料生產企業組織開展飼料生產企業非洲豬瘟防控示范企業創建活動, 初步總結探索出一套比較科學實用的飼料生產企業非洲豬瘟防控措施。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烈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家豬高度易感, 發病率和死亡率高達100%(黃妍梅,2019), 非洲豬瘟嚴重危害生豬養殖業安全。
1.1 飼料產業是生豬養殖業的基礎和保障 飼料工業是支撐畜牧業快速發展的基礎, 是實現糧食轉化的重要途徑。 過去傳統養豬主要依靠殘渣剩飯、菜葉和雜草等,導致養殖周期長、效率低,一頭豬至少要養一年多才能出欄。 隨著工業飼料的推廣應用,為生豬生長提供了全面營養,生長周期顯著縮短,一頭豬150 d 左右就可出欄,甚至時間更短, 養殖效率和投入產出比率大大提高。 據統計, 目前在陜西生豬產業中, 飼料占養殖成本的60% ~70%(王韻等,2014),對生豬產業的科技貢獻率超過40%,飼料工業成為現代生豬養殖的基礎產業, 對推進規模化養豬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支撐作用,同時,飼料生產是實現生豬養殖場非洲豬瘟防控十分重要的基礎環節。
1.2 飼料在生產和運輸中存在被非洲豬瘟污染的風險 工業飼料的生產是一個系列化過程,從原料采購到生產加工,再到成品銷售運輸,涉及諸多環節,特別是在原料采購、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過程中,飼料產品與外界環境接觸概率大,存在著被非洲豬瘟病毒污染和傳播的風險。 非洲豬瘟主要是口鼻傳播,若飼料被活病毒污染,入豬口或鼻后,可以感染豬群。另外,飼料在生產中,被非洲豬瘟活病毒污染的工人衣服和鞋子、 運輸車輛攜帶的泥土及外購的任何物品, 都有可能污染飼料廠區環境,導致飼料產品感染非洲豬瘟病毒。
1.3 飼料生產企業必須樹立生物安全防控意識飼料作為養豬鏈的前端,是疫病防控的首要環節?,F有數據表明,天然蛋白質含量高、相對表面積較大、 與豬制品相關以及含有載體的微量組分等飼料原料更易攜帶非洲豬瘟病毒, 豆粕、 豬源蛋白質、維生素預混料、氯化膽堿、賴氨酸和蛋氨酸等(樊平等,2020)。 作為飼料生產企業,必須樹立抓生產和防疫情并重的生物安全意識。一方面,要把好飼料質量關,保障飼料產品的營養需求;另一方面,還要履行社會責任,把好生物安全關,保障產品質量安全達標, 不能被非洲豬瘟病毒污染。 因此,在飼料生產企業開展非洲豬瘟防控,對穩定生豬生產, 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意義十分重大。
非洲豬瘟傳播的途徑多種多樣, 主要通過接觸傳播、食物傳播和軟蜱叮咬進行傳播(周琳等,2019)。飼料產品被非洲豬瘟病毒污染的關鍵風險點主要包括原料物料和生產環境等方面, 病毒傳播的途徑也涵蓋了飼料生產、 加工、 運輸整個環節。
2.1 飼料產品被污染的關鍵風險點
2.1.1 原料物料 飼料和飼料原料雖然不是傳播非洲豬瘟病毒的來源和途徑, 但是飼料及物料卻因接觸病毒被污染而成為病源載體。研究表明,非洲豬瘟病毒可以在飼料原料中存活超過30 d,并可通過飼料或原料組分進行傳播 (魏志鵬等,2019)。 主要包括:直接攜帶豬瘟病毒的豬血蛋白粉、腸膜蛋白粉等豬源性原料;在收、儲、初加工和運輸等過程中, 因直接或間接接觸非洲豬瘟病毒而被污染的飼料原料;來自疫區或被運輸工具、人員污染的其他生產用物資。
