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心理咨詢師的共情疲勞:內涵、影響因素和預防因素

2022-11-23 01:24:12蔣艷菊
心理研究 2022年5期
關鍵詞:心理咨詢心理

陳 欣 蔣艷菊

(河南大學心理學院,開封 475004)

1 引言

心理咨詢是咨詢師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對當事人實施心理干預的過程。在人本主義以“當事人為中心”理念的支配下,咨詢師或治療師要站在當事人立場,設身處地地理解和共情當事人。曾經一個流行的觀點認為, 干預過程強調咨詢師對當事人心理困擾的分析要排除自身的信念與偏見, 要避免反移情,做到客觀中立(Figley, 2002)。然而,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咨詢關系和治療聯盟對咨詢效果影響的認識不斷深入,吳垠和桑志芹(2010)提出,心理咨詢是咨詢師/治療師與當事人之間心靈的互動和生命的交流過程,保持客觀中立固然重要,但完全避免咨詢師自身情感、信念對當事人的影響是十分困難的。王中杰(2005)認為咨詢效果的產生不僅依賴咨詢師嫻熟地應用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技術, 另外咨詢師自身的特質是比技術和理論更重要的資源, 甚至Figley(1995)認為咨詢師本身就是治療的工具,在干預過程中,在咨詢師對自己有效覺察的情況下,恰當地表達情感、情緒和信念對治療效果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心理咨詢工作的特點就是與經歷苦難和創傷的人一起工作(姜男 等, 2013),建立一種治療聯盟。Carroll (2001) 指出治療聯盟是這樣的一種工作狀態:“在工作時,將自己當作工作的焦點,將自己注入工作之中,自己成為工作的一部分;不是自己完成工作,而是自己就是工作。 將工作從一份工作,或者一份職業,轉變為成為自己的延伸,自己是誰。”對于心理咨詢師來說,為了維持治療聯盟,達成工作目標,在干預過程中, 咨詢師對當事人表達共情是非常必要的。共情有助于咨詢效果的達成,但同時這也使咨詢師面臨心理資源過度消耗的風險,比如共情疲勞。

臨床精神衛生保健專業人員(FMHPs)所處的各個領域,例如,心理學,護理,社會工作,精神病學,病例管理等為當事人和病人提供長期的支持治療。 隨著時間的推移,專業人士也可能表現出悲傷、焦慮、抑郁、睡眠障礙、關系沖突和經常抱怨等問題。 這些癥狀被稱為共情疲勞、 替代精神創傷或二次創傷(STS)。 共情疲勞廣泛見于助人行業中,例如,心理咨詢師、醫護人員、消防員、警察、教師和社工等。 共情疲勞研究多見于西方的文化背景, 而基于東方文化相對較少, 國內關于心理咨詢師共情疲勞的研究不多。 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有關共情疲勞的文獻進行梳理,進一步厘清共情疲勞的概念辨析、內容結構、測量工具、消極影響、影響因素、干預措施等方面,有助于心理咨詢師行業的專業化和健康發展。

2 共情疲勞的內涵和相關概念辨析

2.1 內涵

共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 CF)這一概念,最初由Joinson (1992)提出,用于描述與經歷身心創傷的個體一起工作的護理從業人員同情心逐漸減少的情況(沈潔,姜安麗,2011)。Figley(2002)認為共情疲勞是一種看護者需要付出的代價, 表現為對病人的痛苦越來越失去興趣和容忍度。

對心理咨詢師而言, 建立咨詢關系時, 共情(empathy)經常被描述為最重要的能力,是對遭受不幸, 渴望陪伴或希望減輕自己痛苦者感同身受的悲憫之情。咨詢師向當事人表達同情或憐憫,以共情來回應當事人的人生故事是鞏固和維持治療聯盟的重要條件, 恰當地展示共情也是治療效果得以實現的重要特征(Corey,2009; Bowen & Moore,2013)。 心理咨詢過程的不確定性和充滿挑戰的特點使咨詢師長期承受著持續的、高強度的心理負擔,長期的緊張與高強度的工作負荷必然會消耗咨詢師的心理資源,共情作為心理資源的構成部分,也不可避免被消耗,導致共情疲勞(Rak et al., 2003)。

