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軍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五顯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安徽 六安 231366)
油菜是安徽省重要的農業生產作物,具備較高的農業生產價值。油菜的實際使用價值相對較高,能夠直接當作蔬菜供人們食用,同時油菜種子具備極高的含油量,能夠再加工后形成菜籽油,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植物油生產來源。油菜籽油中富含多種維生素成分,同時不含有膽固醇以及硬脂酸等,是十分優質的植物油與工業用油。油菜在提煉油后會形成菜餅,菜餅能夠加工成為動物精飼料,為其提供優質的蛋白質。油菜的根莖葉部位還田后會形成優質的有機肥料,大幅度加強土壤肥力,有效改善土地成分結構,提高土地種植效果。
油菜品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油菜種植價值以及后期加工價值是油菜質量好壞的代表性標志。隨著人們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人們越來越注重日常飲食健康,而白菜型與甘藍型油菜種類中芥酸含量大約為50%,超出人們正常攝用標準,油酸以及亞油酸含量相對低下,導致油菜整體營養價值偏低,不利于人們身體健康。菜油中的芥酸含量國際標準定義為:油菜種子選育率不得大于1%,商品油不大于5%,榨油后的餅粕中存在的硫代葡萄糖苷含量需要小于30umol/g。
油菜又被稱作為油白菜,屬十字花科類植物,油菜莖顏色為深綠色,油菜幫形如白菜,是十字花科白菜的變種植物,油菜花為黃色,可供人們食用。油菜籽可榨油,菜籽油是我國十分重要的油料品種。油菜主要種植區域位于河南、安徽以及云貴川等省份區域。現階段,常見油菜種類有甘藍型、芥菜型以及白菜型油菜等。油菜種植在部分省份屬于重要的農業經濟作物以及油類生產作物,屬于重要農業資源。我國十分重視油菜相關產業的發展創新工作,對現有油菜種類進行改革創新。因此,雜交油菜種類種植逐漸成為油菜產業發展重要方向。
在油菜種植過程中,首先需要注重油菜種子的選擇,種植人員需要結合實際環境以及具體要求進行合理選擇,從而保障良好的種植質量。本文以安徽省農業科技院選育出的雜交油菜種類進行分析。雜交油菜屬于甘藍型細胞核恢復系與不育系兩個種類雜交形成的新型油菜品種,與傳統油菜種類相比具備較為明顯的雜交特點:該種類油菜長勢良好,正常環境下生長速度相對較快,油菜根系相對發達,油菜葉片寬大肥厚,葉肉飽滿鮮嫩,葉片顏色相對更深。油菜開花時花瓣呈現四周平面重疊發展狀態,開花時間較長,單株花朵開放較多。雜交油菜整體生長情況相對穩定建康,不同植株間發育情況相對整齊一致,同時油菜結莢層較厚,與傳統油菜種相比有效分枝數量較多,分枝部位整體偏低,健康的角粒以及角果較多。雜交油菜屬于早熟型雜交油菜種,可以在夏季播種,也可以在秋季播種,油菜種子為深黑色,形狀為圓形,單株生產力最高可達22g,千粒角粒重量在3.2-3.7g 之間,含油量為44.72%,遠遠高于傳統油菜種類。雜交油菜是一種具備高產性、抗寒抗旱、穩定性、抗毒性以及雜交優勢特別明顯的新型油菜品種,能夠大規模推廣種植,能夠有效促進安徽省油料行業發展,加強油菜種植業的經濟效益。
在油菜種子播種前需要對種子進行前期處理工作,在溫暖環境下對種子進行晾曬、優選以及剔除工作。對種子的顏色以及形狀進行仔細觀察,同時將采集或者運送途中破損的種子篩除。剔除帶有病蟲害以及形態異常的種子,以確保油菜種子的整體質量。如果使用農用機械播種,農用機械在使用前需要進行調試測驗,在小范圍內進行播種試驗,查看播種機器工作狀態是否正常,播種深度以及播種數量是否相同,確定播種機器正常后方可進行播種。
雜交油菜種植土壤環境要求為土壤內部水分適當、有機成分相對豐富多樣、整體地形利于排水灌溉以及土質結構優異,同時還需要種植土地在近期內沒有種植過薺菜、蘿卜、小白菜以及大白菜等十字花科植物。同時在播種前對土地進行整地翻耕,以去除土壤中存有的各類細菌真菌以及害蟲蟲卵等危害物質,有效調節土質環境。整地操作需要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進行翻耕,深度約為20cm 左右,使整體土壤保持細碎疏松狀態。
