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嘉欣 孫 超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SWOT分析與策略探究——以長豐縣馬郢村為例
付嘉欣孫超
(安徽大學安徽合肥230601)
通過了解長豐縣馬郢村的歷史背景、地域文化特色、人文風情等情況,分析當地的“三農”問題,并運用態勢分析法分析馬郢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勢、劣勢、機遇、挑戰,旨在通過設計創新改進扶貧發展新方式,綜合運用三產業聯合,三產帶動一產、學科融合的方式推動實施馬郢村的振興策略和創新發展模式的施行,從而提高鄉村知名度,改善村民生存條件,吸引人才回鄉建設。
鄉村振興戰略;馬郢村;設計扶貧;SWOT分析;馬郢計劃
馬郢村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楊廟鎮境內,該村物產資源豐富,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村內水泥道路覆蓋面廣,北與陶店村接壤,西與谷大郢村搭界,東南部被四樹村環抱,地理位置優越。馬郢村的農耕土地面積寬廣,以種植業為主。2014年,馬郢村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著力打造以瓜果蔬菜、苗木花卉等農業觀光旅游和以“馬郢計劃”為核心的研學旅游,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20年4月,馬郢社區上榜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名錄。2020年8月,馬郢社區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2020年11月,馬郢社區入選首批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名單。2021年1月,馬郢社區被認定為2020年度安徽省美麗鄉村重點示范村。2021年3月,馬郢社區被命名為第八批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五要素成為戰略目標的總要求[1]。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下,馬郢村的田園綜合體項目以其獨特模式逐步開展。以“政府、個人、社會三位一體”為核心的鄉村振興模式——“馬郢計劃”,旨在通過田園綜合體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具體表現為:以馬郢田園綜合體為總攬,細分實施各子項目,加強環境治理,推動生態修復,開展美麗鄉村建設[2]。2016年,馬郢村摘掉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從建檔立卡之初的7.48%下降到0,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54 028元。如今的馬郢,社區內各類經營主體有33家,總產值達2 230萬元,涵蓋餐飲、住宿、文創、陶藝、扎染、馬術、農耕等文化和旅游體驗項目。
1.2.1 優勢
(1)政策支持。近年來,長豐縣委、縣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領域的財政、政策支持力度,先后出臺了《長豐縣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產業興旺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實施辦法》《長豐縣2020年農業支持保護(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施方案》等政策,用以加快補齊農業短板,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帶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截至目前,長豐縣已落實了多項計劃,馬郢村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2)鄉旅文化。馬郢村結合當地的環境進行發展創新,以文化發展為特色,以體驗農耕為內容,以田園牧歌為形象,將寂寞的楊樹林、空蕩的田野和雜亂的農舍都變成了景點,變成有驗可體、有情可寄的資源,馬郢村按照旅游產品的一般規律,結合周邊城市的特點,預設合理的投入產出,以市民需求為方向,以鄉村資源為對象或背景進行產品設計,推出休閑農業、飲食文化、民俗風情、特色民宿等系列旅游項目。
1.2.2 劣勢
(1)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馬郢村產業鏈單一。由于農村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留村人口多為老年人,年輕人外出打工,多數村民未接受過高等教育,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有限。目前,村內產業鏈較為單一,農業產量產出效率低下,導致農民的收入偏低。相對于周邊地區而言,農村發展滯后,產業鏈資源分散,不足以形成多條完整的產業鏈。(2)創新產業有阻力,品牌效應不明顯。“馬郢計劃”吸引了大批年輕人返鄉創業,創業項目內容涵蓋了農業的大多數領域,但創業項目仍處于起步階段,收益較少,且創業項目在實行過程中仍面臨阻力。全縣區域公用品牌雖然有“長豐草莓”“下塘龍蝦”“吳山貢鵝”“下塘燒餅”等,但與全省乃至全國的品牌產業相比,長豐縣現有產品類型特色不明顯,且未開拓出獨具特色的拳頭產品,加上缺乏強有力、全方位的宣傳,使得當地品牌效應不強。
