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琴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128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3207)
1)128 團黨委全面對棉花從春種到收獲后各項決策部署,堅定不移抓農業生產,克服困難,努力提升棉花質量效益,實現了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2)128 團耕地面積22.642萬畝,2020—2021年128團棉花種植品種實施“一主一輔”的品種格局,種植棉花20.5萬畝,主栽品種K07-12,輔助品種Z1112,兩品種種植面積占總面積的90%,堅持雜交棉等行距稀植栽培模式、適時早播、精準種植理念,有力推動棉花支柱產業發展。實現籽棉平均單產500千克/畝,最高單產達到675千克/畝,較往年棉花單產畝均增長100千克,總產籽棉突破1.17億千克,較往年籽棉總產增長了2 300萬千克,棉花品質“29A+B”達到85%。全團職工種植棉花年平均收益突破12萬元。
標準決定質量,質量塑造品牌。128團堅持謀劃在前,加強政策引領,壓實工作責任,落實棉花品種質量追溯體制機制,堅持維護兵團第七師128團棉花的品牌和聲譽,打造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不斷厚植棉花種植優勢,重點實施質量興農行動、“四個加強”部署。
始終緊盯市場對棉花品質的內在需求,突出解決品種多亂雜的問題。加強農資市場執法檢查,讓市場更加規范、有序,切實保障職工切身利益。搭建農資服務平臺,引導職工自主種植兵師推廣品種,以“一主一輔”的布局,達到科學種植、精準管理、提檔升級最優組合。
1)加強技術力量建設和指導服務工作。團場有技術專家,每個連隊有技術骨干,積極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工作。每年開展1~2次技術培訓,重點培訓師市農技推廣人員、師市重點培訓團和試點連隊農業技術人員,團場重點對連隊技術力量和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培訓。兵師農業農村部門組織“兩校一院”、農科所等的有關專家,抓好重點時期和關鍵階段技術指導服務。團場以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種業公司、農藥化肥服務公司、專業合作社為主要技術服務單位,在關鍵技術實施節點對種植戶、種植大戶、家庭農場開展技術指導、技術宣傳。在棉花生長關鍵階段,師市、團場組織農業部門、農技人員、技術專家、示范農戶,每年開展2~3次棉花綠色高質量發展現場觀摩交流活動。
2)128 團一直將棉花質量意識貫穿棉花全生育管理過程。重視良種良法配套、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綠色生態防控、殘膜綜合治理、新型經營主體標準化生產等示范推廣,推動新疆兵團棉花綠色高質量發展,按照質量優先的原則,正確處理產量和質量的關系,向品質要效益。引導職工應用76 cm等行距稀植栽培模式,大力推廣一播全苗、壯苗早發、精準化控制等技術,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推廣綠色生態防控技術。以早熟優質為中心,嚴把棉花打頂、脫葉、機采等工作的時間節點,確保實現“兩高一優”。總之,要想實現棉花種植綠色高質量發展主要以“早”字為中心,適期早播、抓全苗、早化調、早定苗、早打頂、促早熟,減少風險,達到豐產增收的目的,具體技術措施做到以下標準[1-2]。
①播種質量標準:嚴把播種質量關,棉花播種必須實行100%超寬膜和一膜三帶播種、一穴一粒。一是要按照精量播種、下籽均勻的要求,做到播行筆直,接行準確,行距標準,播深一致,深度適中;鋪膜作物要達到膜面平展,膜邊封土嚴實,膜面達到黑、白清晰,有充足的采光面。播種作業機車,行駛速度要嚴格控制(3 km/h),做到打孔徹底,無浮籽、無錯位現象,空穴率控制在2%以下。二是播種時地頭要有起落線,播到頭、播到角、播到邊。已播種的地塊要做到干凈清潔,做到到頭到邊,確保塊塊條田整整齊齊。三是穴播器空穴率不超過2%,下種要均勻,播幅內下種量誤差不超過2%。棉花膜上穴播深度1.5 cm ~2.5 cm,在一個播幅內與規定的行距誤差不大于1 cm。播幅與播幅連接行寬度不超過規定寬度的1 cm ~3 cm。膜邊垂直入土每側覆土寬度為5 cm ~8 cm,行邊采光面寬度不少于10 cm。四是滴灌帶迷宮向上,播種時嚴禁劃傷滴灌帶,地頭滴灌帶要做好打結。
