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豐利 萬彩娥
山東潤杰律師事務所,山東 青島 266555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的運行狀態難以保持長期持久的穩定,而企業破產情況的出現,除了對于企業自身有著極為關鍵的負面影響之外,對企業相關的職員與債權人也有一定的利益侵害。《破產法》作為國家出臺的重要法律,可以對于企業破產的相關工作以及核心問題進行明確的界定。
企業破產有著系列的程序、規范性的辦法,而企業在退出市場的過程中,遇到的多樣化問題則依賴于法律的手段進行責任的界定。我國法治化進程在不斷地優化與完善,《破產法》也是解決企業在經營建設管理過程中遭遇破產問題、相應后續事件處置辦法的重要法規。
本文在對金融債權保護問題進行探究時,主要從金融債權的相關理念出發,根據《破產法》這一核心的法律法規,對于企業金融債權的保護問題作出了詳細的論述,為了更好地對我國金融債權保護進行完善,在對我國現行法律制度運行中存在問題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指出我國的法律完善工作應該持續地推進,結合市場經濟行為進行調整與優化。
金融債權主要指的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債務關系。金融債權的主體與平常的民事法律行為不同,在當事人的界定方面,金融債權主要以金融機構為核心主體,金融機構與債務人之間有著借款與還款的行為,而債務人在得到了相應的資金出借之后也承擔著債務償還的義務。
銀行是我國最為主要的金融機構,在我國現行的經濟制度下,銀行這一金融機構可以向債務人提供資金出借行為,而在債權體系中,通過銀行向企業的放貸可以使企業獲得相應的資金支持,從而使企業更好地開展經營行為[1]。
一般而言,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存在著借款期限,當時間截止,借款期滿之后,金融機構可以要求企業進行資金的償還,但在現實的操作環境下存在著企業資金難以有效還款的問題,面對企業存在的難以還款的行為,金融機構則可以借助法律的手段要求債務人償還借款。
由于我國的經濟市場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資本市場的發展不完全成熟,而我國現階段金融債權在實際的市場行為下,以銀行放貸為主要的類型。銀行放貸主要涉及銀行作為金融機構與債務人之間的資金出借關系,而債務人在獲得了銀行出借的資金之后,由于其合同的限制需要在規定時間內進行本金與利息的償還。
從現行的我國的經濟體制進行分析,債權主要包括本息請求權、本息受領權以及保護請求權三種[2]。本息請求權主要指的是金融機構對于債務人要求償還的基本權利;本息受領權主要指的是債務人的償還行為完成時,作為金融機構需要接受的權利;保護請求權主要涉及當債務人無法在規定時間內進行本息的償還時,銀行這一金融機構可以借助法律法規的相關要求來保護其權益,對于債務人的不償還行為借助法律進行恰當應對,從而解決債務人由于現實情況而存在的無法歸還本息的行為。
《破產法》在2006年頒布,主要是對于破產企業相關的問題進行法律的規制,其中也涉及對于企業金融債權保護的部分。由于銀行與企業存在著債務關系,而銀行作為金融機構通過放貸的方式,對于債務人進行資金的出借,企業雖然獲取到了銀行所出借的資金,但其經營狀況仍然存在著市場的不可控性,所以在具體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仍然存在著銀行出借資金,但企業無法償還的情況。
在《破產法》中,對于企業破產過程中債務償還問題進行了相關的規定。銀行作為金融機構也是企業金融債權的債權人,其作為資金的出借方有著合法的權益,《破產法》對于企業金融債權相關問題的明確,可以使債權人借助法律的手段,更加有效地保護其合法的權益?,F階段《破產法》對于企業金融債權的保護,借助管理人制度、撤銷權制度以及破產重整三種制度來進行債權人權益的確保[3]。
首先,保護人制度主要指的是企業破產過程中相關的運作要移交專業人員。由于企業自身在經營發展過程中涉及大量的資產,而企業管理層在對其資產進行處置時,存在著個人的利益需求,因此為了更好地保障企業資產的完整性,更好地對于企業現有的資產進行清算,需要專業的人員開展破產工作的處理,以有效的資金梳理、資產清算來更好地了解企業當前現有資產狀況,以資產來對于所存在的債務進行處理。通過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建立第三方機構來保障處理的公平與合理,同時也保障整個破產程序的組織質量。
其次,撤銷權制度主要指的是清償順序,企業申請破產到退出市場有時間的需要,企業的破產仍然需要一定的流程。企業在申請破產1年以前,需要對于財產與債務進行擔保與清償,在申請破產前6個月以內,當核定期沒有資金可以償還,對于所存在債務可以進行梳理,根據實際的情況,對于可以償還的債務進行處理。企業在進行相關處理時,可以對于法院提出撤銷請求,而此種規范化的操作也具有法律效應,也就是撤銷權制度的主要內容。
最后,破產重整制度主要指的是即將破產的企業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進行自救。企業破產之后,其資產存在著無法對于所存在債務進行完全償還的情況,而債權人出借的資金無法歸還也是合法權益受到損失的表現,因此如果可以通過恰當的方式重新經營、獲取利潤,則可以形成市場經濟的內部循環,從而逐步提高其債務償還的能力。因此除了直接破產之外,破產重整也是對于債權的一種保護。通過企業采取措施重新經營,開展市場行為,更好地保護債權人的債權。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破產企業會影響到債權人的權益,而隨著破產企業數量的大幅增加,也會影響到整個市場經濟的穩定性。銀行作為金融機構,作為資金的出借方,其核心的目的在于本金與利息的成功收回。而當前在落實環節,雖然《破產法》對于企業破產有相關的規定,但銀行為了其自身的利益,仍然較少支持企業以破產為前提實現債權處置。
