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所有權隱含語和自主選擇權對個體親環境行為的影響

2022-11-23 01:24:10馬俊樹隋明楠劉永芳
心理研究 2022年5期
關鍵詞:心理環境影響

馬俊樹 隋明楠 劉永芳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上海市心理健康與危機干預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62)

1 問題的提出

當今世界,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再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 環境惡化、氣候變暖、資源枯竭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和生活, 已經到了唯有人類共同面對、通力合作,才有可能找到有效應對之策的境地。 在此種背景下,親環境行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PEB) 成為眾多學科研究的重要課題。 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Hines(1987)認為,親環境行為是 “個人根植于價值觀和使命感自覺地為防止或處理環境污染問題而實施的行為”。 也有學者認為, 所有有目的地減少破壞或污染環境(Stern,2000)甚或對環境較少負面影響(Reid et al.,2010)的行為均可以被稱為親環境行為, 如使用可回收餐具、乘坐公交車等。國內學者認為,提高循環利用率、有意識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消極影響和主動改善生態環境以及犧牲自我利益換取環境回報的行為都可稱之為親環境行為 (鄧雅丹 等, 2019; 胡奕欣 等,2021)。可以發現,無論如何定義親環境行為,均是以“個體行為對環境的積極至少是非消極影響”為前提的, 因此是以個體約束自己的行為甚或犧牲自己的利益以換取環境長遠回報為特征的。

那么, 怎樣才能使人們約束自己行為甚或犧牲自己利益去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保護環境呢? 由于幾個原因,這一點并不容易做到:首先,約束行為和犧牲利益與人們追求自由和自私自利的天性相抵觸, 讓人們主動約束自己行為和犧牲自己利益是很難做到的;其次,近期損失與長遠回報相沖突,人們具有重近輕遠的傾向, 讓人們舍棄近期利益而追求長遠環境回報是很困難的;第三,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矛盾,人們通常不愿意為了集體的公共利益(如環境)而犧牲個體的利益。即便個體愿意犧牲自己的近期利益去追求集體的長遠利益, 也會由于博弈心理的存在而擔心別人不這樣做而導致前功盡棄,這被有的學者稱為群體效能感 (collective efficacy)的缺失(Scheepers, 2017)。盡管如此,研究者們還是提出了不同的理論,試圖解釋親環境行為,找到破解上述難題的途徑和方法。 “計劃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Personality et al.,1980)認為,個體的環境態度和遵從規范的傾向是親環境行為的決定因素, 如具有積極環境態度的人更有可能回收廢物和進行廢物處理 (Tonglet et al.,2004b),遵從規范者更可能產生親環境行為(Tonglet et al., 2004a; Davis et al., 2006)。 “規范激活理論”(norm activation theory, NAT)認為,個人對其行為的積極預期會促使其形成責任心, 激活內在的道德規范,進而產生親環境行為,因此培育個人的社會責任感是促進親環境行為的關鍵(Schwartz,1977; Schwartz & Howard, 1984)。“價值-信念-規范理論”(value-belief-norm theory, VBN) 認為,人的價值系統有社會、自我和生態三種導向,其相互作用,影響個體的親環境行為(Stern et al., 1999)。 基于這些理論,Schultz(2014)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干預方式改善或促進個體的親環境行為:(1)利用視覺或聽覺信息提示個體愛護環境,如“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等;(2)對個體的環保行為提供適當的經濟獎勵,如南方航空推出的綠色飛行活動,旅客可以根據自身需求提前選擇是否預定航空餐食, 對于未選擇航空餐的旅客則提供飛行里程作為補償;(3)在個體表現出親環境行為后提供正向反饋, 如在螞蟻森林植樹后會獲得義務植樹證書;(4)形成廣泛認可的社會規范, 目前大力推行的垃圾分類就是使社會成員形成一致的認識,從而促進垃圾的后續回收處理。然而,由于這些外部干預方式意圖過于明顯,未必總能對個體產生積極影響, 某些情況下還可能會產生副作用。比如,有些提示語可能使個體感受到命令的語氣,產生逆反心理,而過于頻繁或高額的經濟獎勵可能使個體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做出先破壞再保護的行為,從而與獎勵的初衷背道而馳。 因此,尋求有效措施,激發和調動個體親環境行為的內部機制,漸漸成為親環境行為研究的新動向。