1.2.3 機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個新戰略,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為了使互聯網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重要作用,使得鄉村產業活化,需要創新“電商”進農村的發展模式,不斷推進和完善現代農產業及經營體系,為長豐縣馬郢村現代化農產業提供更好的外部有利條件與更大的發展空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近些年,馬郢村從落后的貧困村轉變為全面振興的新時代美麗鄉村,其生產生活和生態條件均得到較大提升。
1.2.4 挑戰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使得各大鄉村都把握時機推進農業農村的發展,在有限的資源要素和市場空間條件下,競爭將愈加激烈,綜合生產成本日趨上升。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馬郢村的生態資源,結合周邊環境,融合文化創新,打造具有馬郢村特色的鄉村旅游空間;如何避免傳統村落的復制和象征符號的拼貼,進而升級游客的體驗感,這些問題都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究。
馬郢村內農產品主要為水稻、草莓、葡萄等,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占較大比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小。農村大部分人從事農業生產,農民抗市場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加上農村資源稀缺,基礎建設薄弱,農副產品加工的廣度和深度不夠,缺乏從第一產業轉化為第二產業,再帶動地域鄉村旅游的第三產業的契機。
馬郢村在鄉村振興政策的引導下不斷發展,其整體風貌得到一定的改善,國家對鄉村的政策支持促使部分青壯年回鄉創業,但多數原住居民還是老年人、婦女和留守兒童。許多老舊的房屋未得到及時修繕,導致大多數農村的房屋破敗不堪,村內房屋的歷史樣貌并未完好留存。
馬郢村的農業生產方式粗放,耕地面積較大,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導致土壤中有機物質流失,大部分地面黃土裸露在外,綠化面積少,土地沙化嚴重,村內環境質量下降。另外,馬郢村的農民通常沒有對畜禽進行合理化養殖,畜牧業以散養為主,動物隨地大小便,糞便堆積,導致道路泥濘臟亂。村內基礎設施不完善,未建立完善的廢棄物處理系統,堆積在池塘邊的生活垃圾腐敗未降解,污染土壤,垃圾堵塞在河流的出入口,導致水體不流通,影響池塘的水質。整個村莊的生態環境有待優化。
“馬郢計劃”的實施為馬郢村的建設提供了外部條件,馬郢村也迎來了大批的旅游團隊和研學隊伍,在更新改造過程中得到許多志愿者和學校大力幫扶。其中,安徽大學藝術學院的師生們積極參與設計實踐活動,設計更新老舊建筑,以吸引更多游客。
此外,還應完善鄉村的基礎配套公共設施,整合鄉村居民的居住空間,科學規劃鄉村空間,在科學的布局下利用其他空地,以鄉村振興為長遠目標,堅持“以農為主,農地農用”的原則,在不觸碰生態底線、耕地紅線的前提下,規劃出景點打卡區、產品售賣區、旅游休閑區、研學教育區、特色民宿區等。結合馬郢村的地貌、地勢,圍繞游客日常活動來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從而提升游客的體驗感。
目前,馬郢村的整體風貌比較混雜,居民區的自建房雖大部分融合了現代居民樓的元素,但仍是城中村舊貌,并無引人入勝的標志性特色。想要吸引游客,需要在重塑建筑風貌的同時,保留江淮民居的特色,引用穿斗抬梁、排屋成巷、黛瓦飛檐等特色的建筑形式;材質方面,因地制宜使用色彩樸素的傳統建筑墻面青磚筑墻;色彩方面,保留木質或石質的顏色。“馬郢計劃”實施后,由安徽大學藝術學院鄧衛華老師帶領的團隊參與改造的馬郢村項目工程,使馬郢村有了很大的改變,為馬郢村帶來了嶄新的面貌。在之后的設計進程中也可將本土的特色印記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符號化,融合為馬郢村的建筑標志。馬郢村的農耕歷史悠久,在重塑建筑風貌的同時,還應保護馬郢村的農耕文化,讓更多人更多地了解甚至喜愛農耕文化,如可建設馬郢村農耕文化主題展覽館。
目前,馬郢村結合當地的產業特色和已有的農業資源,創設了馬郢農耕體驗基地、馬郢蝦稻共養基地等具有當地產業文化的體驗空間。不同的農作物在不同階段、不同季節的形態和顏色不一,將不同的農作物在不同階段種植在一起,通過顏色和形態的區分使其自然地繪成一幅畫。此外,還可以打造體育項目、藝術活動、美學熏陶等活動空間,使鄉村活動形式豐富多彩。
在現代農業發展理念中融合互聯網思維,從生產組織、營銷服務等環節改造發展傳統農業產業鏈,提供“線上采摘服務”,開通互聯網銷售平臺。此外,還可以入駐各大電子商務平臺,與知名主播合作銷售,產業基地自主直播銷售,改善線下體驗感。目前,農業產品同質化愈加嚴重,為了拓寬銷售渠道,使品牌更加獨特并更具知名度,需要在品牌文化內涵、產品品質、品牌風格、品牌定位和后期宣傳等方面下功夫[3-4]。
馬郢村的豐收節也是售賣農產品的好時機,通過線上線下的展賣活動和一系列的民俗活動來宣傳馬郢村的特色農產品,借助電子商務平臺,通過構建縣村服務網絡,將村內的特色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此外,還可以宣傳“馬郢計劃”的實踐成果,吸引游客前來購買馬郢村特色產品。
