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學 王雪梅
(1.新平縣老廠鄉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新平 653406;2.新平縣種子管理站,云南 新平 653499)
新平縣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南,地處哀牢山中段東麓,距昆明市180公里,距玉溪市90公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3165.9m,最低海拔422.0m,2021 年年平均氣溫18.2℃,年最高氣溫35.8℃,年最低氣溫-0.9℃,年降水量1014.6 毫米,總日照時數2036.4 小時,無霜期330 天,立體氣候明顯。良好的氣候條件,多樣的地形地貌,有利于發展反季蔬菜,種植早熟和晚熟品種。
近年來,新平縣圍繞農民增收大力發展蔬菜產業,以規劃為引領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區域特色逐漸形成,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龍頭企業開始顯現,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品牌化建設取得新突破,產量產值穩步增長。新平縣正發展成為云南省蔬菜生產大縣和“南菜北運”的重要基地。
新平蔬菜種植品類繁多,種植面積逐年遞增。2017年—2021 年各類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快速增長,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化生產不斷推進,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實現了蔬菜產業擴面增效。2021 年,全縣完成蔬菜種植面積17.26 萬畝,產量40467.3 萬公斤,產值61097.5 萬元;占全縣農業生產總值的8.7%。2021 年種植面積比2017 年增14045 畝,增8.86%,2021 年產量比2017 年增4609.3 萬公斤,增12.85%。到2025 年,全縣計劃實現蔬菜種植面積20 萬畝,產量4.5 億公斤,產值10 億元。
圍繞打造優質、綠色、安全的高原特色蔬菜產業格局,結合新平縣河谷高溫區、半山暖溫區、高山寒溫區不同的氣候特點,堅持山壩結合,優化布局,大力推進蔬菜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化生產。一是在海拔450—1400 米區間中低海拔區域:建設“糧菜結合功能區”,以推廣“菜—稻—菜”輪作模式,主要發展冬春反季節蔬菜。以漠沙鎮為主繼續鞏固發展苦瓜、辣椒、豇豆、秋葵、茄子種植;以老廠鄉、新化鄉、戛灑鎮、水塘鎮為主發展番茄種植。二是在海拔1400—2200 米區間中高海拔區域:建設“生態輪作區”,以推廣“煙—菜—菜”栽培模式為主,主要發展夏秋季外銷蔬菜和加工蔬菜;以平甸鄉、古城街道、揚武鎮、建興鄉、平掌鄉為主發展花椰菜、甘藍種植;以揚武鎮、平甸鄉、新化鄉、老廠鄉為主發展煙后豌豆、青菜種植。目前,水塘、漠沙等蔬菜主產區優勢明顯,冬早和高山蔬菜等特色產品初具規模,市場認可度高,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全縣蔬菜產業迅速發展,種植面積持續增加,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化生產不斷推進。
支持小微企業開發苦瓜等特色深加工農產品,以東綠、凱添等公司為代表的蔬菜龍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蔬菜產品的分選、清洗、包裝、預冷、冷鏈運輸等環節日益走向規范,有效提升了蔬菜加工水平。前建成大型蔬菜冷藏庫38 座,總庫容59000 余立方。
2021 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17.26 萬畝,實現產量40467.3 萬公斤,實現產值61097.1 萬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8.7%,平均每畝蔬菜實現產值3539 元,蔬菜產業已成為新平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近年來,新平縣在貧困地區積極發展蔬菜產業,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有效解決,成為推進新平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助推器。
新平縣現有蔬菜生產經營主體38 家,其中企業21 家、合作社17 家;現有流轉土地種菜個體戶186 人、流轉面積5663 畝,流轉土地種菜企業6 家、流轉面積1900 畝。培育省級龍頭企業1 家,市級4 家。建成他拉等工廠化育苗基地12 個111.06 畝。
新平縣堅持以良種推廣為突破口,不斷深化科學技術的推廣運用,結合實際,大力引進優良品種進行試驗示范。近幾年,引進番茄品種谷雨天妃、博雅、艾粉三號、辣椒品種天椒、工業辣(印度317 類型4 個)、早美、線椒、二筋條、香辣等蔬菜新品種15 個,為品種的更新改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平縣國土面積4223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5.94萬畝,種植業面積91.69 萬畝。全縣轄4 鎮6 鄉2 街道辦事處,有123 個村(居)委會,1459 個村(居)民小組,總戶數87513 戶,總人口280455 人,其中農業人口216295 人。2021 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2.2 億元,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3.9 億元,增長15.7%,農業增加值34.5 億元,增長9.9%,現代農業提質升級。
新平縣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南,是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昆曼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必經之地,也是云南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重要交通節點,是滇中城市群發展連接臨滄、普洱等滇西南地區的重要紐帶。昆磨高速、大戛高速、永金高速在境內交匯,玉磨鐵路、墨臨高速、國道G323、G227 以及省道S215、S316、S224 等交通要道線橫穿縣境內且規劃建設易門至新平高速公路、石板至S35 永金高速公路、石屏寶秀至新平大開門高速公路,與周邊市縣交匯貫通,往來昆明、玉溪、普洱、臨滄等城市極為便利。便捷的交通區位,為新平蔬菜產業的外向發展,打造蔬菜品牌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新平縣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南,地處哀牢山中段東麓,國土總面積4223 平方公里,境內海拔高差超過2700 米,立體氣候明顯,豐富的熱量資源,多樣的地形地貌,較強的土地復種能力,使得新平的各種時令蔬菜生產及供應具備突出的淡季補給能力,產品價格優勢明顯。