2.1.2 生產環境 主要包括: 運輸過病死豬或去過感染豬場被污染的的車輛; 接觸過病死豬或去過污染場所的員工或外來人員; 被非洲豬瘟病毒污染的生產物料等,在人流、物流、車流交叉匯聚的飼料生產區域,通過環境污染,導致飼料生產存在潛在風險。
2.2 非洲豬瘟病毒在飼料生產過程中傳播的途徑
2.2.1 原料采購環節 飼料原料是飼料安全的第一道關口。 了解飼料原料供應來源非常重要。 玉米、豆粕或飼料添加劑等產品,如果來自疫區或在運輸過程中途徑疫區, 存在著被非洲豬瘟病毒感染的風險。
2.2.2 人員進廠環節 生產人員或管理人員進入飼料廠,是造成飼料產品污染的重要方面,如果生產人員或管理人員沒有經過嚴格的分流和消毒措施,一旦帶毒進入廠區就會造成病毒污染。
2.2.3 飼料生產環節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對非洲豬瘟病毒的滅活溫度確定了標準, 60 ℃20 min可以滅活病毒。 飼料加工過程中高溫處理能降低非瘟感染風險,生產工藝上增加保持器,提高制粒溫度,采用85 ℃以上的高溫制粒工藝,可保障飼料質量安全(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2020)。但在日常生產中, 飼料企業往往制粒工藝達不到85 ℃以上的高溫要求,易造成生產環節的污染。
2.2.4 車輛運輸環節 運輸原料和產品的車輛是飼料廠生物安全的重要環節, 特別是運輸車輛的輪胎和底盤接觸到病毒的幾率很高, 一旦帶毒或消毒不徹底,就會造成病毒傳播。
針對非洲豬瘟病毒傳播特點, 飼料生產企業要從控制關鍵風險點抓起, 制定飼料安全防控措施,嚴把廠區劃分、原料采購、車輛進廠、人員管理、物品進廠、生產過程、成品運輸“七關”,筑牢生物安全防線,有效阻斷病毒傳播途徑。
3.1 嚴把廠區劃分關 將飼料生產企業內外按照生物安全等級由低到高劃分為紅區、黃區(緩沖區)和綠區(生產區)三個等級,不同等級間應建防線,每道防線建立完善的隔離措施和消毒設施,當需要穿越防線關口進入不同等級區域時, 嚴格執行相關流程。 紅區:指飼料廠圍墻/圍欄以外的區域。 飼料廠進廠車輛消毒點、進廠人員消毒點、進廠物資消毒點、 飼料樣品傳遞點等為紅區重要防線。黃區(緩沖區):指飼料廠圍墻/圍欄以內,除綠區以外的區域。 主要包括辦公室、宿舍和食堂等。綠區(生產區):是生物安全防控的重點區域,主要包括生產車間、原料庫、成品庫以及生產區相關的道路。
3.1.1 綠區(生產區)管理 生產區嚴禁非生產車輛和非生產人員進入,一周消毒兩次,采用1%戊二醛、5%次氯酸鈉或1%火堿等溶液噴灑消毒。
3.1.2 黃區管理(緩沖區) 黃區的辦公樓、宿舍樓、餐廳等人員流動較大的區域,要求每天必須進行消毒, 采用1%戊二醛、5%次氯酸鈉或1%火堿等溶液噴灑消毒。 同時對人員進出口配備腳踏墊進行鞋底消毒,腳踏墊噴灑1%戊二醛或5%次氯酸鈉等消毒水。
3.1.3 原料庫與成品庫管理 原料庫與成品庫要單獨設立,并采取物理措施隔斷。兩邊操作工人和器具等禁止交叉使用。 原料庫和成品庫的主要通道要確保每天清理消毒,采用1%戊二醛、5%次氯酸鈉或1%火堿等溶液噴灑消毒。 成品庫不得存放爛包料、回機料、地腳料等。 原料庫和成品庫要安裝防鳥網或驅鳥器,倉庫庫門必須有擋鼠板,并確保倉庫其他地方密封,無老鼠、鳥類等野生動物進入。
3.2 嚴把飼料原料采購關
