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芳芳 李 冰
邢臺市信都區人民檢察院,河北 邢臺 054000
少捕慎訴慎押是適應新時代新形勢的一項司法政策,近十幾年,我國八類嚴重暴力犯罪不斷下降,而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輕刑犯罪占比越來越高,以往那種“構罪即捕”“有罪必訴”“一押到底”的傳統辦案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2021年4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把“堅持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依法推進非羈押強制措施適用”作為本年度需研究推進的重大改革措施,少捕慎訴慎押成為黨和國家的一項刑事司法政策,落實好這一司法政策,檢察機關責無旁貸。
2021年1月至9月全國檢察機關主要辦案數據顯示:從起訴罪名看,排在第一位的是危險駕駛,同比上升了30.6%;排在第二位的是盜竊罪,同比上升6.7%;排在第三位的是詐騙罪,同比下降了10.9%。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社會矛盾變化,嚴重的暴力犯罪率明顯下降。2020年張軍檢察長在全國兩會上最高檢工作報告中提到:1999年至2019年,檢察機關起訴嚴重暴力犯罪從16.2萬人降至6萬人,年均下降4.8%;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占比從45.4%降至21.3%。此次最高檢的工作報告用歷史的眼光,縱向對檢察機關辦理的刑事案件特征進行梳理,從而反映出了我國的社會矛盾已經發生變化,我國進入了新的時代。嚴重暴力犯罪及重刑率下降,反映了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好轉,人民群眾收獲實實在在的安全感;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新型的經濟犯罪率在不斷上升,例如信息網絡犯罪、幫助信息網絡犯罪、電信詐騙等犯罪率不斷上升,這表明社會治理進入新階段。面對新時代人民群眾在司法正義、民主法治等方面的新要求新期待,刑事司法政策、檢察機關的檢察職能也要跟上時代的變遷,及時制定出適應新時代的司法政策,不斷創新工作模式。2019年,最高檢提出對涉案民營企業負責人“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訴的不訴、能不判實刑的就提出適用緩刑建議”;2020年1月,全國檢察長會議正式提出少捕慎訴慎押要求,逐步形成檢察司法理念努力踐行,此后得到中央政法委采納肯定,并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明確要求:既要依法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又要把握少捕慎訴原則。2021年4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將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列入年度工作要點,少捕慎訴慎押從刑事司法理念上升到刑事司法政策。同年6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明確將“嚴格依法適用逮捕羈押措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作為檢察機關的一項重要任務。確立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正當其時,這是司法機關踐行以人民為中心、全面依法治國、回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重大舉措,是司法履職助推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體現,也是對長期以來刑事訴訟過度依賴逮捕羈押、強制措施功能異化的適時糾偏,而檢察機關是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司法政策的重要環節,檢察機關應當及時轉變司法理念,改變辦案模式,嚴把批捕關、起訴關,把少捕慎訴慎押的司法政策落實好。