新平縣素有“滇中綠谷”“哀牢山中綠寶石”的美譽,是中國花腰傣之鄉、“褚橙之鄉”,地處哀牢山中段東麓,森林資源和生物種類多樣,被列為聯合國“人與生物圈”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察站和國際候鳥保護基地,“哀牢山—磨盤山—紅河谷”等人文自然景觀令人驚嘆;新平縣氣候宜人,高低懸殊,立體氣候明顯,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的養生氣候,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并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縣。
在資金保障發面,受國家信貸政策調整影響,政府融資困難,加之增員增資等財政剛性支出增大,縣級財政對蔬菜產業發展支持力度減弱,不能有效保障重點項目的建設實施。在土地保障發面,新版國土空間規劃尚在“過渡期”,導致之前規劃的部分農業項目難以落地實施;另外,隨著耕地“非糧化”的嚴格管控,規范耕地占補平衡、集約化發展已成為農業產業規劃發展首要考慮的問題,土地供給與需求矛盾日趨增大。
蔬菜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有勞動能力和一定技能的人員,但在新平的廣大農村,因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大量農村青壯勞力和具有一定技術的人才流向經濟發達地區,導致蔬菜產業勞動力短缺,技術人力匱乏,成為制約新平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新平雖氣候、生物條件優越,但因地形地貌限制,地理交通條件落后,境內縣道、鄉道修建時間長、路況差,公路道路等級低,通行條件較差,對蔬菜流通的便利性帶來阻礙。田間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設施栽培率低,抗災害能力弱,采后處理設施不健全、損耗大。水利基礎保障能力低,水利化程度不高,水利灌溉有效利用系數及水利化程度指標較低,大部分蔬菜作物在枯水年產量和質量難以保障。集中連片土地較少,規模化流轉效益不高;少部分流轉的連片土地,受限于山區地勢的影響,蔬菜生產農機化率較低。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不完善,社會事業發展不足,社會發育水平偏低等同樣成為制約新平蔬菜產業發展的短板。
蔬菜主產區鄉鎮專業技術農技人員缺乏,年齡老化、知識結構老化問題突出,基層隊伍力量嚴重不足,懂蔬菜、愛蔬菜的農技人員更是少之又少,加之素質提升培育力度不夠,高層次和創新型人才缺乏,直接影響到蔬菜標準化技術規程落地落實。
縣域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較少,總體規模小,且大部分管理方式粗放,科技創新能力較弱,農產品初加工能力配置不完善,精深加工能力薄弱,難以支撐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化程度低,社會化服務能力弱,無法及時合力配置市場資源,對落實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的科技支撐乏力。信息體系不完善,生產上盲目發展,蔬菜產業抗風險能力不強的問題仍將長期存在。
全力爭取上級財政、計劃、農業和資金支持,持續加大資金投資力度。
購買第三方服務,針對新平蔬菜發展目標和重點發展項目,建立科學評價機制和決策機制,將蔬菜產業發展中通過社會資源執行更有效率的項目,引進專業的第三方,構建主體眾多、資金來源充足、平臺形態多樣的良好局面,全面促進新平縣蔬菜產業良性發展。
強抓政策機遇期,積極爭取省級層面政策資金支持,按照“干一批、儲一批、消一批”的原則,逐年抓好土地整治項目的申報實施,合力利用好平坡、緩坡、山地利用價值,科學實施以耕地整理、土地開發為重點的土地整治,提高土地質量和利用率,滿足蔬菜產業發展需求,有效彌補用地矛盾。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樹立“大教育、大培訓”理念,圍繞能力提升,分門類、分專業、分層次、分結構,分期分批抓好人才的培養。加大農村黨員干部的培訓力度,打造一支學習型、創新型、實干型的黨政人才隊伍。大力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工作,推動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培養一大董蔬菜種植管理技術及營銷的技能人才,切實滿足縣域內蔬菜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加強與高校、科研所間的交流合作,積極開展蔬菜產業土壤、氣象和生態環境的研究,建立一系列特色蔬菜產業技術標準和技術規程,為科學精準推進產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持。
充分發揮土地和氣候資源優勢,優化布局紅河谷流域河谷農業區、綠汁江流域山地農業區。立體開發地熱河谷、溫暖山地、冷涼農林混交、高寒生態保護四個農業層,重點發展冬早蔬菜和溫涼地區夏季蔬菜。逐年擴大種植面積,發檔期不同、特色突出的產品。建設特色優勢區,強化新品種引進示范、新技術集成推廣,增加特色高效產品供應。
不斷壯大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種苗統育統供、病蟲害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市場銷售等社會化服務,引導企業(合作社)與農戶之間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扎實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引進規模企業,因地制宜發展蔬菜產業,不斷加快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步伐。集成推廣適合我縣蔬菜生產的農機具及栽培技術,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
積極爭取上級財政良種補貼專項資金的扶持,依托蔬菜種子龍頭企業,開展蔬菜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建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的種子生產基地,增強種子生產能力。解決長期以來區域內蔬菜優良品種種子依靠外調、種子價格昂貴的難題,逐步實行蔬菜良種本地化繁育。加大蔬菜工廠化育苗步伐,以企業為依托,建設蔬菜工廠化育苗基地,為菜農提供價廉質優的壯苗,方便菜農合理安排茬口種植。
從生產鏈、市場鏈著手,著力把新平蔬菜打造成全縣綠色安全的一張新名片,形成特色鮮明、品質優良的區域公共品牌。穩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監管體系建設,建立涵蓋縣、鄉、村三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全縣123 個行政村(社區)100%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制度。組織蔬菜生產經營主體申報注冊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并上線運行,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宣傳。對蔬菜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資源化、無害處理,推動殘膜回收利用機制,有效減少面源污染,加大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力度,大力推進蔬菜產業標準化生產,促進蔬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