隨著心理學中行為決策研究新成果的不斷涌現,基于有限理性假設的“助推”(nudge)思想也被引入到親環境行為的研究。 其基本思路是針對人性的規律和有限理性個體的認知和決策特點, 采用間接的方法引導其行為,而不是強制其行為。心理所有權就是人性中一個典型的助推點。 它區別于法定所有權, 是個體認為目標事物屬于自己的一種心理狀態(Pierce, 2003)。人性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趨近和保護屬于自己的東西, 人們不會去傷害甚至會去維護觀念中屬于自己的目標或對象。因此,在呈現或描述需要愛護的目標物(如環境)時,暗示當事人對該目標物具有所有權, 就是引導其趨近或保護該目標物的重要助推策略, 而所有權隱含語是實施這種策略的手段之一。 所謂所有權隱含語,就是“那些通過暗示表明個體與目標物之間存在物主關系的特定詞語”,如“我的”“我們的”“您的”等,有助于個體與特定對象產生一種連結(寇燕, 2018),而與自我相關的信息更容易吸引個體的注意力 (Geller & Shaver,1976; Hull & Levy, 1979)。 這種在相關目標物上嵌入物主代詞以暗示所有權關系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在商業營銷中,商家經常采用所有權隱含語來影響消費者的態度與行為,如小紅書APP 品牌廣告語“標記我的生活”、豆瓣APP 廣告語“我們的精神角落”、 百度糯米APP 廣告語 “我的·生活”等。很多新興傳媒、電視節目等也以所有權隱含語的方式加以命名。許多研究表明,所有權隱含語和目標物配對出現能夠提升對商品的反應速度 (Zhou et al., 2010),增加消費意愿(寇燕, 2018)。 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廣告中, 也有采用所有權隱含語增強效果的做法, 如國家地理雜志 《尋找我們的國家公園》系列紀錄片的片名就包含了所有權隱含語“我們的”。 由于公共環境不具備身份表征性,較難以激發個體表現出愛護私人財物般的保護意識和行為,所以此類所有權隱含語是否有助于促進個體的親環境行為尚不得而知,也是本研究擬探討的問題之一。根據上述的相關文獻,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 環境描述中的所有權隱含語通過直接提升個體對環境的心理所有權而促進其親環境行為。

心理所有權可以被視為一種個體對目標“擁有”的狀態,進而“增加”目標的價值(Dommer& Swaminathan, 2013)。 對公共環境心理所有權的提升伴隨著個體權力感的增強。作為一種公共資源,環境也是其他個體所需要的。 當個體處在某些情境中受到情境相關刺激,或者擁有控制資源、影響他人的能力時就會對權力感造成影響(吳偉, 2018)。 Pierce 等人(2004)指出,有形的和無形的財產都可以直接給個體提供一種控制感和權力感。因此,當個體對目標物產生心理所有權, 也就是說個體感覺其擁有目標物作為一種“財產”時,就會增強其權力感。根據權力的接近-抑制理論, 如果特定情境讓個體感受到較高權力時,就會啟動其趨近系統,更多地受所處社會主流價值取向的影響,策略和行動更加靈活,產生更多的利他行為。Berger 等人(1967)指出,長期受集體主義文化影響的個體, 會傾向于認為權力意味著創造更多的共同利益, 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 (蔡頠等, 2016)。 研究表明,當社會主流價值中的目標利他性和社會性取向比較明顯時, 高權力個體就會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性行為(趙建彬,鐘昊, 2020)。親環境行為顯然是主流價值鼓勵的、 符合共同利益的利他性行為。 基于這種分析,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 心理所有權和權力感在所有權隱含語和親環境行為之間起鏈式中介作用。

Simona 和 Mcgill(2006)認為,當個體面對一種選擇時,會把自己作為選擇和舍棄過程中的“意義載體(meaningful agents)”。選擇是一種自主的行為,個體會感受到強烈的個人因果關系 (personal causali-ty)。 自主選擇可以提高個體對結果的滿意度(Payne & Bettman, 1993),也會產生更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譚子君, 2013)。同時,也有學者從文化背景的角度指出,在集體主義文化中,自主選擇帶來的積極效果和行為更加顯著和有效, 因為它更能夠凸顯個人在社會中的作用, 進而激發他們的積極性(Robinsonetal, 2013)。 大量研究表明,在與商業活動綁定的慈善和捐贈中,增加顧客的自主選擇權,更有利于目標的實現。例如,美國Cone 公司讓用戶自主選擇將自己1%的電話費捐給和平、 人權亦或是環境保護的非營利組織,反而增加了捐贈的數額;商家讓消費者在購買糖果時自行選擇是否捐贈和捐贈多少,獲得了更高的捐贈金額(Robinsonetal, 2013)。 鑒于本研究中親環境行為的測定也是詢問被試愿意為環境保護組織捐贈多少錢,所以我們推測增加被試的自主選擇權也可能有利于增加其親環境行為。

