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艷芬
(濟源市種子管理站,河南 濟源 459000)
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有機農業發展迅速。有機農業在滿足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美好生活需求、生態環境保護及農業發展綠色轉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國農業今后生產的一個重要方向。有機農業生產對生產環境有嚴格要求,農田生物多樣性對有機農業生產環境影響巨大。
有機農業的生產要求,在整個農作物生產種植過程中,盡量要以有機肥去滿足作物生長的營養需求,以物理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措施等達到病蟲害防治的目的,而盡量減少化學制劑或添加劑的使用,也不使用轉基因產品。發展有機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具有這些特點:向社會提供食用安全、無污染的安全綠色食品,不會給老百姓的生活造成安全隱患,更能降低各種疾病的發生幾率。改用有機農業生產方式后,化學農藥、化肥等的使用率降低,大大減輕環境污染,更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有機農業生產的農產品,是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高品質、無污染環保產品。由此,發展有機農業,將有利于增強國內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加外匯收入。有機農業不同于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屬知識密集型農業產業,需要大量的高知識技術人才。由此,發展有機農業,開辟一條新農業發展主航道,有利于增加農村就業窗口,提升老百姓經濟收入,促進農業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土壤肥力能夠直接影響農作物的質量。工作人員通過對土壤進行檢測,從而判斷土壤的肥沃力,探究土壤中是否蘊含農作物生長所必要的營養物質。與此同時,在發展有機種植農業的過程中,應當尊重農作物存在的差異,不同的農作物所需要的土壤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發展有機農業種植土壤培肥技術,不僅能夠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同時也有利于維持土壤營養平衡,提高土壤肥力。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土壤作為重要的組成因素,不僅能夠為農作物提供其生長的環境與營養,同時還能夠為植物生長提供必需的微量元素,實現各種養分的綜合應用,改善農作物生長情況,加快農作物生長的速度。土壤肥料是影響土壤肥力的關鍵,同時也是促進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因素。土壤肥料的質量將直接影響整塊土壤的基礎肥力以及土質狀況,最終影響到土壤農作物品種的選擇及其生長的情況,充足的土壤肥料能夠促進我國基礎農業持續發展。土壤肥料中含有的元素以及營養物質較多,不僅包含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水分、微量元素,同時還能夠為農作物提供各項營養元素,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求,提高當地農業經濟收入水平。在大自然的作用下,土壤具備較強的自我修復能力,前提是不能受到嚴重的損壞。因此,人們應該提升土壤環境保護意識,與大自然一同促進農業發展。
農作物在種植生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病蟲害現象,如果不加以防范與控制就會導致農作物大量減產,影響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再加上很多病蟲害存在傳染性特征,如果不加以重視就有可能影響到其他農作物的生長,造成大量減產,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除了采取病蟲害治理措施之外,種植人員還可以使用相應的土壤肥料改善土壤肥力,進一步提升農作物的整體抗病害能力。土壤肥料的合理使用不僅能夠提高農作物抗病害能力,同時還能夠滿足其生長的營養需求,最大程度地保障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值得注意的是,種植人員在使用土壤肥料改善土壤肥力預防病蟲害的時候應該注意控制肥料的質量,以免對農作物以及土壤造成不良影響。
