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亮 蔡 媧 沈衛東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 200021)
痛風是人體嘌呤代謝功能異常引起的一種容易反復發作的代謝性疾病,主要是因為人體血尿酸水平升高,進而在關節滑膜、軟骨及其他組織中沉積過量尿酸鹽晶體[1]。其臨床分為急性期、慢性期、慢性痛風石期。在急性發作期,疼痛呈進行性加劇,似刀割樣或蝕骨樣,程度甚至較女性分娩時的疼痛更為劇烈,影響關節活動,并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造成巨大負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痛風疾病的患病人數和發病人數呈進行性增多,已經發展成影響人類生命健康的第二大類代謝性疾病,對人類生命健康產生嚴重的危害,并給患者造成極大的身心負擔及經濟負擔。謝藝紅等[2]研究表明不僅痛風患者要承受相應的經濟負擔,而且生產力的損失對社會發展也會有一定的影響。《2016中國痛風診療指南》[3]指出,痛風急性發作時以抗炎止痛為主,主要選用非甾體消炎藥、秋水仙堿及糖皮質激素,緩解期治療以降低尿酸,預防反復急性發作為主,常選用別嘌呤醇或苯溴馬隆等。但上述藥物會對皮膚、肝腎功能、胃腸道甚至血液系統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4],從而使得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變差,進而影響治療效果。針灸以其簡便廉驗的特點延傳至今,已得到國內外學者和廣大患者的認可。本研究觀察了揚刺法針刺聯合塞來昔布膠囊治療急性痛風的療效與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參照2015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和歐洲抗風濕聯盟(EULAR)最新痛風診斷標準[3]。2)納入標準:符合急性痛風的西醫診斷標準;未參加其他臨床研究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參加該試驗研究者;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分;癥狀體征積分≥2分。3)排除標準:不配合治療方案安排者;不能接受針刺或對塞來昔布過敏者;發病部位有外傷或手術史者;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者;伴有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異常及其他系統疾病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就診于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針灸科、康復科及風濕科,并診斷為急性痛風的患者7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36例。對照組均為男性;年齡29~59歲,平均(43.56±8.12)歲;發病時長 2~28 h,平均(10.64±6.35)h。治療組均為男性,年齡30~63歲,平均(41.31±6.84)歲;發病時長3~26 h,平均(9.97±5.84)h。兩組患者年齡、發病時長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口服塞來昔布膠囊(四川國為制藥有限公司,規格200 mg×20粒),每天兩次,每次1粒。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同時進行針刺治療,阿是穴采用揚刺法,留針30 min,每隔10 min后行1次補瀉手法,每周治療3次。選穴以阿是穴、太溪、三陰交、足三里、陰陵泉(均患側)為主。踝關節紅腫熱痛者,加解溪穴、昆侖穴、申脈穴、照海穴;第一足跖趾關節紅腫熱痛者,加行間穴、太沖穴、內庭穴;指關節紅腫熱痛者,加合谷穴、曲池穴[5]。本試驗研究選擇的全部腧穴定位參照《腧穴名稱與定位》[6]。
1.4 觀察指標 1)VAS疼痛評分。將疼痛按0~10分分成4個階段,0分無明顯疼痛,10分劇烈疼痛,中間疼痛指數不斷提高,數字越大表明疼痛越強[7]。2)疼痛分級指數(PRI)[7]。PRI疼痛分級指數是多維度疼痛評價,包括痛感覺和痛認知,其中包含11個感覺性詞語和4個情緒性詞語,讓患者對每個描述性詞語按照自身疼痛情況及情緒狀態進行層次等級排序,根據各等級分段可計算出PRI總分。3)癥狀體征評分[8]。包括關節疼痛、關節壓痛、關節腫脹程度、關節活動度4個部分,各個部分進行評分,最后算出總分。4)統計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
1.5 療效標準 臨床痊愈:急性痛風患者發病部位無疼痛(VAS≤1分),臨床癥狀體征不明顯(癥狀體征評分≤1分)。顯效:急性痛風患者發病部位疼痛明顯減輕(VAS≤3分),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狀體征評分≤2分)。有效:急性痛風患者發病部位疼痛有一定程度的減輕(VAS≤3分),臨床癥狀體征在一定范圍內有所改善(癥狀體征評分≤4分)。無效:急性痛風患者治療后發病部位疼痛未見緩解(VAS≥5分),臨床癥狀體征無任何改善(癥狀體征評分>4分)??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5.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見表1。治療前兩組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7 d后,治療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下同。
治療7 d后1.97±1.06*△3.22±1.55*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36 36治療前6.92±1.27 6.42±1.34
2.2 兩組治療前后PRI評分比較 見表2。治療前兩組PRI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7 d后,治療組PR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RI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RI評分比較(分,±s)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36 36治療前15.11±3.93 13.69±3.79治療7 d后4.56±2.24*△9.19±3.49*
2.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見表3。治療前兩組癥狀體征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7 d后,治療組癥狀體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分,±s)
