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學楨 陳燕瓊 王 盼 李海明
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浙江 杭州 311100
現如今,信息化時代已至,我國民眾中網民已逐漸普及化。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較2020年12月增長2175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1.6%。[1]網民數量的增長,加之各類信息在網絡上光速傳播,隨之而來的是網絡詐騙在監管不到的角落里快速繁衍。不法分子利用被詐騙者的個人信息,設計不同的情境,以欺詐性的事物在各類領域開展詐騙行為,且呈現多樣化趨勢,詐騙手段令人防不勝防。
對此,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政府機關部門聯合于2011年開展“凈網行動”,凈化網絡環境,打擊互聯網各類不規范行為。2021年3月起,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深入推進“凈網2021”專項行動。共偵破案件3.7萬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8萬余名。其中有關個人信息販賣的案件偵破39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600余名、行業“內鬼”500余名。在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和網絡賭博犯罪“斷源”行動中,加強對資金結算、技術開發、物料供應、引流推廣等關鍵產業治理,偵破為電信網絡詐騙和賭博提供網絡支撐犯罪的案件1.66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 4.9 萬名。[2]
然而,受各種主客觀因素影響,特別是新型網絡詐騙層出不窮,社會上仍然存在大量遭受網絡詐騙的群體,其數量仍舊可觀。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發現,對于網絡詐騙,其主要受騙人群不是人們印象中對于外界事物甄別能力較差的中老年人,而是高度依賴互聯網的18至30歲的人群,其中大學生在其中占據一大部分。
基于此,H校人文學院成立了針對新型網絡詐騙的調研團隊,旨在通過對本校學生的受騙情況展開調研,管窺當前大學生群體對于詐騙手段的了解情況,并對此分析原因提出相關建議。
在調研過程中,首先組織團隊成員搜集了關于網絡詐騙的相關政策與文件,了解明晰了當前國家對于網絡詐騙的應對與處理的大政方針。其次,針對網絡詐騙,檢索相關數據庫及文獻資料,查閱了《中國反電信網絡詐騙藍皮書2016》《電信網絡詐騙套路揭秘與防范》《蝮蛇行動》(中國首部反電信網絡詐騙紀實小說)《反電信網絡詐騙全民指南》等文獻資料。可以知曉,雖然防詐騙工作持續展開,但社會上對于詐騙的防范手段大多陳舊,處于被動防御階段,犯罪分子的新型詐騙讓被詐騙者難以招架。
本次調查以線上問卷調查的形式展開,為使問卷調查具有真實性和可靠性,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發放問卷的方式展開,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性別的學生都占有一定的比例。顧及調查者的個人心理,本次調查不涉及個人隱私。調查共發放了228份問卷,回收228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率100%。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新型網絡詐騙模式頻繁出現,其手段、套路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研究新型網絡詐騙的模式,從大學生的角度來探究網絡詐騙的套路,對于防范與打擊新型網絡詐騙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本次的問卷調查中,團隊成員著重調查并分析了大學生對新型網絡詐騙模式的認識,以及在同學眼中受騙的原因及可采取的相關舉措,從而為反詐方案提供有益的借鑒。