有機農作物在生產過程中的根本原理是模擬自然生態系統,豐富植物的種類,從而營造一個復雜的生物群落,更好地減輕病蟲害的發生、流行。傳統農業生產由于種植的農作物較為單一,生態條件和自然條件過于統一,造成病蟲害在此環境下大范圍傳播流行。再加上有益昆蟲數量有限,可以覓食的種類相對較少,嚴重影響到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所以在有機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應該借助多樣化的手段,通過豐富農業資源,形成較為穩定的生態群落,有效抑制病蟲害的發生蔓延,或者使病蟲害能夠維持在一個不會對農作物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威脅的動態平衡階段。有機農作物種植過程中,多樣性種植可以大致劃分為空間的多樣性和時間的多樣性兩個方面。空間多樣性是指在一個空間當中種植多種植物,充分利用農田土壤,利用地理空間。時間的多樣性是指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播種時間多樣性,收獲時間多樣性,通過制定不同作物的播種日期營造一個復雜的生態群落,當一種農作物收獲之后,另一種農作物處于生長階段,更好地培養害蟲天敵,營造一個復雜的生態群落,更好地保持農業生態平衡。有機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注重加強生態平衡的調控,不僅能夠有效抑制病蟲害的繁殖生長,而且還能夠為有益昆蟲的繁殖提供條件,從而保證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性,減少了各種化學類農藥的使用。
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很多農民群眾積累了豐富的農作物栽培經驗,但是有機農業生產與傳統農業生產有著本質的要求,傳統農業生產所積累的經驗往往不能夠應用于有機農業生產領域。所以在有機農業發展過程中,就需要加強科學技術研究,注重將先進的科研成果向廣大農村地區的有效轉移,將研究成果轉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通過針對性的科學研究,更好的助推有機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減少病蟲害對作物生長發育造成的不良影響。
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同時,注意遴選好優良種子,以籽粒飽滿、顆粒均勻、無病蟲害的良種為首選,這是農業植保措施的基本出發點。選好種后,還應做好曬種、殺毒滅菌,以促進種子高產,滅菌提高種子的抗逆性。改進田間種植模式,多用間作、套種、輪作、休耕等農業生產方式,以培育農田地力,增強農作物抗逆性。常見的改進模式,有:小白菜與生菜間作,蔬菜與水稻輪作,小麥套種花生等。同時,還應注意休耕,以便于耕地逐步恢復生態環境。做好清園、封園與修剪與休耕等工作,一般執行秋冬清園,冬春封園、果樹修剪、稻田休耕,這樣對增產效果最突出。適時組織灌溉,控制好田間濕度,也是防病蟲害的重要措施。此外,還應結合病蟲害流行特點,灌溉的同時適時投藥或者漫灌,以悶死病蟲害。以高溫悶棚,控制好時間和溫度。做好土壤培肥,本著“平衡施肥”的原則,統籌規劃,以維持土壤的肥力和肥效。一方面,應了解土壤的理化特性,根據酸堿度適度培肥,以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另一方面,施用有機肥,應有選擇性和混合性的使用,以確保土壤養分平衡供給,避免出現污染的情況。
農田中作物與邊界樹籬面積比例為6 ∶1 ~23 ∶1,地 塊 面 積3000 ~22700m2, 多 為 長 條 形 地 塊, 寬50 ~200m,栽培作物有小麥、谷子、大豆、玉米等,非栽培作物主要有構樹、錦雞兒、苦苣菜、泥胡菜、泡桐花、莧菜、狗尾草、榆樹、酸棗、楊樹、楝等。經過多年農田邊界植物多樣性維護,有益生物種類和數量也豐富起來,主要有瓢蟲、蜘蛛、食蚜蠅、蝽類、步甲、青蛙等,其中瓢蟲、蜘蛛數量顯著增加。蜘蛛作為農田生物多樣性的組成之一,種類豐富,一般以農業害蟲為食,而且食量大、食性雜、繁殖快、維持時間長、捕食力強,是農作物害蟲重要的天敵類群。蜘蛛在生物控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利用農田蜘蛛控制農業害蟲,還可以避免化學藥劑對環境造成污染。但它們對耕作、播種、收獲、農藥施用等耕作管理措施都很敏感。蜘蛛多樣性的變化還可以反映土地利用的變化以及其他土壤生物群落的組成、豐度和豐富度的變化。因此,蜘蛛常被選作農田生物多樣性指示類群進行研究。有機管理下的玉米地蜘蛛物種稀疏指數顯著高于常規管理下的玉米地,有植物籬的玉米地蜘蛛的物種稀疏指數高于無植物籬的玉米地且有植物籬與無植物籬、有機和常規管理下蜘蛛群落結構顯著不同。
有機農業相較于傳統農業有著更為嚴格的技術要求,當前隨著有機農業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就需要加強對廣大農業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轉變傳統種植模式。所以,在有機農作物種植過程中,可以定期安排種植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有效的技術交流和技術傳播,通過討論交流會議,聽取講座培訓等多種方法,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能。另外,基層地區的農技人員還應該切實做好技術服務工作,及時解決農民群眾在有機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制定妥善有效的解決方案。
