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屈 原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禮天下,又使至代之。……
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伏匿穴處,爰何云?荊勛作師,夫何長?悟過改更,我又何言?吳光爭國,久余是勝。何環穿自閭社丘陵,爰出子文?吾告堵敖以不長,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
(原文據中華書局1996年版《屈原集校注》)
【譯文】
上帝既降天命于殷,為何不再勸誡明白?紂王既已統治天下,為何又被他人取代。……
傍晚時分雷鳴電閃,想要歸去有何憂愁?國家莊嚴不復存在,對著上天有何祈求?伏身藏匿洞穴之中,還有什么事情要講?楚求功勛興兵作戰,國勢如何能夠長久?悔悟過失改正錯誤,我又有何言詞可陳?吳王闔廬與楚爭國,我們久已被他戰勝!環繞穿越里社丘陵,為何私通之人卻生出令尹子文?我告訴堵敖,楚國的國運不會久長。為何楚成王殺死堵敖自立為王,卻使忠名更加顯著遠揚?
【簡析】
《天問》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屈原針對天文、地理、歷史、人事、哲學等許多方面提出了170 多個問題。其中,對于自然界之理大多是未知而問,表現了屈原大膽的懷疑精神與對認識宇宙、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流露出屈原進步的宇宙觀與認識論;對于歷史政治的正邪、善惡、成敗、興亡的論述,比如舜、桀、湯、紂、比干、令尹子文等人事,則大多是明知故問,充分表現了屈原對歷史的總結與褒貶,寄托了屈原的思想感情與政治主張。屈原以超卓的想象力與非凡的學識,通過奇幻的思想內容、新奇的藝術手法在此凝結成了一首激人情志、感人肺腑的長詩。從創作初衷上來看,屈原向天發問,看似希望求得一個解答、找出因果,但實際上屈原真正關心的問題是:上天既然授命一個君王治理天下,為什么又要用別人取代他?屈原創作《天問》的目的是教育楚國的君臣悔過改錯,放棄單純依賴巫術的心理,改變任人唯親的現象,重新走上革新政治、變法圖強之路。這一點在《天問》的最后一部分屈原交代得很清楚。不幸的是,據說楚頃襄王兄弟在讀到《天問》后反而勃然大怒,屈原的良苦用心,不僅沒有得到楚國君臣的理解,反而因言獲罪,受到了更殘酷的打擊,屈原被徹底剝奪了參與國政的權利和機會,并被迫長期離開了郢都,從此踏上流浪沅湘之間的凄風苦雨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