假設3:相比于隨機分派捐贈項目而言,當能夠自主選擇捐贈項目時,個體具有更高的親環境水平。

為檢驗上述三個假設,本研究進行兩項實驗:實驗1 采用單因素被試間設計,初步探究有/無所有權隱含語對個體親環境行為的影響及心理所有權的中介作用;實驗2 引入自主選擇權變量,采用2×2 被試間設計,進一步檢驗實驗1 的發現,同時考察自主選擇權是否會調節所有權隱含語的作用以及心理所有權和權力感是否具有鏈式中介效應。

2 實驗1

2.1 方法

2.1.1 被試

實驗前根據 G*Power 3.1 計算, 設定 α 為0.05,power 為 0.8,計算出所需樣本量為 84 人,平均每組42 人。 通過網絡招募被試,共有128 名被試參與實驗, 其中6 人因在填寫量表過程中未通過注意力檢測題而被剔除,最終得到有效數據122 份(年齡19~26 歲,女性50 名),所有被試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 隨機把被試分配到有所有權隱含語組(n=65)和無所有權隱含語組(n=57)。實驗結束后被試獲得10元被試費。

2.1.2 實驗設計

實驗1 采用單因素 (所有權隱含語:有/無)被試間實驗設計,因變量為心理所有權和親環境行為。

2.1.3 實驗材料和程序

在正式實驗開始前, 要求被試閱讀和簽署知情同意書, 隨后將其隨機分配到有或無所有權隱含語組, 進行編號后開始正式實驗。 向被試介紹實驗流程,具體步驟如下:

(1)自變量操縱階段。 參照 Peck 等人(2020)和寇燕(2018)的研究范式,采用含有或不含有物主代詞的祁連山國家公園介紹材料操縱自變量, 兩組被試分別需要閱讀的材料如下:

(2)心理所有權測量。 采用寇燕(2018)改編自Fuchs 等人(2010)的心理所有權量表中文版。 該量表包含3 個問題:“我覺得我們擁有祁連山國家公園”“我覺得和祁連山公園有種個人連結”“我覺得祁連山國家公園是屬于‘我們的’”。 每個問題均采用7點評分(1=十分不認同,7=十分認同),總均分越高,代表個體的心理所有權越高。 該量表的α 系數為0.94,具備良好的內部一致性。

(3) 親環境行為博弈任務。 參考 Ibanez 等人(2017)的親社會博弈范式,告知被試他或她將獲得10 元被試費,是否愿意以及愿意將其中的多少捐給祁連山國家公園環保組織。

(4)人口學信息。 最后收集被試的年齡、性別信息。 考慮到被試的經濟水平可能會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收集了個體的月可支配收入信息,以控制該因素對結果的影響。 由于實驗材料涉及祁連山國家公園, 為避免過往經歷影響被試對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心理所有權和親環境行為的影響, 招募被試時剔除了去過祁連山公園的被試。

2.2 結果與分析

2.2.1 人口統計學變量檢驗

分別對男女被試的親環境行為[t(120)=-1.079,p=0.283]、 所有權隱含語啟動組和控制組的可支配收入[t(120)=-0.996,p=0.336]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均沒有發現顯著差異,因此接下來的分析中不考慮這兩個因素的作用。

2.2.2 所有權隱含語對心理所有權的影響

以所有權隱含語為自變量, 心理所有權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 發現啟動組對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心理所有權(M=5.91,SD=0.72)顯著高于控制組的心理所有權(M=5.22,SD=1.10),t(120)=-4.15,p<0.001,參見表 1。

表1 所有權隱含語對心理所有權的影響

2.2.3 所有權隱含語對親環境行為的影響

以所有權隱含語為自變量, 個體親環境行為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 發現啟動組的捐資金額(M=6.62,SD=3.63)顯著高于控制組(M=4.21,SD=3.26),t(120)=-3.83,p<0.001,參見圖 1。