本項目的調查對象以H校大學生群體為主,著重研究H校大學生對新型網絡詐騙的認識。根據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有73.68%的填答者為女性,而男性填答者占比為26.32%,與H校男女比例大致相吻合。被調查者大多為大一、大二、大三的學生,大四及研究生以上的學生占比較少,符合在校大學生主要群體特征。此外,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文科專業如文學類、歷史學類等的學生占比41.23%,而理工科專業如數學、物理學等則占比為28.95%,其他專業如醫科、政法科等學生人數,占總人數的29.83%。
通過問卷調查可知,有89.47%的被調查者認為刷單詐騙屬于新型網絡詐騙的范疇,77.19%的大學生認為虛假征信詐騙是新型網絡詐騙的類型之一,78.07%的學生認為網絡游戲交易詐騙屬于新型網絡詐騙,而網絡交友詐騙、網購軟件漏洞詐騙等新型網絡詐騙方式,也被72.81%的大學生所認知。但對于其他類型的新型網絡詐騙,絕大多數同學提出和認識較少,類似于“殺豬盤”、投資理財、博彩、“背鍋貸”等詐騙手段鮮有人提出。[3]
不同類型的網絡詐騙,都離不開各種手段與套路。調查顯示,有88.6%的大學生所了解的新型網絡詐騙的套路為通過不明鏈接或二維碼付款,從而導致賬戶信息泄露以及錢財損失,有83.33%的學生認識到了以返利、獲利為噱頭的詐騙手段及其危害性。此外,假冒熟人或各類機關的工作人員進行詐騙,以交友或戀愛為名騙取錢財等,也都是新形勢下網絡詐騙的重要手段,分別有72.97%和68.47%的同學對其有所了解。
由此可見,雖然大學生對新型網絡詐騙的各種類型和套路的了解程度有個別的差異,但大多數學生已經認識到了新型詐騙的形式和現狀,并對此保持著關注與警醒,這對反詐工作的開展具有積極意義。當然,大學生群體中仍舊有著不少大學生對新型網絡詐騙的類型與套路存在著認識盲區,這就需要加強防詐的宣傳教育工作,筑牢校園反詐“防火墻”。
數據顯示,在問卷調查的228人中,81.08%的學生認為自己接受過新型網絡的反詐教育,而剩余的18.92%的學生并不這么認為,須知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有著相當開闊的眼界,對外界事物有著一定程度的甄別能力,這個數據在大學生群體中是可怕的。同時,在調查大學生對新型網絡詐騙認識的來源時,有81.08%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認識來自學校開展的反詐教育,89.19%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認知來自社會新聞,58.77%的學生的認識來源于他人的告知,而其中有13.16%則是親身經歷。倘若將這13.16%的比例擴大到整個大學生群體,那將是一個天文數字,由此可見,遭遇過詐騙的人群數量之龐大。
研究網絡詐騙的新類型和套路,對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意義如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76.32%的被調查者認為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針對性地把握實際問題,有效防范和打擊新型網絡詐騙。21.05%的被調查者則認為,對新型網絡詐騙類型和套路進行分析對反詐具有一定的意義,但這并不能完全概括詐騙的形式與特征,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存在不足之處。但有2.63%的被調查學生對此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新型網絡詐騙層出不窮、防不勝防。絕大多數大學生已經認識到了研究新型網絡詐騙類型和套路的意義,事實上,分析新模式的詐騙行徑,雖不能杜絕詐騙現象的發生,但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網絡詐騙發生的頻率,能夠以知己知彼來達到防范詐騙的目的。
本次問卷調查所得的數據顯示,有43.86%的被調查者反映其本人或身邊的大學生朋友經歷過新型網絡詐騙。即便該數據也許并不能完全如實反映現實的情況,但依舊可以折射出當今反詐形勢的嚴峻性。而當問及遭遇網絡詐騙后最好的應對方式,有87.38%的大學生認為應保留相關信息并馬上報警,73.79%的學生則認為應主動尋求學校、家長等的幫助,而21.36%的同學選擇通過自己的能力去調查、解決問題,另有9.71%的同學則表示自認倒霉。這表明雖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已經了解到了正確處理此類事件的方式,但仍有許多學生對此缺乏正確的認識。因此,在開展網絡反詐宣傳工作時,要重視對詐騙發生后應對之策的教育,這樣才能使反詐工作更精準、有效地進行。