(一)是刑法謙抑性原則的內在要求。筆者認為,刑法謙抑性指刑法應根據一定的規則控制處罰范圍和處罰程度,凡是適用其他法律足以抑制某種違法行為、足以保護合法權益時,就不要將其規定為犯罪;凡是適用較輕的制裁方法足以抑制某種犯罪行為、足以保護合法權益時,就不應規定較重的制裁方法。[1]這也是我國慎刑思想的題中之義。少捕慎訴慎押在檢察實踐中就是嚴把批捕關、起訴關,全流程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對輕刑案件、社會危險性較小的案件,能用較輕的制裁方法抑制犯罪行為,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的,就要適用較輕的制裁方法,反映在我們檢察機關辦案中,就是慎用批捕權和起訴權,要摒棄“構成犯罪即捕,構成犯罪即訴”的司法理念,把好審前羈押第一道關。在刑事訴訟全過程,要強化權利保障,全流程開展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切實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對于發現不適合再繼續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及時變更強制措施,或者及時建議偵查機關或者審判機關改變強制措施。其實用更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訴的就不訴,能不羈押的就不用羈押的方式,這正是刑法謙抑性的直接體現。少捕慎訴慎押的刑事政策保障了人權,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促使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恢復犯罪損害的社會關系,引領塑造法治觀念,推進訴源治理,減少社會對立面,厚植黨的執政基礎。
(二)是時代變遷的必然要求。上文中筆者也提到,目前我國的犯罪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嚴重暴力犯罪占比下降,輕刑犯罪占比越來越高。在重罪比例下降、輕罪迅速增加、社會危險性較小的犯罪占多數的形勢下,逮捕羈押作為最嚴厲的強制措施受到更加嚴格的限制是勢之所趨。隨著最高檢提出的認罪認罰制度的不斷推進和落實,全國認罪認罰適用率已經穩定在80%以上,已經成為檢察機關主要的訴訟模式,認罪認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大多無逮捕羈押的必要,減少審前羈押具有可行性,以往的構罪就捕、構罪即訴的理念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了。一是輕罪案件不斷上升,占比也越來越大,社會主要矛盾也隨之變化,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方面有了更高期待,貫徹謙抑、慎刑、善意的司法理念在當今社會顯得格外重要。二是影響家庭和諧安定,當家庭主要勞動力因涉嫌犯罪被羈押,一個正常的家庭就會受到巨大影響,影響子女上學、老人贍養、夫妻和睦等一系列問題,從而引發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三是影響企業的運轉,當民營企業家涉嫌犯罪被羈押后,其運營管理就會受到影響,資金鏈會斷裂,不利于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貫徹少捕慎訴慎押的司法政策,是在新發展階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推進“捕訴一體”改革的有力抓手,是檢察機關發揮主導責任的重要舉措。[2]
(三)是保障人權的題中之義,是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在司法實踐中仍然出現超期羈押或者久押不決的情況,被告人羈押多久法院就判多久,這種做法嚴重影響了被告人的合法權益。隨著我國輕刑案件不斷增多,非必要、不適當的逮捕羈押,更不利于社會矛盾的化解,容易使犯罪嫌疑人產生抵抗情緒,對法律規定不理解,對案件辦理的結果不認可,從而增加了社會矛盾,不能做到案結事了,甚至出現被告人在服刑完畢后報復被害人、報復社會等不良后果。從嚴把握逮捕關、起訴關,對情節輕微的案件,依法作出不逮捕,適用非羈押的訴訟模式,甚至大膽適用不起訴權,體現了司法寬和、謙抑,釋放司法善意,修復被犯罪破壞的社會關系,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復歸社會。
(四)是節約司法資源的要求。羈押需要場地、人員、設備等各方面大量資源投入,被羈押人員不能正常生產生活、創造價值也是羈押隱形的成本,尤其是一些需要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的犯罪嫌疑人,適用非羈押的方式,保證犯罪嫌疑人能正常的工作,創造經濟價值,對于賠償被害人損失,促使矛盾的化解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羈押中的“交叉感染”的現象也存在,尤其是未成年人、在校學生,他們的價值觀尚在形成過程中,對很多行為的對錯以及會帶來的后果和對其人生的影響都不能清晰認知和把握,而在看守所羈押的人很多是“二進宮”的犯罪嫌疑人,有的是慣偷,有的經常打架、尋釁滋事,有的甚至是黑惡勢力團伙的人。很多未成年人本來是因為偶發的矛盾或者偶然起了貪小便宜的心思實施了犯罪行為,本來主觀惡性不大,但因為被羈押后與上述人員接觸后,形成了不良的價值觀,重新回歸社會后再度危害社會,甚至加入違法犯罪的團伙實施犯罪。因此,減少逮捕羈押既是節約司法資源、減少社會負擔,也能減少“交叉感染”,保護未成年人、在校學生等犯罪的群體。
