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曉東(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自從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三農”問題再次上升為關系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成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鄉村振興主要包括產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方面,其中,鄉村教育是五個振興的根本動力。
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迅速推進,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們發現,鄉村振興的根源在于教育,馬克思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充分說明了人民群眾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中國農村擁有廣大的土地,豐富的自然資源,而這些東西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只有人才能合理正確地利用它們,創造價值,改善自己的生活。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此,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就要在鄉村中展現出“科學”的力量,大力發展農村人口的生產力。其根本抓手,就是鄉村教育。通過教育不斷提高農村人口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本文所指的教育,并非是指廣義上的教育,指的是對于農村適齡兒童的義務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在農村,大多數人只重視學校教育,農村大部分家長并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對于兒童身心發展和接受教育方面的重要影響,所以,家庭教育往往是被忽視的一部分。因此,作為研究者,我們應當重視相關問題,并且提出一些解決方案來推動農村家庭教育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蓬勃發展。
南江縣是四川省巴中市的一個小縣城,此次選取南江縣作為調查研究對象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南江縣是作者的家鄉,對其做調查研究主客觀阻力相對較小;二是因為南江縣屬于內陸地區,擁有十分廣大的農村土地和農村人口以供調查研究,以其作為中國農村家庭教育的研究切片是相當有實際意義的。由于南江縣農村人口眾多,所以,此次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南江縣農村人口較多的八廟鎮、沙河鎮、團結鄉、高橋鎮以及關路鎮等五個鄉鎮進行抽樣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485份。在設計調查問卷的時候,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分別是家長調查問卷和適齡兒童調查問卷,在適齡兒童調查問卷中,由于小學適齡兒童身心尚未成熟,因此這部分調查問卷有實際研究意義的只有少部分;大部分有效的調查問卷來自中學生。問卷設計的大部分都是涉及父母與老師之間的溝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孩子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方式、家長和孩子對于家庭教育的看法等。本次調查采用的是將問卷調查表交給各個學校,再由班主任進行相關調查問卷信息收集的方法,調查可靠性較高、農村家長和孩子的類型全,符合實際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東西部發展的差距,中西部地區主要依靠農業,經濟發展相對于東部地區落后,因此,便造成了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F在,在大力發展鄉村振興戰略之后,農村地區也有不錯的發展前景,但是仍遠遠滿足不了農村龐大的勞動力需要。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在農村的孩子便成為留守兒童。問卷調查表明,留在農村發展把孩子帶在身邊的父母僅僅只有8.3%,孩子放寒暑假能夠見到父母的占58.7%,只有春節才能夠見到孩子的父母占了22.6%(這部分父母因為在外從事辛苦的體力勞動,上班時間不固定且休息時間相對較少),其余10.3%都是少部分見面次數相對較多的家長。因此隔代監護成為農村家庭教育的主流,監護孩子的主體變成了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在調查問卷中隔代監護的農村兒童比率竟然高達76.8%。隔代監護確實能在生活上給予兒童很好的照顧,但卻不利于兒童的家庭教育。因為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所處的時代不一樣(多數是20世紀70、80年代),接受的教育相對落后,甚至有人沒有受過教育。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交會孩子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隨著歷史的變化,時代對兒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老人們都還未來得及對時代變化做出反應,因此,即便是想對孩子進行學習和心理上的教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由于時間較為充裕,不需要承擔經濟上的壓力,所以把過多的時間花費在孩子身上,滿足他們的一切要求,過分地溺愛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容易讓孩子形成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利于人才的培養。
經過調查發現,很大一部分農村家長只關心孩子的文化課成績,并沒有關注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調查問卷顯示,85.6%的農村家長只注重孩子的文化課成績,只有14.4%的農村家長注重孩子的德育以及其他興趣愛好的培養。因為農村這一現象的出現,導致適齡兒童將成功僅定義為學習成績的優秀,只有考入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才是農村孩子僅有的出路。唯分數論是片面的、是過于絕對的、是錯誤的,由于沒有找到學習方法、對某一科目極度不感興趣等各種主客觀原因,導致孩子文化課成績并沒有那么理想。長期受到唯分數論的價值觀引導,會給農村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容易產生自我懷疑、自我放棄的現象,十分不利于農村人才的培養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
農村家長對于適齡兒童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態度是完全相反的,農村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就應該交給學校管理,大部分忽視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教育作用。調查問卷中,74.7%的農村家長認為自己知識能力水平有限,隔代監護也不能對孩子的教育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因此,完全寄希望于學校教育。
相比于城市家長,農村家長總體上收入情況較差,經濟負擔更重,與孩子溝通較少,所以自己只是通過與班主任溝通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況。孩子與父母之間有效溝通不足(有一部分家長并不是因為不在孩子身邊,而是自身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識),在節假日以及空閑時間以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為由,農村家長對于孩子的各方面情況只是簡單的詢問,沒有進行深入的交流,缺乏與孩子的親子活動教育。多數時間就是問一下學習成績,因此,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十分突出。這種現象會帶來一個問題,父母與兒童的關系疏遠,造成家庭教育的相對空白,大部分農村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于生活和心理上的關愛,對于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不能夠有意識地進行觀察,所以也做不到在生活和心理上的幫助和引導。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農村學校教育的師資相對于城市差距較大,每個學生受到老師的關愛有限,因此,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生活和心理上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對于農村適齡兒童來說,缺少家庭教育會讓他們更容易產生思想意識上的偏離以及個性心理發展上的異常。因此,一定要注重農村家庭教育的發展,注重農村適齡兒童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培養,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打下堅實的教育基礎。