土壤監測的作用就是了解土壤成分的變化情況,掌握其實時動態,并根據農作物生長需求調節土壤成分,促進農作物生長。種植人員在土壤檢測前期應當完善自然生態保護工作,完善監管制度與施肥計劃,開展監測跟蹤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土壤環境監測并不只是單純地對土壤成分進行檢測與調查,同時還應該重視對土壤周圍環境的監測,從監測結果中辨別影響土壤肥力的因素,分析導致土壤營養元素缺失的原因以及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并在詢證討論之后得出最佳的處理方案。另外,種植人員還應該加強對土壤肥力的實時監管,掌控土壤微量元素以及酸堿性的動態變化情況,從中分析出土壤養分動態失衡的原因,及時采取相應的改善與調整措施,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質對其的影響,提高土壤的再生能力與修復能力,改善農作物生長狀況。
生物防控措施應用,以利用生物物種間的相互關系為落腳點,通過一種或一類生物去抑制另一種或另一類生物。該技術措施最大的優點是不污染環境,是任何非生物防治病蟲害措施所能比擬的。常用的生物防控措施,主要有:利用天敵。任何一種蟲害都有天敵,于是便利用天敵吃害蟲以蟲治蟲創造思路。以小菜蛾為例,在日本破壞力極強,幼蟲可啃食甘藍、小蘿卜等。最重要的是,該蟲害已適應化學殺蟲劑。研究人員發現,對付該蟲害最有利的殺傷武器是比它還小的蜂,在小菜蛾產卵時,這種天敵蜂會潛入幼蟲體內吃掉幼蟲,起到驅殺的目的。將其與天然殺蟲劑混合使用,往往驅蟲效果更好些。利用作物抗性。該處理措施,重在選育有抗性的作物品種。比如:選育抗馬鈴薯晚疫病的品種、選育抗麥稈蠅的小麥品種等。再比如:通過授粉昆蟲熊蜂交叉授粉的效果,提高產量,降低畸形果菜的比率,改善果菜品質。也可減少灰霉,防治激素中毒。除上述措施之外,還有利用昆蟲不育、作物遺傳抗性等措施的嘗試,在植保領域同樣取得不錯的成效。
以維護農田生態系統為管理出發點,主要是通過:①修繕田間綠化帶,盡量選栽不易滋生蟲害的植物,比如:石楠、蓖麻及各種香料植物等,以破壞雜草滋生的環境,減少病蟲害發生率。②注意天敵保護,農田施用物質要保證對害蟲天敵無害。③改進農田作業模式,推廣種養結合,多用的有:稻鴨共作、茶園養雞等,以立體生體養殖,搭建綠色生態養殖平臺。在此,茶園養雞可以輔助防治蠐螬、茶尺蠖;稻田養鴨可有效防治稻飛虱。
有機農作物在種植期間需要保證種苗無病,保證農作物種質優良,各個種植環節良好。播種之前,通過對種子進行浸泡、晾曬等多元化的處理方法,確保種子表層不攜帶病菌,從而提高種子的出苗率、成活率。此外,在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也可以將輪作制度充分運用其中,通過在同一個地塊種植多種農作物,能夠更好地減輕土壤當中病原微生物的積累,減輕病原微生物對農作物生長發育造成的不良影響,避免病蟲害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有機農作物生長發育階段還需要密切做好田間的巡視檢查工作,根據作物的實際生長、氣候條件的變化情況,加強對田間環境的有效調整。應該開挖排水溝,保證田間的排水溝溝溝相連,遇到連續陰雨天氣時,能夠將田間的積水快速排出,并且還應該確定最佳的定植密度,保證田間具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性,確保每一株農作物都能更好的接受光照,更好的健康生長發育,以此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農作物收獲之后,應該注重做好秋冬季節的翻耕工作,利用現代化機械設備對土壤進行有效的翻耕處理,利用土壤翻耕,將病原微生物和各種害蟲成蟲翻出土壤,經過一個冬天的土壤冷凍作用能夠將病原微生物凍死,減少第二年病蟲害的數量。
新時期下,要求相關部門應該加強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的針對性防控,要秉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保證生產出農產品品質過硬,生態安全的原則,嚴格控制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的使用,通過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種措施,將病蟲害維持在一個動態平衡的階段,更好地滿足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所需,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化發展和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