咨詢師長期與經歷創傷或受痛苦折磨的當事人一起工作, 共情疲勞的出現可能是無預警的、 突然的,其癥狀表現為情感和身體的耗竭狀態,心理上承受高水平的壓力, 有一種放棄自己從事咨詢職業的趨勢與沖動(Gough, 2007; Whiwon, 2015)。 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咨詢師表現出更多的負面情緒,比如,易怒、孤立無助、隔離感、抑郁、混亂等癥狀,任由這種消極的感受累積一段時間, 就容易陷入一種不信任、頑固和隔離的狀態,恨不得遠離原本的咨詢行業(Bush, 2009; Huggard, 2003; Decker, 2015)。

2.2 共情疲勞與共情滿足的關系

共情是一個人對另一個遭受不幸和痛苦的人產生的深切同情和悲傷的感覺, 并伴隨著強烈的愿望來幫助對方減輕痛苦。對于心理咨詢師來說,與當事人工作時, 共情既可能產生積極作用, 稱之為滿足感;也可能產生消極作用,稱之為疲勞感。簡單地說,如果說共情滿足是助人從業者的獲益, 那么共情疲勞就是損耗。

共情滿足(compassion satisfaction)是個體能夠從完成的工作中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和快樂。 例如,通過心理咨詢工作,幫助當事人減少痛苦,咨詢師能體會工作和自我的價值感, 這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自戀的需要,覺得自己是可愛的,自己是有用的。 共情滿足是關懷的積極性,是“一種能力”,是指一種在幫助和照顧別人時得到滿足的能力。 共情滿足表達一種積極的聯系, 在幫助他人包括同事和心理健康之間,專業人士對他們自身對社會整體貢獻的感受。共情滿足與共情疲勞是顯著負相關的, 即共情滿足越高,共情疲勞越低。

共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是共情的消極方面, 是指由于過分暴露于人類痛苦而造成的憐憫心或同情心喪失,遭受的二次創傷抑郁體驗。共情疲勞被認為是早期的二次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指標, 被描述為因承受其他人的痛苦而產生的創傷體驗(APA,2000)。 因為工作對象是遭受創傷和痛苦的人,咨詢師中有四分之一到一半的人處于中度的共情疲勞的風險之中,并且,工作中遭受當事人、督導或者同事的性騷擾、歧視、攻擊,也會加重共情疲勞(Boscarino et al., 2004; Figley, 2002)。

2.3 共情疲勞與倦怠

共情疲勞的二因素模型含二次創傷與職業倦怠, 三因素模型還包括共情滿足。 共情疲勞的臨床癥狀與創傷后應激障礙、 二次創傷、 替代間接性創傷、倦怠相似,但上述概念并不等同于共情疲勞。 共情疲勞是助人者在間接接觸創傷性事件并向他人共情的前提下產生共情壓力, 降低了對他人共情的興趣與能力,出現二次創傷癥狀,產生工作倦怠感。(孫炳海 等,2011)。

共情疲勞與職業倦怠也經常被交替使用, 主要是兩者有很多共同的癥狀,是一種身體、心理和情感上的耗竭狀態,共情疲勞與倦怠中的“情緒耗竭”顯著正相關。 甚至有人認為共情疲勞與職業倦怠只是不同的學者用不同的術語描述了同樣的現象, 二者共享同樣的結構成分。然而,隨著研究者對共情疲勞研究的深入, 最終發現共情疲勞與職業倦怠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Newell et al., 2016)。 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兩個概念的適用范圍不同。倦怠的適用范圍更廣泛,存在于任何職業當中,是從業人員對職業壓力的一種帶有消極色彩的反應, 而共情疲勞僅限于助人的職業(Stamm, 2010)。 其次是二者的形成原因不同。 倦怠的產生是由于個體與組織要求之間的沖突所形成的。 比如高負荷的工作責任與較低的工作報酬之間的沖突, 個體的工作與勞動得不到組織的肯定與尊重, 缺乏成就感及履行工作職責的動力等。 它強調的是工作環境和組織壓力給自己身心健康、 工作效率、 情感情緒所帶來的影響(Cynthia,2013; David & Lucy, 2017)。而共情疲勞是健康領域的助人者鏡映了當事人或病人的創傷, 體會了與當事人同樣的痛苦經歷,感受了當事人同樣的抑郁、無助所引起的, 因此共情疲勞是替代性創傷所造成的。