(一)少捕慎訴慎押要在黨委政法委指導下進行,且公檢法要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少捕慎訴慎押刑事政策是黨和國家刑事司法政策落實中的一個環節,并非孤立的一項檢察工作,而是黨委、政府、政法各個單位共同的責任。各級檢察機關要積極向黨委政法委報告,在各級黨委政法委的指導下開展該項政策。檢察機關的政策落實不能搞“一刀切”,要配合黨委政法委的工作重點和打擊犯罪的重點,對于各地重點打擊的犯罪,重點打擊的領域,檢察機關應從嚴打擊,盡量不適用少捕慎訴慎押的刑事政策。少捕慎訴慎押政策的推進還必然需要公檢法三機關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公檢法三家應對少捕慎訴慎押的刑事案件有統一認識和標準,完善程序上的銜接,加快政策的推進。同時三機關也應相互制約,正確處理好支持配合及相互制約的關系,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才能落地生根。
(二)提高檢察官綜合業務能力,避免出現“一刀切”的情況。注重提高辦案人員的證據分析能力、整體把握案件能力、敏感案件輿情應對能力、準確把握和運用公訴權的能力,在保證嚴厲打擊犯罪的同時,又能做到少捕慎訴慎押,保障人權。但同時也要嚴格區分不同犯罪案件、不同犯罪嫌疑人的社會危險性,根據不同情況依法作出合適的處理結果。在實踐中,即使是同一個罪名也會因為案情的不同,處理結果也會大相徑庭。例如,同樣都是故意傷害的案子,要根據打架的起因,犯罪嫌疑人的認罪態度,是否愿意賠償,雙方是否達成諒解,不羈押是否會有上訪的隱患等方面進行綜合的考量,而不能一律不羈押,或者一律羈押。還比如詐騙類型以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需要賠償被害人損失的犯罪案件,也要綜合考慮,在證據已經固定,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且愿意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被害人沒有異議的情況下,就可以適用該政策,使犯罪嫌疑人通過正常工作,創造經濟價值,能盡快地賠償被害人,從而更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恢復社會關系。
(三)把握好從嚴打擊與少捕慎訴慎押的界限,警惕過寬傾向。檢察機關要落實好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并不代表盲目追求不捕、不訴、不羈押率,在工作中一定要警惕出現過寬的傾向,檢察官更不能以少捕慎訴慎押的司法政策為借口辦人情案,把本該批捕、起訴的刑事案件從輕發落。當然,對于嚴重暴力犯罪以及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有較高羈押率并不違背該刑事司法政策原則。我國一直堅持對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社會治安穩定的嚴重犯罪從嚴從重的處理原則,也正是對該類犯罪的嚴厲打擊,我國的嚴重暴力犯罪逐年下降,維護了國家長期的安全和穩定,人民群眾收獲實實在在的安全感。
(四)加大對不捕不訴案件的追蹤力度,避免出現“不捕了之、不訴了之”的情況。對于證據不足或者不構成犯罪不批捕的刑事案件和退查案件,及時向偵查機關了解證據補充情況,并可以引導公安機關偵查,明確取證方向,防止偵查機關將案件擱置。如果案件已經超過法定辦案期限,證據仍未能收集齊全,根據不同情況,監督偵查機關撤案,及時清理“掛案”。對于相對不起訴的刑事案件需要給予行政處罰的,檢察機關應當向有關部門提出相關的檢察意見,建議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罰等相關處分,避免被不起訴人因出現類似行為再犯罪的情況。檢察官要對案件切實負責任,不能出現“不捕了之,不訴了之”的情況。
(五)做好輿情防控機制。要落實少捕慎訴慎押的司法政策,必須做好輿情防控。不能因為少捕慎訴慎押的推進,導致信訪量增加,反而影響社會的治理。檢察機關可以加強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需要強化檢察官化解當事人矛盾和釋法說理能力。檢察官在辦理尤其是故意傷害案件時,應當加強調解能力,尤其是偶發矛盾、鄰里矛盾、同事之間矛盾而引起的傷害案件,檢察官應當做好調解員的工作,積極組織雙方調解,化解矛盾,真正做到案結事了。加強檢察官釋法說理工作,對案件當事人要有足夠的耐心,對檢察機關作出的不捕或者不訴有足夠的法律依據和事實理由,并能夠將依據的法律和事實向當事人進行詳細闡述,讓當事人對檢察機關作出的結論有強烈的認同感。二是推進公開聽證的方式審理案件,公開審理案件,加大社會監督,將矛盾在案件辦理中化解,增強檢察機關的司法公信力。三是對于當事人對檢察機關的案件辦理有異議的,要保障當事人的信訪權利,保障當事人暢通的信訪渠道,對于當事人反映的問題,檢察機關要高度重視并認真解答。
少捕慎訴慎押的刑事政策是時代的呼喚,更是人民的期盼,檢察機關要敢擔當、敢作為,立足檢察職能,更新辦案理念,提高綜合能力,一定將少捕慎訴慎押的刑事政策落地生根,給黨和國家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