3.2.1 供應商選擇 盡量選擇規模較大、 非疫區的供應商,并建立供應商評價體系,重點評估供應商的原料來源、加工工藝技術、生產環境和存貯條件、生物安全防護措施等。對大宗飼料原料采取點對點直接采購,減少中間環節。對同品種的飼料原料,盡量減少供應商數量,降低交叉污染風險。
3.2.2 原料選擇 優先選用來自非疫區的原料,如果確需采購來自疫區的原料, 需經非洲豬瘟病毒核酸檢測呈陰性后采購。 盡量避免使用動物源性及豬源性原料,如需使用,須經嚴格檢測,同時盡量避免采購小商販的原料。
3.2.3 原料運輸 所有原料裝車前, 供應商必須對車輛整體進行全面清洗消毒。無論是袋裝、散裝原料裝車后必須加蓋篷布運輸,運輸過程中,要按預定線路行駛,避開疫區。 司機在運輸途中,減少停車、下車次數,防止原料在運輸途中被污染。
3.2.4 原料存貯 驗收后的飼料原料應貯存在沒有非洲豬瘟污染的庫房, 做好防護, 防止二次污染。 對未經熱處理、膨化等特殊處理的飼料原料,要在常溫、干燥隔離庫房放置45 d 以上再使用。
3.3 嚴把車輛進廠關
3.3.1 建立洗消點 飼料生產企業選擇在距離廠區2 千米以外處,配備相應的洗消設備,建立車輛洗消點。 對洗消的車輛使用潔凈自來水進行沖洗清潔,沖洗采取從上到下,從頭部到尾部,沖洗時間不少于5 min。
3.3.2 進行二次消毒 在車輛進入廠區大門附近(紅區), 要配備車輛洗消棚, 對車輛進行二次消毒。 洗消棚采取半密封式, 大小根據企業實際情況, 但必須滿足能對車輛全身全方位進行沖洗消毒。 車輛進入洗消棚,采取高壓噴霧消毒,可選用1%戊二醛或5%次氯酸鈉等溶液噴灑消毒, 時間不少于3 min。
3.3.3 駕駛室消毒 經過二次消毒的車輛, 還需要對駕駛室進行消毒,可采用彌霧機臭氧消毒,或消毒水高壓噴霧消毒 (消毒水配制比例為1%戊二醛或5%次氯酸鈉),時間不低于60 s。
3.3.4 車輛嚴格管控 車輛進入廠區, 要區分生產用車和生活用車,分別停放在指定位置,不得在廠區隨意行駛。 生活用車嚴禁駛入綠區。
3.4 嚴把人員進廠關
3.4.1 人員消毒 所有進入廠區人員, 必須經過人員消毒通道消毒(紅區),未經消毒,不得進入黃區和綠區。人員消毒通道采取密閉房間彌霧形式,消毒間面積在3 平米以上, 能滿足5 人及以上同時通過。 彌霧劑選用對人體危害較小或無害的電解水、戊二醛等消毒。
3.4.2 人員管理 經過消毒通道后, 進入廠區人員按照生產人員和非生產人員分別管理。 非生產人員按照廠區路線規定,進入黃區(辦公區或者生活區),不得進入綠區(生產區)。 生產人員按照規定路線從生產人員通道進入后, 需經過二次消毒方可進入綠區(生產區),二次消毒包括更換衣服鞋子,紫外線消毒或淋浴。非生產人員原則上不得進入綠區(生產區),如要進入,必須經過規定的程序,嚴格審批,按照生產人員消毒流程進行二次消毒后方可進入。
3.4.3 駕駛員管理 飼料企業外來車輛駕駛員原則上不下車,車輛??吭谥付ㄎ恢?。 如需下車,駕駛員必須通過人員通道進行消毒, 同時必須穿戴一次性鞋套并在指定區域活動。
3.5 嚴把物品進廠關
3.5.1 大宗生產用物資 大宗生產用物資按照飼料原料采購防控流程執行。
3.5.2 零星采購的生產物資和非生產用品 零星采購的生產物資和非生產用品可在廠區指定區域建立物資中轉消毒間,消毒間必須獨立、封閉。 物品必須在中轉消毒間進行消毒。 可采取臭氧消毒2 h 或60 ℃以上高溫持續30 min 以上消毒,消毒后,物資按指定區域存放,存放區域不得交叉,嚴禁非生產用物品進入綠區。
3.6 嚴把生產過程防控關
3.6.1 投料口管理 目前大宗原料都是通過中控直接添加。對需要人工添加的,必須做好投料口管控。在每批投料完成后,要對投料口進行清掃和消毒(可采用噴灑1%戊二醛或5%次氯酸鈉等),確保投料口干凈安全。
