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
人民政協在建立新中國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 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對政協委員強化責任擔當提出要求,廣大政協委員要堅持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情懷,把事業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認真履行委員職責。人民政協要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有效發揮職能作用,關鍵在于委員主體作用的發揮,這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目前,政協委員主要是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以下簡稱《章程》)有關規定和程序產生,基層政協在遇到具體問題時往往處于無所適從狀態,建議應從省級層面設計的角度制定出臺有關政協委員產生辦法細則,將政協委員產生納入制度化、程序化、法制化軌道,使政協委員產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政協委員產生是一項十分嚴肅的工作,在新形勢下,既要借鑒中國共產黨選任干部機制及人大代表的產生機制,又要正確對待政協委員產生機制的特殊性,保障人民政協性質、地位及作用的發揮。
鑒于組織部門和統戰部門“選”、政協組織“管”以及部分委員當選后履職不到位的實際,建議政協組織、組織部門、統戰部門應共同探索委員年度考核情況通報和運用制度,解決個別委員履職不到位但只能換屆調整的問題。建議建立常態化的工作聯動機制。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建立政協組織、黨委組織部門、統戰部門、紀檢部門等多方合作的常態工作機制。成立由黨委一把手任組長,政協組織、黨委組織部門、統戰部門等相關部門參加的政協委員換屆領導小組,下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負責做好界別設置和委員、常委的推選及考核提名人選工作,各部門在工作分工上各有側重。這樣一方面能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政協委員“選”“管”分離現象,另一方面能從機制上保證產生高水平與高素質的政協委員。在政協換屆和平時調整補充委員時,要根據地方實際合理設置政協委員的區域、行業分布和年齡、文化結構,同時盡可能減少兼任多個地區政協委員的情況發生,做到界別委員不留空當,避免產生因委員工作單位發生變動而失去該界別的代表性資格問題,政協要與相關部門協調,按規定程序及時更換。
一要深化對界別的認識。承擔委員產生工作的組織部門、統戰部門和政協組織,首先要加深對政協界別的認識和理解,要把界別屬性與委員身份屬性認真比較,在此基礎上考慮其在所屬界別內的代表性。二要提高界別的組織化程度。通過建立界別召集人制度,加強專門委員會聯系界別工作,劃分界別工作小組,建立界別工作常態化的相應機制,提高界別協商活動包括委員協商提名的組織化程度,做到組織部門、統戰部門和政協組織在遴選委員時有抓手。三要加強對界別協商提名委員工作的指導。組織部門、統戰部門要提前介入,全程參與每個界別協商推薦委員工作,在整個過程中可以借鑒干部選任的民主推薦流程,廣泛征求界別群眾以及委員所在單位意見,保證提名推薦工作公開公正。
建議設立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界別。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新的社會群體和新的社會階層不斷涌現,他們在我國各行各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如新的社會階層中的新媒體從業人員等在維護國家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新的社會階層群體的數量龐大性及其發揮作用的重要性考慮,人民政協應該將這些新的社會群體和社會階層作為一個獨立的界別納入統一戰線組織,以更好地體現和發揮其統戰功能。
《章程》第24 條提出了政協委員條件: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事業,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在本界別中有代表性,有社會影響和參政議政能力。這充分體現了委員的廣泛性、代表性和包容性,但對政協委員沒有進一步提出差額要求。建議對委員提名提出安排適當名額的差額人選要求,既增加政協委員競爭性,也為按程序征求有關方面意見時,留有調整空間。與民主黨派交叉的共產黨員,凡擔任民主黨派各級領導職務,或主要精力從事黨派工作的,計入民主黨派人數,其共產黨員身份作為第二黨派身份。推薦人選應兼顧中共、民主黨派、工商聯、有關人民團體、有關方面和特邀人士各個界別。除工作特殊需要外,政協委員與同級黨委委員、紀委委員、人大代表一般不交叉安排。
有關政協委員換屆文件明確要求,連續擔任三屆以上的政協委員不再提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沒有成立基層黨組織的不能提名。這在省級以上政協委員選擇多的情況下是可行的,但在地市和縣一級政協層面操作起來有一定難度。建議在今后的委員提名產生過程中,在建立基層黨組織方面,要求更彈性一些:如有3 名以上中共黨員,但未成立黨組織,不能提名;企業中沒有中共黨員的企業經營者,則不應做硬性要求。對擔任三屆的委員,建議根據政協的履職考核情況進行甄別,履職特別優秀且本人也有意愿繼續擔任的,應繼續提名。在黨委的領導下,組織部門、統戰部門與政協組織要多溝通、多協商,形成上一屆優秀的政協委員“留任”、優秀的人才“新任”政協委員的良性進出格局,進而增強政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探索在基層政協委員選拔中把個人自薦人選與縣(區)委員人選統一作為基層委員人選考慮。目前有些省份的基層政協組織已經開始探索采用個人自薦的方式推薦委員人選。縣(區)一級根據縣(區)不設黨派及中共和黨外委員比例的要求,可能會出現達到了委員比例要求而達不到委員素質要求的現象,建議將個人自薦名額納入縣(區)委員名額分配中通盤考慮,這樣既能將有參政議政愿望和能力的人選盡量都吸收到政協組織中來,又能保證基層委員人選質量。
建立誰推薦誰負責、誰提名誰負責、誰考核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的責任倒查和追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針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政治安排問題提出“出了問題要倒查責任”的要求,該要求也同樣適用于政協委員的產生和退出。建議建立黨委統一領導下,組織部門牽頭,紀檢、宣傳、統戰、政法、法院、檢察、公安、司法、審計、國家安全、市場監管、稅務、社保、綜治、信訪、衛健委、安全生產、人民銀行、海關等有關部門及單位共同參與的聯審聯查機制,全面做好政協委員人選審查工作。組織部門會同同級統戰部門嚴格把好政協委員人選身份關,人選身份要以推薦時所從事的職業為準,具有多重身份的按其工作性質主次和代表性進行認定,在推薦環節中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就追究哪個部門的責任。
做好宣傳工作,是展示政協成果,讓社會各界了解政協、重視政協、支持政協,提升政協地位的重要手段。要高度重視政協換屆宣傳工作,要建立工作規劃和激勵制度,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予以保障。要建立自己的宣傳陣地,盡可能建立政協工作網站,及時發布和更新信息,注重與其他網絡媒體的鏈接。加強與新聞媒體的合作,借助外力擴大本地政協換屆工作的知名度,一方面要培養建設一支政協宣傳隊伍,另一方面要整合資源,為政協宣傳服務。堅持日常宣傳和重點宣傳相結合,如對重點提案的辦復情況及時進行跟蹤報道,對政協換屆重要活動開展全方位報道,對政協換屆工作中涌現的典型經驗和創新做法要進行宣傳報道等。
根據政協委員履職盡責工作表現、職務變動等實際情況,加強委員考核工作,為屆中增補、任免委員提供第一手資料。建議與黨委統戰部門一道,開展政協委員走訪考核活動。開展優秀政協委員評選活動工作,對在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參加政協會議和活動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委員在政協全體會議上予以表彰獎勵,發揮榜樣的示范帶動作用,為全面提升政協工作的質量和水平發揮積極作用。建議建立政協委員候補制度,為政協工作儲備人才。對熱愛政協事業、愿意參加政協活動的一些社會知名人士,通過一定的途徑和程序邀請他們參加政協的會議和活動,將他們作為委員后備人才進行培養。建立委員候補制度,一方面可以廣開言路;另一方面出現委員空缺時,新委員優先從候補委員中產生,這樣可有效解決新委員對政協組織的工作程序不熟、進入角色慢等問題,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