在新型網絡詐騙層出不窮的情況下,各種防詐措施也在制定、實施的過程中不斷被完善,成為新時代下打擊詐騙的重要利器。據調查,有86.41%的被調查學生認為應提高自身的警惕性來應對新型網絡詐騙,83.5%的大學生則主張加強打擊犯罪的力度,而80.58%的學生提倡加強反詐的宣傳教育。此外,出臺及完善相應法規、保護網絡信息安全等也被部分大學生所提及,但這類建議并未占據多數。
世紀之交時,互聯網逐漸走進千家萬戶,網絡詐騙卻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更新換代——從傳統的廣撒網模式全面進化為定制化腳本時代。
十年前我們在網絡上使用的個人信息少之又少,而如今技術發展越成熟,軟件越多樣化,我們在平臺軟件曝光的個人信息就越多,而且往往信息之間有所關聯,利用非法手段甚至可以通過我們的一點信息就將我們的姓名、身份證號、家庭地址甚至各類平臺密碼連根拔起,利用我們在各大平臺上的信息進行情景設局。而相比較其他人群,大學生是年輕人,是互聯網主流使用者,更依賴網絡的同時也使得大學生更多的隱私信息泄露,詐騙分子獲取了大學生的私人信息也就有了一個新的殺手锏。
人們在使用大數據享受技術紅利的同時,犯罪分子也利用著大數據精準犯罪。通過云科技和大數據的整理,我們能夠了解并判斷一個人的喜愛、生活習慣乃至更多狀態。詐騙分子憑借大數據精確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制定千萬個定制化腳本。例如網絡購物后,可以冒充客服拉群進行店鋪刷單;網絡分享求購帖后,假裝低價出售或購買進行交易;生活快遞運輸往來時,可冒充店員詐騙。甚至能夠具體了解到個人在特定時間財富值最高,明確何時進行詐騙利益最大化。H校有許多優秀的學生在拿到獎學金之后馬上就被詐騙分子盯上了,不少就上了套。大學生群體比起社會其他年齡段人群,更依賴于網絡生活,因此可“供”詐騙分子詐騙的口子就更多,新型網絡詐騙也就逐漸更加“青睞”大學生群體。
據中國信通院的統計,截至2020年1到10月已出現280多種新型詐騙手法,而這就是網絡技術帶來的定制化腳本時代,技術時代還在更迭變化,我們無法預知屬于自己的詐騙腳本會在什么時間、以什么方式接近我們。
一些掌握海量用戶信息的平臺往往在利益的驅動下販賣用戶數據,從而給詐騙分子和組織實施犯罪帶來便利。[4]受到當前社會風氣高度強調物質生活的影響,人們對于物質的需求大大提高,加之社會上存在部分老師忽視德育的教導方式,造成了財富對于社會經驗并不豐富的學生而言,有著莫大的吸引力的情況。
詐騙作為一種非法手段,有著時間短收益高的特點,吸引了部分道德底線較低的高學歷知識分子,大學生參與的詐騙犯罪案件屢屢發生。
當一個具有高學歷低品德的人步入社會,注定是個危險品。高學歷犯罪分子能夠掌握一般犯罪分子所不能擁有的知識,所創設的詐騙情景、定制的腳本也更加的高端難以識破,而對設備的操作也由一人一端擴展到了一人多端,詐騙效率在成倍上漲,且能利用隨身攜帶的移動偽基站有效信息。2020年湖南一名高學歷詐騙分子,就利用14個移動電源、20張移動通信卡和4臺移動手機制作成虛擬基站平臺進行網絡詐騙,其中受騙者大多為年紀相仿的大學生。詐騙分子對于隱蔽性極強的技術運用,警方甚至連他們網絡設備的位置都極難追蹤,更談何憑借如單一電話等線索去抓捕罪犯。這樣的隱蔽性犯罪手法使得近幾年的網絡詐騙犯罪率愈發高漲且難以遏制。同時,高學歷詐騙分子本身就是大學生,他們更懂得如何利用同類人的心理進行詐騙。詐騙水平提高,而防范效果不足,此消彼長則防詐騙之成果難以實現。
在問卷中我們可以發現,有將近20%的同學認為自己沒有受到過新型的反詐騙宣傳教育。由此可見,縱然高校相關部門和老師積極開展防詐騙宣傳教育,但教育并未深入到每一個人心中,仍然存在一部分的學生缺乏反詐教育的情況。此外,就調研情況顯示,在學生眼中,加強學校宣傳教育遠不如其余選項重要,由此可以得知學校的反詐宣傳并不深入人心,確實有待加強。
大學生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學校和家庭的雙重保障里,和社會的真實接觸相對較少,社會經驗匱乏,心思單純。面對犯罪分子精心專門設計的陷阱,他們難以識別真假,往往憑借自己以往簡單的認知行事,很快就入局而難以招架騙術。