3 共情疲勞的測量

近年來,應用較為廣泛的量表是Stamm(2010)編制的職業生活質量量表,該量表針對從事具有助人特點職業的工作人員。 他們可能是衛生保健專業人員、心理健康工作者、社會服務人員、教師、律師、警察、消防隊員、牧師、交通工作人員、災難應急人員等等。 這些助人職業工作的積極和消極方面影響著從業者的職業生活質量。 通過問卷調查,可以了解從業者幫助的能力和保持自己生活質量之間平衡的能力。

職業生活質量量表 (profession quality of life,ProQOL),采用五級計分,30 個題項。 問卷的指導語為:“當您做心理咨詢工作時, 會直接接觸到他人的生活。您可能因此曾經經歷過正面及負面的影響。下列問題是有關您身為心理咨詢師時所經歷過的正面及負面經歷。請依據您自己及目前的工作狀況,來回答下列的問題。 請誠實地填選出最符合您在過去30天中所經歷過的情況。 ”題項的部分內容列舉如下:“我發現要將我的個人生活與咨詢工作分開是困難的”“與需要我咨詢的人一起工作后, 我感到神采奕奕”“我因咨詢過的某個人的創傷性經歷而失眠,所以工作不能富有成效”“能夠選擇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我感到很高興”。

量表內容分為三個因素,一個是共情滿足(compassion satisfaction),另一個是共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其中共情疲勞由倦怠(burnout)和次級創傷(secondary trauma)組成,如圖 1 所示。 簡而言之,共情滿足是助人行為產生的“好東西”,而共情疲勞是助人行為產生的“壞東西”。

圖1 職業生活質量量表的結構模型

Turgoose 和 Maddox(2017)對 2002~2014 年公開發表在學術期刊上關于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共情疲勞和倦怠的文獻進行了質量分析, 研究結論包括了32 項研究的結果, 所有這些都是橫斷面的設計。其中有 23 項研究使用了 ProQOL(Stamm, 2010)測量共情疲勞(不同版本的測量被使用過,包括第三、第四和第五版),有9 項研究使用了共情疲勞的版本自我測試(CFST),它是ProQOL 的早期版本,分為共情疲勞、共情滿足和倦怠。 大多數研究在美國進行,其余的有三個來自以色列,兩個來自德國和加拿大,還有一項來自立陶宛。

4 共情疲勞的風險因素

在文獻的整理中, 發現導致心理咨詢師共情疲勞的因素,比如心理咨詢師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如年齡、健康、婚姻狀況、學歷、工作年限等)、咨詢師的心理資源(包括心理韌性、個人創傷史、脆弱性、幽默感、治療取向)、咨詢師的工作環境(機構的性質、工作量、管理方式、督導質量)、當事人的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心理問題的類型、阻抗)、接觸或暴露于創傷事件的程度都會影響共情疲勞的發生。 大多數研究使用相關性和回歸分析來測試共情疲勞和其他變量之間的關系,發現一些代表性的因素,如下所示。

4.1 創傷史(trauma history)

個人早期的創傷體驗與共情疲勞有顯著的正相關。研究表明,曾遭受過暴力犯罪的個體有著更高的共情疲勞(MacRitchie & Leibowitz, 2010)。 使用童年創傷問卷測量早期的創傷經驗, 這些創傷經驗主要是五類:情感虐待、身體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視、身體忽視。每一類都表現出更高的共情疲勞。另一項研究表明,有壓力的生活經驗與共情疲勞并不相關,這表明只有具體的創傷事件才使得臨床醫生具有共情疲勞的易感性(Jacobson, 2012)。

4.2 共情(empathy)

對于助人者而言,共情是職業要求,助人者需要對所服務的對象感同身受, 才能真正地體驗到對方的需要和感受,才能更好地幫助到對方。這就使得當求助者講述自己的痛苦、悲傷、恐懼、憤怒時,助人者會體會到相似的感受。長此以往,助人者可能會陷入情感麻木和耗竭之中。

MacRitchie 和 Leibowitz (2010)的研究表明共情與共情疲勞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共情增加時,不僅共情疲勞顯著增加, 而且共情在創傷史和共情疲勞之間起到調節作用。也就是說,曾經遭受過創傷體驗的個體,其共情水平越高,共情疲勞得分也越高。采用人際反應指數進一步測量, 發現共情的三個要素都可以增加共情疲勞,這些要素分別是:幻想(虛構人物的感覺和行動, 傾向于自我想象的傾向),視角(一種自發地接受別人觀點的心理傾向)和個人痛苦(人際關系緊張時一種自我指向的焦慮感)。其中,個人痛苦與共情疲勞的關系最密切,這表明,對他人遭受痛苦的感同身受是導致共情疲勞的重要原因。還有一些研究指出共情與共情疲勞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這可能源于測量的方式不同,有些不是標準化的測量。