組別治療組(n=36)對照組(n=36)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關節疼痛2.61±0.49 0.97±0.38*△2.42±0.50 1.33±0.83*關節壓痛2.44±0.50 0.53±0.51*△2.28±0.57 1.14±0.54*關節腫脹度2.06±0.58 0.39±0.49*△1.81±0.58 1.39±0.60*關節活動度1.67±0.63 0.12±0.32*△1.39±0.55 0.94±0.41*總分8.78±1.62 1.89±1.06*△7.89±1.77 4.81±1.94*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4。治療1周后治療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5 兩組患者安全性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事件。
常見治療急性痛風的西藥分為兩種,第1種是止痛藥物,主要是為了減輕患者發病部位的疼痛,改善痛風急性發作時的生活質量。第2種是消炎藥物,例如秋水仙堿、非甾體消炎藥物等,主要是為了有效緩解和消除關節紅腫癥狀,隨之減輕疼痛,同時減緩病情進展。雖然上述藥物在治療痛風急性發作時能夠發揮較好的止痛抗炎消腫作用,但是同時也會有一定的副作用,容易引起消化道潰瘍甚至出血,對肝腎功能、血液系統也有一定損害,并且長期應用患者依從性不佳。與此同時,對于伴有消化道、心、肝、腎等相關基礎疾病的急性痛風性患者,可供選擇的抗炎止痛藥更少[9]。
現代研究表明[10-13]針刺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改善病變周圍組織的微循環,減少炎性物質的滲出,緩解肌筋膜的粘連。中醫認為急性痛風多由風寒濕、瘀血、痰濁等阻滯脈絡,導致濕熱內盛,下注關節經絡,氣血運行受阻、臟腑功能失調,不通則痛而致。《黃帝內經》有云“經脈者,所以行氣血、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不可不通”,因而治療急性痛風要疏通經絡,松解肌筋,“以松治痛”?!鹅`樞經·九針十二原》載“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唐·孫思邈《千金要方》載“凡病皆由血氣壅滯不得宣通,針以開啟之”,均說明針刺具有通經脈,調氣血的作用,可用于因經脈壅滯、氣血不通的痛證。
本觀察中,選穴以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為主要原則。阿是穴最早出自《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阿是穴形成機制是局部炎性反應作用和整體神經體表投射的結果[14],具有疏通經絡、運行氣血的作用[15]。三陰交經屬足太陰脾經,是肝、脾、腎三經的交會穴,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的合穴,3穴均具有補益氣血、健脾祛濕的作用;太溪為足少陰腎經的原穴,具有滋腎清熱的作用,且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急性痛風的復發[16]。解溪經屬足陽明胃經,具有行氣活血、舒筋利節的作用[17];申脈經屬足太陽膀胱經,具有疏通氣血、舒筋活絡的作用;照海穴通陰蹺脈,陰蹺脈可調節關節、肌肉運動,故照海穴具有疏筋通絡、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太沖為肝經輸穴、原穴,具有清肝泄熱的作用;內庭、行間分別為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之滎穴,內庭具有清熱祛濕、行氣止痛的作用,行間具有清肝瀉熱、涼血通絡的作用,兩者可瀉胃經、肝經濕熱,從而起到舒利局部關節的作用[16]。曲池、合谷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及原穴,兩穴均具有調氣和血、通經止痛的作用[16]。
本研究中選擇的針刺方法是揚刺法,揚刺法是針刺療法中十二刺法中的其中之一,操作時在穴位上先刺1針,然后在穴位的上下左右各淺刺1針,一共5針。唐代楊上善在《黃帝內經太素卷二十二·十二刺》注“寒氣博大之病,正一傍四,內針浮而留之使溫,故曰陽刺”。明代張景岳在《類經十九卷·針刺類》載“揚,散也,中外共五針而用在浮泛,故能驅散博大之寒氣”,清末周樹東在《金針梅花詩鈔》曰“一針直入在中央,淺入而浮守四旁,揚刺專醫寒博大,頑麻痹通足堪依……依病進針,不拘經穴,以寒氣深大麻木疼痛諸癥”。由此可見,古代醫家多用揚刺法來治療痹證,主要是用于寒氣留于肌表,病變范圍較大的痹證,或營衛不和所致的肢體麻木不仁等。但在現代臨床中,各醫家對于揚刺法的使用早已突破了《黃帝內經》中的適應病證。臨床研究[18-24]表明,現代運動系統創傷性疾病,如頸、肩、腰、腿痛等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廣泛采用揚刺法治療。海派楊氏針灸創始人楊永璇先生的諸多醫案中經常用到揚刺針刺手法,如治療漏肩風、腰扭傷和股外側皮神經麻痹,療效顯著。揚刺法的臨床療效源于多針協同作用,針刺過程中不僅擴大了施術范圍,還加強了刺激量,并且能夠有效調節經氣、激發陽氣從而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23]?,F代臨床研究[24]表明,治療急性痛風時應用揚刺法,刺至得氣后可有效加速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環,促進炎性介質的吸收,并松解肌肉痙攣,進一步促進組織的恢復,有效緩解疼痛。
本研究中,治療組在口服塞來昔布的基礎上予以揚刺法針刺治療,對照組予口服塞來昔布治療,1個療程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PRI評分、癥狀體征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說明兩組患者疼痛及癥狀體征均得到改善。進一步經統計分析顯示,治療組VAS評分、PRI評分、癥狀體征評分均低于治療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且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治療組患者緩解疼痛和癥狀體征的療效優于對照組。揚刺法的應用是傳統針刺由點到面的延伸,不僅能增大針刺范圍,還能促進經氣運行,發揮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作用。揚刺法針刺治療急性痛風,多針同刺,多針匯集,可以擴大穴位的作用面積,擴展治療范圍,增強疏通筋結、活血止痛的功能,其通過刺激周圍組織,緩解筋膜黏連,增加關節周圍活血量,促進局部微循環,消除炎性物質,從而有效緩解疼痛,改善關節腫脹程度及關節活動度。但本研究樣本量少,未能進行該疾病影響因素的相關性分析,后續研究需加大樣本量,繼續觀察疾病影響因素,分析影響療效的指標,進一步證實針刺治療急性痛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