圖1 有無所有權隱含語對親環境行為的影響

2.2.4 心理所有權的中介效應分析

使用 SPSS 26.0 PROCESS 插件, 用 Bootstrap方法(溫忠麟, 葉寶娟, 2014)進行中介效應檢驗,樣本量設定為5000。 所有權隱含語為自變量,親環境行為為因變量, 心理所有權為中介變量。 結果發現:(1) 所有權隱含語對親環境直接效應顯著,b=0.25,SE=0.09,95%CI[0.07,0.43]。(2)所有權隱含語通過心理所有權影響親環境行為的間接效應顯著,b=0.08,SE=0.03,95%CI[0.02,0.15]。 這一結果證實了假設1,參見圖2。

圖2 所有權隱含語與親環境行為:中介模型

3 實驗2

3.1 方法

3.1.1 被試

根據 G*Power 3.1 計算,設定 α 為 0.05,效應量為 0.5,power 為 0.8,效應量 f 設定為 0.25,計算出所需樣本量為98 人。 通過網絡招募被試,共有136 名被試參與實驗(年齡 21~26 歲,女性 93 名),所有被試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未參加過實驗1 和去過祁連山國家公園。 被試在實驗結束后領取10 元被試費。

3.1.2 實驗設計

采用2(所有權隱含語:有/無)×2(自主選擇權:隨機分派/自主選擇)完全被試間實驗設計。 自變量為所有權隱含語和自主選擇權, 因變量為心理所有權、權力感和親環境行為。

3.1.3 實驗材料和程序

在正式實驗開始前, 要求被試閱讀和簽署知情同意書,隨后將其隨機分配到各實驗組,進行編號后開始正式實驗。 向被試介紹實驗流程, 具體步驟如下:

(1)自變量操縱。 所有權隱含語操縱同實驗1。為了排除捐贈項目類別對被試的吸引力不同產生的影響,通過預實驗對項目類型進行了篩選。首先搜集整理出 “扶貧濟困”“扶老助弱”“災害救助”“教育助學”“環境保護”“動物保護”和“疾病防治”等 7 類常見的捐贈類別,然后在網絡上招募了47 名(女性29名)被試,要求他們就這7 類捐贈項目的重要性及其與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相關度進行評價, 采用7 點評分法 (1=極其不重要/不相關,7=極其重要/相關)。結果顯示,“環境保護”與“動物保護”與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相關度最高且重要性上沒有顯著差異。因此,在后續的親環境測量階段, 隨機分派組被試的捐贈能被隨機匹配到“祁連山環境保護項目”或“祁連山動物保護項目”中的一個,自主選擇組被試則可以在二者中進行選擇。

(2)心理所有權測量同實驗1。

(3)權力感測量。測量被試在當下情境狀態中的狀態性權力感,采用 Rucker 和 Galinsky(2008)的檢驗題項統計分數, 讓被試根據閱讀材料后的真實感受,使用 7 點量表(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進行評分,根據其評分,可以判定被試在情境中所感知到的狀態權力高低。

(4)親環境行為博弈任務。除了捐贈資全被隨機分派還是可以自主選擇外,其他同實驗1。

(5)人口學信息收集同實驗1。

3.3 結果與分析

3.3.1 人口統計學變量檢驗

性別對親環境行為的影響無顯著差異,t(134)=0.364,p=0.716,不同實驗組被試的月可支配收入無顯著差異,t(134)=-0.288,p=0.774,因此接下來的分析中不考慮這兩個因素的作用。

3.3.2 所有權隱含語對心理所有權的影響

以所有權隱含語為自變量, 心理所有權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 發現啟動組對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心理所有權(M=6.14,SD=0.65)顯著高于控制組的心理所有權(M=5.32,SD=1.41),t(134)=-4.36,p<0.001,參見表 2。

表2 所有權隱含語對心理所有權的影響

3.3.3 所有權隱含語對權力感的影響

以所有權隱含語為自變量, 個體在情境中的權力感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 發現啟動組感知到的權力(M=5.30,SD=1.32)顯著高于控制組(M=4.76,SD=1.48),t(134)=-2.25,p=0.026,參見表 3。