首先,案件存在著管轄的問題。破產案件的管轄單位一般為所在地區的法院。企業的經濟狀況與政府存在著一定的利益相關性,因此地方政府在對于企業破產問題進行處置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利益偏好[4]。當地方政府存在著干預法院審判行為時,則會影響到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也會影響到銀行債權的有效實現。地方政府的干預行為存在時,又會出于自身利益,出于職工安置、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的因素考量,而傾向于對于企業存在的債務延后處理,因此以企業破產為前提對于債權進行實現時,則可能會出現逃避債權的現象,該種以企業利益地方利益優先的處置辦法會影響到銀行的合法權益。
其次,《破產法》在落實時存在著清償順序的問題。由于企業類型不同,其破產的債務債權清償順序也有所不同。第一,政策性的破產,主要由國家來操控,而企業當前所擁有的財產大多會被用于安置企業的失業職工,因此在該種條件下,銀行作為資金出借方往往會存在著債權核銷的困境。第二,破產經常涉及勞動債權的問題,企業所擔保的財產是否能夠償還勞動債權也是企業破產所面臨的問題,當其能償還并產生剩余時,如何對于財產進行分配,當其不能償還時,如何對于銀行債權的合法權益進行保障,也是在落實中面臨的現實困境。第三,由于企業在清償中涉及職工的安置以及稅款的繳納,因此銀行債權并非作為企業清償的優先級,所以在該種清償順序下,銀行債權作為相應靠后的清償對象,在落實時并不具備優勢,而當企業的資金確實無法保障基礎的清償時,銀行的債權被核銷或者無法償還也是常見的現象。雖然銀行在與企業構建資金出借關系時,有著對于物權的擔保擔當,但企業破產使銀行往往不具備清償的優勢,銀行雖然持有著擔保物,擔保物的價值也難以持續地保持穩定,價值的減損也會影響到企業的合法權益[5]。
最后,在《破產法》的相關規定中,當前的法律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企業無法償還銀行的債務,主要是由于企業當前的財務狀況已經達到了較差的地步,而企業重整雖然是企業自救的一條道路,但該種方案在落實環節企業往往需要債權人暫時放下對于債務人的壓力,當債務人以企業危機脫離為先進行相應的企業經營活動時,銀行往往也承擔著相應的風險。重整的不順利,會影響到銀行債權的實現,而重整的順利落實也需要銀行暫時減輕對于債務人的壓力。
重整這一行為在落實本身對于銀行的債權存在著一定的拖延,也影響到銀行作為資金出借方的合法權益。債務人與債權人在重整的落實時,存在著實際的利益沖突,債務人以企業重整為方向進行再一次的經營并不利于其主動自發地對于債務進行清償,而且過程繁瑣,周期較長,部分企業也可能借助這一時機逃避對于債權的清償。
因此雖然《破產法》對于企業的金融債權提出了保護,但在實踐的落實環節仍然存在著案件管轄、清償順序、法律缺陷等諸多問題,銀行作為金融機構,作為債權人,其合法權益的保障仍然是較為困難的。
金融債權保護的完善,可以從重構破產程序、債務重整程序、強化管理職責、完善內部管理多個角度出發。由于現行的法律制度在經營債權保護時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因此我國的金融債權可以通過分析市場情況,學習先進經驗等來進行不斷的完善。
首先,可以通過重構破產程序的方式保障金融債權,由于企業破產往往是由于企業自身經營不當,因此而其現有的資金也無法保障債權人的利益。面對巨額的費用、較長的重整周期,也存在著難以保證債權人利益的問題。金融債權保護完善時可以通過重構破產程序的方式,對于重整的成本進行限制,對于審查的時間進行縮短,通過程序的簡化,在縮短周期的同時來更加有效地對于企業破產相關問題進行處置[6]。
其次,法律的完善可以通過債務重整的方式,由于企業破產涉及諸多的利益群體,因此在債務重整程序構建時可以進行審批過程的細化,通過復議制度重視債權人利益等相應的方式,來使債權人可以有效地對于企業破產相關問題進行處置。在債務重整時保護債權人利益,也通過破產清算的有效組織來更好地進行金融債權的保護。
《破產法》中破產管理人往往是債務人,而債務人出于自身的利益存在著規避債務的問題。企業自身的利益、當地政府的利益以及銀行作為債權人的利益存在一定的相對性,立場的不一致使其在面對企業破產相關問題時有著不同的訴求,因此當前在強化管理時,可以通過債權人指定破產管理人的方式,以公平公正地要求債權人進行相應的破產管理來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推動金融債權保護工作的不斷完善。
當前的市場環境在不斷地變化,而法律法規雖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但遇到問題時對其進行與時俱進的規范也是保障市場公平公正的重要法制基礎。企業作為主體退出市場的過程較為復雜,而企業的破產趨勢并非不可逆轉,在有效的經濟操作下,對于其中的問題進行合理的解決也可以使企業以新的姿態更好地開展經營活動。《破產法》作為與市場經濟相關的重要法律,雖然不盡完善,但其卻對于市場的公平公正環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破產法》在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運行下仍然面對一些不可調和的矛盾,相關的責任主體利用法律漏洞對于其他人的合法權益進行侵害時,也會影響到市場環境的公平有序,該種情況雖然存在著一定的不可避免性,但卻可以通過對于企業破產相關問題進行重新界定,對于整體的流程進行重新的規范,來更好地指導之后的法律法規健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