3.6.2 加工工藝管理 豬飼料最好加工成顆粒料,經過80 ~85 ℃殺毒滅菌(徐偉風等,2020),配置保質器、 雙軸差速調制器等調制質量改善設備,延長制粒調質時間不低于180 s。
3.6.3 打包和碼垛管理 打包和碼垛均采用全自動系統的,操作人員進入操作區域時,必須穿戴鞋套和一次性防化服,操作人員退出后,要對進入區域進行清掃和消毒(可采用噴灑1%戊二醛或5%次氯酸鈉等)。 打包和碼垛采用人工形式的,必須對工人手部(可采用含氯制劑或碘伏消毒劑等)、衣服(可采用臭氧消毒2 h 等)、鞋子(可采用1%戊二醛或5%次氯酸鈉等進行浸泡晾干) 進行消毒,并在每班工作結束后,對打包和碼垛區域環境進行消毒(可采用噴灑1%戊二醛或5%次氯酸鈉等)。
3.6.4 裝料環節管理 裝貨前要用1%戊二醛、5%次氯酸鈉或1%火堿等溶液, 對傳送帶及其周邊區域進行噴灑消毒。裝料工人鞋子用消毒水(可采用1%戊二醛或5%次氯酸鈉等)進行浸泡晾干(或者帶上一次性鞋套)。 裝料工人在上車前手部要用消毒水(可采用含氯制劑或碘伏消毒劑等)浸泡雙手消毒; 裝料過程中司機不得與飼料和裝料工人接觸。
3.7 嚴把飼料成品運輸關
3.7.1 飼料成品運輸車輛管理 飼料成品運輸車輛調配實行備案制度,不得使用來自疫源地和從事生豬及其生豬制品運輸的車輛。裝料之前要對車輛進行徹底洗消。特別是散裝料車盡量做到高溫烘干消毒(65 ~70 ℃,30 min)(魏志鵬等,2019)。
3.7.2 飼料成品運輸途中管理 飼料運輸車輛應避開疫區路線,并盡量按照規定路線行駛,袋裝料車運輸途中必須加蓋篷布,并確保篷布嚴實,中途不得私自拆開篷布。 散裝料車運輸途中不得隨意打開料倉封簽。
3.8 加強制度約束 飼料生產企業必須建立完善的消殺制度、 人員消毒制度、 人員分級管理制度、 廠區環境監測制度及飼料質量安全管理規定的相關制度,并嚴格落實,確保各項風險管控措施落到實處。
4.1 加強對飼料生產企業開展非洲豬瘟防控工作指導 飼料生產企業開展非洲豬瘟防控受地域、企業認知、資金與技術等因素影響,企業的防控措施、防控標準不同,會直接影響防控工作質量和效果。因此各級飼料管理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對飼料生產企業開展防控工作的引導。各飼料支撐服務部門要通過印制非洲豬瘟防控科普掛圖、知識手冊、開展飼料企業非洲豬瘟防控技術培訓、組織具體活動等形式,多渠道加大防控重要性宣傳力度,制定統一的防控流程和標準,打牢防控基礎。
4.2 制定飼料生產企業非洲豬瘟防控具體措施按照阻斷非洲豬瘟病毒在飼料生產企業傳播途徑要求,對非洲豬瘟防控關鍵風險點進行明確,通過創建示范,組織專家建立從原料進廠、廠區管理、產品加工、運輸銷售等全過程、規范化的飼料企業非洲豬瘟防控操作流程,統一防控技術標準,并采取綜合措施,推動飼料生產企業結合生產實際,扎實嚴格執行。
4.3 組織飼料生產企業開展非洲豬瘟防控示范創建 采取“先行試點、示范引領、逐步提高”的方式, 組織相關飼料生產企業開展非洲豬瘟防控示范創建,對參與創建的企業明確創建條件,組織現場觀摩、防控知識培訓、座談研討,普及推廣飼料生產企業非洲豬瘟防控操作流程, 規范健全非洲豬瘟防控設施設備,并通過示范創建,樹立標桿,發揮典型帶動作用, 達到不斷提升整個區域飼料生產企業非洲豬瘟防控整體水平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