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曹永健(長沙市天心區青園中信小學語文教師)
宋慧華(郴州市北湖區東灣小學語文教師) 鄭瑋(岳陽市岳陽樓區白楊坡小學教師)
胡姣姣(婁底市新化縣瑯塘鎮蘇新工貿區明德小學語文教師)

1943年,日本鬼子對冀中人民發動了“五一大掃蕩”。掃蕩過處,笑語凋零。“無村不戴孝,戶戶聞哭聲”,這是《小兵張嘎》作者徐光耀筆下的一幕。白洋淀的村民哀痛之余,化悲憤為力量,各村莊編就保甲,可謂全民皆兵。
1943年的白洋淀,不可能成為戰爭年代的桃花源。游擊戰、地道戰;軍民大團結,少年也英雄。無情的戰火,燃燒著一代代人的青春和激情。一寸山河一寸血,白洋淀抗擊日軍入侵的故事,就是整個中華大地抗擊日軍入侵的故事。
一滴水的光輝折射著大海的澎湃,白洋淀的疼痛牽動全國人民的記憶。白洋淀,這個叫起來讓人隱隱生疼的地方,是小說中嘎子的家鄉,也是蘆葦蕩中真實燃起的抗日烽火。
本期,我們跟隨嘎子,重回1943年的白洋淀,感受戰爭年代的少年熱血與家國情懷。
被戰火吞噬的美麗白洋淀
白洋淀是河北第一大內陸湖。河道連接一百多個大小湖泊群,湖畔分布著幾十個村莊。夏季蘆葦密集,景色非常獨特。
“一片蔥蘢茂密的蘆葦,直從那碧琉璃似的淀水里蔓延到岸上來。風兒一吹,蘆葦起伏搖蕩,發出一陣沙沙的喧笑聲。”
“旱地上,大多是高粱、棒子,已有半人來高,茁壯得像一排排的勇士;淀邊上,大多是稻子和苧麻,綠葉兒映著清水,……直向天邊上伸展過去,鉆到一堆白云下面去了。”
“那叢叢密密的苲草,在水流里悠悠蕩漾,就像松林給風兒吹著一般……葦根下的黃固魚最是著忙,成群搭伙地頂著流兒瞎跑,仿佛趕著去參加什么宴會。”
在徐光耀的筆下,蘆葦有了笑聲,農作物、魚兒有了人的意志,它們是“勇士”,它們正趕著去“赴宴”。多美啊!然而,看似一片祥和之氣的白洋淀卻和肅殺的鬼子崗樓連接在了一起,白洋淀的美正在一點一點地被戰爭吞噬:
“然而,掃興的卻是夾堤的兩行楊柳……不想在‘掃蕩’中都給鬼子砍去了樹梢,單剩下些光禿禿的樹桄子,殘廢似的支棱棱站著,仿佛一幅風景畫上,給人抹了幾道子黑。”
嘎子的家鄉受戰爭之害久矣!
方言中“嘎”的秘密
“嘎”是小兵張嘎最重要的個性特征,這個北方方言中的“嘎”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嘎”即調皮、淘氣。張嘎的確“嘎”。小說開篇,他不顧奶奶“非遇敵情禁止慌張亂跑”的規定,跑進門纏著奶奶說繞口令,你說他淘氣不淘氣?
“嘎”即聰明、機靈。嘎子的“嘎”更多地表現在他與敵人斗爭時的機智靈活。在鬼不靈圍殲戰中,為了吸引一部分敵人的注意力,情急之中,他將一掛“柳條鞭”拴在狗尾巴上點著了,鬧得雞飛狗跳,從而調動和牽制了敵人的兵力。
“嘎”即勇敢、堅決。老鐘叔叮囑嘎子說:“你要當得起勇敢、堅決的小英雄啊!”嘎子當得起!在楊家府,勇敢的嘎子機智誘引鬼子,配合區隊長上演了一出“請君入甕”……
閱讀小貼士:
《小兵張嘎》中使用了一些河北方言詞匯,閱讀中,如何應對“方言障礙”?
1.借助書中的注釋。
2.可運用跳讀法閱讀。把一些能理解的字保留,把暫無法理解的詞略去,不會影響對整個句子的理解。
3.聯系上下文猜想。通過聯系上下文,對信息進行整合,作出合理猜想。
提問
小讀者們,請你們在《小兵張嘎》一書中找出體現嘎子“嘎”這一個性特征的事例。