根據問卷調查顯示,南江縣農村中正接受義務教育兒童的父母基本出生于1977年到1986年之間,他們的文化水平相對其父母較高,大部分相比較城市同齡人文化水平較低,但是遠遠跟不上現在的教育水平。所以,農村父母了解自身的文化水平,也明白教育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家長們長期處于社會環境當中,他們所熟悉的知識大多與自身從事的工作相關,面對家中子女學習方面的問題,他們由于長期沒有接觸,大多數都已經遺忘,而自己熟悉的領域(除了從事教育行業方面)與孩子的文化課相關性不大,起不到指導作用。因此,他們把教育的責任全部都交給了學校,認為學校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自己則是只需要解決孩子的經濟問題就好,忽略了家庭教育對孩子言傳身教的影響,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隨著國家城鎮化進程的大力推進,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前,農業農村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用以負擔農村家庭的經濟開銷。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大部分務工者在城市中進行選擇職業時只能從事勞動強度相對較大、工作時間相對較長的體力勞動工作。比如男性在工地干活、女性在飯店從事服務行業等。由于住房條件的限制,工作環境的不穩定,工作時間的不規律以及工作收入水平等原因,導致外出務工人員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照顧,所以就有前文所說的很多適齡兒童只有暑假才能見到父母,或者是只有春節回家過年才能見到父母這些情況的出現。城市里的父母和農村上學的子女分隔兩地,使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從而導致農村家庭教育一系列問題的產生,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農村學校與家長溝通最為直接的就是家長會,家長會一般一學期召開一次,通常安排在學期末。家長會的目的是向家長通報一下本學期學生的成績和遵守學校紀律的情況。除此之外,僅有家長主動和老師溝通或者學生在學校發生違規違紀時,家長和老師才會互相協商孩子的教育問題。一般來說,學校老師不會主動和家長溝通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農村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鄉鎮的各項醫療交通條件比起城市來說,差了非常多,不能夠吸引足夠多的人民教師來鄉鎮執教。因此,鄉鎮教師的數量相對較少,加上老師日常工作教學任務繁重,對于部分學生的注意就沒有那么集中。對于有的學生在生活和心理上出現的問題不能夠及時發現并且找到原因,這都是因為學校對于家庭教育的倡導力度不夠。學校應該倡導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多與家長溝通,因為家長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對于有些問題,相比于老師和同學,他們在家長的耐心引導下,更加愿意提出自己心中的煩惱,更加愿意積極配合解決問題,積極健康的成長。所以,學校應該加大對家庭教育的倡導力度,引導學生和家長有意識地密切溝通。以上是農村家庭和學校之間教育出現問題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原因是,老師和學校對于家庭教育有了具體的要求以后,家長并沒有積極地予以落實。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大部分農村家長在外務工,工作上和經濟上的壓力較大,對于學校所提出的教育方面的問題,他們有些力不從心不能及時落實。另外,因為部分家長對于孩子的管教較為嚴厲,加上家長與孩子溝通較少,導致孩子并不愿意與家長傾訴。所以在家庭和學校教育方面,父母對于學校制定的相關要求也需要積極落實。對于適齡兒童的教育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引導,才能培養出擔當時代復興大任的人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在農村家庭教育中,農村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在農村的家庭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長不能一直采用唯分數論的不良觀念,不應該太過于嚴格,對孩子過多體罰,要意識到孩子的成長不只是經濟上的,而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能夠只是簡單地在物質上滿足孩子,應該花時間和孩子多接觸,建立親密的關系。家長應該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在孩子努力學習的同時,與孩子一起努力學習家庭教育的知識和方法,全方位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要學會換位思考,結合孩子所處的年齡和環境,學會去理解和傾聽。
與此同時,需要加強孩子的德育教育,了解并且認識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重視孩子綜合素質的提升。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既應當做到“因材施教,松弛有度”,又應當做到“循序漸進,科學合理”。
舉辦教育活動要以農村中小學生家長為主要對象,以宣揚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為主要內容。舉辦官方教育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在孩子學習文化知識之外,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和健康成長的心理環境,全方位保駕護航,同時引導家庭教育同學校教育一起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和成功。通過舉辦官方的家庭教育活動,從加強教育觀念的宣傳、加強教育方法的示范、關注特殊家庭的需求、重視親子活動的建設等方面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這不但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了解和重視程度,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
構建良好的家庭氛圍,與孩子親密相處,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第一步,整個家庭要以父母為先導,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不僅家長之間要進行和諧的溝通,而且在孩子遇到問題時,也需要積極耐心地處理,這樣整個家庭互相成為彼此傾訴的對象。一方面孩子會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另一方面,增加了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第二步,作為父母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孩子在生活和心理上出現的問題,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共情并做出反應,也就是說,父母需要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情緒以及情緒產生的原因,幫助孩子調節消極情緒。第三步,父母要學會未雨綢繆,結合自己當時所面臨的問題,加上了解一些當代家庭教育的知識,提前對孩子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在孩子出現問題以前就對其進行相關教育。家庭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場所之一,家庭環境的好壞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
因此,家長需要積極參與家庭教育,重視家庭心理環境建設,讓孩子走好人生第一步,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長大后能夠樹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正確價值觀念,為家鄉的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事業輸送大量人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