表3 所有權隱含語對權力感的影響

3.3.4 所有權隱含語和自主選擇對親環境行為的影響

以親環境行為為因變量進行2(所有權隱含語:有/無)×2(自主選擇權:隨機分派/自主選擇)多因素方差分析顯示:(1)所有權隱含語的主效應顯著,M啟動組=7.17,M控制組=4.96,F (3,132)=17.19,p<0.001;(2)自主選擇權的主效應邊緣顯著,M自主選擇組=6.58,M隨機分派組=5.66; F(3,132)=3.20,p=0.08;(3)所有權隱含語與自主選擇權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3,132)=0.26,p=0.61。 該結果進一步支持本研究的假設 1,卻并不完全支持假設3, 意味著無論是否是自主選擇,所有權隱含語均顯著影響親環境行為,參見圖3。

圖3 有無所有權隱含語是否自主選擇對親環境行為的影響

3.3.5 心理所有權、權力感的鏈式中介效應分析

首先采用 Bootstrap 方法,用 SPSS 宏 PROCESS(Model 6),重復取樣5000 次,再次檢驗心理所有權在所有權隱含語和親環境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應。對所有權隱含語啟動組和控制組進行虛擬編碼,控制組為0、啟動組為1,作為自變量(X),心理所有權作為中介變量(M),親環境行為作為因變量(Y),進行中介效應分析。 結果顯示:(1)所有權隱含語對親 環 境 直 接 效 應 顯 著 ,b =0.21,SE =0.08,95%CI[0.05,0.37];(2)所有權隱含語通過心理所有權影響親環境行為的間接效應顯著,b=0.13,SE=0.04,95%CI[0.06,0.22]。

然后采用 Bootstrap 方法, 使用 SPSS 宏 PROCESS(Model 6), 重復取樣 5000 次, 檢驗心理所有權、權力感在所有權隱含語和親環境行為之間的鏈式中介效應。對所有權隱含語啟動組和控制組進行虛擬編碼,控制組為0、啟動組為1,作為自變量(X),心理所有權作為中介變量(M1)、權力感作為中介變量(M2),親環境行為作為因變量(Y),進行中介效應分析。 結果顯示:(1)所有權隱含語通過心理所有權影響個體親環境行為的間接效應顯著,b=0.10,SE=0.04,95%CI[0.04,0.18];(2)所有權隱含語通過權力感影響個體親環境行為的間接效應不顯著,b=0.02,SE=0.02,95%CI[-0.02,0.06];(3)所有權隱含語通過心理所有權進而通過權力感影響個體親環境行為的鏈式中介效應顯著,b=0.03,SE=0.01,95%CI[0.01,0.06];(4)所有權隱含語影響親環境行為的直接效應顯著,b=0.19,SE=0.08,95%CI[0.03,0.35]。

上述鏈式中介效應分析的結果驗證了“所有權隱含語→心理所有權→權力感→親環境行為” 的鏈式中介路徑,支持本研究的假設2,參見圖4。

圖4 所有權隱含語與親環境行為:鏈式中介模型

4 討論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1)作為一種助推線索,目標環境描述中的所有權隱含語有助于提高個體對該目標環境的心理所有權及狀態性權力感, 并通過心理所有權和狀態性權力感的鏈式中介作用而改善個體的親環境行為;(2)個體對捐贈項目的自主選擇權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其親環境行為, 卻不影響所有權隱含語的作用。 這些結果基本上支持本研究提出的三個假設。

4.1 關于所有權隱含語對親環境行為的影響

如前所述, 先前關于所有權隱含語如何改變人們對目標物態度和行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具有近期現實效用的商業目標物上 (Geller & Shaver,1976;Hull & Levy, 1979; Zhou et al., 2010; 寇 燕 ,2018),較少探討此種策略在改變人們對公共環境之類長遠非實用性目標物的態度和行為方面的作用。本研究發現,將“我們的”隱含語嵌入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相關描述, 也可以改善人們對此種公共環境的的態度和行為,一定程度上支持前人的發現。這表明所有權隱含語似乎可以作為自我的一種表征, 在更為廣泛的范圍內對人們的認知和評價起到積極的作用(Blume & Herbert, 2014; Fennis & Wiebenga,2017)。

