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燕(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日照 276800)
糧食事關國運民生,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新糧食安全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而在今天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世紀疫情下,如何更好地發揮“三農”的壓艙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抓牢糧食安全,是當前極端重要的任務。因此深入研究戰時糧食工作,總結其豐富的經驗,對當代糧食工作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而系統梳理解放戰爭時期的相關糧食研究,分析其優點與不足,將有利于進一步推動相關糧食問題的研究。
從宏觀視角來看,學界專門從解放戰爭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去考察糧食問題的研究是比較少的,除了有關糧食問題的通論性研究外,從研究的主體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以中國共產黨作為研究對象,二是以國民政府作為研究對象。
隨著時代的發展,史料的挖掘,學者們研究的深度廣度均有所拓展,涌現出大量貫穿各時段的有關糧食問題的通史研究,其中有很多涉及解放戰爭這一時期。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主編的《中國農民負擔史》[1]以解放戰爭時期的農民負擔為主題,對解放區的財糧供給、公糧負擔、稅收負擔等展開詳細的論述。許宗仁的《中國近代糧食經濟史》[2]和張培剛與廖丹清的《二十世紀中國糧食經濟》[3],則從經濟學角度討論了這一時期糧食工作的概況。但這些著作大多著眼于全國,并未對解放戰爭時期的糧食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以中國共產黨為對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糧食生產過程中對農民動員的方面,強調其對促進生產和支援解放戰爭的重要性。林全民、余青云[4]從土地改革的角度,論述土改對提高農民生產、支前積極性以及為中共的軍事力量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的重要意義。鄧國軍[5]從農民教育入手,認為圍繞土地革命、支前參戰、發展生產對農民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發農民革命熱情,保證戰爭時期人力物力的支持。
學界以國民政府為研究對象,大多傾向于對糧食危機和糧政方面的研究,旨在全面揭示國民黨失敗的原因。但是關于糧食危機的研究,大多數學者都以個案為研究內容,較少地關注整體性的研究。因此整體研究主要集中在糧政方面,張紹銘[7]以國民政府的糧食政策和官員貪污行為為研究對象,解讀國民政府糧政和相關制度的變遷以及其對國家與基層社會的影響,從這一角度窺視國民政府最終在解放戰爭中失敗的原因。馬軍[8]也對國民黨政權在滬糧政的規律和實質進行探尋,著重論述反映其導致的社會政治后果。
從目前解放戰爭時期的相關糧食研究來看,相比于宏觀,學界更注重微觀層面的研究,研究的內容也更細化,專題、區域性研究成果頗豐,主要集中在糧食生產、糧食征收、糧食倉儲管理及糧食支前等方面。
近年來,相關學者對解放戰爭時期糧食生產的關注度持續升溫,大多數學者以中共促進糧食增收的措施為側重點,以“政策——效果”為研究模式。一方面是對糧食生產的系統性研究,多以某一區域為著眼點。其特點多以中共的各項政策為線索,從整體上把握該區域的糧食增產措施所產生的效果。例如賀加貝[9]以遼西解放區為切入點,重點論述了中共為促進糧食增收所采取的農業技術的改進、生產中的互助合作以及對農業自然災害的防治舉措,探究其對遼西糧食生產和解放戰爭勝利的意義。具體到某一糧食增產措施的研究,荊蕙蘭和林木[10]從中共領導東北解放區農民探索農業互助合作入手,認為采取組織小組、獎勵典型與發放農貸等舉措不僅提高了農業產量,改善了農民生活,而且還支援了戰爭前線,加速了全國的解放。
關于糧食征收的研究,主要探討中共糧食政策和效果。例如葛凱麗[11]重點探討了豫皖蘇解放區征糧過程中中共對出現的干部貪污、隱瞞包庇、糧食浪費等問題的解決,認為通過糧食征收不僅有效地支援了解放戰爭還重建了鄉村政權。而且,近年來,不斷有研究者從農民的生產、生活以及心理等角度探討糧食征收負擔對農民的影響。鄧廣[12]以山東解放區為研究對象,論述中共為減輕農民負擔所采取的先“強征”后“減免”和災荒時反哺農民的舉措,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關注民生,救濟百姓。還有相關學者還原以“人”為中心的歷史敘述,代雅潔和楊豪[13]從“區域”的視角,探討華北解放區南下干部面對征糧之困境進行的實踐,強調了征糧干部對革命區域流動性的促進。