為了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各大中小學校都積極響應,鄉村研學空間也越來越受歡迎。然而,目前馬郢村研學空間設計并不完善,為了能讓學生們真正了解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還需對研學的路線進行合理設計,根據馬郢村的農耕文化和歷史文化,升級農產品種植體驗研學。
在水稻、芋頭、油菜花、草莓等農產品種植和收割這兩個時期,可組織學生進行農業勞動,讓學生親自體驗種植和收獲的過程,由研學團隊的老師和村民帶領學生了解、使用農業用具,并通過觀察不同階段的農作物和植物,掌握農作物的耕作制度,引導學生們進行深度思考,在提升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他們珍惜糧食的品質[5]。
馬郢計劃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目的,大力發展文旅項目和田園綜合體項目,實現“三產融合”,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鄉旅。(1)大力開發荒地、水域等資源,規模化發展養殖產業,如稻蝦共養、果蔬花卉等產業。(2)利用政策支撐,加大發展宣傳力度,為田園綜合體項目的建設爭取更多的資金投入。(3)加大人才培養的建設力度,構建系統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整合人才、資金、信息、文化、技術等綜合資源,培育新型業態。
馬郢村具有獨特的地理條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下,大力發展馬郢村的旅游業,加強旅游品牌和旅游類項目的建設,積極整合旅游資源,完善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實行“讓鳥回歸、讓村民回來、讓民俗回來”等措施,實現環境回歸、生態宜居;人才回歸、產業興旺;文化回歸、鄉風文明,全面強化馬郢村的公共服務水平,為旅游業的發展、旅游品牌的建設、旅游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1)以市場為導向,創新發展模式,打造鄉村生活體驗基地、農耕體驗基地等獨特的鄉旅文化。如農家樂、采摘手工處、休閑農耕體驗點等,做強做大“旅游經濟”。(2)建立鄉村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群眾參與投資,幫助群眾實現增收增益。
馬郢計劃是以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架設橋梁為己任,大力實施助學、助農、助村行動,全面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旅游品牌建設,依托本土農耕文化,開發文創產品,加強鄉村空間設計、鄉創學堂創辦、特色鄉村農產品售賣等主要形式的鄉村創業創新的發展,實現鄉村旅游新發展,鄉村經濟的新突破。
自2014年“馬郢計劃”開始實施,歷時8年,馬郢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日漸提高,打造田園綜合體,以鄉村資源為背景進行產品設計,推出了休閑農業、飲食文化、民俗風情、特色民宿等一系列旅游項目。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賦予以人為本的鄉村建設文化價值,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不破壞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總之,圍繞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分析馬郢村目前的優勢、劣勢、機遇與挑戰,推動馬郢村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每一位建設者的共同參與。
[1]廖彩榮,陳美球.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6(6):795-802.
[2]仇園園.縣域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以長豐縣楊廟鎮馬郢社區田園綜合體為例[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5(3):321-326.
[3]朱曉偉.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創新[J].廣東蠶業,2019,53(6):2.
[4]郭志龍,張閩,黨永鋒.貧困縣(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SWOT分析與對策[J].管理觀察,2018(21):2.
[5]隋明,張陽,榮加超,等.鄉村振興視野下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創新[J].廣東蠶業,2019,53(6):62,64.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4.51
F592.7
A
2095-1205(2022)04-154-03
安徽省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攻關研究類課題“十四五”時期皖中圩堡群文化保護利用策略研究(2021CX152);2021年安徽省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設計扶貧引領下環境設計策略研究——以長豐縣馬郢村為例”(S202110357314)
付嘉欣(2001- ),女,漢族,江西撫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