先前的研究尚缺乏對何以所有權隱含語會改變人們對目標物的態度和行為的深入探究, 也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本研究表明,所有權隱含語是通過改變人們對目標物的心理所有權, 進而影響其狀態性的權力感,從而影響其對目標物的態度和行為的,發現了 “所有權隱含語→心理所有權→權力感→親環境行為”的鏈式中介路徑,一定程度上推進和深化了先前的研究。按照自我參照理論,個體對目標對象的認知和解釋是以自己為參照進行信息輸入和編碼的(Rogers et al., 1977)。所有權隱含語能夠直接將目標物納入自我概念之中,使其成為自我的一部分,提高個體對目標物的心理所有權(Peck et al.,2020),而個體心理所有權的增加提升了其在此情此境中的權力感。 依據情境焦點理論,除了認知因素外,個體與情境的互動會對權力感產生影響。 權力感的提高促使個體做出更多符合所處文化背景、所處情境的、著眼于長期利益的行為 (Guinote, 2007; Joshi &Fast, 2013; Zhou et al., 2021)。 本研究的發現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以上的相關理論。

4.2 關于自主選擇對親環境行為的影響

增加個人的自主選擇權也是助推的一種策略。本研究發現,總體而言,相對于捐資將會被隨機分派到兩個項目中的一個而言, 當具有將資金捐贈到哪個環保項目的自主選擇權時, 被試為環保項目捐贈了更多的錢,盡管此種差異僅達到了邊緣顯著水平。這種結果也支持先前研究的發現 (Robinson et al.,2013; 譚子君, 2013)及相關的理論。

本研究未發現所有權隱含語與自主選擇權之間的交互作用, 這可能主要與這兩個變量對親環境行為的相對作用強弱及助推點不同有關。首先,本研究中的親環境行為可能主要受所有權隱含語激活的心理所有權和權力感影響。 從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SET)的角度來看,個體決定做某件事情是基于對自身利益和成本的考量, 傾向于付出較小的代價以及獲取較大的利益 (孫慶民,2009)。按照這種理論,人們在做出親環境決策時,也希望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回報 (Mittal et al.,2020)。當所有權隱含語激活的心理所有權和權力感改變了成本和回報的相對權重, 促使其為保護環境捐贈更多錢時, 這筆資金用到哪個環保項目上就變得不重要了。也就是說,是否具有自主選擇權并不能改變已經形成的成本-回報權衡關系。 其次,所有權隱含語及其激活的心理所有權和權力感與自主選擇權的助推點不同。從自我認同的角度來看,心理所有權主要滿足了個體自我認同的需求 (Dawkins et al., 2017; Morewedge, 2020), 它對親環境行為具有明顯的正向預測作用 (Bouman & Steg, 2019,2020),這樣就已經足夠了。 而按照Simona 和Mcgill(2006)的理論,自主選擇權與個體感覺到的個人因果關系(personal causality)有關,主要影響個體對選擇結果的評價,而較少影響自我認同目標的達成,盡管也可能間接影響親環境行為, 卻并不與所有權隱含語產生交集。

總之, 本研究將所有權隱含語對個體消費行為的影響延伸到了親環境行為領域, 為所有權隱含語在我國文化背景下如何影響個體的親環境行為提供了可能的解釋,為價值-信念-規范理論、心理所有權理論提供了實證支持。 本研究還探索性地研究了當所有權隱含語和自主選擇權同時存在時, 兩者對親環境行為的相對作用及其關系, 發現了所有權隱含語優先于自主選擇權的效應。 本研究是關于所有權隱含語是否及如何促進親環境行為的初步探索,得到的發現是否可以被推論到更廣泛的場景或問題,尚需今后的研究進一步探討。

5 結論

(1) 所有權隱含語通過心理所有權和權力感的鏈式中介作用影響個體的親環境行為。

(2)自主選擇權影響個體的親環境行為,卻未與所有權隱含語產生顯著的交互效應。

猜你喜歡
心理環境影響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環境
擴鏈劑聯用對PETG擴鏈反應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精品网站|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综合成人国产|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欧美午夜小视频|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色综合五月| 婷婷六月综合|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 日韩av手机在线|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免费看美女毛片|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欧美在线天堂|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剧情伊人|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精品福利国产|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美女免费黄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迷奸在线看| 国产精品999在线| 69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小视频免费|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婷婷六月在线|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国产毛片| 欧美色图久久|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19p|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青青久视频| 国产乱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