他們都是烽火少年

胖墩:黑不溜秋,膀大腰粗,一身牛勁。甫一見面,胖墩就想要嘎子的“張嘴燈”,那是鐘叔給嘎子制作的木槍,是嘎子的摯愛;嘎子則看上了胖墩的“柳條鞭”,這是一種質量最好、響聲最脆的爆竹。
他們約定以“張嘴燈”“柳條鞭”為賭注,進行摔跤比賽,嘎子雖然贏了,卻很不光彩。嘎子和胖墩結下“梁子” 。
但當嘎子被鬼子、“白脖”(白洋淀一帶人民對偽軍的稱呼)追捕, 是胖墩爹救了他。個人“恩怨”在“階級仇、民族恨”面前不值一提。獲救后,嘎子和胖墩互換了“張嘴燈” 和“柳條鞭”。“柳條鞭”在鬼不靈之戰中幫了嘎子大忙。
玉英:十三歲,溫柔、俊秀且淳樸的女孩。嘎子被安排到荷花灣的玉英家養傷,他給玉英講笑話、說繞口令,給她講戰斗故事,鼓勵她加入戰斗隊伍。玉英把嘎子看得英武、高大,也羨慕他。
在嘎子的鼓舞下,玉英也成了嘎子的戰友。
提問
除了嘎子的小伙伴,小說中還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人物?說說他們的故事。
敢教日月換新天
一
嘎子的成長史,流淌著戰爭的血和淚。他的父親死于“七七事變”;他不到五歲時,母親病死;他十來歲時,和他相依為命的奶奶死于日本鬼子之手。一個個至親的離去,讓嘎子成為孤兒。
但從小受革命熏染的他,心中早已有堅定的信念與向往,他想要成為“偵察員”,加入“八路軍”,加入“共產黨”。
他腰間最先別的是鐘叔為他親手削制的木頭槍,最后,在部隊和當地群眾召開的祝捷大會上,石一鳴政委親手把一把真槍挎在他身上。從木槍到真槍,槍在變化,嘎子抗日的決心和雄心未變。
嘎子及伙伴玉英等少年,以陽剛之氣、英勇之姿,朝氣蓬勃地守護著白洋淀,守護著自己的家園。這也意味著革命前途光明,后繼有人。
二
守護的對面是殺戮。而殺戮有多囂張,憤怒就有多強烈。斗爭意味著犧牲,但軍民毫不畏懼。正是因為有鐘叔、錢區長、石政委等革命志士和敵寇斗智斗勇,戰斗才能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古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在鬼不靈村,嘎子奶奶生前對和她結下“生死之緣”的八路軍,有這樣的認識:

這都是些世界上最好的人。他們為國為民流血犧牲,哪怕刀戳在胸口上,眉頭兒也不曾皺過一皺。他們在敵人面前像一個鐵人兒,可對她這個窮老婆子,卻親媽一樣待承,生母一樣伺候。
嘎子奶奶以及和嘎子奶奶一樣的百姓,就是固若金湯的大后方。
三
美麗的荷花灣,設立著許多抗日機關和傷員休養所,因為從不曾出過差錯,被稱為“小延安”。
荷花灣是塊重要的革命寶地。寶地之寶,不僅在于自然之美,更在于人心之美。這里的人以行動支持革命。嘎子來此養傷,得到了最周全的護理。就像當年奶奶給予八路軍的照顧,他得到了玉英一家的關懷和呵護。可見軍民魚水一家親。
民心所向,就是勝利所向。百姓如此擁護軍隊,即便道路曲折,終究會迎來最后的勝利。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我遇到了嘎子
◎文:鄧溥博(郴州市北湖區東灣小學三年級56班) 指導老師:宋慧華
一大早,我就急著往圖書館跑。昨天在那里看了《小兵張嘎》,剛看到張嘎要去韓家大院弄響“柳條鞭”,圖書館就閉館了,真想快點看到后續!
“哎喲!誰呀,差點把我撞個腳朝天!”待我定睛一看,咦,這個小男孩有點眼熟?他剃著小平頭,兩顆烏黑晶亮的大眼珠轉動著,身穿一件破舊的小短褂,腳下套著一雙開了嘴的布鞋,手上還端著一笸籮雞蛋……天啦,這不就是嘎子嗎?再看看身邊……不會吧,我居然來到了1943 年的白洋淀?!
來不及思考,我一把抓住嘎子的手說:“我是鄧溥博,在書里看過你打鬼子的事跡,今天帶我一起吧。”嘎子看了我一眼,說:“你是外地來的吧,怎么穿得這么奇怪?連日來,鬼子活動猖獗,你跟著我,可別亂跑。”
我跟在嘎子身后,一路小跑,轉眼來到了韓家大院門口。“紅眼兒”偽軍不讓我們進去,我猛然想起引燃“柳條鞭”的任務,趁嘎子跟偽軍爭論之際,一溜煙地從門縫里鉆了進去,并高喊:“進來啦!進來啦!” “紅眼兒”一看,也顧不上別人了,氣急敗壞就要來抓我,嘎子趁機也跑進了院子。

可我就慘啦,被“紅眼兒”追得滿院子跑,頭被桌子撞了個大包,膝蓋磕破了皮,手還被樹枝劃了一道口子……最后,我被堵在一個墻角處。眼看“紅眼兒”的刺刀就要刺過來了,忽然一陣“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傳來,狗叫聲、槍聲、鬼子叫喊聲夾雜在一起,嘎子的計劃成功了,他擾亂了韓家大院,讓錢區長他們順利殲滅了院子里的小鬼子。
晚上,大家在屋子里一起慶祝勝利。嘎子把我介紹給玉英等小伙伴,我給他們講了21 世紀中國的美好景象:人們擁有高高的樓房、美麗的學校、便捷的交通,再也不用挨餓受凍、擔驚受怕了。他們眼里閃著激動的光芒:“原來我們的愿望都實現了,真希望我們也能見到。”
“已經實現了,我現在就帶你們去我家!”我用力伸手去拉嘎子,卻一下子驚醒過來,發現自己正坐在圖書館里,桌上的《小兵張嘎》已經看完了。
原來,這只是一場夢!要是嘎子活到現在,他已經92 歲了。真希望“嘎子”們都能看到他們流血奮斗換來的新中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