安全意識不足,防詐浮于表面。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有85.44%的被調查學生認為大學生網絡受騙的主要原因是貪圖便宜,被眼前的利益所誘導而落入詐騙的陷阱。如刷單小錢賺大錢的返利、拉人進群賺取勞務費等都是利用了大學生收入低、對金錢的需求大的心理進行詐騙。有82.52%的被調查者認為被詐騙的原因是個人的防范意識不足,根據調查結果,大學生是具備一定的防范意識的,但是受詐騙現象仍然嚴重,這就說明其防范意識浮于表面,十分淡薄。在大學生日常網絡交往中,與同學朋友接觸較多,詐騙分子利用網絡技術冒充其同學朋友借錢、謊稱生病住院做手術等,完美利用大學生該特點,從而使其傾之所有。
在調查中,80.58%的學生提倡加強反詐的宣傳教育作為防詐的一大措施,然而從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學校所進行的反詐教育并不良好,其中固然有學校在教育方面的不足之處,但學生對于反詐騙宣傳教育的態度也是宣傳教育效果的一大影響因素。學生應當積極配合學校組織的反詐宣傳教育,用心學習,銘記在心。
據調查顯示75.73%的被調查者將受詐騙原因歸結于經驗的缺乏。面對這種情況,大學生應該學會增加自己的社會經驗,在假期時間主動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嘗試經歷一些能夠承受的社會考驗,學會在考驗之下樹立起自我防護意識的“防火墻”,提高對事物的警惕性,從而強化自己的防詐騙意識。
《中國反電信網絡詐騙藍皮書》中指出,實踐中,多數人的信息安全保護意識和行為均未形成良好的習慣,極大地增加了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高校反詐教育持續開展,但是學生的防詐意識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其原因在于形式過于單一,以至于效果不盡如人意。對于反詐教育,學校不能只停留于講座、課堂等一些理論上的講述,應當開發更加多樣化的反詐宣傳教育方式,進行反詐騙上的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展開類似于消防演習、地震逃生演習的詐騙情景模擬訓練,以形象客觀的方式向學生傳遞反詐知識,讓學生對防詐的學習更加上心;還可以舉辦一些比賽,讓有條件的同學自行拍攝反詐騙短視頻,讓反詐騙與詐騙手段一樣,真正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時學校也不能忽視德育的重要性,加強素質教育,不以績點為王,而以培養品學兼優的學生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師范院校的德育尤為重要,將來出任教師崗位的學生更應當有著高尚的道德觀,使得下一代人能夠接受良好知識教育的同時受到更好的品德教育。
面對詐騙分子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段,在詐騙案件發生后很難偵查解決,想要更好地降低案件的發生,應當從詐騙犯罪的根源入手。關注大學生就業情況,引導大學生走向正途,特別關注那些有過嚴重違規違紀的學生,減少高學歷大學生參與違法犯罪的發生。應要求學校組織學生下載國家防詐軟件,盡量做到全民普及化,同時加大國家反詐軟件的開發和維護的資金投入,加強對部分軟件的監管,定期整頓軟件市場,及時打擊違法軟件。
在宣傳反詐知識時可以從多途徑多角度出發,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個體采取不同的反詐騙宣傳方式,例如對中老年人采用新聞、微信公眾號文章等形式,標題也可以更加引人注目,不拘泥于傳統。那么針對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群體,可以從大學生日常使用軟件等方面入手,在抖音、快手等視頻軟件上加以宣傳,由反詐警官進行官方認證后開反詐直播。還可撰寫反詐騙小說、拍攝詐騙相關影視作品、開發詐騙相關的游戲等,讓大學生各方面都能感受到詐騙分子的險惡,了解一些經典詐騙案例,潛移默化中學習反詐知識,從而提高大學生防詐意識。
網絡詐騙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出現,其存在幾乎是一種必然。當今的信息化時代,網絡無處不在,在網絡的浪潮中誰也沒有辦法獨善其身,大學生在日常的網絡使用中如何將網絡詐騙的危害降到最低,這就需要個人、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營造一個人人有心、事事有法的美好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