②田間管理標準:播后即管,達到“苗全、苗勻、苗壯”目標。播后及時“查種、查膜、查墑、查帶,補種、補膜、補墑、補帶”;播后遇雨,及時破除板結。一是早清余苗,一片真葉時及時清除余苗,兩片真葉期結束清余苗工作。二是早中耕,頭遍中耕,黏土地12 cm~14 cm、沙壤土地14 cm~16 cm;二遍中耕,黏土地14 cm~16 cm、沙壤土地16 cm~18 cm。耕后土壤松碎,不拉溝、不拖堆、不掀塊,地表起伏不平度不大于3 cm~4 cm。中耕時,做到不錯耕、不漏耕,要耕到頭、耕到邊,起落一致,鎮壓嚴密。在不埋苗、不壓苗、不鏟苗、不掀膜的前提下,盡量壓縮護苗帶的寬度。前期護苗帶寬度8 cm~10 cm,后期護苗帶寬度12 cm~14 cm,并全部鏟除行間內的雜草。開溝應在行中心線上,溝深18 cm、溝寬30 cm~40 cm,做到溝內暢通、溝壁整齊、溝深一致,達到“直、深、寬、暢”標準。三是齊苗化調,生長偏旺、密度較大的棉田,畝用含量98%的縮節胺1 g~1.5 g,促進根系發育,實現棉苗整齊發育。全生育期化調4~5次。要因苗化控,打頂后頂部果枝伸出6 cm~7cm后再噴縮節胺6~10 克/畝,間隔7~10天,再進行二次封頂控,株高控制在80 cm左右。一般滴水前3天噴施。總的化調次數一般根據苗情長勢長相4~5次,其中打頂前2~3次,打頂后1~2次。
③水肥運籌標準:根據棉花生長發育規律和需水規律,應適當推遲一水時間,促進棉花根系下扎,增強棉株抗旱防早衰作用,停水時間8月下旬到9月初。嚴格堅持輪灌制度。一般灌水間隔8~10天,6月底以前每次畝滴水15 m3~20 m3,7—8月上旬每次畝滴水量30 m3~40 m3。8月中旬到9月初一般畝滴水2~3次,畝滴水量20 m3~30 m3,減輕因冷害造成的棉花早衰減產損失。6月10日—8月10日施肥時,隨水滴施尿素每次每畝5 kg~8 kg,在花鈴期增施磷酸二氫鉀每次每畝1 kg~2 kg,8月10日—9月10日隨水滴施每次每畝尿素3 kg。
④打頂整枝標準:堅持“枝到不等時、時到不等枝”的原則,必須在7月1日前打頂結束。8月10日前以紅花為界打掉無效果枝,整枝結束。
⑤綜合植保技術:棉田病蟲害綜合防治策略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從營造良好的棉田生態系統出發,生態調控和人為干預有機結合,把病蟲危害造成的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病蟲害的防治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充分發揮天敵的保益控害作用。一是棉鈴蟲的防治,蛀鈴率≤2%,防治的藥劑可選用NP15%茚蟲威(在卵孵化盛期或低齡幼蟲期施用),5%虱螨脲,福戈、稻騰2.5%溴氰菊酯,2.5%氯氟氰菊酯等。二是棉蚜的防治,7月底,單塊棉花卷葉株率≤10%,卷葉流油面積不超過本片區棉花面積的5%。防治的藥劑可選用20%或36%啶蟲脒、20%或70%吡蟲啉。三是棉葉螨的防治,7月底,單塊棉田內紅葉面積不超過1畝,累計紅葉面積不超過本片區棉田種植面積的1%;8月底,最大片面積不超過2畝;累計紅葉面積不超過本片區棉田種植面積的3%。
⑥適時采收標準:機械采收時間在9月20日—10月25日,9月5日前完成脫葉劑噴施,要求噴藥后8~10天平均氣溫大于18 ℃,噴藥后脫葉率≥90%,吐絮率≥95%,即可進行機械采收。為保證機采質量,機械進地時間以早晚避開露水為宜。要求按照棉花綠色高質量發展要求標準,采凈率≥93%,掛枝率≤0.8%,遺留棉≤1.5%,撞落棉≤1.7%,含雜率≤10%,含水率≤10%。確保籽棉水分低于10%時方可打模。并建立機采棉原棉模塊“信息卡”制,內容包括單位、地號、面積、品種、種植戶、機采日期、打模日期、打模機組、打模水分、打模質量監督人、單位領導及種植戶簽字,為實現機采棉質量倒查追溯、分品種集中加工提供保證。