油菜種植對土壤環境要求相對不高,沙土、黃土、黏土、黑土等土壤環境下都能種植。油菜植株在溫暖潮濕或者較為陰冷的環境中都能正常生長,相對適合在我國南方地區生長。油菜整體生長發育階段需要保持環境溫度在23℃左右,由于各地區氣候條件不盡相同,因此可以分為春油菜以及冬油菜。晚熟型冬油菜品種可以選擇在夏季或秋季進行播種,環境溫度保持在0℃-5℃左右,發育周期為半個月至一個月左右,經歷現蕾、開花以及結果。春油菜主要播種地區位于溫度在20℃以下的低溫地帶,可以在春夏、夏秋以及秋季進行播種。安徽省地形地勢相對復雜,氣候變化較明顯,晝夜溫差較大,同時降雨量充足,夏季氣候溫暖潮濕,冬季氣候干燥低溫,干濕季節區分明顯,十分適合雜交油菜生長種植。由于安徽省山勢地形等因素,雜交油菜種植需要根據實際種植環境進行合理選擇種植模式。例如,在地勢相對平坦地帶可以選擇統一的種植模式與時間,選擇在10 月中旬統一種植,選用跟牛播種模式,使用農業機械進行輔助種植,播種量為0.5kg/650m2。
雜交油菜在播種期間,需要充分利用自身雜交性能優勢。同時,需要保證種子質量,避免出現劣質種子混入其中的情況。播種需要注意時間節令,在合理時間內及時播種。例如,在安徽省南部地區可以選擇在9 月中下旬至10 月上旬進行播種,油菜會在次年5 月份徹底發育成熟,整體發育周期大約為200 天時間。播種時使用跟牛點播模式。土質肥力相對較高的田地2.5m進行開墑,墑面為2.1m,行間距為50cm,塘間距為40cm,一塘4 苗,基本苗數量為25 萬株/hm2。針對土壤條件相對較次的田地,行間距設置為38cm,塘間距為40cm,一塘4 苗,基本苗數量為28 萬株/hm2。科學選用合理的種植技術以及種植時間,有效促進了該地區雜交油菜整體生長質量。
油菜在生產階段需要給予足夠的生長肥料,雜交油菜生長過程中選擇使用農家肥料,具體使用量為24t-29t/hm2,同時輔助使用大量含有氮磷鉀等元素肥料以及適量鋅硼微量元素肥。在生長期間一公頃土地施加尿素肥約700kg 左右,磷肥在500-700kg 之間,硼肥20kg 左右,以及硫酸鉀20-70kg。將氮肥料的四分之一與鉀磷鋅硼等肥料混合,當作底肥施用。當油菜生長到5 葉片階段,將氮肥料的五分之三當作抽薹肥料施用,其余肥料在油菜生長到17cm 左右時施用。油菜出苗后,應對其進行小水灌溉,禁止進行大水灌溉,在油菜生長到中后期時,水源灌溉需要速灌速排,避免因長時間水源灌溉出現植株倒伏現象。
陰雨天以及低溫環境都會直接影響到油菜苗正常的生長發育。如果雨水量較多,會導致整體土壤環境濕度過高,當外界溫度條件相對較低時,就會導致土壤內部出現嚴重的缺氧問題,進而導致油菜根發爛、葉片發黃以及病蟲害現象。因此,在天氣晴朗時期需要針對排水不通暢田地進行開溝排水操作,從而有效降低土壤整體濕度,加強土壤內部通透性,降低土壤積水為油菜苗正常生長造成的危害。如果發生較長時間的干旱無雨現象,需要根據油菜實際種植面積以及單位密度進行水源灌溉,針對具體情況選擇澆灌或者溝灌等不同方式。在灌水結束后,需要使用適量的谷殼或稻草覆蓋在畦面,以緩解水分發散,從而有效緩解干旱災害對油菜幼苗形成的危害。
為保障油菜幼苗的存活率,油菜生長過程中需要注重除草工作。在幼苗發育初期進行兩到三次的除草工作,除草過程中搭配施肥,促進油菜根系健康生長。對于雜草相對較多的田地,當油菜生長到3 葉花瓣時期,可以選擇適用化學除草劑,例如15%蓋草能等,使用噴霧形式進行除草。
油菜屬于雙子葉植物,油菜幼苗并不具備良好的獨立頂土能力,因此在油菜出苗后需要及時開展查苗補種工作,以防止出現斷壟現象。當發現連續60cm 缺苗現象后,需要及時進行補種工作。補用種子需要使用已經催芽的油菜種,以保證油菜田整體苗情大致相同,統一發育生長,從而方便后期工作有效順利開展。
對油菜苗進行定苗與間苗工作時,需要根據除弱存強、除病存健、除小存大、除雜存純、除密存勻的原則,在油菜幼苗生長到具有2-3 片真葉時進行間苗工作,4-5 片真葉時進行定苗工作,間苗工作與定苗工作都需要在苗期一次性完成。