Thomas 和 Otis(2010)的研究表明長期面對性侵受害者,助人者會感受到對性侵施暴者的憤怒、惡心、厭惡,嚴重時泛化到對一般男性的厭惡感。 長期面對虐待或暴力受害者,助人者可能會感受到絕望、無助、深深的恐懼和不安。 而令人不安的是,越是優秀的助人者,意味著他越能夠真實、深刻地與救助者感同身受,越容易、越經常體驗到深深的無助、悲傷、恐懼、憤怒等消極情緒,長此以往,助人者會與受創者遭受同樣的體驗,即“二次創傷”。

4.3 工作量(workload)

工作量與共情疲勞有相關關系。 這符合人們的直覺經驗。咨詢師與受害者每周工作的時間越長,人數越多, 那么共情疲勞的風險越高 (Tosone et al.,2010)。

4.4 經驗與年齡

在創傷治療中, 同情心隨著從業時間的增加而降低。 不過,也有截然相反的研究結果,同情心隨經驗增加而增加, 還有研究認為經驗與同情心沒有什么關系。 有研究表明,對于兒童治療來說,工作時間越長,同情心反而越高。

越是年輕的從業者, 越是容易表達自己對當事人越來越缺少同情心, 這可能是因為太年輕了缺乏足夠的專業應對能力導致的。隨著經驗的增加,年輕的從業者從督導和同事那里獲得支持和理解, 會降低共情疲勞風險(Thompson et al., 2014)。

從事助人行業的年限對職業倦怠有影響, 年限越長,職業倦怠越嚴重(Sprang et al., 2011)。 但其對次級創傷沒有影響,不論是新手還是專家,遭受次級創傷的可能性是一樣的 (次級創傷是職業倦怠的特殊部分, 主要和情緒耗竭有關, 但不同于職業倦怠,職業倦怠還包含低成就感、人格解體部分等)。

4.5 性別差異

在32 項研究中, 有12 份報告了性別和共情疲勞之間的差異檢驗。 有一些研究比較了男女在共情疲勞上的差異,結果發現,女性從業者更容易共情疲勞 (Sprang et al., 2007; Thompson et al., 2014;Zeidner et al., 2013),也有的研究表明,男性更容易共情疲勞(Sprang et al., 2011)。結論不一致可能是與崗位角色有關,比如兒童保育工作,從業者幾乎都是女性。

5 共情疲勞的預防因素

5.1 正念(mindfulness)

正念源于禪宗,有目的地、有意識地關注與覺察當下的一切,這個當下包括身體、情感和所作所為,而對當下的一切又都不做任何判斷、任何分析、任何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注意它。后來,正念成為了一種系統的心理療法,即正念療法,就是以“正念”為基礎的心理療法。 有正念特質傾向的個人具有較低的 共 情 疲 勞 (Thieleman & Cacciatore, 2014;Thompson et al., 2014)。

正念的測量采用五因子正念問卷 (The Five Facets of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 FFMQ),該問卷包括39 個題項,5 個因子(觀察、描述、行動覺察、不評判、不反應)。結果表明,正念特質與共情疲勞顯著負相關,與共情滿足顯著正相關,正念特質的個人似乎擁有一種接受周圍發生的所有事情的力量。 正念訓練作為一種應對策略,可以用來增加心理韌性,降低共情疲勞,但仍需進一步的追蹤研究進行探討。

5.2 應對方式(coping style)

感知到的積極的工作環境和社會支持,比如,同事支持、公平感、組織支持,都與較低的共情疲勞相聯系。采用簡單應對問卷測量,該問卷將應對方式分為三個因子:問題聚焦、情緒聚焦和不適應的應對。結果發現,不適應的應對方式與共情疲勞顯著相關。其中,有兩個題項“自我批評”和“放棄”,與共情疲勞有更高的相關。

心理督導的幫助能減低共情疲勞, 督導一方面在專業性上給自己支持和幫助, 同時也會在助人的動力和情感上給助人者充電, 這樣才能保持助人者的勝任力。 此外,咨詢師自身的家庭生活也很重要,從事助人職業能夠得到家人的支持是莫大的鼓舞。