⑦殘膜回收標準:大力消除殘膜對土壤的負面影響,當年使用地膜條田回收率達到90%,將所有收回殘膜100%交給有資質公司企業進行無害化處理;到2021年達到農田殘膜治理目標6千克/畝以下,消除殘膜對土壤的負面影響。當季地膜回收率達到90%,回收地膜100%再利用。
1)通過設立醒目的標識牌、開展現場觀摩等方式,擴大試點的引領示范作用。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綠色高質量發展好經驗、好典型,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
2)建立健全質量可追溯機制,以“三絲”零標準,督促職工自覺樹立質量意識,以踐行質量興農行動為抓手,重塑兵團七師128團錦棉形象。堅持優質優價,做到分品種采收、分品種堆垛、分品種、分批次軋花,提高皮棉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和錦棉品牌的影響力[3-6]。
成立團連企和職工代表組成的收購監督小組,對棉花收購檢驗、定價進行全過程監督。嚴格執行“一試五定”的二維碼檢驗制度,全程實施IC卡自動檢測、無線傳輸、同步屏顯程序。利用市場價格及棉花質量補貼政策,實現優質優價的經濟利益驅動調節團場品種統一,采用銷售環節相對高出其他品種0.1元/千克的措施,助推師市推廣品種。以公開公平公正檢驗程序,破除壓級壓價慣性思維,督促棉紡企業深挖內部潛力,合理調整工藝參數,保長度、降短絨、去“三絲”、提高皮棉質量。
2020—2021年128 團根據兵師要求積極推廣師市推薦的優良品種,實現團場棉花品種“一主一輔”,團場棉花品種“一主一輔”為K07-12和Z1112,合計種植面積20.5萬畝,占全團棉花面積的90%,并通過了兵團種子檢查組檢查驗收,改善了多年來棉花品種多、亂、雜的現象,從而實現了棉花品種統一、棉花品質大幅度提升、128團職工收益大幅度提升。
創新水、肥、藥、膜等生產要素+綠色應用方式。示范推廣機械深耕、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水肥一體化精量調控、秸稈還田、綜合培肥地力、病蟲害綜合防治、殘膜回收等綠色高效生產技術。綠色防控等技術到位率達到90%;全面推廣使用標準地膜,當季地膜回收率90%以上。
團場將質量意識貫穿棉花全生育管理過程。重視良種良法配套、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綠色生態防控、殘膜綜合治理、新型經營主體標準化生產等示范推廣。在團場大力宣傳積極引導職工使用標準地膜,實現全面積使用標準地膜;通過春秋兩季摟膜、生育期展切邊模實現當季殘膜回收90%以上;100%實現秸稈還田,增施有機類肥料,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實現綜合培肥地力;結合滴灌實現水肥一體化精量調控,科學施用、合理投放化肥,提高水肥利用率;廣泛應用綠色防控技術,落實5~10畝一個黃牌監測滅蚜、擺放性誘劑殺蟲籠、殺蟲燈等綠色防控技術,實現綠色防控技術到位率90%以上;堅持統防統治,科學合理用藥,將病蟲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7-10]。
1)大力推進良種良法配套、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應用。通過不斷改進和完善,基本實現棉花優質高效、資源節約、生產生態融合的標準化綠色高效生產。
2)優良品種與一膜三行三帶76 cm等行距超寬膜機采高產高效技術集成的應用率100%。
3)節本增效標準化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率示范區達100%,全面積達90%。
4)棉花機采及配套技術應用率達到100%,棉花采收加工監管制度及措施落實到位,有效提高了128團棉花品質。
5)大力推進先進智能農業機械應用,農業機械化率達到98%,棉花生產全過程實現機械化。
6)建立和完善棉花質量追溯體系建設。積極引導合作聯社租賃萬噸皮棉加工生產線,采取分品種、分收、分垛、分軋,提高棉花品質,落實棉花追溯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