油菜花葉病主要是由于蚜蟲傳播所引起的病癥,發病幾率相對較高,病癥損害程度與蚜蟲數量多少有著直接關聯,如果雜交油菜處于幼苗期間遇到干旱少雨情況,十分容易引發油菜花葉病。該病癥主治療措施如下:在選種階段盡量選擇抗病性能較強的油菜籽品種或者成熟階段相對較早的品種,從而避開病癥發作期。合理控制油菜籽播種時間,同時做好高質量的肥料水源管理工作,從而將病癥影響降到最低。積極治療蚜蟲病害,從根源上解決病癥,降低發病幾率。
青菜蟲主要常見于規模性油菜田間,其生長期間會對油菜葉片進行啃食,導致油菜葉片殘缺,會嚴重影響到油菜進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對油菜危害程度極其巨大。對青菜蟲進行科學防治時,可以選用合理的化學藥劑,例如氯氰菊酯以及菊馬乳油等。在農業治理措施中,可以在油菜田間科學種植十字花科農作物,從而引誘青菜蟲在其上進行產卵繁育,方便種植人員開展集中殺蟲工作,同時在油菜收獲后對爛葉枯枝進行及時處理清除,對土壤進行深翻操作,以減少土壤中存活的越冬蟲源。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在油菜田間放置適量的廣赤眼蜂等青菜蟲的天敵動物,以此達到對青菜蟲種群有效控制的效果。
油菜幼苗期間以及開花期間常出現油菜菌核病,會導致發病油菜產油量大幅度降低,同時對油菜質量形成十分嚴重影響。油菜菌核病主要防治手段是對油菜種植土地進行輪換種植,水稻與油菜進行隔年種植,種植期間注意深耕深翻,有效翻新土壤,同時及時排除田間積水,當發現油菜出現病癥時及時將其去除清理,以防止出現病癥傳染現象,對油菜田整體植株進行干擾。對于病情相對嚴重的油菜田,可以選擇使用多菌靈藥劑,每650m2使用50%規格藥劑稀釋500 倍進行3 次左右噴灑治療,同時,種植人員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合理控制藥量多少,以保證能夠有效消除病癥,同時不干擾油菜植株正常生產。
油菜霜霉病主要是指油菜葉片發霉后形成的真菌對葉片浸染造成的病癥。病癥發作初期,油菜葉片會出現不規則形狀的淡黃色斑點,葉片背面會形成絮狀真菌層。油菜霜霉病傳染速度極強,會在短時間內感染整株油菜,從而導致其枯萎死亡。治療油菜霜霉病可以選擇化學藥物方法,例如使用凱霜500 倍藥液等,使用噴霧形式將藥液均勻噴灑在油菜表面,從而有效治療病癥,實際操作中,種植人員需要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對用藥劑量以及噴灑頻率進行相應調整,保障用藥的合理性。
油菜蚜蟲通常聚集在油菜葉片背面、莖葉位置以及菜心位置上,會吸取油菜內部汁液,導致油菜植株營養缺失,葉片出現變形卷曲現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治療,會導致油菜植株因營養缺失而枯萎壞死。針對油菜蚜蟲可以選擇化學藥劑進行治療,可以選用含有氧化樂果乳油成分的殺蟲劑。種植人員在油菜幼苗期間就需要對其進行密切關注,以方便能夠第一時間發現油菜蚜蟲,如果單顆油菜上出現3 個及以上的蚜蟲,就需要及時進行殺蟲防治,以防止油菜蚜蟲進一步擴散。此外,油菜蚜蟲病害還可以從源頭防治,種植期間認真分析當地實際種植環境,從而選擇耐蚜蟲的油菜品種。常見的油菜蚜蟲防治手段是使用黃色木板,同時在其上面涂抹油脂,以此驅除油菜蚜蟲。
油菜生長成熟后需要在合適時間進行收獲,當油菜田呈現為80%油菜植株角果發黃,同時種皮為深黑色時即可進行收割,人工收割作業需要在早晨或者陰天進行,將收割的油菜進行綁捆,整體地放置在田地一周左右時間,等到油菜完全成熟后可以使用專業農用機具對其進行撿拾脫粒。如果使用收割機進行收割作業,需要在油菜角果完全黃熟后作業,收割前進行篩子更換以及風量調控,以保證其能夠正常作業,順利收割油菜。
油菜是安徽省重要的經濟作物,有關部門十分重視油菜種類的雜交改良以及推廣工作。雜交油菜與普通油菜相比具備十分明顯的雜交優勢,在種植周期、種植質量以及經濟收益等方面顯著突出,在降低人工種植作業量的同時,提高了油菜種植效益,從而有效提升油菜種植者的種植經濟收入,推動油菜種植產業健康積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