5.3 精神的力量與信仰

信仰與共情疲勞有較高水平的相關(Injeyan et al., 2011; Udipi et al., 2008)。三項關于共情疲勞的研究 (孫炳海 等, 2011; Injeyan et al., 2011;Udipi et al., 2008)發現,不參加宗教活動者更多地表現出共情疲勞。對于牧師群體來說,有效的社會支持能夠顯著地負向預測職業倦怠和次級創傷, 但是僅僅來自特定人的支持才有效果。

5.4 自我照顧(self-care)

個人從事行業的動機、目標、理想等價值觀,包括助人者的工作目標, 這些都有助于減輕助人者的情緒耗竭。咨詢師需要學會自我照顧,特別是對于助人動機十分強的助人者, 他們往往會過度投入到工作中去,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個人空間,乃至不計回報地為求助者服務。設置一定的界限,讓自己在助人時全情投入,工作結束后,學會讓自己休息、放松和照顧自己,通過壓力管理、注意力訓練、放松技巧和自我照顧來增加共情滿足。

5.5 組織支持

一個具有完善制度、 流程和體系的咨詢服務組織機構,可以讓咨詢師專心于自己的專業工作,無需操心財務、稅務、市場對接、行政等其他職能性工作,合理的分工減輕工作負擔;另一方面,強大的團隊讓咨詢師有歸屬感、安全感,機構支持足夠的咨詢師更容易感受到來自督導和同輩的關懷和支持。 組織機構的設置,可以滿足咨詢師尋求穩定的督導的需求,更利于保持個人良好的家庭關系 (或親密關系),保持個人承諾,并合理安排工作時間(每周的工作時數不宜過長)。

6 小結與展望

6.1 進一步厘清共情疲勞的內涵

共情疲勞對心理咨詢師個體的身心傷害導致身心癥狀。 在生理上表現為流感、胃腸不適、頭痛、疲勞、失眠、物質濫用等,在心理上表現為低自尊、退縮行為、人際困難、死板、注意力渙散、偏狹等等。 在工作上,咨詢師回避某些情境或患者,以減少共情,喪失工作價值感等。共情疲勞是一個狀態,與共情疲勞相關的概念還有倦怠、替代的精神創傷、二次創傷壓力、同情心疲乏等,這是用不同的概念表達同一種相似的感受,即身體和心理上的精疲力竭和衰竭感。

6.2 共情疲勞的預防與干預

降低共情疲勞,提高共情滿足,可以通過以下這些具體方法:(1)工作支持。 心理咨詢雖然是兩個人的會談,但咨詢師并不是一個人在工作,通過與工作團隊談論個案,適當地減少工作量,增加工作安排中的控制感,獲得更多的工作支持。(2)定期督導,從督導師那里得到共情和理解, 更好地覺察自己的移情和反移情,避免咨詢師過度地情感卷入和耗竭。 (3)尋求健康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 心理咨詢師的家庭關系和朋友圈, 是心理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來源,在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能量。(4)積極活動,從小事做起。通過小小的改變,在一小步一小步的過程中,重新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也可以寫下目標和行動計劃,并記錄自己的進步。(5)正念練習,通過有意地、非評判地注意當下而生的覺知來恢復身心狀態。(6)慷慨,通過利他和助人產生價值感,抵御共情疲勞。

6.3 開展本土化實證研究

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取消后, 我國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暫時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態, 未來咨詢師的社會支持和職業發展都處于探討階段。 在這樣的背景下,心理咨詢師的專業勝任力如何,相關的研究較少, 有必要進一步通過調研來了解咨詢師的心理狀態,保護好咨詢師,才能更好地服務當事人和社會。

猜你喜歡
心理咨詢心理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法科大學生心理咨詢案例研究
心理咨詢:架一座心靈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詢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構建校園心理咨詢干預體系為德育保駕護航
心理咨詢廣播節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中國記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7:04
心理Q&A
健康之家(2006年1期)2006-01-01 00: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日韩成人午夜|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国产精品美乳|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亚洲一区色|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69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91精品视频| 九色91在线视频|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99国产在线视频|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99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98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 香蕉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色婷婷啪啪|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日韩欧美中文|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色成人综合|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18|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日韩av无码DVD|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亚洲三级色| 国产91精品久久|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 99一级毛片|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1www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午夜a视频|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国产丝袜第一页| 爆操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