關于這一時期糧食管理的研究,一是關于糧食價格的研究,大多以戰爭背景,探究戰爭與糧價的內在關系。例如袁文科[14]以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為切入點,分析東北糧價,從而揭示戰爭對糧價催升的內在關聯性。二是關于糧食危機的研究,劉才[15]以湖北糧食危機為例,論述了國民政府所采取的對策,揭示了糧食供應背后國民黨統治所存在的問題。許歡[16]以革命與救濟為線索,對1946-1949年上黨地區的災荒救濟進行深入研究,論述了長治上黨區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通過急賑救災、生產救災、積極防災等措施,使廣大群眾擺脫了困境,提高了群眾對黨的向心力。
李麗杰[17]將糧食倉儲建設與糧食運輸相結合,就四川省戰時糧食倉儲及運輸進行了論述,在考察田賦征實倉建設的基礎上,探討此時期以倉儲為中心的糧食物流規律。吳明懌[18]則以解放戰爭時期冀魯豫區的糧食運輸研究對象,從運輸工作的困難性入手,通過對運輸具體步驟的詳細論述,包括機構設置,組織管理以及運輸工作中勞務人員的供給問題,從最后取得成效等方面,呈現了黨的群眾路線是糧食運輸工作順利完成的精髓所在。
軍糧供給一直以來也是學者們研究的焦點,其研究成果豐富,角度也多樣。一是從軍事物流學的角度,陳佳[20]以華東部隊軍糧供應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為線索,論述了華東部隊軍糧的需求預測、籌措、倉儲、運輸與前線配給等環節的運轉,展現了中共強大的協調運轉能力。二是從戰役的角度,著重論述解放區對軍糧的供給。夏洋[21]以淮海戰役為背景,對山東解放區軍糧的準備工作以及供給、調整和運輸展開論述,展現了山東人民對淮海戰役的貢獻以及在解放戰爭中支前的典型性。三是從人民支前的角度。張偉杰[22]對河南省支前展開深入研究,其中對籌糧方法和運送方式等詳細論述。糧食支前作為支前工作的重要部分,雖都有涉及,但篇幅較小,也沒有深入研究。而張紅云[23]則從社會學理性選擇理論的視角來考察支前民夫,對中共對于支前民工的整訓展開研究,其中也涉及糧食運輸過程中對民夫的動員與管理,其角度十分獨特,充分展示了中共鄉村革命動員的真實復雜。
總的來說,學術界目前關于解放戰爭時期的糧食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在其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上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就研究角度而言,呈現多樣化。雖然大多數以“政策——效果”為研究模式,但也涌現出一些角度新穎的研究成果,比如以群體為角度對征糧干部的研究,以農民負擔為線索對糧食征收的研究。其范圍縮小了,研究也更加深入和精細。
第二,就研究方法而言,大膽借鑒心理學、社會學以及軍事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從個體和群體心理入手研究糧食征收,考察中共革命動員策略以及農民負擔情況,更加關注農民的內心訴求。從社會學理性選擇理論來考察支前民夫,討論如何對糧食運輸等民夫的管理與組織。還有學者借鑒軍事物流學相關知識,考察了華東部隊的軍糧供給系統。心理史學方法和跨學科史學方法在糧食問題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運用。
綜上來看,近年來,學界對解放戰爭時期的糧食問題關注度有所提升,研究成果也正逐年增加,但我們應該看到研究中仍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
第一,從宏觀視角來看,缺少系統性的研究。學界較多地關注某一問題的研究,對解放戰爭這一整個歷史時期的糧食政策或發展脈絡或經驗總結的研究幾乎沒有,而且相關著作方面的研究也都是針對近代或沒有時間界定的糧食研究。對于解放戰爭時期的糧食研究多以片段化的研究呈現??梢姡瑢W界缺乏對這一時期糧食問題的整體特征的把握。加強系統性研究,不僅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這一時期糧食供給的特點,而且可以更好地總結經驗,為當前的糧食工作提供借鑒。
第二,從微觀視角來看,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夠。一方面多為區域性的某一糧食問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山東、東北地區的研究,造成重視對某一區域的局部特性的呈現。另外從近年來的趨勢看,學者們更加關注對糧食生產、糧食征收、軍糧供給的研究。在某些方面,研究的深度還不夠,比如糧食運輸方面的研究,人民支前、軍糧供給方面均有涉及,但僅僅是其中一部分,針對性的研究十分少。充分挖掘史料,細化這一領域的研究,對于彰顯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援具有重要意義。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問題一直是事關社會經濟和人類發展的重大問題,“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特別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世紀疫情下,學界對糧食問題更加關注??傊?,通過微宏觀兩方面的梳理與總結,學界對此問題的研究角度更多樣,研究方法更獨特,研究領域也逐步拓寬,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同時也應正視不足,進一步豐富已有的研究,不斷挖掘新的研究領域,密切歷史與現實的聯系,為做好新發展階段我國糧食工作增添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